首页 内容 正文

禅茶一味 道在茶中行

禅茶文化2024-07-16 11:02
简介人间有仙品,茶为草木珍茶原为中国南方的嘉木,茶叶作为一种著名的保健饮品,它是古代中国南方人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贡献,也是中国人民对世界饮食文化的贡献。茶与可可、咖..

人间有仙品,茶为草木珍

茶原为中国南方的嘉木,茶叶作为一种著名的保健饮品,它是古代中国南方人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贡献,也是中国人民对世界饮食文化的贡献。茶与可可、咖啡并称当今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为世界三大饮料之首。无论国内国外每天都有不计其数的人会饮茶。

历史渊源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在公元前2世纪,西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中提到的荈诧就是茶;西汉末年,在扬雄的《方言》中,称茶为蔎;在《神农本草经》(约成于汉朝)中,称之为荼草或选;东汉的《桐君录》(撰人不详)中谓之瓜芦木;南朝宋山谦之的《吴兴记》中称为荈;东晋裴渊的《广州记》中称之谓皋芦;唐陆羽在《茶经》中,也提到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茶本为一种植物,可食用、解百毒、长品易健康、长寿,经长久发展至今,茶品要顺为最佳、所以就有一句茶乃天地之精华,顺乃人生之根本。因此道家里有茶顺即为茗品。

茶的由来

《九经》无茶字,或疑古时无茶,不知《九经》亦无灯字,古用烛以为灯。于是无茶字,非真无茶,乃用荼以为茶也。不独《九经》无茶字,《班马字类》中根本无茶字。至唐始妄减荼字一画,以为茶字,而荼之读音亦变。荼,初音同都切,读若徒,诗所谓谁谓荼苦是也。东汉以下,音宅加切,读若磋;六朝梁以下,始变读音。唐陆羽著《茶经》,虽用茶字,然唐岱岳观王圆题名碑,犹两见荼字,足见唐人尚未全用茶字。(清席世昌《席氏读说文记》卷一)只可谓荼之音读,至梁始变,茶之体制,至唐始改而已。

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不仅字形,茶的读音在西汉已经确立。如湖南省的茶陵,西汉时曾是刘欣的领地,俗称荼王城,是当时长沙国13个属县之一,称为荼陵县。在《汉书地理志》中,荼 陵的荼,颜师古注为: 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这个反切注音,就是现在茶字的读音。从这个现象看,茶字读音的确立,要早于茶字字形的确立。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因而在语言和文字上也是异态纷呈,对同一物有多种称呼,对同一称呼又有多种写法。代表茶字的还有茗字 。

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到了中唐时,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

浅说茶道

随着茶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伴侣,饮茶的境界也进一步升华,进而形成了茶文化。而在中国也只有茶这种植物,与高深莫测的「道」连在了一起,周身弥漫着平和虚静的道气。「茶道」这一词最初见于唐代《封氏闻见记》:「茶道大兴。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而「茶道」的创始者,正是《茶经》著书之人陆羽,后人尊称其为茶圣。与此同时茶道也传到了日本,举国上下盛行饮茶之风,并在修行人所追求的精神境界中,茶道进一步提纯为一门「和、敬、清、寂」的禅门艺术,禅茶一味,道在茶中行。

上品茶叶味醇韵雅,然必生于艰难之境。《茶经》载录:「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一个人品茗久了,自然能品出茶中丰富的况味,从茶叶质地到沏茶温度、水质,到浸泡时间,都攸关泡出的茶香味。一般而言,若以温水来沏茶,茶叶只是僵硬地浮在水上,闻不到它散逸的清香。而用沸水冲沏的茶,在一次又一次的冲沏下,茶叶不停翻滚沉浮,不断舒展,终于如云霞般绽放,溢出那或如春雨般清润,或如夏日般的奔放,或如秋风般醇厚,或如冬雪般沁人的阵阵幽香。四时之茶韵,永远令人回味无穷!

名茶推荐

西湖龙井

西湖龙井,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周围的群山之中。杭州不仅以西湖闻名国内外,也以西湖龙井茶誉满全球。颜色:色泽嫩绿泛黄。外形:扁平光滑,苗锋尖削。绿茶。滋味:汤色嫩黄(绿)明亮;清香或嫩栗香,但有部分茶带高火香;滋味清爽浓醇。

洞庭碧螺春

洞庭碧螺春茶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太湖洞庭山。碧螺春茶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披茸毛,色泽碧绿。颜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绿茶。外形:外形条索紧结呈卷曲如毛螺,白毫显露。滋味:香气清爽持久;滋味鲜爽味醇;汤色嫩绿明亮。

君山银针

君山银针是中国著名黄茶之一。君山,为湖南岳阳县洞庭湖中岛屿。清代,君山茶分为尖茶、茸茶两种。尖茶如茶剑,白毛茸然,纳为贡茶,素称贡尖。黄茶,轻微发酵。颜色:金黄光亮。外形:芽头肥壮挺直,匀齐,满披茸毛。滋味:香气清鲜,茶色浅黄,味甜爽。

蒙顶甘露

蒙顶甘露属历史名茶。是中国最古老的名茶,被尊为茶中故旧。甘露在梵语是念祖之意。特点:紧凑多银毫、嫩绿色润,香气馥郁芬芳鲜嫩,外形美观,浅绿油润,香气高爽,味醇甘鲜,茶形状纤细,叶整芽泉,叶嫩芽壮;色泽嫩绿油润。

汲江煎茶

苏轼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晚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更新于:3个月前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