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容 正文
禅茶境界:与生活相融
禅茶境界:与生活相融
日常生活是茶禅一味的基石:茶禅一味,是日常生活的升华这两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
1、茶叶与农禅
佛门的茶事活动,与新式的禅林经济为特定的农禅并重密切相关正是农禅,为茶、禅的结合提供了物质基础。约八世纪中叶,马祖道一率先在江西倡行农禅结合的习禅生活方式,鼓励门徒自给自足。其弟子百丈怀海在江西泰新百丈山创《百丈清规》,并把世俗的生产方式移入佛门。约九世纪中叶,由于新型的禅林经济普遍得到发展,寺院栽茶、制茶就在这种自立求生、经济独立的背景下大规模兴起。加之如火如荼的寺院饮茶之风无疑也刺激了这种生产活动的持续展开。
2、饮茶与做禅
佛教僧众坐禅饮茶的文字可追溯到晋代。《晋书艺术传》记载,敦煌人单道开在后赵都城邺城(今河北临漳)昭德寺修行,除日服镇守药外,时复饮茶苏一二升而已。唐代陆羽曾在寺院学习烹茶术七八年之久,所撰《茶经》记载的煎茶法即源于丛林(佛教僧众聚居之所)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亦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终使僧人饮茶成风,有的甚至达到唯茶是求的境地。
饭后三碗茶成为禅寺和尚家风 宋代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一十六:晨起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上堂吃饭了盥漱,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中唐后,南方许多寺庙都种茶,出现了无僧不茶的嗜茶风尚。唐代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就记载了山僧种茶、采茶、炒制及沏饮香茶的情景。饮茶为禅寺制度之一,寺中设有茶堂有茶头,专管茶水,按时击茶鼓召集僧众饮茶。
3、茶事活动与禅宗仪礼
茶在禅门中的发展,由特殊功能到以茶敬客乃至形成一整套庄重严肃茶礼仪式,最后成为禅事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深层的原因当然在于观念的一致性,即茶之性质与禅悟本身融为一体。正因为茶与禅能融为一体,所以茶助禅,禅助茶,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茶有如此巨大功能,决非仅由其药用性质的特殊方面所决定,正如道教最旱在观念上把茶吸纳进其自然之道的理论系统中一样,禅门亦将茶的自然性质,作为其追求真心(本心)说的一个自然媒介。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事实中,这都是一个绝佳的无与伦比的自然媒介。它的无可替代性正是禅宗能将其真正作为一种文化而大大兴盛起来的根本原因所在。
茶与禅的碰撞点,最早发生于药用功能中,但不同的是,它一开始便与禅门最基本的工夫禅定结合在一块。而禅定正是其他宗派也注重的,所以就连最富神秘色彩的佛教密宗在其重要场合也无法离开茶。
相关文章
- 宣化上人:能过这一关,便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 梦参老和尚:临命终时,鬼神化现的境界
- 禅茶香道,旗袍共醉——本周六天元世家品茶会再邀雅士共赏
- 回到厨房,添加剂时代的谨慎生活
- 中国古代生活用香的风俗考--焚香礼拜
- 馨香古韵,苏东坡与香之情返现出宋代文人的雅致生活
- 悟禅要有佛心,需要一定的境界
- 禅定的境界
- 生活中的用香
- 香、禅、茶的生活美学
- 【风物】香事越千年 闻香识生活
- 宣化上人:无论什么境界来了,不生烦恼的真法、正法、妙法
- 梦参老和尚:日常生活中,所有外边的一切境界相,都是你要修行的地方
- 明人的香道生活
- 过一种没有目的的生活
- 张慈田:简朴生活
- 吴言生:禅宗哲学象征 第九章 禅宗哲学的境界论
- 净土法门法语:六根对六尘境界当中修什么?修不起心不动念
- 黄国达: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第六讲:盲点的突破
- 林克智:生活中的佛教 道济禅师与其独特的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