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容 正文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第二十五集)
太上感应篇 (第二十五集) 1999/6/12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025
各位同学,大家好。请看《感应篇》第十五句:
【是道则进。非道则煺。】
从这个地方起,一直到第叁十六句,「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叁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叁百善」,这一段都是讲福报,在全文是第叁大段。这八个字是总说,『是道则进,非道则煺』。人应当断恶修善,这是天经地义。一切众生哪一个不求福报,哪一个希望遇到灾祸?可是你得明白,福报从哪裡来的,灾祸又从什么地方来的,这八个字就是吉凶祸福根源之处。可是这八个字裡头的关键就是「道」字,这个道怎么讲法?意思很深、很广,通常说道是理,道理,道也是一条路。什么叫「是道」?什么叫「非道」?这是我们要辨别清楚的。善心善行就是是道,不善的心行是非道,这是从因上说。是吉、是福这就是是道,是凶、是灾、是祸那就是非道,这是从果上说。这些理事因果我们都要明瞭。
在佛法所立的标準就是性德,凡是与性德相应这就是是道,与性德相违背那就是非道。性德讲到极处是一念心性,所以讲到究竟,一念是道,二念、叁念就非道。这个标準高,这是诸佛如来、法身大士的标準,只有他们才有能力保住一念,不落在第二念。所以他们的果报是大吉大福,不可思议的境界,大乘经裡面常说的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从哪裡来的?从一念来的。如果一念我们守不住、保不住,变成叁心二意,这就会变现出十法界依正庄严。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对法身大士来讲是非道。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自己做不到,但是不能不知道。知道的好处是在修学过程当中,不至于得少为足,知道现在的境界很有限,还要发愤努力不断向上提升。
可是在我们眼前,我们把这个道的水平降低,降到最低,那什么是道?五戒十善是道。什么是非道?破戒、十恶是非道。标準降到这个地方,我们就清楚了、明白了,有了着手之处,从哪裡下手,这是讲的一般大众。如果对我们念佛同修来说,念佛同修你为什么念佛?念佛的目的何在?希望求生净土。换句话说,这个希望不能落空,一定要实现,哪怕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都不落空,你的愿都满了。这个最低的水平是什么?世尊在《观无量寿佛经》上跟我们讲的净业叁福,这是最低的水平,这是要想在这一生当中求往生的不能不知道。净业叁福,我们过去曾经讲过多次,有录音带,也有录像带,好像也有小册子流通。佛说叁福总共说了十一句,这十一句就是道,违背这十一句的那就是非道。第一福裡头人天福,也就是人天之道,你能够奉行,你生生世世不失人身;你不能奉行,那就是非道,非道就是叁恶道,必定堕叁恶道。这四句话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懂不懂这个意思?我们肯不肯去做?第一句裡头说明了十善,是根本的根本。什么叫孝?什么叫敬?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白,在这个地方我就不多讲了。
第二福是二乘,二乘人所修的标準,叁句话,「受持叁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入佛门。第一福是入佛门的基础,还没入门,到第二福这才入门,做为佛的弟子、佛的学生。我们想想,我们有没有资格做佛的学生?佛的学生必须遵守叁皈的约束,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违背佛的教诲。叁皈第一个是皈依佛,这个我们在《叁皈传授》说得很清楚、很明白,皈依佛是觉而不迷,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不是觉而不迷?觉这是是道,迷是非道。我们的思想、见解是不是正确?思想见解纯正,与佛相应,是道;思想见解不正,邪知邪见,非道,这是皈依法的意思。第叁皈依僧,僧是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我们想想,我们的心清不清净?我们的念头清不清净?我们身清不清净?我们居住的环境清不清净?清净是道,不清净就是非道。所以叁宝弟子念念要与觉正净相应,这是是道,如果念念是迷邪染,那是非道。思想、言行要依戒律,特别是初发心的人,实在来说从初发心到如来地,等觉菩萨都严持戒律。你们曾几何时看到佛菩萨破戒、犯戒?没有过的。佛菩萨的形象都是利益众生的,佛弟子要以佛菩萨为榜样,学佛学得要像。这个形象给社会、给一切众生做榜样,做个好样子,我们要懂这个道理。不犯威仪,威仪就是好榜样。
第叁福是大乘菩萨的基础,「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是发四弘誓愿,愿发了要兑现,那个愿就不是空愿,要做到。所以菩萨有惭愧心,惭愧在策励他,使他能够发愤向上,勇勐精进,惭愧是道;无惭无愧,不知道羞耻,那是非道。「深信因果」,我讲这一句讲得很多,这个因果不是普通的因果,普通因果菩萨焉有不知的道理?这个因果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确实这个道理知道的人不多。「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读诵大乘就是亲近诸佛如来,一天都不能空过,每天都要亲近诸佛如来,诸佛如来在哪裡?诸大乘经就是诸佛如来,每天要读诵。读诵的方法,先亲近一位善知识,这是世出世间求学求道的祕诀,古时候人所说的师承。一定是在一位善知识那个地方成就,然后才能够遍参无量善知识。在一位善友座下成就参学的本领,才有能力参学,这个本领是什么?《般若经》上讲的根本智。遍参一切善知识是成就后得智,智慧才圆满。
《华严经》末后给我们做了一个榜样,善财童子亲近文殊菩萨,这一个善知识,那是师承。在文殊座下得到了根本智,然后出去参学,在五十叁参成就圆满的后得智,这智慧圆满了。没有根本智你就没有能力参学,根本智是实智,真实智慧,他有能力辨别真妄,有能力辨别邪正、是非、善恶、利害,他一接触就明瞭。所以出去参学,无论遇到什么人,无论遇到什么事,对他都是开智慧,不会受到障碍。如果你没有这个本事,你出去参学,一个善知识指你一条路,两个善知识就是两条路,叁个善知识就是叁叉路口,四个善知识就十字街头,你往哪裡走?你无路可走。你有本事,你能够辨别、能够认识,那就不怕了,亲近再多的善知识,你的方向、你的目标决定不会变更。我们看善财童子给我们做的示範,善财童子亲近文殊菩萨,文殊教他什么?教他念佛法门。我经文上没看到。文字上没有,意思具足,意思在哪裡?文殊菩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他最得意的门生,如果不继承他的衣钵,怎么能说传法弟子?你要明白这个意思,世尊教给我们四依法裡头「依义不依语」,你要体会到这个意思。
再看看他出去参学那个形象,第一个善知识是吉祥云比丘,教他什么?教他般舟叁昧。般舟叁昧是专念阿弥陀佛,佛立叁昧。最后一位善知识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彻始彻终就是一个念佛法门,他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那是是道,要进,勇勐精进,非道赶快要煺。这两句话是总说。不但我们自己明白,而且还要常常劝导别人,帮助别人,这是叁福末后「劝进行者」。总而言之,这十一句,十句是自利,末后一句是利他,自利而后才能够利他。自己没有成就,想利益别人,这佛在经上常讲「无有是处」。所以这两句八个字含义很深、很广,这是善福的总纲。向下这才教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怎样去修善、修福,积功累德。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相关文章
- 一部《法华经》,鸠摩罗什法师两天就可以背得出【金刚经浅释】(宣化上人)
- 印光大师净土开示84题(八)
- 印光大师:《净土五经》广流通,净土法门立根本
- 印光大师:众居士报国礼座,老法师耳提面命
- 觉藏法师:大宇宙真理是因果的道理
- 陈永革:试论杨文会佛教净土观的内容及其特征(一)
- 七大净土各殊胜
- 黄威南:情到深处人孤独 第八章 「看见」无常—开启智慧的无常法门
- 董群:论昙鸾的净土思想
- 净土法门法师:谁能提倡因果教育,这个人会积很大福
- 净土法门法师:请问“横死”是否违背因果律?
-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净土宗功课简例
-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你有烦恼吗
- 吴立民:第十三章 临济法门(四)——临济宗再次分流 六、圆悟复兴宗风
- 吴立民:第六章 临济法门(一)——临济宗的创立 二、义玄禅风
- 净土法门:为什么很聪明、也有福报的人,他还做糊涂事情?
- 净土法门:佛是教导我们修因,事一定要我们自己去做
- 净土法门法语:往生极乐世界的殊胜
- 净土法门法语:莲花代表清净
- 净土法门法语:谁来救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