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容 正文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十二讲 第八识颂

居士人物2024-09-05 11:13
简介第十二讲 第八识颂一 首颂诠释第八阿赖耶识,是八个识中最重要的一个识。它是前七识的根本 (前七识由第八识的种子生起) ,也是宇宙万法的本源。这宇宙万法本源作何解释? ..

第十二讲 第八识颂

一 首颂诠释

第八阿赖耶识,是八个识中最重要的一个识。它是前七识的根本 (前七识由第八识的种子生起) ,也是宇宙万法的本源。这宇宙万法本源作何解释? 原来第八识摄持万法种子,在因能变时,种子生起第八识; 在果能变 前七识相继生起,八识识体各各生起相、见二分。而第八识的见分,是识体能认识的功能,它所认识的物件就是相分。第八识所缘的相分,是根身、器界、种子 ,根身就是有情的肉体,第八识摄为自体]; 器界就是有情身外的物质世界,第八识领以为境; 种子就是能生起万法的功能 (可以说就是一种能量) ,第八识持令不失。由第八识的种子起现行生起万法,这时就有了宇宙、人生。宇宙就是器界,人生就是含有心识的根身,所以才说第八识是宇宙万法的本源。这些、在下一节还会讲到,于此先诠释第一颂,颂文是:

性唯无覆五遍行,界地随他业力生,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诤。

在这四句颂文中,包括了四个主题,就是第八识的性别、相应心所、界地定位,及它的理证。兹分述如下:

一、性别: 第八识在善、恶、无记三性中,它是属于无记,无记有两种,一种是有烦恼心所覆盖,使之成为染污识,如第七识。一种是无烦恼心所覆盖,单纯的无记性,就是第八识。第八识何以必须是无记性呢? 因为冰炭不同炉、薰莸不同器。善、恶相违而不能相容。第八识含藏万法种子,如果第八识性善,则不容纳恶种子; 如果性恶,则不能容纳善种子。必须是平等的中庸无记,才能兼蓄并容,统纳一切善恶种子。

二、相应: 相应就是相应心所,在八个识中,第八识的相应心所最少,只有五遍行心所触、作意、受、想、思。五遍行心所,它是周遍而行,通于一切识、一切时、一切性、一切地,所以五遍行心所与第八识相应。而且于五遍行的受心所,三受之中也只有与第八识相应,而苦受乐受不与第八识相应。因为苦乐二受容易转变,不是一性连续,而舍受却是性不变迁、相续不断,所以与第八识相应。再者、因为第八识的活动是一类相续,行相微细难知,无以分别其顺违的境界,而苦乐二受 (或加忧喜二受) 行相粗显,亦是不能与第八识相应的原因。同时第八识为末那识所缘之境,它恒转如瀑流,一类相续,而苦乐等受有转变、有中断,此亦为不能与第八心王相应的原因。以上就是性唯无覆五遍行]一句的诠释。

三、界地: 此指界地随他业力生句。界是三界、地是九地。由他业力生句,他是指前六识。第八识本身并不造业,前六识以其思心所的作用,支配著身体、语言,造作下身、语、意三种业。业的性质又分为善、恶、无记三性,善业召感未来的乐果,恶业召感未来的苦果,无记业不感果。而或善或恶的业种子,就含藏在第八识中,到业因成熟,众缘具足,就是第八识受报的时候了。

第八识又名异熟识,旧译为果报识,它是三界有情所招感的总报体。换言之,它是业力寄托的所在,也是生死轮回的主体。它以善恶业力的牵引,轮回于三界九地(此中即包括六道在内),所以界地由他业力生也。

四、理证: 理证是指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诤 二句。第八阿赖耶识,行相深隐幽微,不但世间凡夫不能了解,即二乘圣者也难以通达。因为佛陀住世说法时代,只说到生灭无常的前六识,不曾说六识之后还有个执持自我的末那识,也不曾说末那识之后、还有个一类相续,含藏万法种子,执持根身器界的阿赖耶识。因此小乘行者不知道有个阿赖耶识的存在。当初佛陀在说 阿含经 时,何以不对二乘行者直说阿赖耶识呢? 这在 解深密经 中如下说明: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阿陀那识、就是阿赖耶识的异名。

因为佛陀住世时代、不曾说过此识,所以二乘行者迷惑执著,不承认此识的存在,以此引起大小乘论师的诤论也。

二 次颂诠释

次颂的四句颂文是: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受薰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在这首颂文中,包括著第八识的体相、依缘、业用三个主题,分述如下:

一、体相: 阿赖耶识,华译为藏识,此识有三藏之义,即能藏、所藏、执藏:

1、能藏: 能藏是能持的意思,犹如仓库,能藏一切米麦粮食。无始以来,有情所作一切善恶之业的种子,唯有此识能为储藏,此约其持种一面而说。

2、所藏: 所藏是所依的意思,犹如仓库,为米麦之所依。此识是一切善染法所依处处,故名所藏,此约受识一面而说。

3、执藏: 执是坚守不舍的意思,犹如米麦粮食为农家所坚守。此识为第七末那识执为自我,故第七末那为能执,第八阿赖耶为所执,故名执藏。

二、依缘:浩浩三藏不可穷者,喻此识如汪洋大海,浩翰无涯,不可穷尽。藏识如如海,渊深不可测; 而色、声、香、味、触、法诸境如风,境风鼓动,生起七识波浪。即所谓渊深七浪境如风也。这比喻我人的前七识,为外境所转,起惑造业。 楞严经 有偈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三、业用: 业用,是指此识的作用。此识的作用,大概来说可分别为五种,即受熏、持种、内变根身、外变器界,以及去后来先作主公。也就是第三、四句颂文[受薰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兹分述如下:

1、受薰: 受薰、就是接受薰习。关于薰习,见本文第五讲,即七转识是能薰,第八识是所薰接受七转识薰习的受薰体。受薰体有它一定的条件, 摄大乘论中立有所薰四义,即一者坚住性,受薰体要始终一类相续,能持习气。二者无记性,即受薰体性是无记,法体平等,不分善恶都能接纳。三者可薰性,受薰体性非坚密,有隙可乘。四者与能薰共和合性,即能薰与受薰之间同时同处,不即不离。在八个识中,只有阿赖耶识具备以上四个条件,所以可作受薰体。

同时,在 成唯识论 中也立有能薰四义,于此附带一述。所谓能薰者,指的是变动不居的前七识。能薰者也要具备四个条件,即一者有生灭,有生灭变化方有作用,有作用方能薰习种子。二者有胜用,胜用就是作用力强,此有二种,一者是能缘的势用,这是心及心所的作用,而色法无此作用; 二者是强盛的势用,是作意筹度的作用。三者有增灭,其强盛的作用力高下不定,可增可减,方能发挥其作用。四者与所薰和合性,即能薰与所薰同时同处,和合相应。

2、持种: 持种就是摄持种子,种子生现行的种子,是能藏 (能持) ,现行薰种子,就是所藏 (所持) 。这是指第八识摄持万法种子而说的。

3、内变根身: 由四大和合而成的根身即眼、耳、鼻、舌、身的五根身,是第八识中的色法种子所变现。原来第八识所缘的,是根身、种子、器界三类色法,种子是识中的潜势力 (潜在的能量) ,根身、器界是从这潜势力变现出来的。种子何以能内变根身、外变器界? 原来阿赖耶识能变现出四种功能,即坚实的功能,流润的功能,炎热的功能,飘动的功能。由这四种功能集体发生作用,使我感觉到有物形体的存在。由于四种功能集合的成分不同,而显示出各种不同密度的物质。其实以上四却种功能,也就是地、水、火、风四种物性主观上的感觉,地大虽然有坚实 (质碍性) 的功能,但它是众多极微所聚的假有,根本不是实质。

4、外变器界: 器界即物质世界,佛经上称之为器世间,此亦第八识色法种子所变现,如上节所述。

5、去后来先作主公: 第八识是无始以来、无终以后,一直存在。它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所谓去后来先者,指一期生命的开始与结束而言。此识是有情业力寄托的所在,是生死轮回的主体,是三界的总报主。它在三界六道的生命之流里,头出头没,不知凡几。每当一期生命结束的时候,前七识的功能隐没,不起现行,第八识最后离开身体,至此命根即不存在,生命宣告结束。 杂宝藏经 有偈以明六道差别,偈云:顶圣眼生天,人心饿鬼腹,旁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来先者,当第八识离开肉体,成为中阴身时,无明种子仍一念执著,蠢蠢欲动,以其过去业力之牵引,于冥□中遥见一片光明淫光,与其有父母缘者正在行淫。 瑜伽师地论 卷一称:、、、、、、父母及子有相感业方入母胎。又彼中有欲入胎时,心即颠倒,若是男者于母生爱于父生憎,若是女者于父生爱于母生憎,于过去生所造诸业,而起妄想作邪解心、、、、、、其时中有作此念已即入母胎,应知受胎名羯罗蓝。]

生命的开始,是由男女精子卵子结合、成为受精卵的一刹那,即纳识成胎]。

此即所谓来先 ,去后来先作主公,即是说明此识是生死轮回的主体。

三 末颂诠释

第八识颂的末一颂,是颂第八识依无漏种子,转识成智由有漏的第八识,转成无以漏的大圆镜智。此四句颂文是:

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这四句颂文,可分为四段来讲,即三位转舍,智力断障,转依、果德,分述如下:

一、第八识体,由凡夫到成佛,历经长时,要经过染净三个位次,三位名称是:

1、我爱执藏现行位: 第七识妄执第八识见分为实我,而起我爱执著。于此、第七识是能执,第八识是所执,故第八识又名我爱执藏。由凡夫、二乘有学位、及七地以前菩萨,全为此位所摄。二乘无学修到无学位,菩萨修到八地,俱生我执断时,才舍去藏识之名,称为异熟识。此即不动地前才舍藏。

2、异熟业果位: 阿赖耶识又名异熟识,因为它是善恶的异熟业所招感的异熟果,所以第八识有异熟识之名。由凡夫到二乘无学位圣者,大乘十地菩萨,全是此位所摄。必须到十地菩萨满心,即金刚道现前,一刹那间,永断世间二障种子,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此时舍去异熟之名,而称为阿陀那识,此即金刚道后异熟空。

3、相续执持位: 证得佛果的第八识,至无终尽期,都名阿陀那识。这是无上转依的清净位,纯粹是至善无漏的识体故唯在佛果位才有。

再明白一点说,由凡夫、二乘行人的有学位、大乘七地菩萨,阿赖耶、异熟、阿陀那三名具备; 二乘无学位,八地以上菩萨,已舍去阿赖耶识名称,只剩下异熟识及阿陀那识二名; 到究竟佛果位,异熟一名也舍去,就只称阿陀那识了。

二、智力断障: 菩萨以智慧断除执障,有其次第,初地只能断除分别起的烦恼障与所知障,到七地才能断除俱生我执,而微细的俱生法执犹在,唯有到十地满心,才永断二障种子,转识成智。

三、转依: 转依二字,转者转舍、也是转得,依是所依。即是转舍去第八识中的二障种子,转得菩提与涅槃二胜果,而所转舍的二障种子,与所转得的菩提与涅槃二妙胜果,都是以第八识为所依,故称转依。亦即是修行菩萨,到十地满心,于金刚喻定现前之际,刹那之间,二障种子断尽无遗,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而清净的无垢识亦同时生起,与大圆镜智相应,即所谓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四、果德: 大圆镜智,具足佛果功德,一者证得万法平等实相,离诸分别; 二者所缘行相,微细难知; 三者不忘不愚一切境相; 四者性离染,净德依持,五者现身土影,尽未来际; 六者如大圆镜,现众色相。以此镜智,普照十方尘刹。

附录: 相关名相表解

一、第八识境、量、性、界总表:

┌境

├量现量。

├三性无覆无记。

├界地欲、色、无色三界 (随他业力生)。

├相应心所遍行五。

├依缘根 (以末那识为俱有依) 、境 (以根身、器界、种子为所缘境

第八识┤ ) 、作意、种子依,共四缘。

├体相浩浩三藏不可穷。

├业用受薰,摄持种子、根身、器界,业力寄托、轮回主体。

├断惑不动地前 (远行地) 俱生我执已断,舍去藏识之名。

│ 金刚道后,俱生法执永断,不感生死,空去异熟识之名。至此转成大

│ 圆镜智。

└果用圆明普照于十方世界,微尘刹土。

更新于:11天前
3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