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容 正文
:把这几句经文研究明白了,保证能了生脱死()
这几句经文研究明白,
保证能了生脱死,同罗汉的境界一样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
在《法华经》〈序品第一〉上说:“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这就是罗汉证道的境界。
“诸漏已尽”:
诸漏包括多说话、多听声、多看色、多妄想在内。
何谓不漏?
简要言之,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个“礼”字就是规则,规则也就是戒律。你能非礼勿视,你的眼根就清净;你能非礼勿听,你的耳根就清净;你能非礼勿言,你的舌根就清净;你能非礼勿动,你的身根就清净。六根清净,就没有漏。
“漏”,好像盛水的器皿,有一个孔,把所盛的水漏掉了,永远盛不满水。修道的漏,就是烦恼脾气,你修点功德,就被无明火烧毁,永远不能成道业。所以关于这一点,大家要谨慎行事。
在外边如如不动,在内边没有一切欲念,这是没有漏;在外边虽然不动,在内边仍然在动,还是有漏。换句话说,有欲念的思想,有欲念的行为,就是漏;没有欲念的思想,没有欲念的行为,就是无漏。
修道就是修无漏,修返本还原的功夫,回到童真之体。这些大阿罗汉,诸漏已尽,把渣滓都化尽了,只剩下精华,所以说诸漏已尽。
“无复烦恼”:
不会再有烦恼。
怎样能没有烦恼?
方法非常简单,就是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语。能这样子,那就诸漏已尽,烦恼也降伏了。
“逮得己利”:
他们得到禅悦为食、法喜充满的利益,都得到无诤三昧,把胜负心停止了。所谓:
“争是胜负心,与道相违背;
便生四相心,由何得三昧?”
“尽诸有结”:
“有”是三界二十五有,“结”是为烦恼而结集生死。有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就障碍我们出离三界。如果把习气毛病铲除,把结集在一起的烦恼没有了,把三有种种的问题也没有了,这就尽诸有结,了了分段生死。
“心得自在”:
为什么能这样?
因为心中得到快乐自在的缘故。
为什么心得自在?
因为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的关系,诸大罗汉已到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的境界。
我们的心,都是“他在”而不是“自在”。“他在”就是人虽在,可是心不在,不是想南朝,就是想北国,不是念东西,就是念南北,始终没有停止的时候。我们妄想纷飞,把主人翁撵跑了,外边的客尘来当家,所以心不自在。“自在”就是心无离念,自性放大光明,照天照地,身心清净,逍遥自在。
这几句经文非常要紧,我们要记住,不可忘失,把它研究明白了,保证能了生脱死,同罗汉的境界一样。不证罗汉果,心不会自在;证了罗汉果,把客尘赶走,把烦恼降伏了,这时心才得到自在。
恭录自【宣化上人开示录(五)】
相关文章
- 太虚大师:修持与研究
- 赵朴初答:舍利塔刻的经文都是讲缘起的教义吗?
- 素食者如何才能在日常饮食中保证“均衡营养”呢
- 龚隽:欧阳竟无与“人间佛教”之比较——从佛教与政治、佛教研究法两方面看
- 洪修平:中国佛教思想史研究
- 伊斯兰与佛教文化比较研究一
- 宣化上人:《华严经》每一句经文都是无上法宝
- 宣化上人:看破就是明白,放下就是解脱
- 护法法师:静坐与喜悦之路 经文念诵
- 净土法门法语:往生极乐世界,一切不明了的全明白了
- 施行六度是培养高尚人格的保证
- 星云大师:只有持守不邪YIN戒,才能保证白头偕老
- 研究禅宗与诗歌关系应当留意的几个问题
- 会性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讲录-别解经文(九)
- 中国佛教心性论研究的宝贵探索
- 持戒的意义与功德(经文汇集)
- 忏云法师:忏云法师推荐:大专学生修学佛法应当研究之经籍
- 金刚经中,堪称最经典的五句经文,不读太可惜了!
- 保证大脑的充足供氧
- 明白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