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容 正文

林崇安:禅修的理论与实践 第三讲 六生喻经

居士人物2024-10-05 11:56
简介禅修的理论与实践第三讲六生喻经【重点】:身念住。【经典依据】:《杂阿含经》的第1171经。有一时期,佛陀住在拘睒弥国的瞿师罗园里。园内有比丘们在这儿禅修着。每到黄昏..

禅修的理论与实践第三讲

六生喻经

【重点】:身念住。

【经典依据】:《杂阿含经》的第1171经。

有一时期,佛陀住在拘睒弥国的瞿师罗园里。园内有比丘们在这儿禅修着。每到黄昏的时候,比丘们都聚集在佛陀的面前,聆听开示。这一天,佛陀说:

「就好象有一个人,来到一个空宅,捉到了六种不同的动物。

第一种是狗,其次是鸟,其次是毒蛇,其次是野干(狼类),又其次是失收摩罗(鳄鱼),最后是猕猴。

他把这些捉到的动物,用六条绳子绑在一起。

那只狗,喜欢跑入村庄。

那只鸟,喜欢飞向天空。

那条蛇,喜欢爬进洞穴。

那只野干,喜欢躲在坟冢。

那只鳄鱼,喜欢游向湖海。

那只猕猴,喜欢住进山林。

这六种动物被绳子绑在一起,可是它们各有各的嗜好,各有喜欢的地方,厌恶其他的地方;现在被绑在一起,虽然各自用力,跑向自己喜欢的地方而不能脱离。最后剩下最有力气的动物,拖往自己喜欢的方向,但是仍然无法挣脱绳索。」

佛陀说完譬喻后,接着说:

「如是六根种种境界,各各自求所乐境界,不乐余境界。

眼根常求可爱之色,不可意色则生其厌;

耳根常求可意之声,不可意声则生其厌;

鼻根常求可意之香,不可意香则生其厌;

舌根常求可意之味,不可意味则生其厌;

身根常求可意之触,不可意触则生其厌;

意根常求可意之法,不可意法则生其厌。

此六种根,种种行处,种种境界,各各不求异根境界。

此六种根,其有力者,堪能自在随觉境界。」

说明:

一般人的六根都有「野性」,例如,眼根想看美色,耳根想听美言,鼻根想闻香味,舌根想尝美味,身根想触柔软的东西,意根想追求可意的对象;反过来,这六根对自己不喜欢的对象就生起厌恶和排斥的心理。

如果我们让六根各自发挥,不去特别规范,各自发展,久了就有一根特别发达,例如,成为美术家,眼根就特别发达,对色彩、形状,有特别的鉴赏能力;成为声乐家,耳根就特别发达,对音色、音调,有特别的鉴赏能力;成为大厨师,舌根就特别发达,对美味、美食,有特别的鉴赏能力。

这些美术家、声乐家、大厨师等,虽然某一根特别发达,其他五根好似降服了,但是面对生活时,仍然还是有烦恼的问题,心还是未安,还是未解决生命的问题。

佛陀为了使弟子们进一步知道如何解决这一根本问题,继续以「六种动物」的譬喻作说明,他说:

「如彼士夫,系六众生于其坚柱,正出用力,随意而去;往反疲极,以绳系故,终依于柱。」

说明:

这意思是说,这人想要彻底解决烦恼的问题,就要把六种动物全都绑在一根坚固的大柱子上。这六种动物各自用力,虽想跑向自已喜欢的地方,不断来回冲撞,只弄得筋疲力竭,无法脱离,因为被绳子绑在柱子上,最后只好乖乖依着柱子,寂息下来。

佛陀以这一譬喻,向弟子们指出如何解决六根的「野性」问题,所以接着说:

「诸比丘!我说此譬,欲为汝等显示其义。

六众生者,譬犹六根;坚柱者,譬身念处。

若善修习身念处,有念、不念色,见可爱色则不生着,不可爱色则不生厌。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于可意法则不求欲,不可意法则不生厌。是故,比丘!当勤修习,多住身念处。」

说明:

这意思是说,要彻底解决六根的「野性」问题,就要好好修习「身念处」:对自己身体的一举一动都要念念分明,时时觉知。训练久了,就能够:眼睛看见可爱的色法时,不会生起贪爱的心理,眼睛看见不可爱的色法时,不会生起瞋恚的心理;同样的,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心意觉知到可爱的对象时,不会生起贪爱的心理,觉知到不可爱的对象时,不会生起瞋恚的心理。

所以,佛陀要弟子们努力地修行,多多安住于「身念处」,时时觉知自己当下的身体动作,把心绑在身体这根「大柱子」上,如此,不论六根如何野性,必可驯服下来,就如同那六种动物不论如何奋力挣扎,也终将乖乖依着柱子,寂息下来。

佛陀讲完经后,所有听讲的比丘们都高高兴兴地遵行佛陀的教导。

更新于:13天前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