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容 正文
宗性:佛教中国化的经验与当代实践
佛教起源于印度,广泛传播于世界。从佛教传播的语言方式划分,世界范围内共有汉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巴利语系佛教三大型态。
我国是佛教传播的主要国家,三大语系佛教俱全。三大语系佛教传入中国后,都成功的实现了中国化进程,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佛教中国化的理论基础与智慧
佛教自印度创立之日起,就有非常开放的传统。佛陀在世时,为佛法的传播定下了契理契机的根本原则。契理是指保持佛法的核心理念和教法不被异化;契机是指实现佛法适应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不同人群传播的灵活方法。千百年来,佛法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正是秉承佛陀定下的契理契机原则,成为了国际性的世界宗教。因为有这样的传统,佛法在中国的传播,更是在契理契机智慧的引导下,成功地实现了中国化的灿烂历程。
二、佛教中国化的历程与成就
汉传佛教主要在我国广大汉族地区传播,自公元前后传入后,其中国化进程持续的时间历经两千余年。两千多年来,佛教对中华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华文化也以包容的胸怀接纳佛教文化,形成了互补互融的良好互动,最终促使佛教文化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后,经历了短暂的植入期,在进入消化期阶段,比较注重中国化的方式来理解来自印度的佛教文化。植入期主要以翻译经典为特征,但在翻译中,译师们已经利用中国文化的词汇和方法来翻译佛经,奠定了佛教中国化的基础。特别是在消化期的时代,我国的佛教徒所开创的格义佛教,是典型的推动佛教中国化进程的标志,用中国式的方式来判摄佛法的内容而形成判教思想,更是佛教中国化的创举。正因为在消化期阶段的中国化方法的广泛运用,促使佛教在思想义理层面适应中国社会的需求,完成了重要的中国化理论创新,成就了隋唐以来,以宗派佛教为特征的中国佛教繁荣景象。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不仅实现了理论层面的中国化,在组织形式、运行制度、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根据中国文化和社会的现状,作出了适应性的调整。唐代马祖道一开创的丛林模式,便是佛教在组织形式上彻底中国化的成熟象征,百丈怀海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制定的清规,更是佛教在运行制度上完全中国化的智慧结晶。正是丛林的组织模式以及清规的制度保障,佛教在印度时期所特有的生活习惯,成功地转化为中国化的生活习惯,完全适应中国的社会和实际情况。
藏传佛教主要在我国藏族、蒙古族等地区传播。佛教在这些地区传播的时间大致起始于公元7世纪左右。千余年来,佛教文化在以上地区的传播,经过不断的融合与演进,逐渐成为了该地区的主体文化。佛教文化不仅是以上民族的核心价值取向,对这些地区民众的影响也非常巨大,完全融入到了普通民众的生活习俗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文化,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
巴利语佛教主要流传于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及德宏地区,也被称为南传上座部佛教。佛教在这一地区的传播,其民族融合程度也非常紧密,成为了傣族等民族的文化价值主流,对民众的影响也同样巨大,是普通民众生活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南传佛教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
三、佛教中国化的当代实践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社会走向了融入世界的现代化之路,中国社会及文化也发生了数千年来未有的巨变,佛教如何适应这一变革,重新与当代的现代化中国相契合,是当下中国佛教徒应当承担起来的历史使命。
首先,当代佛教的中国化,必须继承两千余年来传统佛教的优良遗产,这是佛教赖以传承的思想源泉。
其次,当代佛教的中国化,还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服务于当代中华文化复兴之路的主流自觉,这是佛教当代中国化的必然要求。
另外,当代佛教的中国化,还必须具有开放的姿态拥抱新的社会形态。当代的中国社会、经济模式、生活方式、城镇化建设、信息网络以及智能化时代的来临,都是新兴的中国社会型态,当代中国佛教必须适应这些变化,还要有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其中,否则会面临边缘化的危险,而走向淘汰的绝境。
再者,当代佛教的中国化,还应该与当代中国社会一样,融入到全球化的国际大潮流中,主动成为文化交流对话的沟通者,多元文明互鉴互动的推动者,为世界和平及人类福祉贡献佛教的独特智慧。
结语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有两千余年中国化成功的经验,这是中国佛教徒的宝贵财富。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佛教徒,在全新的时代、全新的社会中,如何肩负起历史责任,持续稳步推进佛教中国化的当代实践,不断开创佛教中国化的新境界,是每位当代中国佛教徒神圣的使命。
相关文章
- 林崇安:禅修的理论与实践 第三讲 六生喻经
-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结合
- 佛教中国化对实现外来文化中国化的启示
- 佛教战略地位重要 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载体
- 佛教和莲花有着怎样的渊源?
- 《戒坛图经》 与佛寺建筑中国化
- 圆发三心 传统的中华文化和佛教精髓之一
- 殡葬文化——佛教的殡葬习俗
- 陈坚:多元佛教与佛教的人本主义
- 李四龙:佛教征服了什么
- 吕凯文:略论“批判佛教”运动在日本的发展
- 佛教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 严耀中:戒律在云南佛教中的实施
- 宋立道:中国佛教伦理的形成及其如何能为和谐社会出力
- 李尚全:汉传佛教慈事业的理论来源及其实践模式
- 魏德东:论佛教唯识学的转识成智义
- 韩焕忠:中国佛教伦理的拟血亲化取向
- 佛教文化 | 佛教四大菩萨的坐骑及含义
- 一代女皇武则天与佛教因缘
- 刘元春:都市佛教的信仰结构和活动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