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容 正文
德宝法师:佛教禅修直解-第九章 禅修前的念诵
第九章禅修前的唸诵
在南传佛教国家的传统里,每次禅修前都要唸诵一些预定的诵文,外国人看了并不在意,以为这些祈祷只不过是些无伤大雅的仪式,此外别无其他意义。其实,这些所谓仪式,是由一些注重实效和虔诚的人士所设定和改良出来的,它们具有深远的实用价值,因此,对它们作深入一点考察是值得的。
佛陀在他的年代被认为是叛逆的。他出生于一个高度仪式化的社会,他的见解与当时已建立起来的宗教制度截然不同,在许多场合里,他都反对为了仪式而使用仪式,并且对此立场毫不动摇。但这不是说仪式毫无用处,而是说完全为了仪式本身而做仪式,并不能使你脱离困境。如果你相信仅靠唸唸有词就能得救,那只会增强你对语言、概念的依赖性,令你远离而非接近对实相之无言觉知。因此,唸诵下述的诵文时,应先清楚了解它们的内容和所以生效的原故,它们不是有神奇效用的咒语,它们是心理清洁工具,需要你精神上的积极参与才能有效,没有意愿的唸诵是不会有效的。内观禅是细致、精巧的心理活动,行者的心理定向或心理取态(Mental Set)对它的成就是至关重要的,它在宁静、慈爱、信任的气氛下进行会最佳,禅修前的唸诵就是为了促进这些心理定向而设计的;若使用正确,可成为解脱道上的有用工具。
三重引导(佛法僧三宝)
禅修是一项艰巨任务,它本质上是一种孤军作战的个人活动,一个人要与相当强大的力量搏斗,那力量不是别的,就是那正在进行禅修的心理结构本身的一部分。当你真正投入之后,你终究会面对一惊人体验:一天,你向内观察时,突然了解到要面对的力量规模,竟是如此巨大;你正奋力穿越的东西,有如一堵铜墙铁壁,全不透光。你发觉自己坐在那里,长时间盯着那巨大建筑,自言自语道:「那个东西?就是那个我要超越的东西?那是不可能的!那是整个存在,那是整个世界,那是所谓的一切事事物物,而那正是我定义自己、了解世界周围事物的根据,如我把它拿开,整个世界将会崩解,而我亦会死亡,我是无法超越它的,我实在不能。」
这是一种非常骇人、孤独的感觉,你好像觉得:「这儿只有我孤单一个人,在试图击退那超乎想像的庞然巨物。」要抵消这种感受,知道你并不孤单是很有用的。往昔已有人走过,他们也面对过同样的障碍,成功地开辟出通往光明的道路,他们设下完成此工程的规则,且组织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在一起,互相支持与鼓励。佛陀为自己找到穿越那壁垒的方法,跟随他的教导,很多人也能做到。他留下清晰的称为「法(Dhamma)」的教导,用来引导我们走同样的道路。他也成立了僧团(Sangha)[1],一个由比丘与比丘尼构成的团体,俾能维护「法」,以及团结志同道合的人。你并不孤单,那状况亦不是无法解决的。
禅修需要精进力,你需要勇气来面对一些相当棘手的心理现象,以及决心在难忍的心态中完成禅坐。懒惰是不行的,为了激发起用功的精进力,试对自己重复下面语句,同时感受着自己的热切期望,要说到做到:
「我已准备好走佛陀及他的圣弟子走过的路,懒惰的人是走不下去的,因此,愿我能精力充沛,愿我能成功!」
普及的慈爱
内观禅是一种静观(留意觉察)或无我的觉知(Egoless Awareness)练习。它是一种藉着静观的深入洞察与凝视来消除「自我(Ego)」的过程。于修习开始时,行者先以「自我」来完全操控身心,之后,随着静观注视「自我」的功能生效,静观直透「自我」结构的根源,把「自我」逐步地消除。然而,这里有一个两难的局面:静观是无我的觉知,如果我们一开始就以「自我」作全盘操控,我们怎么能在开始时就有足够的静观力来启动禅修的工作呢?其实在任何时刻皆有一定程度的静观力的,问题是如何累积到足够有效的静观力而已;幸运地,有一妙法可达此目的,我们可削弱「自我」有大杀伤力那方面,从而减轻静观要克服的阻碍。
贪与瞋是「自我」运作的实质表现,心中的执取与抗拒越重,静观的修习亦会越加困难。这种结果是不难看到的,例如,你一面禅坐、一面念念不忘心中强迫性的依恋执着,你是无法进展的。此外,如你满脑子想着近来的赚钱大计,你的坐禅时间可能大部分都花在这些赚钱念头之中。再者,如果你因最近受到的屈辱而盛怒,它也会占据你的心的。每天就只这么多时间,因此,禅修的每一分钟都是宝贵的,最好不要浪费。南传佛教的传统发展了一种有用方法,可帮助你暂时移开那些障碍,好让你继续用功,把它们永远消除。
你可用一个意念来抵消另一个,有负面情绪时,你可注入一个正面的情绪来平衡它。例如,慷慨(布施)可抗衡贪欲,仁慈可对治瞋恨。请现在就要弄清楚:这不是采用自我催眠来达成解脱的尝试,你是不能用此制约方式来达致开悟的,因为涅槃[2]是无为法(Unconditioned State)。一个已解脱的圣者肯定会慷慨和仁慈,可是,他这么做并非因为上述的制约方式,而是因为他已不受制于「自我」,故能依其纯洁的本性行事。因此,这不是一种条件制约(Conditioning)而是一种心药(Psychological Medicine),你若能按指示服用这些心药,现在的痛苦就可得到暂时的缓解,之后,你就可着手认真对付那疾病本身了。你可先从排除「自我憎恶」与「自我责备」入手。首先,你让好的情感、愿望流向自身,这是比较易做的;然后,你对最亲近的人做同样的事,逐步地,你可由亲密的小圈子向外扩展,直至你能将同样的情感倾注向你的敌人及十方众生为止。做得正确的话,此法本身就是一种强劲和使人转化的练习。
在每次禅修前,请虔诚地向自己唸诵下述愿文,真正地去感受那些意愿:
1) 愿我健康、快乐与安宁,愿我远离灾害,愿我远离困难,愿我没有问题困扰,愿我永远成功。也愿我有耐性、勇气、谅解与决心来面对和克服人生不可避免的困难、问题与失败。
2) 愿我的父母健康、快乐与安宁,愿我的父母远离灾害,愿我的父母远离困难,愿我的父母没有问题困扰,愿我的父母永远成功。也愿我的父母有耐性、勇气、谅解与决心来面对和克服人生不可避免的困难、问题与失败。
3) 愿我的老师健康、快乐与安宁,愿我的老师远离灾害,愿我的老师远离困难,愿我的老师没有问题困扰,愿我的老师永远成功。也愿我的老师有耐性、勇气、谅解与决心来面对和克服人生不可避免的困难、问题与失败。
4) 愿我的亲属健康、快乐与安宁,愿我的亲属远离灾害,愿我的亲属远离困难,愿我的亲属没有问题困扰,愿我的亲属永远成功。也愿我的亲属有耐性、勇气、谅解与决心来面对和克服人生不可避免的困难、问题与失败。
5) 愿我的朋友健康、快乐与安宁,愿我的朋友远离灾害,愿我的朋友远离困难,愿我的朋友没有问题困扰,愿我的朋友永远成功。也愿我的朋友有耐性、勇气、谅解与决心来面对和克服人生不可避免的困难、问题与失败。
6) 愿所有(与我素未谋面的)人健康、快乐与安宁,愿所有(与我素未谋面的)人远离灾害,愿所有(与我素未谋面的)人远离困难,愿所有(与我素未谋面的)人没有问题困扰,愿所有(与我素未谋面的)人永远成功。也愿所有(与我素未谋面的)人有耐性、勇气、谅解与决心来面对和克服人生不可避免的困难、问题与失败。
7) 愿我的敌人健康、快乐与安宁,愿我的敌人远离灾害,愿我的敌人远离困难,愿我的敌人没有问题困扰,愿我的敌人永远成功。也愿我的敌人有耐性、勇气、谅解与决心来面对和克服人生不可避免的困难、问题与失败。
8) 愿一切众生健康、快乐与安宁,愿一切众生远离灾害,愿一切众生远离困难,愿一切众生没有问题困扰,愿一切众生永远成功。也愿一切众生有耐性、勇气、谅解与决心来面对和克服人生不可避免的困难、问题与失败。
一旦诵毕愿文,就要在禅修期间把你的所有问题与冲突搁置,只管放下整个包袱,如果它们在禅修中又跑回来,就把它们作为分心的干扰来处理吧,它们的本性也的确如是。入睡前和一早起床时修习慈心禅也是值得的,据说这样做可令你睡得安宁与防止恶梦,又可令你容易一早起床,以及令你对所有人,不论是你的朋友、敌人、人与非人等更加友善和开放。
心内生起最有害的烦恼是憎恨,尤其是当心平气和的时候。当你想起令你身心痛苦的事情时,你可能感到愤怒,这感受会使你不适、紧张、激动和担忧,你或许不能一面禅坐一面经历这种心态,因此,我们强烈建议你,每次在禅修前应向十方普遍地散发慈心。你也许会奇怪,我们怎么可以作这样的祝愿:「愿我的敌人健康、快乐与安宁,愿我的敌人远离灾害,愿我的敌人远离困难,愿我的敌人没有问题困扰,愿我的敌人永远成功。也愿我的敌人有耐性、勇气、谅解与决心来面对和克服人生不可避免的困难、问题与失败。」请务必记住,你修习慈心禅(慈心的普及散发)是为了清净自心,就像你的禅修实践是为了达致内心安宁与苦恼解脱一样。当你全心全意地修习慈心禅时,你的行为会十分友善,没有偏爱、成见、歧视或憎恨,你的高贵举止能令你以最切实的方式来帮助别人减低苦困。有怜悯心(悲心)的人才能帮助别人,而怜悯(Compassion)是慈爱心(Loving-kindness)在行为上的一种表现,因为缺乏慈心的人是不会帮助别人的。高贵的行为会表现得十分友善和热情,其中包括身口意的表现,如果身口意三者的表现有矛盾,你的行为举止不会是高贵的。此外,从实际上说,修习高贵的想法是比较善巧的,例如:想着「愿一切众生皆能快乐」,是远远比想着「我憎恨他」为佳。总有一天,我们的高贵想法会高贵地表现出来,而我们的怨恨想法也会在恶行中表现出来的。
请紧记,你的意愿(想法)会转化成语言和行为,从而引致期望之结果的;意愿转化成行为是能产生确实的成果的。因此,无论说话与做事,皆应怀着慈心而行,如果一面口言慈悲,一面又作截然不同的言行,必会被贤明人士所谴责的。随着慈心的不断修习与发展,你的身口意行为皆会变得温和、优雅、宜人、有意义、诚实、有益于自他;如果你的身口意行为皆对自己、他人、或两者皆有伤害,那么,你就要问问自己有没有忘记修习慈心了。从实用的目的来看,如果所有你的敌人皆变得健康、快乐与安宁,他们就不是你的敌人了;如果他们没有问题、痛苦、苦恼、折磨、神经病、精神病、偏执狂、恐惧、紧张、焦虑等,他们就不是你的敌人了。你若想消除怨敌,最切实的方法是帮助他们克服困难,那么,你就可安心快乐地生活了。事实上,如果可能的话,应该让你所有怨敌的内心皆充满慈心,让他们了解心境安宁的真正意义,那么,你亦可活得愉快与安宁。如果你的怨敌越多神经病、精神病、恐惧、紧张、焦虑等情绪,他们为世间带来的问题、苦痛及烦恼也会越多。如果你能把一个堕落与邪恶的人,转化为一个圣洁和品德高尚的人,你已创造了一个奇迹!让我们在心内好好培育足够的智慧与慈悲,把邪恶之心转化为品德高尚的心吧!
当你憎恨某人时就会想:「希望他成为丑八怪、希望他长处痛苦之中,让他不会成功、不会发达,让他不会出名、也没有朋友,让他死堕地狱、或转生恶道。」然而,实际上正在发生的是:你身内产生了有害的化学物质,令你感到疼痛、心跳加快、紧张、面部表情变坏、胃口转差、严重失眠,甚至连外人见到你也会感到不快;对怨敌的诅咒正发生在你自己身上,而且,你看不清楚事情的真相,因为你的心像滚水般沸腾,又或者像一个黄疸病者般,对一切食物均感淡而无味;同样地,你无法欣赏别人的外表、成绩与成功等。如果上述的情境一直维持,你是无法禅修得好的。
因此,在你开始认真禅修前,我们强烈建议你一定要先修慈心禅,请专心地、有意愿地重复唸诵上述的慈心禅愿文,一面唸诵,一面先在心内生起真诚的慈念,然后把它与别人分享。背后的理念是:你身上什么东西都没有,拿什么与人分享?
不过,请记住,这不是神奇的方程式,它们本身是没有效用的,如果你只按章程办事,没有认真投入,没有按字句意思般口诵心行,那只会浪费时间与精神;相反,如果你认真如愿文的意思去做,投下你的时间与精神,它们就会很好地为你服务。试一试吧!去亲身体验一下。
【注释】
[1] 僧团(Sangha):又称僧伽或僧家,简称僧。佛法僧三宝之一。指信受如来之教法,奉行其道,而入圣得果者。亦即出家剃发,从佛陀学道,具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住于四向四果之圣弟子。或指信受佛法,修行佛道之团体。出家众包括新出家但未受具足戒的男性沙弥及女性沙弥尼,与受具足戒的男性比丘与女性比丘尼等;在家众则有男性「优婆塞」与女性「优婆夷」等。此外,僧原为比丘、比丘尼之通称,我国及日本,则称比丘为僧,比丘尼为尼。然至后世,则不只限于比丘、比丘尼,尚有沙弥、沙弥尼等亦称僧或尼,比丘等称为大僧,沙弥等则称为小僧。
[2] 涅槃:即梵文Nirvana,或巴利文Nibbana。字面意义是吹灭(灯火),指吹灭贪瞋痴之火,亦指离开生死轮回苦的状态,是佛教实践的终极目标。有「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两种。「有余涅槃」是贪瞋痴等烦恼永断,但五蕴(生命)仍会存活一段日子。就像被砍倒的离根树一样,树根虽断,但仍有余势可存活一段日子。「无余涅槃」则指贪瞋痴等烦恼永断,死后不再会转生三界之中。
相关文章
- 佛教界要切实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道义
- 金王朝时期山西大同著名佛教殿宇宏伟壮观
- 中国佛教中的香道
- 念诵南无阿弥陀佛感应
- 达摩祖师:黄夏年:达摩与佛教文学和生活方式
- 达摩祖师:董群:论菩提达摩对中国佛教的影响
- 慧能大师:赖永海:慧能与中国佛教的儒学化
- 寺院石雕经幢雕刻意义及佛教石经幢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 佛教居士:曾良:《法苑珠林》异文及校勘札记
- 陈永革:佛教净慈观的伦理阐释
- 佛教居士:黄连忠:从演译杂阿含经论原始佛教禅定学的特质与意义
- 陈永革:试论杨文会佛教净土观的内容及其特征(一)
- 玄奘精神 第59节:第九章 人生无常,唯有把握当下(2)
- 吸毒是犯佛教的重戒吗?
- 廿四香谱 佛教知识-最全的烧香图解,香谱图解
- 七十二种香谱图 佛教知识-最全的烧香图解,香谱图解
- 赵朴初答:佛教在社会公益事业中从事哪些种类?有过哪些成就?
- 赵朴初答:谈一谈当时佛教创立的历史背景。
- 姚卫群:吠陀奥义书对佛教和婆罗门教的影响
- 陈星桥:佛教禅定与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