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容 正文

能海上师: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清凉续记 第三讲

汉传人物2024-05-13 12:01
简介第三讲 七月二十二日此第一阿练若,即是众生本有佛性,亦是法身,此事未明,故须平心学般若。此甚深自性,非不可说,亦非即言说,当依八法修证。若生若灭,即应修应断之事..

第三讲 七月二十二日

此第一阿练若,即是众生本有佛性,亦是法身,此事未明,故须平心学般若。此甚深自性,非不可说,亦非即言说,当依八法修证。若生若灭,即应修应断之事,从别解脱戒至现证庄严论所说皆是。要有生灭才能够离生灭,应修应断如实不谬,即是真如,在中阿含经称为如真。能了真如者,即是正智。了是处非处不谬者为智。智与事合为行。纯熟故无二。此中程度高下千差万别,故方便无尽。依此八法次第成就,不简略,亦不繁琐支离。但有八法无别解脱戒,则生灭无处下手,真如亦成荒诞戏论,无从捉摸。高谈空理,但可令心头舒服,荷兰水暂时清凉,不能饱也。四阿含经,皆刻实在事上说,处处说无我我所,缘起无自性,即发明般若也。安立即宗派施设,般若经破安立,是教祖师法。宗派之见,执一法门谤馀一切,不知如来说法皆应机施教,欲持一法度一切众生,错误甚多。修密法者多中此病。当依十三法边次加行与甚深八法合。别解脱戒与般若合修,有大图案,不劳暗中摸索,钻黑山窟。但持一法,不经次第细滤,去佛道尚远也。此第一分别为不知本体之错失。

二、分别为不究竟求证佛果之错失。妄引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为例,以不成佛为究竟,反对出家,反对受戒,以为我当在家菩萨比出家好,皆此之类。小乘十地,种性地但具出离心即预流支,属资粮道。八人地修八忍八智,即加行道。见地为预流果,即见道。薄地为一来果,离欲地为不还果,即修道。作证地为阿罗汉果,即无学道。声闻缘觉就根钝利而分。大小乘十地配合,有多种合法。楞伽经与宗大师引经所说不同。大乘诸地,就度生功德安立;小乘诸地,就断惑位次安立;惟大般若经十地,自利利他合说。本论十地颂应常念。小乘无学断惑与菩萨八地同。小乘八地发菩提心转小成大,即菩萨八地。舍利弗毗昙有菩萨定义。最后身菩萨或百劫修相好者,方得称菩萨。凡夫亦称菩萨者,但为鼓励发心耳。舍利弗目犍连大乘声闻,不以菩萨名也。舍利弗毗昙说声闻亦成佛,发心即入大乘故。大乘十地,只说利生,不说断惑。以声闻乘中,先已说故。此中有二错失:一者执留惑之说,断惑不欲令尽,吃素还留虾子鸡蛋,戒杀除去仇人。佛留惑不是留烦恼,为度生示现有烦恼,如佛常知而顾问,非佛尚有无明,此义涅槃经广说。二者怖畏大乘后二地难行胜行,不趣佛果。般若旨趣一切众生皆当成佛,不折不扣,难行能行,不许坐待,亦不许贪便宜起下劣心。三大者,断大即是不留惑。佛聚落烦恼亦断尽,以佛有甚深定故,声闻所证无为,不能比拟也。

三、不依五道次第希图便宜之错失。但言一切法如幻,便以为了证,不依五道修行,临事仍从实执打算,不能达五蕴空之理。

四、为定中所现征相。如吃药所起反应,医生应知。或似凶而实吉,或似顺而实逆,应须判别。此中分四:

①修行之力令往昔种子发现。临死前多发习气种子,故死时须助念,引发善种便生善处。

②修此观而观彼境。由于邪因及魔助力,引发烦恼邪见邪行,如杂阿含说比丘尼公案有十数处。

③魔事及倒引。杂阿含经所说甚多,般若有菩萨魔事品。倒引为魔眷属,但有觉照即能除去。当依慧行刻意而修对治。慧行刻意有三类:

一者,觉了外境。即无眼耳鼻舌身意,观蕴处界空。

二者,除内我执。即无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三者,修无伪悲心。灭度无量众生而不见有众生实灭度者,即是金刚经,总义摄在上师供。修此法者必须秘密,显露即招魔。悲心显露,即非无伪也。修习数年,可将庸常习惯改为般若习惯。

④见佛现相。佛来也斩,魔来也斩,是最后的说法,或无法的说法。见佛得加持,于入道之助甚大。于此等征相因果,应当觉察,久之则路头熟悉,由此即练习般若现知也。此是上师教授口诀,最为切要。

五、应了知功德过失,及前行应作之事。般若经所说四十六种过失,应当作戒条学。慧论者谓慧行刻意及诸法相论。前行谓先应预备之事,念仪轨为了知前行也。

六、应断弃者,即断弃无馀,不应有所保留。有所保留者,如鼠藏身露尾。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七、于生死涅槃无平等观,堕于声闻偏执,距佛果遥远。怖畏生死即求涅槃,为令众生离生死,故安立众生于涅槃,二谛本不相离。茫无宗旨,侈谈大乘不立门户,腹行无方,半途多退。大般若宗旨及次第必不可废。

八、度生不依善知识及佛教授,师心自用,不合律制,背理而作。

九、执为度生利益之事,不观时机,不作方便,自力强求。佛说法必观时机,阿难问说,亦三请而后说。一日之内,数小时之间,亦不苟也。

更新于:6个月前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