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容 正文
第六章 有情之身心 第一节 五蕴
第六章 有情之身心 第一节 五蕴
第一节 五蕴
佛法以有情为中间为根本,情是情感活动,小至接蚁,大至人类,时刻在情感的生命狂流中。但有情各类有迷悟、有思惟境界不合,总不外有情是物质和精神的和合物,故佛不偏物质,不偏精神,而二者合论。有情的身心不外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范畴,亦即以此三科观察有情之本相。
一、色蕴
五蕴,色受想行识。蕴是积聚义。色蕴,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色,即十一处色,此等色法有各种差别和会积集为一聚故名色蕴。色是质碍变坏义,身上皮肉筋骨等有形可见都是色蕴积聚。四大种是地水火风,此四大为质碍的色法所弗成缺,故有称四大为能造。地是物质的坚性,感化是任持;水是物质的湿性,感化是摄聚;火是物质的暖性,感化为熟变;风为物质的动性,感化是轻动。大有四义:一为所依大,与一切所造色为所依处,二体性宽广大,地等四种,遍在一切色上,无一物而非所造,三形相大,大地大山为地大;大江大海为水大;猛焰赤红为火大;疾猛大风为风大。种是因义类义。此四法能起造众色为因义,种类互异不合是为类义。
地与风相对,水与火相对。地以任特为用,在困线和合中,有相当的安定性。果断的不和是轻动性,如物质没有轻动的机能,那永不会有更改的可能。地为物质的静性,风是动性,为物质的两大特点。水有摄聚的感化,即凝聚机能,火的感化是熟变,都由熟变,如人身有温暖可消化食物一切固定物的动变,都由熟变力,使他融解或分化。水是凝聚,火是分化,此又是物质的两性。四大是互相依存而不相离,从凝摄而成果断,从分化而成***;***而又凝合。果断而又分化;物质于此赓续过程为通遍特点。若加空识为六界,空是无碍性的闲暇,由此无碍性,一切色法才能占领而离合其间。有虚空才有四大,此为器世间,若有觉了的特点识,即成有清了。
以上说明相成色的身分,此所造色有五根五境及法处。法处所摄色是意识所绿色,有五种:(一)极略色(极微)八二)极退色(空界)、(三)受所引色(无表色)。(四)遍计所起色(水月镜像)(五)定所引色(定力所变之色)。前四种是倏法,无另实体,定所5!色有实有假。
二、受想行识
色蕴是属物质范畴,受想行识是属精神范畴。
受蕴:领纳为受相。受有三种:苦、乐、舍,即按违顺等境,领纳苦乐会合为一聚故名受。有有形和无形之不合,接触冷暖湿滑为有形,喜怒哀乐为无形。
想蕴:想是构想,取相为义。于境界取各种相,随施设各种名言。或乱思不定为想,念一切法谓之想。
行蕴:行以迁流做作为义。五十一个心所中,除受想两个心所外,其余响应心所和不响应行法,都是行蕴所摄。一切有为法皆念念不住过变流动故名行。
识废:议以了别为义。于色等诸法,能觉了分别。
相关文章
- 印光大师:《灵岩遗旨》壹、悲化有情【18】
- 印光大师:《灵岩遗旨》壹、悲化有情【22】
- 香道,将品性溶于身心
- 达真堪布:学会放下,身心轻松
- 董群:融合的佛教 第六章 顿渐合一论——兼论宗密的修行观
-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七章 荷泽的灵知心体说 第一节 灵知
-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一章 儒、佛心性思想的互动 第一节 儒家心性思想的历史演变
- 流浪者群歌 佛陀的十大弟子 第六章 摩诃迦叶尊者
- 郑石岩:禅——心的效能训练 第七章 禅坐 调和身心的关键
- 唐普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义要释 第一章 破五蕴 第一节 观音特性
- 冯达庵:心经广义 第一章 破五蕴 第一节 观音特性
- 唐普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义要释 第四章 般若总持 第一节 通赞
- 吴立民:第六章 临济法门(一)——临济宗的创立 二、义玄禅风
- 齐豫茹素五行概念让身心更均衡
- 刘嘉诚:有情习以为常的错见
- 郭耀华:附录三(第六章 其它北传佛经与大圆满法关系)3
- 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一、佛教的进取思想 2、怎样进取 忍隐精进,调伏身心
- 净土法门法语:身心净洁,与善相应
- 第二卷 第三章 身心颠倒之所在
- 元音老人:心经白话文 第六章 证知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