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容 正文
觉慧普弘:智慧
何为智慧,清净心就是,平等心即是,不起心不动念即是,不被境界转就是,如如不动就是。智慧是觉悟,觉悟在念头上。从念头上就可以看出是否觉性、是否有真智慧。
凡夫有智慧,凡夫的智慧与菩萨佛的无二无别,一模一样,因凡夫有诸多烦恼根之故,不得彰显,诸多烦恼根深心所著,结魔成网,绑缚其慧,障蔽其慧。所以凡夫的智慧不在其表,也就表现出没有智慧,做任何事都没有智慧。做任何事都有果报,凡夫不知有果。只管按己所需而作。当事后之时、或事后几年,几十年。乃至前世、前几生几世所作之果报到来之时,方感恐慌,内心无助,不知如何是好。当遇智者之时,受之指点迷津。方知果报不可思议。以致畏之。凡夫不知因,不畏因,只知果,所以畏果。
所以凡夫觉悟要从事上觉,从事上开智慧,也就是因事而觉,因事觉性。从事上明白事之前因,没有了这个前因就没有了现在的某某事。没有了现在的果报。事的前因是想,有所想,就有了所做,因果关系就建立了。若没有了这个想,就没有了这个因,没有这个因也就没有了后来的果报,所以也就知道了这个想给自己带来的果报很大。从不知因而畏果,到明白有了想法就会按想法去做,就有果报,这一过程,就叫因事觉性,每件事都得到觉悟到产生做事的想法就是事事觉性。当然这距离觉悟到自性还有很高的一段距离。此时的境界与菩萨接近,近似菩萨的底线。再向上提升就是菩萨了。当然,达到万缘放下的时候,真正圆满的智慧自然显现,其智慧与佛的智慧无二无别。
菩萨有智慧,菩萨的智慧与佛的无二无别,一模一样,因菩萨都有微细的念头在,所以障碍了真实智慧的显现,理通达而事不够通达。凡夫明白了祸起与因,结祸为果。觉悟到因,觉悟到想,也就是觉悟到念头上。最后达到坏念头,坏想法绝不敢起,只起好想法好念头。执著修善修福。这就是凡夫的高境界。菩萨的起点就是念头,高境界凡夫再继续向上修行就是菩萨。恶念不起了,只起善念、善愿、善行。以为很对了,很好了,很圆满了。殊不知,善念一起,善事必成,每件善事里面会有好多细微的事,细微的变化,甚至,每件善事做完了,因这件善事会衍生出无量事来,每件事都会有完美和不完美两个方面,或多个方面。也就是说不是绝对完美,也就不是很圆满,比如说,国家给贫困户每人一百元。有人会说,国家太好了,有人会说给的太少了。也就是说只要有事就不会很圆满,有事不如无事。恶事不如善事,善事不如无事。无事多好啊,清清净净。
因为菩萨知道有善恶念头都不清净,都不圆满,一切事都是有念头产生的,念头是诸事之因。所以菩萨畏因,菩萨畏惧的是念头,菩萨知道,啥样的念头就有了啥样的果报。这些都明白了也就是看破了,菩萨放下的快,当下看破,当下放下。心越来越清净,念头越来越少,时刻看住念头,做到不起心不动念,因菩萨们具足了一定的清净心,也就证得了一定的第次,菩萨果位。证得菩萨果位之后,念头的畏惧性更强,因为此时菩萨有一定的神通道力,菩萨能够亲证每个念头周遍法界。凡夫修行后知道每个念头周遍法界,但不能证到。菩萨能,菩萨生起一个念头到地狱,地狱就现前,念头在人间,人间万象历历在目。这些不是菩萨所畏惧的,菩萨知道有念头就不是真智慧,智慧就没有达到圆满。在智慧没有达到圆满的同时,产生念头就非常可怕。也就是说,智慧不够圆满判断力一样不是很圆满。人间及地狱苦菩萨知道,他们不会退转至人间或地狱,但菩萨会向上起念头,菩萨的念头若在诸天中的某一层天,其天界就会现前,菩萨的念头若在他方无量亿佛国土中的每一个佛国土上,这个佛国土就会现前,诸天界及一切他方一切佛国土,一个比一个好,一个比一个完美。菩萨若起某念就极易落入某天界或某佛国土中,以为最好,修到位了。就是极乐世界了。所以菩萨必须做到不起心不动念,得到绝对清净心,圆满智慧,这样的事就不会发生了,不会发生的原因就是不起他念。菩萨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了,为啥还会入他国境界?这是因为菩萨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但断不了起念的因,起念的因就是一念不觉,这个一念不觉之一念,不是粗念,是极细微的念头,念起之时根本无法察觉,所以叫一念不觉,当觉察到之时,往往都已变成了百千念、上亿念,当念头成型之时,就麻烦了。所以菩萨要在念头还未成型之前把念头断掉,不觉之念初起即断,虽然做不到把一念不觉之源断掉,但可以把一念不觉生起之念断掉。也就做到了不起心不动念。为啥菩萨还会有一念不觉?这个一念不觉就是多生多劫以来的习气,多生多劫以至今生,时时刻刻都在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多生多劫养成的习惯,就是习气,这个习气很难改变,很难断掉,这个习气就是菩萨的烦恼,因为这个习气难以扑捉,没有原因,所以叫做无始无明,无始无明之烦恼,找不到开始,找不到原因。所以难以去掉。去掉习气需要很长时间,菩萨们去掉习气的速度快慢不一样,去掉习气的多与少不一样,也就形成了菩萨的第次,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不是四十一个,而是四十一个等级,也叫第次,习气重的位次就低,习气轻的位次就高。当菩萨把所有习气都去掉了,所有的智慧也就都显现了,菩萨的智慧和佛的智慧完全一样了。
佛的智慧是圆满的,佛的智慧与凡夫、菩萨佛的无二无别,一模一样,凡夫根本不了解自己,智慧出不来,菩萨们智慧出来了,但不够圆满,因为菩萨还有不易察觉的微细念头的根,就是一念不觉的不觉。所以不够圆满。菩萨再向上提升就是佛,就是圆满智慧。菩萨通过久而久之的修习,去习气,习气越来越少、越来越淡,终归就没了习气,无有习气。本无习气。归为圆点,归为本我,归为清净自性,一念不觉之不觉不存在了,自然没有了,也就是说一念之源根本就没有。这才是自性清净,这才是如如不动、做到了心念俱灭,无生无灭,本就无生,何来有灭。心念俱空,即真空。此真空因用真实智慧修得圆满的,此真空就是圆满智慧。这才是圆满智慧。圆满智慧就是究竟清净,就是如如不动。看起来啥都没有,我空、性空、相空,性相一如,性相俱空。因空无我无性无相,入一切缘不会有染有著。就是随一切缘,随缘入缘,与缘中不显我及我性我相。也就绝不会障碍有缘。不是入缘,而是随缘而入,随缘入缘,绝不攀援,想入某缘中,起念头入某缘中就是攀援。这些绝不会。因无我无性无相,所以不会。无性非无性,性是个文字而已,用以说明而已,若达到了不执著了,自性二字一样不执著了,性字自然没有了,智慧的空性就是自性,自性就是空性,所以,自性无性。并无自性。
随缘入缘是因为有缘成熟,有缘即将接近空性,就是接近自性,自然感得,因佛性即空性,空性即空,空即无处不在,处处皆为空性,也就是说佛无处不在,佛光无处不在。接近自性的缘,就是学佛人,就是修行人,,越学越接近自性,越修越接近自性,也就是越来越与佛性相合,就是越来越溶于佛性之中,佛性自然随缘融之。就是随缘。佛是随缘度化,凡夫是想度化谁,这就是佛与凡夫的差别。佛自在随缘而作,一切皆自在。凡夫强制要求而行。行行皆烦恼。只要凡夫和菩萨都做到究竟明理,就做到了究竟放下,究竟放下了就与佛无二无别了,一切皆一如,一切即本真,一切皆佛性,一切即佛,佛即一切。
简单的举一个例子说明智慧圆满与否的差别。同样遇到一个大烦恼之事。
第一种、知道烦恼之事要来了就开始烦恼了,烦恼之事到来之时,在烦恼事中就更加烦恼。事过几年几十年后还在烦恼。
第二种、知烦恼之事即将来临当即来了烦恼,烦恼事到来了在烦恼事中更烦恼,烦恼事过后很快就没了烦恼,经过一段时间后,有人提及还会烦恼。
第三种、烦恼之事到来时烦恼,烦恼事过去了,就不烦恼了。
第四种、知烦恼之事即将来临若不知,与烦恼之事中若无事,事后更无其事。
也就是清清净净,无有其事,绝无烦恼,随缘而已,随缘与烦恼事中,清净如始,于事中而无其事,此烦恼事过去了,一样无其事,不起于心,不著其事。不被境界转。始终如一,始终无事。这就是智慧。
上面提及的一二三种或智慧欠缺或没智慧。我们做第四种,得真实智慧。用我们的真实修德感得广大清净居。自然进入极乐世界。清净居就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就是阿弥陀佛圆满修习功德所感得的。就是阿弥陀佛圆满智慧所感得的,阿弥陀佛是我们自性德号,就是我们自己的德号,德号就是圆满功德的名号、名字。我们的功德圆满了,我们的名字就是阿弥陀佛。最圆满的功德所居就是极乐世界。就是常寂光净土。所以我们修行功德圆满之时,自然会感得广大清净居,感得极乐世界。当然必定到极乐世界,必定成佛。成佛就是智慧,真实智慧。阿弥陀佛!
相关文章
- 黄威南:情到深处人孤独 第八章 「看见」无常—开启智慧的无常法门
- 玄奘精神 第13节:第二章 随机而变,智慧胜于机巧(6)
- 智慧大广济龙王赞歌
- 净土法门法语:这个顺是智慧、是理智,不是感情用事
- 达真堪布:这样修行,若没有智慧摄持的话,将来只能成为神或仙
- 释迦牟尼佛的左胁待,一定是专司“智慧”的他
- 隆波田禅师:培养觉知·生起智慧 Developing Awareness Gives Rise to Wisdom
- 恰宓禅师:开发直觉智慧-第八讲 五根(第二部分)
- 净土法门法语:有高度智慧,才能真正做到福慧二严
- 慈为一切智慧生因,慈能摄御一切诸乘,慈能积集无染福聚
- 仁禅法师:让你学佛,是学佛的智慧,而不是神通!
- 色欲开了,智慧就卡死了
- 觉性的智慧向导--六字真言观音心咒
-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九章 不思议品
-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八章 《维摩经》及其它
-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自序
- 星云大师:刚柔进退,处事的智慧
- 金刚经中这句话,暗藏了无上的智慧
- 心定法师:禅定与智慧 9 智慧的内容─《中论》四句偈
- 心定法师:智慧的内容——《中论》四句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