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容 正文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九十八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九十八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
韩清净科记
摄事分中契经事菩提分法择摄第四之二
癸四、第四嗢柁南2 子一、颂标列
复次,嗢柁南曰:
邪师住雪山 劝勉系属净 渐次戒圆满 穗成就为后
子二、长行释8 丑一、邪师住2 寅一、明专自利2 卯一、标
有诸外道,于弟子众自立为师,专求利养、专求恭敬、专求自利。
卯二、释2 辰一、举二言2 巳一、外道师
遇缘和合,有族姓子投其出家。因而谓曰:汝之与我先无一切资身众具可共受用,汝应为我往诣他处,褒赞我德,掩藏我失,我亦为汝行如是事。我等二人迭相依护,当于诸王若与王等乃至一切大商主边,多获利养及以恭敬。若作是言,诸外道师名专自利。
巳二、彼弟子
然其弟子便发抗言:勿为此见!如是护者,未名自护往恶趣失;若防此失,乃名自护。是故汝应如前自护,我亦当自别为余护。我既不能护汝,汝亦不须护我。
如前自护者:谓如前说,防恶趣失,乃名自护应知。
辰二、辨德失
于此义中,当知弟子是如理语者,是聪慧者,重当来故。应知其师是非理语者,是愚痴者,重现在故。
寅二、明不护失2 卯一、标失
复有杂染触恼于他,由杂染故,不能自护;因此恼他,不名护他。
卯二、释义2 辰一、当自护
此中如前由亲近等断诸烦恼,名当自护。
如前由亲近等断诸烦恼者:此说如前,亦谓自护。防恶趣失,唯断烦恼。当知此由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为其因缘。如是正行,名当自护。
辰二、当护他2 巳一、标名
从此已后,由断为因,不恼他等,名当护他。
巳二、释义2 午一、由无瞋无害
应知此中,无瞋无害,是无恼义。
午二、由一切哀愍2 未一、正显此义
无缘而起利乐二心,无缘而起慈悲二心,当知如此是哀愍义。由哀愍故,不恼于他。
未二、出彼相违
是故当知,一切哀愍与彼相违。
丑二、雪山2 寅一、喻善解脱2 卯一、标列三地
复次,应知雪山喻佛善说法毗奈耶,此中略有三分可得。一、无学地,二、有学地,三、异生地。
卯二、配释其相3 辰一、于无学地
猿猴喻彼非理作意诸相应心,猎人喻魔,于无学地俱不能行。
辰二、于有学地
于有学地乃至不还,唯有非理作意相应猿猴喻心独一能往,非猎人喻魔所能行。
辰三、于异生地
于异生地二俱能行。
寅二、出不解脱
又诸愚夫,要观余境能出余境,追求余境余境所缚,是故于境不得解脱。
丑三、劝勉2 寅一、出四义
复次,由于正法听闻、受持、观察义理、法随法行,如其次第,应知劝化安立四义。
应知劝化安立四义者:劝谓劝导,化谓调伏,安谓安处,立谓建立。菩萨自性利行有此四别,如摄事品说应知。(陵本四十三卷十三页3520)如是四义,如其次第,配属听闻、受持、观察义理、法随法行。
寅二、广三力3 卯一、标列
复有三法,尚能断除一切胜妙淫欲贪缠,况乎鄙劣诸欲贪缠。何等为三?一、精进力,二、不放逸力,三、对治力。
卯二、配释
由精进力,其已生者令不坚住。由余二力,其未生者令不得生。
卯三、结显
如是行者勤修正行,为欲断除已生恶故,及未生者令不生故。
丑四、系属2 寅一、指修相
复次,于四念住殷重修习,如声闻地应知其相。
寅二、明系属2 卯一、约三界辨2 辰一、系属魔
系属魔者,谓在欲界,此不还果即能超度。
辰二、系属死
系属死者,谓从欲界乃至有顶,此阿罗汉乃能超度。
卯二、约有情辨2 辰一、出差别3 巳一、不清净
言不清净诸有情者,谓诸异生。
巳二、清净
言清净者,谓诸有学。
巳三、鲜白
言鲜白者,谓诸无学。
辰二、广清净2 巳一、出四证净
复有四[1]种证净,未清净者能令清净,已清净者能令鲜白。
巳二、辨其分位
当知此中,上诸有学说名清净,下诸有学名不清净,彼由修道未清净故。
当知此中上诸有学等者:谓于四证净中,诸有学位上下有别,依此说名清净及不清净。
余如前说。
余如前说者:鲜白名余。唯是无学,名如前说。
丑五、净渐次2 寅一、标列五种
复次,修四念住,应知略有五种渐次。一、信增上力,清净出家;二、戒律仪;三、根律仪;四、乐远离;五、盖清净。
寅二、简非在家
诸在家者,虽复数数修诸念住,获[2]得净信,诸盖清净,然阙学处,当知所修不得圆满。
丑六、戒圆满4 寅一、标
复次,由三因缘,具戒苾刍当知禁戒净命圆满。
寅二、征
云何为三?
寅三、列
一、所行圆满,二、摄取圆满,三、受用圆满。
寅四、释3 卯一、所行圆满
所行圆满者,谓从买卖,乃至害、缚、断截、挝打、揣摩等事,皆悉远离。
卯二、摄取圆满
摄取圆满者,谓于摄取象马等事,乃至摄取生谷等事,皆悉远离。
卯三、受用圆满
受用圆满者,谓衣仅蔽身,食纔充腹,便生喜足。于余长物、非时食等,皆悉远离。
丑七、穗2 寅一、标差别
复次,身等四法如四大路,于彼所生非理作意,如邪祈愿稻谷麦穗;于彼所生如理作意,如正祈愿稻谷麦穗。
寅二、明有漏
当知欲界是不定地,犹如其皮;色无色界俱是定地,犹如其肉;无明如血。于三界中,由三种漏有淋漏义。
当知欲界是不定地等者:此中义显,于三界中身等四法,为三种漏之所淋漏。谓在欲界,为彼欲漏之所淋漏,犹如其皮。色无色界,为彼有漏之所淋漏,犹如其肉。通一切界,为无明漏之所淋漏,犹如其血。内外粗细,义有差别,故作是喻。
丑八、成就3 寅一、总标简
复次,如先所说所有贪等种种无量恶不善法,由二因缘若成就者,不能修习四种念住,非是一切泛成就者。
非是一切泛成就者:义显泛成所余因缘,容能修习四种念住故。
寅二、别列相
云何为二?一、有贪等缠现前故;二、于此缠不见过故。
寅三、释所以2 卯一、由杂染心
缠现在前杂染心故,不能修习。
卯二、由性染着2 辰一、辨相
虽暂远离,性染着故,非无恋故,于能随顺贪等诸法,其心散动,常逐漂沦,种种寻思恒随扰乱,是故不能修习念住。
辰二、遮非
若不尔者,诸有其性不深染着,皆应不能修习念住。若如是者,无容有能修四念住。
壬二、正断神足摄2 癸一、颂标列
复次,嗢柁南曰:
勇力修等持 异门神通[3]后
癸二、长行释5 子一、勇2 丑一、指正断
应知建立四种正断,如声闻地已广分别。
丑二、释精进2 寅一、出第五句
此中宣说勇第五句。
此中宣说勇第五句者:精进有五。如说有势、有勤、有勇、坚猛、于诸善法不舍其轭。今此唯取第五不舍善轭应知。
寅二、释得勇名
云何名勇?谓如前说,堪能忍受发勤精进所生众苦、诸淋漏苦、界不平苦、他粗恶言损恼等事所生众苦。
谓如前说堪能忍受等者:前说:安住能正忍受发勤精进所生疲倦、疏恶不正淋漏等苦,他粗恶言所生诸苦,界不平等所生苦处。(陵本九十五卷四页7133)今指彼义应知。
非此因缘退舍修习正断加行,故名为勇。
子二、力2 丑一、指神足
复次,应知建立四种神足,如声闻地已广分别。
丑二、略说力5 寅一、标
若略说者,由四种力持心令定,是故建立四种神足。
寅二、征
云何为四?
寅三、列
一、净意乐力,二、勤务力,三、心喜乐力,四、正智力。
寅四、释4 卯一、由第一力
当知此中,由第一力,于三摩地发生乐欲,为证得故,修习勤务。
卯二、由第二力
由第二力,最初住心令其安定。
卯三、由第三力
由第三力,已住定心无复散动,不令于外更复飘转。
卯四、由第四力
由第四力,观察等持所治烦恼,于断未断如实了知。又于等持入、住、出相,能善了别。如是复于奢摩他等所有诸相,若奢摩他、毗钵舍那诸随烦恼,及随烦恼能对治等,皆如实知。
奢摩他等所有诸相者:声闻地说:奢摩他、毗钵舍那相各有二。一、所缘相,二、因缘相。如彼别释应知。(陵本三十一卷八页2573)
寅五、结
乐等持者,于等持中,但有尔所等持作事。除此更无若过若增。
子三、修4 丑一、略标列
复次,由五因缘,当知神足略修习相。一、由远离奢摩他品随烦恼故;二、由远离毗钵舍那品随烦恼故;三、于毗钵舍那品所缘境界系缚心故;四、于奢摩他品所缘境界系缚心故;五、俱于二品所缘境界系缚心故。
丑二、别释相2 寅一、初二相2 卯一、出体2 辰一、奢摩他品随烦恼
应知此中,奢摩他品随烦恼者,谓懈怠俱行欲等,及惛沈睡眠俱行欲等。当知懈怠俱行欲等,是惛沈睡眠俱行欲等所依止性。
懈怠俱行欲等者:此中义显欲、勤、心、观四三摩地,故置等言。即于彼三摩地堕在慢缓,说名懈怠俱行。
辰二、毗钵舍那品随烦恼
毗钵舍那品随烦恼者,谓掉举俱行欲等,及妙欲散动俱行欲等。当知掉举俱行欲等,是妙欲散动俱行欲等所依止[4]性。
卯二、料简2 辰一、于奢摩他
又于此中,由懈怠俱行欲等,于奢摩他品令住杂染,然不能令诸奢摩他皆悉灭没。由惛沈睡眠俱行欲等,于奢摩他品令住杂染,亦复能令诸奢摩他皆悉灭没。
辰二、于毗钵舍那
由掉举俱行欲等,于毗钵舍那品令住杂染,而不能令毗钵舍那一切灭没。妙欲散动俱行欲等,于毗钵舍那品令住杂染,亦令一切毗钵舍那皆悉灭没。
寅二、后三相3 卯一、毗钵舍那品所缘境
毗钵舍那品所缘境者,谓前后想。此想分别,如声闻地应知其相。
卯二、奢摩他品所缘境
奢摩他品所缘境者,谓上下想。此亦如前应知其相。
卯三、俱品所缘境
俱品所缘境者,谓光明想。彼于俱品由动摇故,有诸光影俱行心修。
谓前后想等者:声闻地说:前后想者,谓如有一,于所观相殷勤恳到,善取、善思、善了、善达。谓住观于坐,坐观于卧,或在后行观察前行。又说:上下想者,谓观察此身如其所住、如其所愿。上从项上,下至足下,种种杂类不净充满。(陵本二十八卷十四页2375)如彼释相应知。
丑三、随难释
又非如欲等与余懈怠相应,说名懈怠俱行;精进亦尔,得有懈怠共相应义。然即精进堕在慢缓,不正发勤精进相续,说名懈怠俱行。
与余懈怠相应者:八随烦恼所摄懈怠,名之为余。义显此唯慢缓,说名懈怠。彼望于此,说名余故。
丑四、结总摄
又此五相,当知总摄一切种修。乐等持者,由此等持速得成满。
子四、等持异门2 丑一、出差别2 寅一、总标
复次,于五解脱处,如其所应,当知欲等增上四种三摩地。
于五解脱处者:谓如下说,殷重恭敬听闻正法;或正为他宣说开示;或以胜妙音辞读诵;或复于诸贤善三摩地相善取思惟;或复如所闻法,独处空闲,思惟、筹量、审谛观察;是名五解脱处。集异门论一一分别应知。(集异门论十三卷十三页)
寅二、别辨2 卯一、第一义4 辰一、欲增上三摩地
若有苾刍,依净意乐及猛利欲,为欲证得最胜通慧,从诸如来及佛弟子,殷重恭敬听闻正法。从闻无间渐次证得胜三摩地。当知是名欲增上三摩地。
辰二、精进增上三摩地
复有苾刍,如所闻法、如所得法,起大功用,发大精进,或正为他宣说开示,或以胜妙音词读诵。从此无间渐次因缘,能随获得胜三摩地。当知是名精进增上三摩地。
辰三、心增上三摩地
复有苾刍,于诸贤善三摩地相善取思惟,观青瘀等,乃至骨锁以为边际。由此所缘,次第生起胜三摩地。当知是名心增上三摩地。
辰四、观增上三摩地
复有苾刍,如所闻法、如所得法,独处空闲,思惟、筹量、审谛观察。由此因缘,渐次生起胜三摩地。当知是名观增上三摩地。
卯二、第二义2 辰一、总标列
复有差别,谓由四门起三摩地。一、由如前从他生起猛利乐欲闻正法门。二、由从他获得无倒教授教诫,无间、殷重发起加行,未入根本胜三摩地,为欲趣入正教授门。三、由已入根本胜三摩地,为欲转得所余上位胜三摩地,心喜乐门。四、由多闻闻持,自能于法如理观察平等观门。
辰二、别配属
当知此中,由第一门起欲增上三摩地,由第二门起精进增上三摩地,由第三门起心增上三摩地,由第四门起观增上三摩地。
丑二、指余相
所余分别义及分别断行,如声闻地应知其相。
所余分别义等者:声闻地中正广分别:由欲增上力所得三摩地,名欲三摩地;乃至由观增上力所得三摩地,名观三摩地。复广分别:正修习时,有八断行。如彼释相应知。(陵本二十九卷五页[5]2421)
子五、神通2 丑一、总标简
复次,修诸神足以为依止,能正引发诸圣神通。无有外道修诸神足能正引发诸圣神通。
丑二、别释相2 寅一、举最胜
又诸圣者引发所有最胜神通,随所愿乐,延诸寿行,或住一劫,或一劫余,谓过一劫。不定[6]种姓补特伽罗名为物类,当知此类唯住内法。
不定种姓补特伽罗名为物类者:决择分说:世尊多分依诸回向菩提声闻,密意说言:物类善男子,若有善修四神足已,能住一劫,或余一劫。(陵本八十卷二十三页6155)由是此说不定种姓补特伽罗名为物类。
寅二、简无能3 卯一、于四事
又诸圣者变化神通,于其四事不能变化。一者、根,二者、心,三者、心所有法,四者、业及业异熟。
卯二、于变性2 辰一、转令改受2 巳一、举乐受望苦受
又诸圣者变性神通,不能转变顺乐受业,令自性改成顺苦受。
巳二、例苦受望乐受
如顺乐受望顺苦受,顺苦受业望顺乐受,应知亦尔。
辰二、转令无受2 巳一、举顺非苦乐受
若业能顺非苦乐受,当知毕竟顺非苦乐。又诸圣者住持神通,不能住持顺非苦乐受业,令成无受。
巳二、例余苦乐受
余亦如是。
余亦如是者:顺乐、顺苦受业,说名为余。当知彼亦不能任持,令成无受,名亦如是。
卯三、于变时
又诸圣者变时神通,不能转变顺现法受业,令成顺后法受业;及顺后法受业,令成顺现法受业。
壬三、根摄2 癸一、颂标列
复次,嗢柁南曰:
安立所行境 慧根为最胜 当知后安住 外异生品等
癸二、长行释4 子一、安立3 丑一、标列
略由六处增上义故,当知建立二十二根。何等为六?一、能取境界增上义故;二、继嗣家族增上义故;三、活命因缘各别事业加行士用增上义故;四、受用先世诸业所作爱不爱果及造新业增上义故;五、趣向世间离欲增上义故;六、趣向出世离欲增上义故。
丑二、配释6 寅一、眼等六根
当知此中,眼根最初,意根为后,如是六根,于取境界有增上义。
寅二、男女二根
男女二根,于能继嗣家族子孙有增上义。
寅三、命根
命根一种,于爱命者活命因缘各别事业加行士用有增上义。
寅四、乐等五根
乐最为初,舍为其后,如是五根,于其受用先业所作爱不爱果及造新业有增上义。
寅五、信等五根
信为最初,慧为其后,如是五根,于能趣向世间离欲有增上义。
寅六、三无漏根
未知当知、已知、具知三无漏根,于能趣向出世离欲最极究竟有增上义。
丑三、结摄
一切世间所现见义,其唯此量。当知是义能究竟者,无出于此二十二根,故一切根二十二摄。
当知是义能究竟者等者:谓于一切世间所现见义,唯此二十二根为能究竟证得故。
子二、所行境3 丑一、出邪分别
复次,或有一类作是思惟:若无内我托六根门,行六境界,如是六根各别所行、各别境界,然此六根唯能领受自所行境,谁能领受如是六根所行境性?当知此由不能了达缘起道理,故于诸行起邪分别。
丑二、明缘起理2 寅一、辨应修3 卯一、修四念住
缘起理者,谓若有时,修瑜伽师于内六根如理攀缘,精勤加行修四念住;即于尔时,此四念住领受六根所行境性。即此于彼由清净故,名为出离。
卯二、得七觉支
又即勤修四念住故,初达谛理得七觉支;即于尔时,此诸觉支真故实故,领受念住所行境性。
卯三、起于明脱
又由修习觉支因缘,起于明脱。
起于明脱者:解脱无明清净智见,是名明脱。此由修习觉支因缘起故。
即于尔时,如是明脱领受觉支已善修习。
寅二、显究竟
从此已后,不复应修所行境性。如实已断一切烦恼,即于尔时,于诸烦恼断灭涅槃,离增上慢。即由远离增上慢故,此现实有究竟明脱,如实领受已得明脱所行境性。由此出离一切所有有为法故,当知明脱亦得出离。
丑三、辨正施设3 寅一、简非涅槃
于涅槃中,能取、所取二种施设皆无所有,一切戏论永灭离故。
寅二、释其差别
是故乃至诸有为法,可得展转问答施设能取、所取言论差别;究竟涅槃无为法中,一切问答言论差别,皆不如理。
寅三、结唯染净
是故当知,于无我中,应正显示唯有杂染、唯有清净。
子三、慧根最胜2 丑一、辨2 寅一、最初所作
复次,若有黠慧、诸根猛利种类士夫补特伽罗,由思择力,如理作意思惟诸法,乃于涅槃得正信解。
寅二、次后所作
由此增上,发勤精进;此增上故,能于身等所缘境界安住正念;此增上故,能于所缘令心一趣;此增上故,于一切法如实了知、如实观见。由是因缘,能到究竟。
丑二、结
是故此慧,若初若后多有所作,故说慧根最为殊胜。
子四、安住品类3 丑一、外异生品
复次,若依诸佛无上菩提所得正信乃至正慧,于此世间亦无有者,当知此住外异生品。
丑二、内异生品
即于此法唯有世间,无出世者,当知此住内异生品,非外异生。
丑三、别住余品
若于此法有出世者,当知一切别住余品,非彼品类。
当知一切别住余品等者:住圣品类,名住余品。简非异生,名非彼类。前说信乃至慧,世间善根亦无有者,此住外异生品。若彼善根唯有世间,无出世者,此住内异生品。简彼一切,故作是说。
壬四、力摄2 癸一、颂标列
复次,嗢柁南曰:
思择觉慧等 国等及诸王 阿罗汉有学 质直最为后
癸二、长行释6 子一、思择2 丑一、标得名
略于一切现法、后法诸恶行中,深见过已,能正思择,息诸恶行,修诸善行,名思择力。
丑二、辨业用3 寅一、能成二事
当知此力能成二事。一者、能往人天善趣,二者、能往现法涅槃。
寅二、能正修习
又此能与修习力摄修诸念住为所依止,由此为依,能正修习四念住等菩提分法。当知此修名修习力。
寅三、能伴羞耻3 卯一、标
又思择力,能与三处羞耻为伴。
卯二、征
何等名为三处羞耻?
卯三、释2 辰一、别辨相3 巳一、他处羞耻
一者、他处羞耻。谓作是思:若我作恶,当为世间有他心智诸佛世尊、若圣弟子、若诸天众信佛教者,共所呵毁。是名第一处思择力。
巳二、自处羞耻
二者、自处羞耻。谓作是思:若我作恶,定当为己[7]深所呵毁,何有善人为斯恶行。是名第二处增上力。
巳三、法处羞耻
三者、法处羞耻。谓作是思:我若作恶,便为障碍于善说法毗奈耶中所修梵行;此法若有,便坏梵行。是名第三处思择力。
辰二、结略义
如是羞耻,当知三处以为增上。一、世增上,二、自增上,三、法增上。
子二、觉慧等2 丑一、标列
复次,由自利行及利他行为增上故,当知建立有四种力。一、觉慧力,二、精进力,三、无罪力,四、摄受力。
丑二、配释2 寅一、于自义2 卯一、标差别
能往现法涅槃,名为自义;能往人天善趣,亦名自义。
卯二、配建立2 辰一、能起方便
当知此中,依第一自义,建立觉慧、精进二力。由是二力,能有方便发起正勤。
辰二、能得究竟
依第二自义,立无罪力。由此三力,一切自义皆得究竟。
寅二、于他义2 卯一、明建立
乐利他者,他义有余。由此增上,立摄受力。
卯二、指摄事
当知摄事,如菩萨地已辩其相。
他义有余等者:前三种力不能成办他义,由此当知,更有余力方能成办,即摄受力。如菩萨地摄事品中辩四摄事应知。(陵本四十三卷十页3506)
子三、国及王等2 丑一、标建立
复次,依国及王、若男、若女、若夫、若妻、若愚、若智、若处居家、若出家众,当知建立有十种力。
丑二、指经说
谓诸国王有自在力。如是等力,广说如经。
子四、阿罗汉2 丑一、总标
复次,诸阿罗汉成就八力,如实领受贪瞋痴等永尽无余,不造诸恶,修习诸善。
丑二、别释2 寅一、不造诸恶2 卯一、由厌后有
谓心趣向远离、出离、般涅槃故,厌背后有。厌背因缘,不造恶业。
趣向远离出离般涅槃故者:趣离诸欲恶不善法,是名趣向远离。趣离居家迫迮种种大苦,是名趣向出离。趣无余依妙涅槃界,是名趣般涅槃。
卯二、由厌诸欲
又见诸欲犹如一分热炭火故,厌背诸欲。厌背因缘,不造恶业。
寅二、修习诸善2 卯一、标
由此二力,不造诸恶。不造恶故,复由六门修习诸善。
卯二、列
谓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
子五、有学2 丑一、出佛说
复次,诸佛如来依自利行及利他行,为欲显己与诸弟子有差别故,说如是言:诸有学者成就五力,唯有如来成就十力。
诸有学者成就五力者:成就信、勤、念、定、慧力,是名五力。由此五种具大威势,摧伏一切魔军势力,能证一切诸漏永尽,是故名力。
丑二、显彼义2 寅一、于诸有学
若有成就有学五力,行自利行诸圣弟子,获得最上阿罗汉果,从此无间,一切自义皆得究竟。
寅二、于诸如来2 卯一、略辨相2 辰一、成就二行
如来获得阿罗汉已,成就十力,行利他行,即用利他以为自义。设于是时,一切所化其事究竟,入无余依般涅槃界,当知尔时,于所作事方得圆满。
辰二、显其殊胜
若所修行阿罗汉行,若为利他即自义行,此二因缘,于诸弟子皆为殊胜。
卯二、指广说
如来十力,如菩萨地已广分别。
子六、质直3 丑一、标简所依
复次,若有自爱、无谄无诳、其性质直补特伽罗,为证自义,有四种相。若依恶说法毗奈耶,便有稽留;要依善说法毗奈耶,乃无稽留。
丑二、别释四相3 寅一、征
云何四相?
寅二、列
一、说正法教,二、教授教诫,三、如理通达,四、得真实证。
寅三、释3 卯一、说正法教
所闻正法,是诸胜解所依止处。由能远离无因、恶因,开示称理正因义故。
卯二、教授教诫
诸有无倒教授教诫,善能随顺断加行教文义所摄无颠倒法,能令证得如前胜解所依处法。
卯三、如理通达等2 辰一、总标
若有自爱诸善男子,已调相续,有所堪能,来入内法毗奈耶中,得正宣说、得正开悟,便能速疾趣向胜进,如理通达所应通达,亦能实证真所应证。
辰二、别释2 巳一、如理通达
谓四念住以为依止,于有为法,诸聪慧者共许为有、或许为无,皆正了知。于无为法,乃至有顶皆是有上,能正了知是为有上;涅槃无上,如实了知是为无上。如是名为如理通达。
于无为法乃至有顶等者:此中无为,义显非择灭无为。乃至非想非非想处离下地欲,诸下地法暂不得生,非永寂灭,由是一切,说名有上。
巳二、得真实证
又四念住以为依止,由静定心,于七觉支正修习已,于明解脱究竟作证。如是名为得真实证。
丑三、简名稽留
若彼自爱诸善男子,趣入恶说法毗奈耶,于是四处皆不能得,故名稽留。
壬五、觉支摄2 癸一、颂标列
复次,嗢柁南曰:
立差别 食渐次 安乐住 修居后
癸二、长行释7 子一、立
由奢摩他、毗钵舍那俱品差别,建立觉支。如声闻地应知其相。
如声闻地应知其相者:声闻地说:即此七种如实觉支,三品所摄。谓三觉支奢摩他品摄,三觉支毗钵舍那品摄,一觉支通二品摄,是故说名七种觉支。谓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此三观品所摄;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此三止品所摄;念觉支一种,俱品所摄,说名遍行。(陵本二十九卷十一页2439)其相应知。
子二、差别
复次,自性差别故,及所缘、因缘相差别故,应知七觉支,十四种差别。所缘、因缘相广分别义,如三摩呬多地及声闻地应知其相。
应知七觉支十四种差别者:谓七觉支,自性差别及相差别各说有七,如是总成十四种差别。
子三、食2 丑一、举为食3 寅一、标
复次,于能随顺觉支法中,略有二种无倒作意,当知总与觉支为食。
寅二、征
何等为二?
寅三、列
一、正作意,二、数作意。
丑二、翻非食
与此相违,当知非食。
更新于:1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