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容 正文

太上感应篇新证 第十章 力行

太上感应篇2023-06-24 09:40
简介正文:故吉人(230)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231)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胡不勉力而行之。译文:所以世间行善的吉..

正文:故吉人(230)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231)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胡不勉力而行之。

译文:所以世间行善的吉人,因为他们口里说的是好话,心里想的是效法善人,平时所作所为的都是善事,在一天之中,就有了三种善行。如是积累了三年,上天必定会赐福给他,增长他的寿命。而那些常做恶事的凶人,因为他们口里说的是粗言恶语,心里效法的是恶人,平时所作所为都是恶事,在一天之中,就做了三种恶行。如是积累了三年,上天必定会降祸给他,减除他的寿命。所以人为什么不赶紧多做善事,以转祸为福呢?

分析: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所以,无论是善人的日行三善,还是恶人的日行三恶,都将会受到报应。归结起来,善行与恶行总有三种,那就是语、视、行。这正是人们去恶从善的切实下手用功的地方。太上在这里由心念的善恶,证明到忏悔罪业,再讲到身体力行。三个层次非常分明。人若掌握了这三个层次的内涵,也就掌握了自己的命运。而关键之处,还在于行。语善:我们赞叹别人的善行,宣传别人的善功,劝人印佛经善书、放生、供养三宝,救济贫苦病苦,捐资助学等等,动口、动笔,即能积累无量福德。反之,若诽谤别人,揭人隐私,写淫秽小说,则可造无量恶业。视善,即是效法之意,我们效法善人的思想行为,对之生欢喜心,立志去行,即是视善的一种。另一方面,依据太上所列善恶,善行恶止,规矩自己的言谈举止。或者依太上所讲方法,常反省自己的身口意的恶业,发自内心忏悔。反之,如果效法恶人的思想行为,必将起到邪路上去,受到苦报。行善,在生活中随缘做出种种善行,反之,恶事即使是微小的也不去做。如此而行,三年虽然不久,也有千日。如果一个人在三年的时间中,心没有一点改变的话,则他所造的善和恶,也就到了纯熟的地步了。同时,在数量上,也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了,由量的积累,必将达到质的变化,所以,天定会降祸或降福。

有的人希望自己的子孙强过自己,所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此,花许多钱送子女学艺术,学外语,从幼儿园时开始,就陪着子女走上竞争之路。为的就是让子女出人头地,没有人愿意让自己的后人一代不如一代的。但是他们所做的事情实际上是舍本求末,做为父母如果行善不辍,再加上学艺术,学外语等助缘,子女都会成为人材。例如,我的一个朋友,他行善十多年,儿子考上名牌大学。有人请教他教育子女的经验,问他是不是刚怀孕就进行胎教?是不是孩子刚会说话就学外语?上没上特长班?学的是什么?那人说,我首先教育孩子做一个善人、好人,然后我持念阿弥陀佛圣号,念《地藏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大量放生,随缘扶贫助学,资助孤儿病人。儿子从小到大,学习一直名列前矛,补习班都很少参加,就是随班学习,并不是用钱参加各种补习班才考上好学校的。其实,这就是天降之福。行善日久,天降之福,或自身享受,或者子孙荣耀。天降之祸,也必是自身承受,或者子孙衰败。所以,深信因果的人,是绝不会做出凶恶的事情来的。

从业果之理来说:“未造者不遇,已造者不失坏。”也就是,没有行善就不会得到福报,没有造作恶业就不会有恶报。同时,业果会增长广大,除了现世受福受祸之外,来世上升还是堕落,也在于你是行善还是作恶。行善,则后世光明,作恶,则后世黑暗,必将堕入三恶途中去了。

佛教不但讲“因果”,而且还特别强调“三世因果”。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有人勉力行善,在现世没有得到福报,却生活艰难,坎坷不断,这是他前世恶业成熟,而今生的善业,没有成熟的缘故。他今生的善业将在后世成熟,只是我们没有智慧眼看到他的果报而已,并不是行善没有善报。有的人作恶很多,却升官发财,连走好运,节节高升。这是他前世善业成熟,而今生所造作的恶业没有成熟的缘故,他今生的恶业将在后世成熟,只是我们没有智慧眼看到他的果报而已,并不是作恶没有恶报。

古语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又说:“水滴石穿”。说的是积少成多,和坚持不懈的道理。先贤说太上感应篇行之三年,万罪消灭;行之四年,百福皆集,行之七年,子孙贤明,荣登科第;行之十年,寿命延长;行之十五年,万事如意;行之二十年,子孙为卿相;行之三十年,注名仙籍;行之五十年,天神恭敬,名列仙班。世人若相信太上感应篇的道理,认真实践,自然会福禄无量,子孙荣显昌盛。

佛法包括世间法和出世间法,而以世间法为究竟,它为我们阐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证得佛陀果位,解脱生死,才是修行佛法者的目的,在修行中,必得福慧双修才能成就佛陀果位,而修慧必定要在于明了修行的宗旨,而见到了本性,修福必定要在于尊守做人的五轮,而在日常生活中历事练心,而且二者要互相协调,才能相辅相成。奉行《太上感应篇》正是修福的途径,同时,这足以证明,奉行《太上感应篇》是成佛的基础。我们千万不可小视这部经典。

事例一

卡罗斯.古铁雷斯刚随父亲到美国时,身无分文,他跟父亲打工。第一份工作是在海边小饭馆里做服务生,他勤快好学,不取报酬,得到老板赏识,并引荐他到食品公司做推销员兼货车司机,临上班时,父亲告诉他:“我们祖上有遗训‘日行一善’,在家乡时,父辈们之所以成就了那么大的家业,都得益于这四个字,现在你到外面去闯荡了,最好能记着。”从此,他每天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善事,比如帮店主把一封信带到另一个城市,让放学的孩子顺便搭一下他的车,他乐呵呵地干了三十四年,因为他个人推销量占佛罗里达州总销售量的百分之四十,受到重用。总部派他到墨西哥,统管拉丁美洲的营销业务,他打开拉丁美洲市场后。又被派到加拿大和亚太地区,一九九九年,被调回了美国总部,任首席执行官,年薪七百四十万美元。

就在他被国猎头公司列入可口可乐,高露洁等世界性大公司首席执行官的候选人时,美国总统布会在竞选连任成功后,提名卡罗斯.古铁雷斯出任下一届政府的商务部长,现在他的名字已经成为“美国梦”的代名词。

再析

有许多人心性很急燥,刚做一两件善事,就要看到福报;见到别人做恶,就要看到恶报。没有见到,就认为因果之事实在是不可相信的。或者什么善事都没有做,却口称自己一直行善积德,为何命运如此不公,别人一直高升,一直发财,而自己却一直坎坷不顺。于是就认为行善积德没有用处,殊不知正是这一点害了他一生。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对自己的所行、所思、所言没有观察,不知道自己天天在造作恶业,却一直想当官发财,这就如同没有下种子,却要秋收一样,到哪里去找福报呢?这两种作法都是不可取的。

事例二

2009年2月,记者在采访中不小心将采访包掉在了“月疋”老人的家中。于是,借着拿包的理由,记者又获得了一次登门拜访的机会。

晨报头版头条刊发了《隐身好人“武汉月疋”找到了》的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朱毅委托晨报代他向老人问好。

上午11时许,记者再次按下了老人家的门铃。

开门的依然是“月疋”老人,他把采访包递给记者后,就用身体挡住了大门,丝毫没有让记者进屋谈的意思。

“您的事迹我们今天见报了”,记者说着将报纸递了过去。“什么见报了?”老人没有伸手接报纸,原本的笑脸一下子沉了下来。

“遵照你的意思,我们在文中没留公布您的真实身份和住址,您放心。”记者连忙解释。

“哦,谢谢,你们尊重我的意见,没有公布我的名字,但报道我,还是不太好,我做的只是一件很小的事,社会上比我做得好的人多得很,我不值得报道。”

老人的脸色缓和了下来,记者站在门口与老人扯了起来:“与社会上许多捐款几万、几十万的人相比,你捐的钱并不多,但是与他们不同的是,你做好事不留名、不图利的精神,值得整个社会尊敬和弘扬。”

“我没什么好说,希望以后不要再宣传我了,再搞就是作秀了,你想想,你们这样宣传我,我们单位知道了肯定要上门搞慰问什么的,同事、邻居知道了,怎么看我,你们不能再搞了。”老人越说越激动。

“无私助人是一件好事,社会需要弘扬这种精神。”记者连忙说。

“古书上说得好,施恩勿念,我做好事从来不希望有什么回报。”老人回答得很坚决。

他是一位78岁的普通退休干部,12年来持续捐助利川市一中贫困学生,受助学生和媒体一直在寻找这位好心的“武汉月疋”,老人却始终坚持“隐身”,其嘉言善行,令人感动,引人深思。

作为最先报道“武汉月疋”的媒体,从2007年8月开始,晨报始终没有放弃寻找“月疋”老人。这一次,终于找到了化名背后可敬的老人,但是,编辑部最终还是决定让他继续“隐身”。一方面,这样做是为了尊重老人的意愿,更重要的,则是为了尊重老人选择“隐身“助人所体现出的价值。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一个有血有肉的具体的人,比一个只有化名的背影,显然更具传播的价值,但老人的”隐身“却凸显出另一番境界。

12年的坚持不懈,小善积成大德,使得“武汉月疋”成为一种价值符号,它体现的是力所能及地助人为乐,并持之以恒、不事张扬、不图回报。这种善行不仅惠及他人、利于社会,同时也是行善者本人发乎于心的行为,是最高层次的一种精神追求;正如老人自己所说:“我觉得帮助别人是一种乐趣。

确实,12年,1.1万余元,比起那些一掷万金的捐助,并不引人注目。但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在太多人习惯了讲“公平交易”,讲付出应有回报的背景下,“月疋”老人的出现,显得如此特立独行,从他的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中华民族乐善好施、不图回报的传统美德,更看到了一种将帮助他人视为人生最高价值的时代精神。

我们从“武汉月疋”的平凡善行中见识了伟大,这种力所能力及乐于助人、持之以恒、不事张扬、不图回报的精神,可敬、可信、可学,只要我们随时随地伸出手去,力所能力及地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武汉月疋”。

倘如此,我们这个社会、这个城市,就会由于拥有众多的“武汉月疋”而变得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长年做好事。“月疋”老人12年隐姓埋名资助利川山区的贫困学子,经过晨报连续多年来的寻找,终于揭开了“月疋”老人神秘面纱。

“月疋”老人居住的房子,是上世纪80年代的建筑,如同老式建筑在城市中不引人注目一样,退休老人“月疋”,在小区内也不引人关注。在小区内,记者报上“月疋”老人的真实姓名后,50岁以下的住户几乎无人知道这样一位老人,只有门卫和一些70岁左右的老人才表示“知道这个人”。

在他们的眼中,“月疋”老人只是个普通的退休老人。

记者询问“在你的印象中,月疋老人有没有什么特殊之处?”该小区的一名保安皱着眉头,沉思了10秒钟,回答:“很一般,很普通。”

“他和我老伴是同事,没听说他做过什么大事情”,今年75岁的王婆婆说。另一位爹爹也说:“只知道他从银行退休的,其他的不知道。”

平淡,是“月疋”老人留给街坊们的大体印象,只有一些与他有过交道,或平时很熟的人,才能隐约说出“月疋”老人的一些特点。

彭智祥师傅是“月疋”老人所在小区的另一位保安,相比其他小区保安,彭师傅性格外向,与小区居民的接触多一些,他对“月疋”老人的印象是:“人很平和,是个蛮好的人,他是处级干部退休,没有脾气,平时遇到都是很客气地和我们打招呼。”

在平时和“月疋”老人的聊天中,彭师傅得知:“月疋”老人的名字在国家红十字会有备案,因为老人经常捐钱给红十字会,“听说他还打算将遗体捐献,做医学研究”,彭师傅悄悄地告诉记者。

在小区的一间活动室,高高地悬挂着一张光荣榜,上面是去年汶川地震时,住在该小区的退休老人自发捐款记录。“月疋”老人榜上有名,捐款300元。

在小区的活动室,记者找到正在打麻将的魏师傅,他和“月疋”老人是从同一个单位退休的。问起对“月疋”老人的印象,魏师傅说,他是个很平实、很扎实的人。“他50多岁时,担任我们单位信息部门的处长,在上个世纪80年代,电脑还是十分稀少的东西,作为信息部门的负责人,必须熟悉掌握电脑,虽然当时已50多岁了,但他日夜钻研挑起了这个担子”。

在采访中,街坊们还向记者描述了一个拥有幸福家庭生活的“月疋”老人。

“平时和他们接触不多,遇到了就是打个招呼,印象中他们两口子总是一同出现在小区里”,小区内一位婆婆说。“他的孩子既孝顺又争气”,彭智祥说,“月疋”老人有一个女儿在某银行工作。魏师傅说,“月疋”老人有一个孩子在国外留学。“平时,他都很少和我们一起打麻将”,魏师傅说,“月疋”老人总是和妻子一同散步,一同离开。

事例三

2007年4月16日上午,一位67岁的枣庄老人,在北京***接受感动中国百位矿工颁奖。他就是40年做好事如一日,被人们称为“活雷锋”的枣庄矿业集团第一机厂退休职工许双功。

“我要一辈子做好事……”44年前,许双功立下了这样的誓言。44年中,他几乎每天都背着电工袋和装着螺丝、螺帽、漆包线等物件的挎包,为市民做好事。

1963年,与雷锋同龄的许双功,在厂党委的支持下,与几名团员组成了“学雷锋便民服务小分队”,业余时间到附近家属院里为居民修理自行车、自来水、电灯等。随着岁月的更迭,参加便民活动的小分队成员最后只剩下许双功。他将几十位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和伤残军人列成“服务名单”,利用业余时间和休息日、节假日,轮流上门服务。电话进入千家万户以后,找他的人更多了,无论是谁,只要一声招呼,许双功准到。

许双功把好事做到了社会上。附近一个宿舍的下水道堵塞了,他用塑料布把头和身子一蒙,手拿竹竿将下水道里的污物全部放出。到煤矿疗养院疗养,他不是修门锁、整线路,就是整修花草、打扫卫生。

许双功的妻子有病,长年服药;二女儿、三女儿先后因病过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也没停下学雷锋的脚步。1996年退休后,好朋友劝他:辛苦了大半辈子,该歇歇了。许双功却觉得:自己是党员,人退休了,不能退出为人民服务的行列。学雷锋的事就一直在做。虽然他不图名不图利,党和人民并没有忘记他,他多次获得省、市优秀***员、劳动模范称号,2004年被命名为“枣庄雷锋”。

许双功学雷锋,做雷锋,也热心传播着雷锋精神。2006年4月,他和10多名退休工人一起自筹资金2万多元,制作了30多块宣传雷锋和“八荣八耻”的展板,到广场、部队、学校等场所巡回展出,受教育者高达6万多人次。近几年来,他先后到学校、部队作报告上百场,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先后被枣庄学院等聘为德育辅导员。

 

更新于:2023-06-24 09:40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