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容 正文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32

汉传人物2024-07-20 11:11
简介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偈颂(32)第三讲⑧果平法师 讲授勤修六度勤修清净波罗蜜,恒不忘失菩提心。勤修清净波罗密是不忘菩提心的第四因。“勤修清净波罗蜜”,这..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普贤行愿品》偈颂(32)

第三讲⑧

果平法师 讲授

勤修六度

勤修清净波罗蜜,恒不忘失菩提心。

勤修清净波罗密是不忘菩提心的第四因。

“勤修清净波罗蜜”,这里的波罗蜜,就是指六波罗蜜,也就是六种能够抵达彼岸,能够究竟成佛的方法。哪六种呢?是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智慧波罗蜜。菩萨行者要精勤修学此六种菩萨行,依靠这六种清净到彼岸的方法,就能够圆满觉悟。

这六种波罗蜜,通常称为六度。前面的布施度,持戒度和忍辱度,是为我们培植福德的;后面的禅定度和智慧度是为我们培植智慧的。作为一个修道者,应该要福慧双修,中间的精进度是既通福德又通智慧。也就是说培福报,如果不精进,福报的功德作不下去。修智慧,如果不精进,最后也开不了悟,所以精进度是既通福德又通智慧的。也就是说,在修学福慧中,必须依靠精进的助行。

在讲六度的时候,排在最前面的布施度,相比于持戒度,要容易修持一点。按照《入中论》的说法,修持六度后后难于前前。比方说一个人如果有钱,叫他行一点布施还是容易的,只要有一点善心的人都做得到。但是如果叫他持戒,诸如不要杀生,不要吃肉,不要饮酒,就比较难了。所以修行持戒要比修行前面的布施困难。

有的人,他虽然能持戒,能够严以律己,对事情能够一板一眼地去做,但叫他忍辱又困难一点。有一个故事,说山上有两个修道的人,专修苦行,每天两个人非常严格地闭门自修,除了过午不食以外,连多的衣服都不会穿,非常严谨地在修行。

一天,天下大雨,把两个修道人用来打坐的茅草给淋湿了。天晴以后,他们就各自开始晒茅草。为了茅草能早点晒干,两个人都想多占一点地方。其中一个道人手脚快,很快把茅草铺开一大遍,占了另外一个修道人的地方。另外一个修道人一看,非常生气,就跳起来大骂,说你晒茅草,怎么能够拿到我房门口来了?说话语气非常不客气。结果对方也不示弱,两人便开始互相谩骂,最后各不相让,终于打斗到了一起。

你看,就一点小事,如果不修忍辱的话,也能让两个修道人勃然大怒,搅乱修道人平静的心。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对自己要求好像很严格,但如果有人触犯到他的利益,就嗔心大发,心不调柔。所以相比于持戒度,忍辱度又要难一点。

在修前三度的时候,都必须配合精进度。后面的禅定度和智慧度,又比前面几度更难一点。依赖前面福德的培植,才有后面智慧的开发。

在讲《普贤行愿品》的时候,我们说普贤菩萨发每一个愿都要说“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就是普贤菩萨的誓言,就是他的披甲精进。普贤菩萨就像一个斗士一样,一旦进入了菩提场,就决无退却,只能勇往直前。

恒不忘失菩提心。以此念念之中,恒常不忘当初发起的菩提心,以菩萨六度为具体行持,以菩提妙心为依护,最终圆成佛道。

以上为成就菩提心的顺缘。

断除罪障

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这一句叫做断除罪障。前面是希望我们自己有如上的顺缘,能够发菩提心,这一句是希望我们能断除违缘,以便发心顺利。因为有时候,如果有违缘的障碍,自己的善心是发不起来的,更不要说菩提妙心了。

“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我们在发愿里面,希望违缘障垢尽皆消除,无有遗留,毫不剩余。所有的功德妙行都能成就,一切善行皆能圆满,以此来实现不忘菩提心。

更新于:4个月前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