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容 正文

佛光法师:解读《圆觉经》之普贤菩萨篇 第四讲 如何发起本起清净

邪淫果报2023-10-18 09:02
简介第四讲 如何发起本起清净 我们昨天把大悲的意义了解了一下,佛教授我们依义而不依语,这个世界的语言结构是很粗陋的。在很多佛国净土当中不是以语言音声来做佛事,只有在这..

第四讲 如何发起本起清净

我们昨天把大悲的意义了解了一下,佛教授我们依义而不依语,这个世界的语言结构是很粗陋的。在很多佛国净土当中不是以语言音声来做佛事,只有在这个世界是这样。因为佛说这个世界的人“其性刚强,难调难伏”,所以如来以刚强语言来调伏众生

不要小瞧人说话的音,话音会非常刚强。我们听人家一句话能气得好几年过不来那个劲,你说刚强不刚强?有时候不经意的一句话能把人家气得半死不活,诸葛亮那三寸舌头能把人骂死,你说人的话刚强不刚强?我们的心性很刚强,所以佛以种种教化语言来调伏众生。

释迦世尊教化众生经常会说“下地狱”。地狱对佛来说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是他给众生讲,“你要不怎么样就会下地狱”,这就是一种刚强语言。佛大慈大悲怎么会去咒怨你?不会的,是告诉你,这样做的结果就是那种现象,没有丝毫的嗔心想去咒怨你。

是我们错理解了,说“不敢去违犯佛的教诫,万一下地狱怎么办?”。并不是你违犯了佛的教诫要下地狱,是佛告诉你不能那样做,做了的话肯定会有那种果报现象出现。佛只是给你一个教诫,并不是他制定了什么,你违犯了就要倒霉,因果都是自己感召来的。我们对佛法里很多的道理不够理解,现在要懂得透过对语言结构的认识而去理解佛法的真实意义。

比如,我们昨天说得很清楚,为什么称为“大悲世尊”?因为他彻骨的悲心。何为“彻骨”?没有任何私欲的认识,对一切众生的呵护。这不是我们用常理观念所能明白的,只能深深地去体会,慢慢地去感受。“大悲世尊”,文殊菩萨对佛的这种称谓,是真诚无伪的赞叹。但是我们常常对人的称谓很多时候是言不由衷的,所以去称呼人家的时候人家不会感动。从真心里发出来的一声呼唤,真的会感动一切啊。

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是什么?是带有爱心的语言,如果一个人说出的话充满了慈爱,我们就感觉有一种亲和力,这是一种摄受力。为什么我们说话别人不会听呢?因为我们带有分别和执著的烦恼心性,所以说出来的话不会有人听。那种话不美,不是最好的。

佛所教授的法,为什么众生都容易又都愿意接受?并不是佛以势压人,没有。释迦世尊完全是以他真诚的慈心、爱心和悲心,从深心里发出来的每一个声音,对一切众生的教诲所产生的摄受力不可想象。包括他所有的遗迹,所有的圣迹,都有难以估量的摄受力。只要有缘的人见到他,都会产生恭敬心。这就是他那种彻骨的慈悲心,大慈大悲所显示的力量。“慈能生威”啊,能折服一切大众。

正是因为佛有这样殊胜的心因正见,他的法子们对他尊重敬畏,发出言自由衷的真诚赞叹。这就叫因果相应,因缘相合。他们之间无量的智慧力量能对一切众生产生亘古不绝的影响和利益。

佛教到现在已经近三千年了,为什么我们还能够听到他的遗教?释迦世尊跟他的教众之间真诚的心灵所发生的智慧是没有时空限制的。因为它是真正从真诚的心里生出来的,所以法子们每一次的请法,佛祖每一次的开示,都能以经典的形式记录下来。这就是他的果报,原因是他因地殊胜,出自于真诚。宇宙之间最贞实的是什么?心!心性当中所含有的一切是无量的智慧和光明啊,那是不可胜数的。

从这个角度去看,你会真正地认识佛,认识法,认识僧!真正的佛法僧是什么?“佛”,我们知道,伟大的世尊,无可厚非他是绝对的智慧完人。

咱们先说僧,“僧”是能够奉行如来圣教的,能够发起如来圣教智慧的。像文殊菩萨这些大菩萨,他能够去观察众生根基(众生的心基是他自心的动态),他能够透过自己身心的观察而去发起智慧因缘、生起智慧种性因缘,这是“僧”。

佛跟僧之间真诚地感应道交而产生的力量,是“法”。这个法是超越一切时空的界限的。这是真实的一体三宝!我们不认识这样的三宝种性,没有办法真实地感受到他的力量和他生命的存在性。

我们为什么要把这些讲得很细?因为对佛的认识深度广度不一样,对他所教诫的经法自然生起来的信心就会坚固清晰。往往我们对此认识得不够真实,学佛的人都说自己信佛,真信。但是“真”的程度不一样,众生法界当中的“真”是有分别的。

这就宛如两个人去相亲搞对象、成家立业一样,他跟你当时说的话都是真的,没有假的。但是“真”的程度和广度、深度有差异性。他的“真”会随着时空和境界的变化在变。尽管如此,如果时空还能倒回到起初,他也还是真的。在我们这个世界里所谓的“真”是有感受的,是相对的真(相对于时空空间来说叫“真”)。

佛跟圣贤们所发生的智慧,那种“真” 是绝对的。真诚的力量是没有时空限制的。只要有机缘去领悟到的时候,同时就会发出跟他一样殊胜的正觉受。学佛法正道的时候,一定要清楚这个观点,否则很难生起来法喜禅悦。

我们听经闻法的机缘是来之不易的。为什么我们总在强调这些?的的确确是来之不易的。众多因缘和合才能生成这种缘起。这是善根福报,我们要是很轻易地放过,那是自己的损失,跟别人没有关系。你怎么去维护这个善根福报?就要用真诚。

如果没有真诚,感受升不起来。过去人求法,千里迢迢为一句法义,那种付出是很殊胜的。而我们是怎样一种态度呢?我们一定要惜缘。对佛法有一种真诚的认识,升起的感受就会不一样,这在于我们自己。我当年是用真诚求法的,我自己在家就已经修了十年,十年的每一天都过得很痛苦,然后自己跑到九华山跟我的师父去求的。

我的一位朋友喜欢玩古董,起初他对那些古董玉器就是一念喜好。越喜好越看,越看越喜欢,越来越有感觉。感觉从哪儿来?一念心生。越玩的时间长,对那些东西就越有感受,形成一种力量,从一开始的感受到慢慢地感通(一眼看到就大概知道它的好坏,叫“感通”)。

我们对佛法也是如此,我们不能一时升起来那种殊胜的感受,不要紧,慢慢来,一点一点地用你的心去感受。熏染,熏染,就感通了。自然就升起殊胜的利益了(业障重一点的就慢慢来,一点一点地感受)。我们学法的态度要清楚,一定要懂得,当时为什么佛陀一讲道很多人就证悟了?因为人家求法的心切!

为什么懂道理的人感受生不起来?放下自己的太少了,背着的太多了。就像一个杯子原来的味儿不刷干净,又灌进去,串味儿。只有把自己的东西铲除干净,然后再灌进去才有味道。法会众的参与是很重要的,怎么去入如来法会?就是一个诚意。

首先跟佛不要有界限分别,时空、心灵这两个界限都不要有。时空是我们自己假设的,心灵也只是自我的认识。这两个都不要去有(都不要去观察它),佛所教戒的精神和智慧,自然会把整个身心世界浸润得通体光明。我们为什么总是心里头还有一点点阴霾散不去?那就是你执著的。因为有个假我(你自己看不到的东西)在执著,所以挡住了阳光。

佛的光明能够穿透任何东西,唯独穿透不了的就是你的业障。业障得自己消除,但是他能照见你的业障。业障如何去照见?《心经》里一句话说得最清楚,诸法平等相 “照见五蕴皆空”,这是消业障最好的办法(最好的思惟)。一切诸法本来是空相(一切现象本身是没有实质的),这是个总体性的概念。具体到自己的身心世界就是五蕴皆空,色受想行识都不是实有的。

我们把握“心不可得,不可得心”这个原则,对待自己身心世界的调配(调整),就非常有规律可循,很容易就得道。这时候就叫会用心了,就是我们会在意道的上进不上进,并不是在意得失的上进。我们平常去衡量的都是得失好坏善恶,都是五蕴范畴里的。我们现在学道,道是平等,是诸法空相。把握这个,以诚意进入真理的实践(进入如来法会)。

如来是绝对的平等,不会因为时空和心灵界限的差异对你没有力量。去敞开你的心灵世界,自然时空和心情就会完全变化,充满了智慧和光明。我们都知道阿弥陀佛叫无量光,无量光的意思就是没有任何的界限可以挡住。唯独的界限就是你自己的所知见(所知障),就是我们刚才说的时空、心灵世界的界限。我们把时空打开,把心灵界限放下,心的包容和宽大,所体现的就是佛的法身(佛的清净)。那时候你的心跟佛是一般无二的,参与的就是如来法会,这时你就跟佛是同样的缘起、同样的生活、同样的世界。

我今天跟你说这些,是让你不用放下现在的身报,直接慧入极乐世界(慧入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怎么慧入?把心灵打开。怎么打开?放下。我们的心灵为什么放不开?总在得失(有无)相对之间衡量。把心灵世界敞开,诸佛如来的光明刹那间就充满。这是真实的,不假修证而得的圆觉大法!

《圆觉经》叫不修而证的法,但是要透过三昧的思惟(正觉思惟)才行。正觉思惟是一种返观(我们说的观照)。观照力一旦升起来,正觉受(三昧正受)就升起来了,就跟诸佛如来同一法会,这是“平等法会”的意思。

要参与这个法会,首先诚意的态度是第一位的。没有诚意,不要说解脱道,就是世间道,也不可能得道。耍个小聪明,人都能清楚,佛难道不知道你想干啥?虽然我比佛祖还差一些,但是我告诉你,我也知道你想干啥,有一次有两次行,有三次我保证不理你。

“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文殊菩萨很慈悲,他问的问题,就是我刚才解释的。想体会真理从哪儿开始?一定要从本际(实际和根本)出发。“本起”的意思是一定要从根本开始。不触及根本,理性发挥不出来。什么叫“根本”?我们所执有的烦恼心想去获得究竟生命意义上的升华和快乐,必须得从根本上拔除烦恼障碍,否则再作别的努力没有意义。

就像人身染病,只有一味药治你的病。你偏偏说我不吃这味药,吃别的药行不行?你们说行不行?要行的话你教教我,反正我体会这么多年是不行。是啥病就得吃啥药,这是真理。感冒就得吃点发汗的药,闹鼻炎的时候就去吃点消炎药。闹鼻炎的时候吃点治肚子的药管用吗?你感觉治闹肚子的药挺好吃,这就是我们人类众生!

体会真理的起行处就要从根本出发,根本就是一定要触及心灵深处的隐藏。这种隐藏,需要自觉,不要指望别人给你说。别人只能旁敲侧击行,真的触及到的话,你会立即跟人翻脸瞪眼的,维护最大的我慢,一下就蹦起来了。

碰到人业障要现行的时候怎么办?不能跟他扛,让他疯过去,疯劲下去了然后再慢慢说。脑袋清楚点了,以后再疯的时候就注意了。注射一下疫苗,不能说他不犯,肯定他习惯还在,以后再犯的时候就有免疫能力了。我们都有烦恼再犯的,要不犯就不叫凡夫了。但是现在给你讲的道理就像注射疫苗一样,下回再犯的时候会懂得去返观自省了,持续的时间就短多了,一点一点好了,越来越好,到最后这个烦恼心就放下了,这是佛法在我们自己身上渐渐地起到利益。

有句话叫“初发心菩萨于烦恼中不得自在”就是说明这个意思,这是个调伏烦恼的过程,与此同时智慧在生长,此消彼长。我们要调伏自己,让烦恼不要再现行,当现行的时候要用理性来约束它。要从根本上观察,认识去犯这些错误对我没有好处。那么辛苦地付出都会付诸东流,不管是世间还是出世间都是这样。

我们生活中经营一个家很辛苦,只是因为感觉和感受调和不了,就出现离婚现象。理性和感受总冲突,偏于理性的时候还能够维持,偏于感情的时候就完蛋了。但是这两种情况的存在就决定了你要受烦恼。你的感觉(理性)升起来的时候,“我应该维护大局”,自己就说服自己了。但是感受生起来的时候,“这家伙真的对我很差劲,花言巧语蒙我”,感觉跟感受总要打仗,最后看哪个冲破哪个。

我们为什么总烦恼,因为没有从根本出发,所以不见如来。如来是什么?真理实相(真实的理性所运行的真实作用叫真理实相)。人世经历中的真理是人生要幸福,去奋斗所争取来的环境本来是为了获得幸福,结果反而一团糟。为什么?证明理性偏离轨道了。我们自己不觉察,还觉着自己挺对的,最后失其所守,一无所有,又回归本性了。但是你不喜欢本性,因为习惯“有”了。本性本来是清净庄严,无一物的。六祖大师知道,直接去找根本,“本来无一物”。你不习惯,你习惯花花绿绿的,结果一下花花绿绿没有了,空空如也,了无一物。有福的就出家跟师父修行了。

非常清晰的人性概念都在这些经典上摆着。我们于如来见不到,所以“本起因地”本来该有的在你这儿都发生不起来。由此就知道,想得道并非难事,一定要除去最大的障碍。正真和诚意都要有,那才行。发心就得这样!立意就得这样!只有这样的开始才有很好的结束。

“本起清净”从本质上发生很清晰的认识,不受干扰的观念,这叫“本起清净”。你的“本起” (根本发生)不清净,没办法升起来正觉。我们今天要发起这个“本起清净”,就必须得把你的一点一滴是是非非都告诉你清楚。不然你不清楚(本起不清净)。不知道该如何针对你个人去发生本来(根本)的东西。不然我们学来学去为什么?佛经教典教授的是实际的东西,一定要针对具体的心态。

文殊菩萨在这儿所问的,恰恰就是想修行获得解脱发生的原则该如何确立?这是个关键的问题。不单单适用于我们修行的开始,而且适应于我们确立人生方向。这都要很清楚的。现在的小孩儿为什么人生方向都是茫然的?因为他一开始确立的时候就是错误的、迷茫的、不清楚的。“本起”不清净,“因地”就不真。

“本起”“因地”不一样。“因地”是已经形成因缘法相对境了。“本起”是逐渐形成(清楚)自我概念的过程。类似于小孩三岁到七岁的时候朦胧的想法,一般人从三岁到七岁,基本上一生的想法都是那个时候形成的(性格是从零岁到三岁形成的)。

“本起清净”,只有本来发生(种性的形成)清净的时候,“因地法行”才会准确。何为“因地法行”?主观意识方向上的原则就不会发生错误,这个原则不会有很大的偏差。不然的话你的原则肯定会很麻烦。

我们知道很多人在评判所谓的“魔”跟“佛”。首先你自己明白什么叫“佛”什么叫“魔”了没有?这个明白是:你自己的感受是不是?你自己的感受不是,就是本起不清净。你本起不清净,凭什么评判人家是“魔”还是“佛”?这个“明白”是你的身心有没有升起感受。很多人明明知道师父讲的佛法很殊胜,为什么不去听?为什么还要在外面跑?这就叫“本起”不清净。

“本起”不清净,“因地法行”就不能准确,主观方向行为准则就会发生错误,就得不到受用。我再真诚,把真正的生命现象的功德展现给他看。他只能生起一时的信念,只是善根力发生。不可能真正获得今生的好处,只能说结个善缘。包括你们也是这样。你们在这个生活世界里头所探寻的就是这些道理,你要清楚,要抉择的方向一定要准确,以绝对的理性知道自己要选择什么样的状态生活。这个生活不是简简单单的吃喝拉撒这些,是你自己的心该去迈向哪个方向,不要骗自己的心。你可以欺骗天下人,骗不了自己。

最简单的例子,那些皇帝们,天下人都可以相信他,但是面对自己的时候却很无聊、很恐怖、很寂寞的,不然的话他不会称孤道寡。他的话不能跟任何人讲。他的“本起”是什么?就像曹操说的,“宁可我负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负我”,是他们所奉行的一个原则。到最后他谁都不会相信,没有信心可言,没有真诚可以看得到。最后连死的时候曹操要弄七十二个假坟,生怕人家把他给掘了,可见人多可怜!

我说的意思你们要弄清楚:要想自己开始好,必须把握根源。根源是什么?动机要纯、要净。“净”是“清净”。“清净”就是非常专一,心不能乱,开始心真的不能乱。我们一般都想这个东西拥有,那个也不放弃。又能修行得到利益,世间的功名我又不会损失。现在很多在家人学佛的是这种观点,你要知道佛祖比你不傻。对于在家人所说的成就,如果能好好持五戒修十善,念佛修行回向,舍此报身往生极乐世界,经典上说是可以的。想破惑证果,证到三果是可以。但真的要干呢,虽然是在家人的形象必须奉持出家人的戒行,才能破惑证果。

就凭这些人不容易,一天念几百遍大悲咒可以,但烦恼心(烦恼惑)一点儿不减(大悲咒都念给观世音菩萨听的),念了几百遍有感应吗?有感应,嘴麻得很。再来问我,“念那么多怎么没感觉?”想要什么感觉?突然天上掉馅饼,又掉个大个的砸到头上了?可见我们理解的佛法跟真理差得很远,这些经典揭示的是人性的缺陷,完善的是人性的完美,呈现佛性的自在。

“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这是告诉我们修行的目标,总的方向和原则都给确立了。“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是告诉我们如何去观察,方向、目标、原则都确立了,把分别念好好去用的方法。

“大乘”首先心要大,认识要广,并不是有理体形象的分别。“大”是符合法身义,符合绝对的理称为“大”“乘”是要以理作为核心,承载心的运行发生轨迹。

“于大乘中发清净心”,发起分别念的作用的时候是清净的。清净就是不要有什么夹杂、染杂,也就是不要受所谓的“色受想行识”的干扰。对真理的奉行实践不要有任何干扰,称为“清净心”。我们平常认为什么叫清净心?什么都不想。错,那叫无想心。“清净心”是观念和主观的意识都不会受干扰。

经典这里讲的“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是依法身究竟真理为思想核心的认识过程中,没有任何的干扰的分别念,叫“清净心”。我们符合这样的标准才能“远离诸病”,行为才不会有过失。才不会说今天又犯错了,明天又忏悔了,没有那事。只有这样能保证因地真实,果才不会遭迂曲。

我们做任何事一定要明白核心,核心是广度和深度都要圆满。“大”是全部的意思,要认识全部(广度和深度)。光认识不行,还要去分别和感受它,而且这种分别和感受是不受干扰的才行。有干扰叫不清净心,会生一切诸病(发生过失,这样那样的错)。

就像开车一样,完全认识它的时候,才能完全驾驭它。车乘代表行车原理,只有认识车乘才能驾驭车,而不是认识车就能驾驭车乘。要掂对清楚,我们都认识车,但是我们不认识车理的时候能开吗?不能!

一样的道理,不是见到三宝,就知道三宝是什么的。不是我们天天用分别,天天知道分别念,就知道分别念到底有啥作用,不是那样子的。真正掌握分别念的时候,智慧就解脱出来了,不会有烦恼。因为它本身是没有烦恼的,这是真理,所以说“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只有认识思想核心的过程中感受很清楚,没有干扰,所有的过失才会被避免。

已经发生的境界该如何去把过失避免?深入去认识了解理,不是了解自己,你自己是没有任何可了解的,自己的感受都是虚无缥缈的。想获得真正的好处,得记住把境安,心才会安(因为你还没那个本事心安——境安)。很简单,你想心感受好,第一身体要好。凡夫是这样的,练着练着心就会安了。等你的心完全安(完全符合理性)的时候,你在哪儿都会把境安。心安——境安,没那个力量的时候安不成。

训练念力,心有一定的安详,就能把境安了,这叫练心。心力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才能“远离诸病”。不然心很麻烦,在颠颠倒倒的过程当中不得理清,理不清的时候就完蛋了。

 

更新于:2023-10-18 09:02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