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容 正文
佛学修行:信愿行的修行顺序是固定的吗?
我们修学佛法本来是有四个次第:信、解、行、证。看上去是四个次第,其实它也是一体的。讲到信、愿、行也是一样的道理。体是一体,但开出来的用把它分为三。你不能说它没有次第,你也不能说一定是这样的次第。
就像我们学佛,首先肯定有一点点信,你才会愿意走进来,走进来叫解,就是了解它,了解它以后你才会去行动,行动以后你就会得到,当你得到以后又会增进你的信,然后让你第二步的解,然后行、证,这样不断地循环会让你达到信的坚固。
信里面有十信位,我们第一个信跟第十个信的功德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现在很多人的信都是有折扣的,以十分来讲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折扣。如果你达到了十信位的菩萨,那其实你就到达了一种境界,就是对真理不会有任何的怀疑了;如果你没有达到十信位,我们有时候还都存在这种疑根。
但是这个次第也不能说是绝对,有些人可能当时也是盲目的进入,但是去了解了以后,他就去做了,最后让他信了;有些人进来以后糊里糊涂,别人怎么做,他也怎么做,在做的时候,让他越来越了解,最后这个信有了提升。
这里讲到的信是智慧的信,叫智信,而不是盲信,更不是迷信。你唯有智慧以后,对一句话也好,一个人也好,你对他相信了才愿意去做一些什么,不然的话那种都是属于盲信或者迷信。所以修学佛法也是一定要了解这个道理,这叫胜解,你没有对道理了解,你那个行持是没有力量的,是经不起风雨的。
有些念佛的人修行几十年,念到临终的时候反而开荤了,这样的人他就是信位不坚固;甚至有些人学佛很久,家里面发生一点逆境,他就觉得学佛没用,佛菩萨不保佑他,像这种纯粹都是迷信,它是没有力量的。
我们这个信当中就讲到信因、信果、信自、信他,还有信事、信理,最起码你要相信这世间有圣者也有凡夫,你也要信自己现在是凡夫,你要相信自己也能成佛,然后你再把因果轮回的道理搞清楚,那你就会有愿望啊。
在佛法当中的愿望有三种:追求安乐道,就是追求来世富贵,来世升天,这些都是属于安乐道里面的;第二种,我信我愿意解脱,在解脱道当中,你就要行持八正道;有些人我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要行菩萨道等等,那这样你就会成就佛道。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是你内心的道法,你遵守哪一个道,你就会去到不同的地方。
佛法当中讲有三条道,就是安乐道、解脱道、菩提道,你选哪一条道就决定了你的档次。就像我们开车一样的,你选了不同的道,你去的方向是不一样的,所以在这个角度来讲的,我们一定要乘上这个菩萨道,不然的话就太可惜了,我们得人生是很不容易的。
现在我们生而为人,就觉得没有那种很珍惜的感觉,当你老病死,离死亡越来越近的时候,你就会有这种危机感,所以每个人都要提醒自己,生命是很短的,我们一定要去明白这些道理,而不要在世俗当中,为了一点欲望沉迷。
修行的人,为了一杯酒吃一点肉都很难戒掉的话,其实我们的信是有问题的,我们没有胜解,所以你的心没有改变,你心没有改变,你外面的境不可能改变。很多得到佛法利益的人,他一进入佛门以后他心转变了,他再去吃这些东西都觉得没有味道了。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心先转,心转境它就会随着你转,而不是要强迫你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吃,这样修行你最终也是走不远的,修行要发长远心。
特别是我们修行净土的人,按道理你都要提升到了脱生死这样的一个地步。如果你这个信位都没有成就,你所谓发出的这种愿生西方,那也是空洞的,那你在行持的过程当中,心性当中是缺乏力量的。
为什么同样一百个人念佛,嘴巴也同样念一句阿弥陀佛,那为什么每个人的功德不一样呢?因为他的心,他的胜解不一样,他明白的道理不一样,念佛赋予他的力量是不一样的。
有些人念佛要求自己健康长寿,家庭富贵荣华;有些人念佛要求解脱;有些人念佛要往生净土,要成佛。每个人心里面的作意不同,就是发心不同,同样在念这个佛,你的去处也是不同。有些人念佛就变成的人天善果;有些人念佛变成了解脱;有些人念佛成就了佛道。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如是我闻报德寺
相关文章
- 香道与佛学文化
- 家是修行道场
- 修行多久有感应
- 太虚大师:最近西洋哲学与佛学
- 梦参老和尚:我们修行,要特别注意现前的一念心!
- 修行人切莫被因果蒙蔽了慈悲
- 香道——一种修行人生
- 口业警示集4(第一章总说四、真修行人)
- 达真堪布:学生应该如何学佛修行
-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七画~九画
- 李木源:学佛不是佛学
- 方伦居士:中级佛学教本 第三十二课 俱舍宗 (一)
- 方伦居士:高级佛学教本 第卅六课 总说
- 方伦居士:高级佛学教本 第卅四、卅五、卅六课 综合指要
- 方伦居士:初级佛学教本 第二十八、二十九、三十课 综合指要
- 董群:融合的佛教 第六章 顿渐合一论——兼论宗密的修行观
- 梦参老和尚:读了很多经,还不知道怎么修行
- 梦参老和尚:日常生活中,所有外边的一切境界相,都是你要修行的地方
- 梦参老和尚:有一位过路僧人看到山上有紫气,知道定有修行人
- 蔡惠明:梁启超的佛学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