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容 正文

余金成: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直解 10

居士人物2024-09-13 11:11
简介尔时大众得此契力,即共同声赞叹佛德:时诸大众,得此契力,得未曾有,欢喜踊跃,同声赞叹佛德。善哉救世者,普示大神通。“善哉”乃称赞之辞。如《法华经》方便品曰:“梵音慰喻我..

尔时大众得此契力,即共同声赞叹佛德:

时诸大众,得此契力,得未曾有,欢喜踊跃,同声赞叹佛德。

善哉救世者,普示大神通。

“善哉”乃称赞之辞。如《法华经》方便品曰:“梵音慰喻我,善哉释迦文”;“救世者”乃佛陀之异称。佛陀转无上*轮教化诸菩萨;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令住无上正真之道,故称救世者。

此句偈文,大众赞叹佛陀为彼等普遍示现大神通。

微小现十方,俱获大功德。

佛陀以微小身而普门示现十方世界,使无数众生俱获大功德。

此句为华严宗微细相容安立门境界,微细之中,可含容一切诸法,一毛一尘之中,无边刹海,一切诸法,同时涌现,如一镜中映现万象。如《普贤行愿品》云:“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

佛身即凡体,德力等十方。

佛金刚身即凡愚肉体,其威德智力与十方虚空平等无异。

此句为华严宗诸法相即自在门境界,譬如水之与波,波即是水,水即是波,彼此相即,而各自在,“佛身即凡体”正显波水不二,相即自在。

微妙净法身,下愚决定有。

微是潜而不明,妙是不可思议,净是洁白污染之意。“微妙净法身”即深远而非凡智所能得知之不可思议清净法身。此句为赞歎法身的语词。如《法华玄义》第七卷上云:“本极法身,微妙深远”。

“下愚”为低劣、卑贱之愚昧凡夫,然此不可思议清净法身,众生本具,决定不缺,如《华严经》曰:“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故本经言“下愚决定有”

亲族证此果,咸遍于未来。

“亲族”为亲缘关系群体,然于此经,非特指释迦牟尼佛所属的释迦族,但凡闻佛说法,依教奉行者,皆为佛陀亲族。“果”为佛果,“咸”普遍、全部之义。“未来” 又作当来、将来、未来世。

此句表大众预言佛之后世弟子,修持心中心法,能亲证佛果者,咸遍于未来,不能穷尽。

当愿凡夫音,同佛语无异。

佛语为佛之言说。与佛说、金口等同义。此句表大众愿望凡夫能开悟证果,度生说法,与佛无异。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等,复以神通遍告十方而赞叹佛:

文殊师利,梵名Man~jus/ri^ ,音译作曼殊室利、满祖室哩,意译为妙德、妙吉祥、妙乐、法王子。又称文殊师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萨。或谓其为已成之佛,如《首楞严三昧经》卷下载,过去久远劫有龙种上如来,于南方平等世界成无上正等觉,寿四百四十万岁而入涅槃,彼佛即今之文殊师利法王子。或谓其为实在人物,如《文殊师利般涅槃经》谓,此菩萨生于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家,生时屋宅化如莲花,由其母之右胁出生,后至释迦牟尼佛所出家学道。此外,亦有说文殊菩萨为诸佛菩萨之父母者。如《心地观经》八曰:“三世觉母妙吉祥。”《放钵经》曰:“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师利之恩也。过去无央数诸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

一般称文殊师利菩萨,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佛之胁侍,分别表示佛智、佛慧之别德。此菩萨顶结五髻,以表大日之五智,手持剑,以表智慧之利剑,驾师子以表智慧之威猛。此文殊有种种之差别,如一字文殊,五字文殊,六字文殊,八字文殊,一髻文殊,五髻文殊,八髻文殊,儿文殊等。此中以五字五髻文殊为本体。

大众同赞佛德,然佛德深邃,犹未言尽,非文殊菩萨大智不能胜任。故于此时,文殊菩萨复以神通遍告十方而赞叹佛。

善哉圣师子,慈光遍世间。

“圣师子”为佛之尊号。佛为圣中之王,犹如狮子为兽中之王,故名。如《法华经》方便品曰:‘我闻圣狮子深净妙音。

“慈光”为佛陀大慈光辉。“世间”即世界之分类,‘世\’有迁流之义,‘间\’为间隔之义。据《俱舍论》卷八等举出二种世间,即:

(一)有情世间,又作众生世间、有情界。指一切有情众生。

(二)器世间,又作物器世间、器世界、器界、器。指有情居住之山河大地、国土等。

又据《大智度论》卷七十等举出三种,即:

(一)众生世间,又作假名世间。假名者,乃于十界、五阴等诸法上假立名字,各各不同。

(二)五阴世间,又作五众世间、五蕴世间。指由色、受、想、行、识等五阴所形成之世间。

(三)国土世间,指器世间。即众生所依之境界。

另据《华严经孔目章》卷三等举出三种,即:

(一)器世间,指三千世界,此乃如来所化之境。

(二)众生世间,指如来所教化之机众。

(三)智正觉世间,指如来能化之智身。

然而不论二种世间或三种世间,佛陀大慈光辉皆遍照无碍。

微妙净法身,显现希有事。

此句言明佛陀之稀有慈光从清净法身显现而出。如《思益经》卷一 ‘如来身者,即是无量光明之藏。《千手陀罗尼经》:‘当知其人即是光明身,一切如来光明照故。’

久修而不了,放光即菩提。

此句言二乘偏堕孤空者,由其见不真故,将事理、性相打成两截,故久修而不了知,放光即菩提。佛性真空妙有,内含无量功德智慧,如《起信论》曰“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修德若臻,性德自现。佛放种种不思议光明即是无上菩提。

此句亦为华严宗托事显法生解门境界。现象之实事即是缘起之法体,实事即是真理,所谓“擎拳竖臂,触目皆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等,所托之事相,即是彼所显之理,非托此别有所表,以破众生执事与理异之疑。

如此诸佛身,是我大师力。

“大师”为佛之尊号。《瑜伽师地论》曰:“能善教诫声闻弟子,一切应作不应作事故名大师。又能化导无量众生令苦寂灭故名大师。又为摧灭邪秽外道世间出世间故名大师。”《资持记》上一之一曰:“大师者所谓天人之师即十号之一。以道训人故彰斯目。然以师通凡圣加大简之,是则三界独尊九道依学,唯佛师圣得此嘉号,自余凡鄙安可僭称。”

文殊菩萨此句文偈言明,佛如此殊胜稀有之大光明身,是我佛陀修德圆臻所力证。

当知盲聋道,无过此慈悲。

“盲聋道”即指二乘学人。佛于华严会上,直谈缘起即是性起,正明识海即是性海,二乘在座,如盲如聋,故名。

此句言,当知佛之德力,不可思议。二乘学人,未见佛性,未证佛果,于此佛慈悲光明,亦如盲如聋,不能过及。

唯愿后觉人,亦同我今日。

此句表愿望后知后觉者,亦如文殊菩萨今日得此心中心法契力,神通自在。

尔时如来说偈曰:

大众及文殊菩萨赞佛已,如来为重申法义,即说佛偈。

一切诸身中,莫过于佛体。

“诸身”即指六道众生之正报乃至阿罗汉、辟支佛,及大力菩萨等三乘圣人于界外净土所受之正报。一切诸身,皆莫如佛身之圆满、清净、庄严。

所有要妙法,无过诸佛心。

“要妙”即诸法之要处,真理之妙旨。如《无量寿经》下曰:“深入诸法,究畅要妙。”所有要妙法旨,皆无过于诸佛心中心深奥彻底,究竟了义。

将心示众生,众生即佛体。

将此心法开示众生,众生即佛。但以语惊凡听,理越常情,佛既罕言,生多不信。当知诸佛,言皆真实不虚,只怪自己未悟,并非诸佛妄谈。“众生即佛体”旨意如《华严经》曰:“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亦如《圆觉经》曰:“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如此大圣力,菩萨不能知。

“大圣力”通“大神力”。 此言佛心中心法具大神力,菩萨亦不能知。盖凡夫着有,声闻着空,菩萨离二边着于中道,均不全超诸有,故不能知佛心中心。

有劫恒河沙,我始一付嘱。

若能依修者,即同我此身。

“劫” 译为时分或大时,即通常年月日所不能计算的极长时间。此心中心法,佛于恒河沙劫之长,始一付嘱。若能依教奉修者,决定等同佛身无疑。

若有至诚者,梦授与菩提。

我说梦中因,汝等当善听:

如此无上大法,恒河沙劫亦难遭逢,但若有至诚求法者,佛即感而随通,于其梦中传授之。梦中得法之法相因缘如何,佛将为具说,嘱咐大众善听。

若欲见法时,必见化楼阁,

诸佛乘空往,临顶即自安。

若于梦中得法者,或见幻化楼阁,诸佛凌空而往,临楼阁顶上而安住。此暗喻如法修持,能万德具备,作无上士。

或见临大河,陆船随手造;

“陆船”犹今北方之旱船,南方之荡湖船,供游乐之用。得法者或见面临大河,能随意凭手制造陆船。此暗喻佛法如舟航,众生依佛法修行,能渡生死苦海,到达涅槃彼岸。

或见高山上,通自无根栽;

或见于高山上,其植物皆自无根而栽种。此暗喻佛法超尘脱俗,生死污泥不染,涅槃高山不住。

或见作浮图,腾空自往来;

浮图与佛图、浮屠同为佛陀的另一音译。意译为净觉。得法者或见自身作佛,腾空而自由往来。此暗喻如法修持,能来去自在,往趣妙法。

若见说法会,身自为法王;

法王为佛之尊称。王有最胜、自在之义,佛为法门之主,能自在教化众生,故称法王。得法者或见参加法会,而自身为法王。此暗喻如法修持,能入法王室,继法王位。

或见素像时,舒手即严饰;

“严饰”为装饰美盛之义。得法者或见素白画像,即舒手而严饰之。此暗喻如法修持能得福慧二严,“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是则名为,香光庄严。”

或见诸经卷,引手即执持;

或见诸多经卷,得法者引手即便执持之。此暗喻如法修持能生智慧,于法自在。

若见诸楼阁,其身自安坐;

或见诸多楼阁,得法者自身于其中安坐。此暗喻如法修持能直趣菩提,归还宝所。

或见大江河,入里无没溺;

或见盛大江河,得法者身入其里而不沉溺。此暗喻佛法能导众生,出生死苦流,至涅槃岸。

如是诸法相,即成得法因。

以上诸种法相,皆为得法因缘。

普示依持光,必须依我觉。

若不依我此,未见有菩提。

纵于契经中,所习多疑滞。

“依持光”即依佛光加持之修行者,佛于此普示,必须依佛觉证而流出之教法去修行,则可觉证佛所觉证,若不依此,则修法无益,未能觉证菩提。纵使穷经皓首,至死不倦,所习亦多有疑滞。

尔时大众闻此法已,欢喜奉行,礼佛而退。

大众闻佛说法,得佛印可,得无上法益,是故皆大欢喜,信乐受持,向佛作礼而暂退。

更新于:22天前
2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