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容 正文

澈达业的真谛 提升人我价值

命运故事2024-09-12 09:41
简介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无常的变化中,没有一个永恒存在的实体。人活在世间,总有生老病死之苦;喜欢的东西,总有成住坏空之时;喜欢的人,总有生离死别之痛;朋友聚会欢宴,..

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无常的变化中,没有一个永恒存在的实体。人活在世间,总有生老病死之苦;喜欢的东西,总有成住坏空之时;喜欢的人,总有生离死别之痛;朋友聚会欢宴,总有散场之刻;名和利的拥有,总有丧失之期。在这无常变化的人生中,我们只有如实如理地思维,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做“命运的主人”,才能爆发潜能、度化众生,才能具备人天师表的高尚道德、妙淇圆寂的美好心灵、内外通达诸法实相的净智。这些是无量有情必需树立的人生观。然而,这种人生观是以大乘自作业、自受果和业由心造、果由心变为理论依据而建立的,又是以努力止恶作善、舍染趋净、自觉觉他为条件的。本文拟从业报酬引与生命的价值建立内在的沟通,随缘展示业报酬引的现代丰姿。

一、业是生命之源

生命现象是一种十分神秘的现象,对生命的研究是人类探索的主题之一。在高科技的时代,象狗见粪,以之为美食,而人见之则疏远,这样看似简单的生命现象,科学家们却未能给予圆满的答复。科学界已共识:构成生命最基本的物质是基因。但佛教认为生命体由物质和精神两种智体组成。如果说生命是肉体,肉体可以长期保存,生命为何不能永恒存在呢?如果说生命是物质形体的功能,物质体可以用来进行人工加工,科学为何创造不出生命来?如果说生命是父精母血的结合体,同一父母所生的子女,却有感情性格、智力反应、情趣爱好、寿命长短等不同呢?又倘若精神是由物质产生的,则特定的基因产生特定的、恒常的精神元素,为何同一基因既能产生善念,又能产生恶念呢?可见,现代科学对生命现象的研究存在两大局限性:一是局限于对生命色法的研究,不曾对心识和生命力作直接的研究,如高科技手段能分析人体的细胞、蛋白质,直至基因种种变化,但不曾对人体的知情意进行观察。二是局限于人体认识功能上,缺乏对潜意识的研究。现代科技的认识手段相当精明深湛,但却是人体认识功能的延伸,如电脑是人体智能的表现,显微镜是人体眼力的延伸,计算机是人体大脑的延伸, 等等。

英国科学家约翰·艾克理说:“神经细胞彼此之间有无形的沟通物质,这就是灵魂的构成。人体内蕴藏着一个非物质的思想与识力的‘我’,它控制着大脑,就好比人脑指挥电脑,它使大脑内的脑神经细胞发动工作,这种非物质的‘识我’,在肉体大脑死亡之后,仍然存在并仍能有生命活动形态,可以永生不灭”。 佛教通过内观现证,克服生命体的一切欲望,认识到潜意识生命流的本体是同一的。生命体存在的微妙心智,知情意间的差异性都是由“业识”这个本体的牵引才生现行。万物因缘而生,业识受生以业识为主因,父母为助缘,和合两者便感得难得之人身。同类业力便构成同类生命体,各别的业力便形成各别的生命体。假如某人造作种种善业,这业因是善的,当然要结善果;然而必须假藉于父母业缘,又须此父母有应得这个造善因受善果的报应的缘,然后才能够藉以受生。这就是所谓的同业所感。由此,生命的奥秘被揭开神秘的面纱。

二、业的缘生与性量

业,梵语karma,巴利语kamma,音译作羯磨。若按这字的意义直译,便为造作,也就是行为、所作、行动、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动,或单由意志所引生的身心生活。若与因果关系结合,则指由过去行为延续下来所形成之力量。此外,“业”还含有行为上善恶苦乐等因果报应思想,及前世、今世、来世等轮回思想。 在佛教典籍中,业从印度传统宗教的“仪式行为”、“祭祀”等具有巫觋文化色彩的语义演化为“普遍的行为”,即身口意三业,由此作为人类朝向未来努力之根据。

业是怎样形成的呢?一切有情特别是人,都是有情智的生命体,有生命就一定要生活。由于生活的逼迫,以及有情不通达生命和生活所需的实相,有而非真,不实不虚,于中妄执为实我实法,从而造作邪而不正、杂而不纯、带有漏性的业,以此获得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然而,这些生活资料的取得,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审虑思。针对现前境界,进行一番恒审计度思考,权衡利弊得失、善恶是非以及采取比较合适的方法,达到有的放矢。

第二,决定思,经过一番思考,对现前的境界有了适当的估计后,下定决心,将内心设计的方案合理地发露于外在的行动上。

第三,发动思,一经审虑决断后,毫不犹豫地通过身体的行动及语言,去触及现前的所缘境界。

审虑思属于谋,决定思属于断,谋断皆是意业。人是以思为特性的众生,造业也应是人的本能特性。意业是造作的动机,是身语二业的根本,是发出身语行为的前奏曲。一切善恶业是有自主性的作为力,皆以思心所为体,身语只相当于造作的手段,有动机就必然有手段。简单地说,业是由内心的动机和外在的手段综合而成的。如果一个人只有动机而没有手段,则不能算是完整的行为;反之,如果一个人只有手段而没有动机,那只是偶然的造作或盲目的造作,也不算是正式的、完整的业行为。正是这种业(劳动)才创造了人,完善了人的意识形态。从业的性质来讲,如果动机是善,而手段是不善,所形成的绝大部分是善业;如果动机是不善,而手段是善,这种善便是伪装的,所产生的却是恶业。所以,完整的造业,是由最极猛利的思心所,通过前五识的间接辅助,对现在的所缘境造作种种的善恶业。

三、业的殊胜功用

任何一法,自然会有一定的作用,有作用就必然会发生一定的影响,其影响所及的便是果,能发生影响的便是因。业是一法,当然会有一定的作用和影响,其影响所及便是业因所产生的果。譬如以火为因,必然会有光和热的果,以水为因,自会有流湿的果。有人说:“业力者,即控制一切自然界和道德界现象之因果律也。” 可见业力功用的殊胜性。

第一,业力是一种生命之力。业力通三世,生命才循环不息。在循环不息中,要想找个生命的开始,却又是绝对找不到的,所以《中阿含》中说:“有情既是业的所有者,亦是业的继承者,业是他们的孕育处,业是他们的朋友,业是他们的庇护所。有情种下什么业——善业或恶业,他们终将自己去承当。”我们所想的、所说的和所做的构成我们的一切。正是这种生生世世相续传承,才给自身今生、后生的生活带来影响,才在此娑婆世界的轮回中使我们崇高或堕落。所以,业的本身就是一种法规,它自身运作,不受任何外界独立体所主宰。

第二,业力规范着命运,但命运可以改造。我们过去所造的业,使得我们感受暇满难得的人身,这是今生不会改变的事实。我们现在的长相以及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事情,自身一时还无法超越,还要受命运所左右。在明知有些事是命运操纵的,在没有条件改变的情形下,应以泰然处之的心理去接受。但是,对于有些能够通过努力而改变的事,那就应该用百倍的毅力和勇气去克服它、改变它,不要完全屈服于过去业力的桎梏中,不要变成命运的奴隶。

第三,业力是一种复杂的联带关系。佛法透过业流的形式,把现世的种种行为与它对未来生活的影响联系起来,把凡情众生现实的种种行为贮存于个人的精神、物质的延续和迁流(阿赖耶识)之中。整个业流的力量依据强大的心流,一旦机缘成熟就会生起现行,影响未来的生活。

第四,业力是培养人的良好气质、高尚人格的一种手段。众生的气质与品格,一方面是由过去的业力所赋与,另一方面又是由后天所接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努力所形成。要想永久地具有高雅脱俗的气质,具有晶莹皎洁的心灵世界,也必须立足于现实,具足纯正的行为意念、涵养品德、丰富学识,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在心灵的光辉自然会放射出来,而且在生命更新的道路上都能显示出巨大的妙用。

四、业报酬引的度量

一生的业果是多少,由什么决定,它们对生命的价值影响如何,必然有其衡量的法印,我们不妨用一个不精确的公式来估算、分析一生业果:

公式:业果 = 生灵 × 影响程度 × 时间 × 法界范围

公式蕴含着:一个生命的所思、所言、所行,即身语意三业所产生的业果,与它们所影响的其他生命的数量、被影响的程度、所延续的时间以及所到达的法界范围成正比。

(1)受到影响的生命越多,业果越大。

一个人只有把自身放入整个社会中,才能显示自身的价值。一个人只为自己的单位、国家、民族服务的,就不如为全人类服务的事业广大。只对人类作有利益的事业,远远小于对六道有情都有利益的事业。伟大的佛陀由观察世间之苦,进而广发菩提心,才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而统摄三界的。

(2)对生命影响的程度越深,则业果越大。

程度具有双层性:正数和负数。善业对其他生灵有利益,则程度大于零;恶业伤害了其他生灵,则程度小于零。世间一切以杀生为“正业”的人,对动物生命造成了巨大伤害,其程度永远是绝对的负数,而那些使有情离苦得乐为正业者,其程度永远是绝对的正数,所以有情要止恶作善,利乐有情。

身口意三者皆可以造作各种不同程度的业。如果仅发良好的菩提心去利益众生,必定能感得其相应的善果。但是有时出了好心,却适得其反,两者综合值是否大于零,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善恶业所感得的相应果报,数值的大小则取决于对生命影响的程度。

(3)影响延续的时间越长,则业果越大。

人成其名,往往通过两种方式:一是成就各类善业,而永垂不朽,一是成就各类恶业,而臭名远扬。抗洪救灾一次,第二年洪水又来了,利益不过一年;修建长江三峡工程,一劳永逸地解决水患,泽及百代,业果远大于前者。

(4)影响的法界范围越广,业果越大。

环境保护已成为人类关注的焦点之一。如果只改造某一区域的环境,不如保护好整个地球的环境;然而局限在地球范围内,又不如在整个星体中有所作为。只对人类有义利,不如对五乘有情的义利大。

五、业的价值取向

在佛教的教义中,我们对于业果最重要的认识就在于:业果真实不虚,有因必有果;而世间万事万物皆具无常性,命运可以改造。改造的唯一途径就是守护根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业的真谛在“缘起无我”中完成了净化,使业力更提高了现实的价值取向,印顺导师在《佛法概论》中,将佛教的业的价值取向,与其他宗教的神创说相比,认为有以下四点:

(一)世间法都是自力创造而非他力安排

古时候,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演化中,常受到某种力量的限制和支配,自己无法使之转移与克服,终以为有大力的神或魔天来操纵,于是产生了祭祀、祷告、赞颂等仪式,希图靠他力来转变现果;但当希求无效,或自己不能忍受这种现果的虐待时,自然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转变它,从而以“自我的业力”否定神权的他力,而肯定“人定胜天”的合乎因果的定律。业的真谛也就是使人从神秘的祭祀与咒术中解放出来,使人类合理的行为成为改善过去、开拓未来的活力。

(二)业力面前是机会均等,绝无特权

信奉神教的人,依赖于神的阶级性,造出人为的社会阶级性。佛教从业的真谛,彻底地反对神权的阶级性,认为人类贫富智愚的种种差殊,不是取决于神权,而是决定于自造的业力。众生受报的机会均等,绝无特殊。做了善事就有善报,做了恶事就有了恶报。法律虽然大公无私,有些人可以钻法律的漏洞,但终究逃不过因果业报的制裁,因为业报是公平的,人人机会均等,不管你如何灵巧,如何聪明善辨,终究要接受业报的制裁。

(三)业力是前途光明、希望无穷而非绝望的

众生随着自己的业力,未来前景总是光明的。而神教认为,一个人行善,就会永远升到天堂;一个人为恶,就会打入十八层地狱中去,永远没有翻身的机会。佛教则认为即使是地狱的众生,一旦业报受尽,只要能行善业,同样可以生天或往生佛国。所以,无论你做了多少善事,也不必生起慢心,因为福德因缘如同银行的存款,再多也有用完的时候。自己认为罪恶滔天,负债累累,前途渺茫,其实,只要你努力奋斗,债务终有偿清的一天。做错了事,被判了几年徒刑,只要安心服刑,出狱后一切重新再来。业报就是这样,给予我们人生无限的希望,自己的前途操在自己手里,自己可以决定自己人生的方向。

(四)业力是善恶因果、决定有报

六道众生各自感受不可思议的各种痛苦和安乐,都是由往昔所积累的善恶业产生的。有些人尽管现在具有权力和地位,拥有许多受用,但是死期到来时,任何东西都无法跟随,只有自己此生积累的善恶业陪伴,而且决定众生将投身于何趣。即使现在所造的业,不会立即现行产生果报,但因缘成熟时,一定不会降临。不仅如此,即使是断除一切业障的佛菩萨和阿罗汉,也要感受自己的业果,在恶趣中受生。

人过去的生生死死、善善恶恶,所造的业力数不清,所受的果报也无有定期,但是,本性里虽有善恶之业,只要你随时随地谨慎取舍善恶业,哪怕是极微的罪业也要尽力禁忌,极微的善业也要成办,如此积少成多便能“将功赎罪”。虽然,恶业的果报不能令它消除,但却可以用大功行、大善果来盖覆它,令它不生起现行,如播种田地,幼苗种下去,如果勤于施肥、灌溉,稻苗逐渐成长,即使有一些秽草掺杂其间,也不足影响稻苗的结果。

六、业报酬引的特质

业报酬引、价值取向及其度量都具有现实性。《光明童子因缘经》中有一首著名的偈语:“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此偈反映了业报酬引有其自身的特质:

(一)、业果决定再生,是所有善法之根本。造善业所生果,只会是乐果,不会是恶果。造恶业所生果,只会是苦果,决不会是善果。正如辛辣的种子决定生出辛辣的果实,苦涩的种子决定生出苦涩的果实,甘甜的种子决定生出甘甜的果实,也好比牛顿的动力定律,说物体静则永静,动则永动,如无外力推动,不会自己改变一样,众生必须在当下的因位时就要小心谨慎。

(二)已作业绝对不会损失。多般的业立即产生果报,这个果报会延续下去,直到业尽为止。业报的性质和大小,决定业果持续时间的长短,它可能延续许多年,也可能要等到其他业果成熟时,方才为人感受。除非不造因,否则善恶种子永留第八识中,遇缘则生果,如静物遇外力则动,动物遇外力则转向停止或加速。

(三)、善恶业不能相抵销。众生于生命不息的奔放中,总会有行为的活动,就构成业力。已种恶因,分受其报,不因做些好事,而抵销应得之恶报,除非多做善事,多聚善缘,使恶报由重转轻;或善缘增多,善力加强,令善果疾速成熟,使恶缘逐渐减弱。

(四)、自作业,自受果。一切祸福皆由自招,并非由天神赏罚,也决不是自作他受,他作自受。世人往往说某家祖宗积德,故子孙得福,实非业报之义。子孙受福报,是子孙自造,非关祖德;惟祖宗积德,能感同业相聚,故得有福人来为眷属。

(五)、业能增长广大。虽然种下微小的恶业,却能产生巨大的过患,犹如呑下一点点的毒药,却能夺过我们的生命;虽然种下微小的福德,也能产生巨大的快乐,犹如春天种下小小的一粒核桃,却可以长成一棵大树,每年能繁殖增长出成千上万的树叶和果子。

(六)、同类业果可以合并,也会累积。众生可以从“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集小流无以成大海”以及“滴水穿石”的故事中,悟此道理。

(七)不造业不受果。如果众生不积集能感乐苦果的因,一定不会受到乐苦的果报。佛经过无量劫,修积无量福德之果,众生才能受用佛的种种妙乐。所以,若欲求佛道,必须积集资粮功德,才能与佛的功德相应。不修成佛的善因,岂有成佛之理?

业的真谛是众生一切安乐之根本,是对于人类行为价值的肯定。在这娑婆世界,要想做个自由人,不甘听命于命运的支配,不愿受到大力者的指挥,更不否定业果的事实,就得确信自己身心行为的价值,应立足于当下,立足于现世,通过内在纯化来纯化外在的身语,从而使凡情众生的合理行为,成为改善过去、开拓未来的力量。如此才能免除轮回之过患,才能挽救自己、升华自己。从业果的深信中,改善自己的人生,提升我人的价值,创造理想的人间净土。

更新于:1个月前
5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