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容 正文
浮躁时代,唯有寂静调柔的心让人真正信服(2)
三联生活周刊:如何训练心,如何训练慈悲心?到底幸福快乐是建立在怎样的基础上?
希阿荣博堪布:心的训练可以从觉察开始,尽量清晰地了知自己身心的活动,言语、举动、感受、情绪、心念的生灭变化,久之,心会变得安静而敏锐,并且对苦、无常等生出切身的领悟。
另一项训练是专注,制心一处。上面这两项训练会增强洞察力和专注力,这意味着我们能够在洞悉宏观的同时不失对微观的专注,在专注的同时可以保持开放。
慈是希望对方快乐,通过友善、关爱、分享等来表现。悲是愿意分担乃至代受对方的苦,这需要莫大的勇气和温柔。观修慈悲心通常从亲近的人开始,因为你与他们的因缘很近,如果你愿意,你能更深切地理解、感受他们的苦乐、希惧,而理解是慈悲的基础。慈悲心具体可分为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其中,舍的意思是平等,也就是说,在我们的训练中,慈悲的对象从亲近的人开始,将逐步扩展到认识却不相干的人、陌生人、憎恶的人,及至所有众生。同时我们要记住,无论是分享还是分担,都应以自他平等之心去做,道德上、物质上不要有高高在上的优越感。
慈悲心的训练使我们的内心越来越宽阔、柔软、坚强,这是幸福快乐的源泉。
三联生活周刊:佛法的修行对现代社会的意义是什么?
希阿荣博堪布:其实,即使不求解脱,而只想今生来世过得顺利快乐一些,从佛法中也能得到很多启发和帮助。学佛能让你更喜悦、更有智慧地生活。
然而这里要提醒大家,佛法虽然能用来解决世俗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但这并不是佛法的全部,不要以为把佛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舒缓压力,帮助度过情感健康危机、工作困境,化解家庭纠纷,让生活更和谐、更称心如意,让我们对自己更满意等等,就是佛法的最大价值所在。
佛法更重要的是它出世间的一面。
戒定慧是佛法修行的全部。在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越来越多元化的现代社会,持戒是否现实可行,是否有意义?让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戒律。戒律常被误解为束缚,其实不然,戒律指适当的行为,持戒是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从而避免给自他带来伤害、痛苦。留意观察言行,我们会发现自己总是在错误的时间、地点做错误的事,像一只闯进瓷器店的大象,把周围弄得一团糟,自己也伤痕累累。佛陀慈悲地教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协调起来,不再因为笨拙而受苦。
我们可以把持戒理解为一种自律,自觉地检讨、克制那些会给自他带来痛苦的身心活动,这无论从个人修养还是从社会共建的角度来说,都是有意义的。
对大多数人而言,讲到戒律,也许主要涉及的是居士戒。居士五戒,戒的是杀盗淫妄酒。不杀,体现的是仁爱的精神。远离不予取的行为,不是自己理所应得的,不取,这是义。世人所说的不取不义之财便是这个道理。不邪淫是礼。不妄语是诚信。饮酒会扰乱神智,让人失去控制力和觉察力,导致行为颠倒,言语失常,这是不智。由此可见,持居士戒也是在修身处世。如果能在出离心的摄持下持这些戒律,那么不仅积累了人天福报(养成贤善的人格,受人尊重信赖,受用丰足等等),而且还创造了解脱轮回、彻底止息痛苦的因缘。
有了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身心便会逐渐调达,这时才有定的可能。定指不为所动,这实在是现代社会的人很需要的一种素质。
如果一个社会里大多数成员都相信因果,去恶行善,有精神信仰,那么社会矛盾、社会问题会减少,整个社会的氛围会越来越安宁有序。
三联生活周刊:你是如何看待痛苦的?
希阿荣博堪布:根据佛陀的开示,解脱是从认识痛苦开始的。如果你想摆脱痛苦,首先要知道痛苦是怎么一回事。
佛经上把痛苦分为苦苦、变苦、行苦三大类。所谓苦苦,即是粗大明显的痛苦,比如身体和精神的创伤。人人避之唯恐不及,谁也不会把它们误认为是别的东西而想去追求、亲近。变苦指通常被我们理解为快乐的种种体验和现象,因其本质为苦而终将由快乐变成痛苦。仔细思量,人们生活中每一项快乐其实都含带着日后的痛苦。行苦是一种更深刻也更细微的痛苦,它指陷于轮回的众生整个存在状态的无奈、不圆满、局限。身心受到业力牵制,被重重烦恼束缚。普通人的生命皆是由烦恼中来,到烦恼中去,全然不得自主的流转。
具体到人间的痛苦,又分为八种。无论贫富强弱,所有人都无可避免要经历生老病死的痛苦。除此以外,人们还在不同条件、情况下各自感受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不欲临的痛苦。
承认痛苦的普遍性,看似悲观消极,实则不然。如果你把痛苦纯粹当作一种负面的经历,总在想方设法避免它,或者认为痛苦是一种失败的表现,要是自己能力足够就不会有痛苦,如果你这样想,毫无疑问,当问题、挫折出现时,你会分外感到压抑、焦虑和不公平。自艾自怜、指责抱怨或许能暂时缓解焦虑和恐惧,却无法真正解决问题。缺乏对痛苦的包容和忍耐,令我们脆弱不堪。不如意事常八九,这样的人生真的变得很难忍受。反过来,如果我们认为生活中有痛苦是正常的,人生本来如此,我们则能更好地集中精力处理问题本身,而不是无谓地纠缠在愤愤不平的情绪中。这种情绪只会增加挫败感,却丝毫不能帮助我们富有建设性地应对生活的难题。
接受痛苦的客观存在后,我们要进一步了解它的成因。某些情况下,我们能够通过破坏其形成的条件去阻止某个痛苦的结果生成,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知道,生活中很多局面不是我们所能控制,也不是事到临头能改变的,因果一旦成熟,任何行动都无法阻止果报的显现。如果痛苦在所难免,我们最好让自己有所准备。这样做的好处是,虽然该面对的问题还得面对,该经历的痛还得经历,我们却不再那样感到苦,不必再承受额外的焦虑和恐惧。
痛苦普遍存在,生活不可能总是称心如意。由于这个见地,我们不再急于逃避和指责,甚至不再想尽办法化解,因为我们知道,只要有这个身体在,我们就必定经历衰老、病痛、死亡,只要心里还有贪执、嗔恨、困惑、傲慢,我们就必定感受痛苦。
三联生活周刊:最近看到一些新闻,因为个人没有得到公平对待,报复社会滥杀无辜的举动时有发生。文明和法制,是人自律自爱的条件。可是如果没有文明和法制的保障,人丧失根本的信心,这些矛盾如何解决呢?
希阿荣博堪布:文明、法制和自律、自爱,两者是互为条件的。在一个大家都为所欲为、不顾后果、“我”总有理的社会里,建立法制很难,而没有法制的保障,人就会因为严重缺乏安全感而更加只顾眼前,试图用生硬和残忍来保护自己。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我不是社会问题专家,对此也没有深入的思考,不过我想,每个社会成员都可以从自己、从细微处着手,现在就开始,反省和改变,并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帮助。虽然建立制度能更为高效地解决问题,但制度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它需要很多人的觉醒和努力。在推动建立制度的同时,我们不要放弃个人层面的帮助、改变。很多极端的行为在爆发前,其实有无数的机会可以去改变它的缘起。这些机会在你我手里。
相关文章
- 回到厨房,添加剂时代的谨慎生活
- 玄奘精神 第59节:第九章 人生无常,唯有把握当下(2)
- 梦参老和尚:有十种真正出家的好和尚、好出家人
- 梦参老和尚:十种真正的好出家人
- 人机交互时代的佛教 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
- 净土法门法语:真正看破一定放下!
- 佛教文化的时代责任
- 黄国达:寂静无为
- 净土法门法语:学佛的人看似很多,几个真正会有成就?
- 香隆立嘉措仁波切:无心无意的生活才是真正解脱的生活
- 摩崖石刻:吐蕃时代的雕塑艺术
- 净土法门法语:往生到极乐世界,真正脱离地狱
- 净土法门法语:佛号要怎么念才能如法?怎样才能真正收到念佛的功效?
- 净土法门法语:有高度智慧,才能真正做到福慧二严
- 行到水穷处,唯有茶相依
- 圣空法师:何为真正的布施?
- 净土法门法语:觉而不迷,这才真正要紧
- 道证法师:真正念佛的人:念到心中只有佛,他所有的起心动念都会与佛相应
- 净土法门法语:真正聪明人,要把这一次的机会抓住,决定要看破世界
- 宣化上人:自由发展不是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