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容 正文

一念因果一念觉

因果报应2024-11-13 08:11
简介因果理论是佛法的根本思想之一,每一位学佛人对此都不陌生。可是,说到是否真正理解因果,很多人却是模糊不清的。比如我,一直自诩为信因果之人,如果不信因果,怎么会学佛..

因果理论是佛法的根本思想之一,每一位学佛人对此都不陌生。可是,说到是否真正理解因果,很多人却是模糊不清的。比如我,一直自诩为信因果之人,如果不信因果,怎么会学佛呢?然而,自从与“上海周六学佛放生群”的师兄们一起深入学习《印光法师文钞》,尤其是学习了《与卫锦洲居士书》后,再对照我平日的实际修行,才发现自己一直抱着浅薄的知见来认识因果,其实对于佛法的道理尚未真明,意识到距离真信因果、深信因果的程度,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此书信缘起于卫锦洲居士因为邻居失火延烧,致使财物房屋全部烧光,妻子亦惊吓病故,他因此心神迷乱苦闷,如酒醉颠狂,不能清醒。印祖知道后,作《与卫锦洲居士书》,为他讲述三世因果的道理,劝慰他要以正确的态度来面对人生的逆境。现实常常不尽如人意,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经历人生的低谷,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相信很多修行人也会像他一样万念俱灰、一蹶不振。

印祖的这篇开示告诉我们,世道本就起伏跌宕,命运原本聚散无常,呼天抢地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始终要保持一颗深信因果、信愿念佛的平静之心。

在开篇中,印祖一上来就阐明如何面对人生的种种逆境,正确的态度是“乐天知命,不尤不怨”。他说:“天之所以成就人者,有苦有乐,有逆有顺,有祸有福,本无一定。唯在当人具通方眼,善体天心,则无苦非乐、无逆非顺、无祸非福矣。是以君子乐天知命,上不怨天,下不尤人,随遇而安,无往而不自在逍遥也。所以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

作为一位君子,要素位而行,就应该无论在任何地位、任何环境,都能随遇而安、悠然自得,不会作任何非分之想。紧接着,印祖列举了孔子等圣贤的事例来说明“天地无常,圣贤也会受厄”的道理:“古今最道高德备者,莫过孔子。而且绝粮于陈,被围于匡。周游列国,卒无所遇。只有一子,年才五十,即便死亡。幸有一孙,得绵世系。降此而下,颜渊短命,冉伯牛亦短命。子夏丧明,左丘明亦丧明。屈原沉江,子路作醢。”即使像孔子这样的大圣大贤之人,上天都不能让他只有顺境,没有逆境,更何况我们这些罪恶凡夫呢?对此,很多人都无法理解,为何连古往今来的圣贤之人都落得如此不得善终的下场呢?于是大家开始怀疑善恶因果报应规律是否真的存在。就连司马迁也曾在《史记·伯夷列传》中发出质疑:你看伯夷、叔齐这么仁义的人,竟然饿死在首阳山。颜回这般安贫守道的人,竟然早早就死了。像比干这样的忠臣,被剖心了。然而像庄子所讲的恶盗盗跖,贪婪暴戾,荼毒天下,曾率领九千人攻城越货,可这样的恶人竟然得享高寿。这有什么善报可言呀?

同样,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为善得恶果、作恶得善报”的事,这种现象见多了,很多人便由此开始否认因果的真实性,认为因果报应只是一种空幻的理论。即使是学佛的人,因为未能做到深信佛言,也对此疑惑不明,故稍见异相,便生惊疑。

因此,印祖在文中为我们揭示了俗世因果观与佛门因果观的异同。世俗人虽也相信一定的因果,但因不明了六道轮回、三世相续的道理,故只着眼于现世现报,世间的典籍也只以人的一生作为界限,然而只谈一生就无法阐明前生和后世,也就无从了解这一生之外的事。而佛门中的因果观则是报通三世。“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恐遭恶果,预先断除恶因。由是罪障消灭,功德圆满,直至成佛而后已。众生常作恶因,欲免恶果。譬如当日避影,徒劳奔驰。每见无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福。一遇逆境,便谓作善获殃,无有因果。从兹退悔初心,反谤佛法。岂知报通三世,转变由心之奥旨乎。报通三世者,现生作善作恶,现生获福获殃,谓之现报。今生作善作恶,来生获福获殃,谓之生报。今生作善作恶,第三生、或第四生、或十百千万生、或至无量无边劫后,方受福受殃者,谓之后报。后报则迟早不定。凡所作业,决无不报者。”

世间确实有行善积德的人遭受各种横祸灾殃,这是因为他今生虽然作了善业,但果报还没有体现出来,那是要在来生、或者后生才能显发出来的,而今生所遭受的不如意境遇,则是他前世或者前若干世的恶因成熟了。所以说,一个行善之人反而遭受祸殃,一个十恶不赦之人反而得到福报,遇到这种现象,如果你站在三世的层面去看,就不会再产生怀疑,若不了解三世因果的理论,怀疑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世人稍遇灾殃,不是怨天,便是尤人,绝无有作偿债想,生悔罪心者。须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稂莠则不能得嘉谷。种荆棘则勿望收稻粱。作恶获福者,宿世之栽培深也。若不作恶,则福更大矣。譬如富家子弟,吃喝嫖赌,挥金如土,而不即冻馁者,以其金多也。倘日日如是,纵有百万之富,不几年即便家败人亡,扫地而尽矣。作善遇殃者,宿世之罪业深也。若不作善,则殃更大矣。譬如犯重罪人,未及行刑,复立小功。以功小故,未能全赦,改重为轻。倘能日日立功,以功多且大故,罪尽赦免,又复封侯拜相,世袭爵位,与国同休。”

故世间善人遭遇灾殃,也正说明了佛法中因果报应的真实不虚,即使是学佛人也依然在因果之中,逃离不了因果规律的约束,所以过去很多大修行人也会承受常人难以理解的一些恶果。因为,无论是何人,都得为自己过去的行为承担后果,这才真正体现了因果规律的平等性。

理解了佛门报通三世的因果理论后,印祖最后告诉我们,今生除了要积德行善、种善因得善果外,最终极的目标则是要超越三世因果,那就要靠深信切愿持念阿弥陀佛名号,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念佛、往生、成佛也离不开因果,但这是妙因妙果—不可思议的因,不可思议的果。

“大丈夫生于世间,当具超格知见。岂可使身外之物,累坏自身。譬如金珠满屋,强盗来抢,只宜舍之速逃,岂可守财待死。良以金珠虽贵,若比身命,犹然轻贱。既不能两全,只可舍金珠而全身命耳。且汝财物已烧,空忧何益。惟宜随缘度日,竭力念佛,求生西方,则尽未来际,永离众苦,但受诸乐。如是,则由此火灾,成无上道。当感恩报德之不暇,何怨恨迷闷之若是耶。祈以予言详审忖度,当即释然解脱,如拨云雾以见天日。从兹即灾殃翻为善导,转热恼直下清凉矣。倘犹执迷不悟,势必发颠发狂。则本心已丧,邪魔附体。纵令千佛出世,亦不能奈汝何矣。”

印祖在此不仅为我们揭示了“因果报应贯通三世,转变完全由心”的高深妙理,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修行人在面对人生中的种种不如意时,要做到“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心甘情愿地去承受果报,决不能心存怨恨和报复,更不能因此而怀疑因果和佛经祖语。

印祖在《复杨宗慎居士书》中说:“修行之人,须具决烈之心。任彼诮谤,我总了无疑虑。若闻人诮谤,便生退心,此种人亦是前生善根浮浅所致。不以佛所说者为依归,而以愚夫愚妇所说者为根据。固当长在生死轮回中,永受三途之苦。而欲得人天之身尚难,况了生死超凡入圣,以至成佛之大利益乎。”

颠沛流离的人生,充满了起起落落;命运的疾风骤雨,经常不期而遇。真正的学佛人,要能平静地接受生活给予的得失和喜悲,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不管外界如何变化,内心永远安于净土,以弥陀为恃怙,以极乐为家乡。如此一来,我们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已是极乐之嘉宾矣!

更新于:1天前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