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容 正文
晨钟暮鼓—佛门仪轨详解(1)
晨钟暮鼓——佛门仪轨详解(1)
引言 晨钟暮鼓话礼仪
人们一谈起佛教寺院,总会联想到怒目的金刚、笑面的弥勒,缭绕的香烟,悠扬的钟鼓……在寺院日常生活中,僧人最熟悉的也是那晨钟暮鼓之声。因为它雄浑激越,深沉清远,警世醒人,余韵无穷。人们从晨钟暮鼓的余韵之中,还可去追寻那丰富的文化内涵。
钟鼓,作为具有我国传统特色的礼器和乐器,早在商周时代即被广泛运用。无论朝会、庆典、祭祀、征战;都必须撞钟击鼓。甚至在《诗经》的开篇《关雎》中,当君子得到梦寐以求的窃宛淑女之后,也是“钟鼓乐之”。
先秦着名的礼制典籍《周礼》中记载,为了敲钟击鼓礼仪的需要,当时已有钟师、鼓人之设。《春官宗伯第三》说:“钟师,掌金奏。凡乐事,以钟鼓奏九夏;凡祭祀、绝食奏‘燕乐’、”《地官司徒第二》说:“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以节声乐,以和军旅,以正田役。”在当代的佛教寺院,榴牙高啄的钟楼和鼓楼上,也设有专司钟鼓的钟头和鼓头。
佛教寺院敲钟击鼓是有仪规的。早晨,钟声继以鼓点;迟暮,鼓点继以钟声。“钟敲鹤起,鼓击龙飞”;“惊醒世间名利客,唤回苦海梦迷人”。寺院不仅把钟鼓作为实施佛教礼仪的重要法器,还在钟鼓声中注入了深沉的佛教教义。论其作用,这是寺院以外的钟鼓所远远逊色的。
佛教自汉代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政治、伦理、哲学、文学、艺术和民俗等传统观念相碰撞、相协调、相融合,使外来的佛教逐渐演变成中国式的佛教。特别是佛教的礼仪,也越来越和中国传统礼仪相接近了。
中国自古就是闻名于世的礼义之邦。春秋时期,儒家学说即以礼来敬事天地,以礼来维护周天子在诸侯中的宗主地位,也以礼来维系等级制度下的社会规 范和道德规范。《中庸》第二十七章中即竭力赞扬“圣人之道”所具备的“礼仪三百,威仪三千”。而佛教在此基础上更有所发挥,竟在戒律上载明僧人应遵循“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实际上,这仅是个习惯用法,概括其多而已。
在现代僧人所遵循的礼仪上,尚可寻求我国古代礼仪的某些轨迹。以见面礼为例,根据对方的身份,施行从简单到复杂的各种礼节。比如合十、问讯、顶礼、行十方礼,都可与中国古礼的拱手、作揖、跪拜、稽首九拜相对举,尽管在具体的动作上有些差异。再说僧服,也有礼服与常服之分,除了架缓以外,僧人所着的方袍、披肩、衫褂、鞋袜等,都具有我国汉唐到明清各代的特色。
礼和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国自古重视音乐,《乐经》被奉为“六经”之一,汉代还设立“乐”掌管宫廷朝会及民间采风。佛教传入后,在原有梵呗的基础上大量吸取中国宫廷、民间音乐的丰富营养,使佛教音乐不断发展并传承下采。直到现在,寺院僧人在每天上殿、用斋和举行各种佛事时,都必须遵循礼仪;奏乐唱赞。据载,宋代的大儒朱熹“观于寺僧之斋供,而叹三代礼乐,犹独存于释氏”。古人都有此感慨,时隔千载,今人看见的差异就更大了。
佛教的礼佃也体现在它所倡导的戒律上。为了与中国居于正统地位的儒家相适应,宋代云门宗禅僧契嵩以佛教的“五戒”杀、盗、淫、妄、酒比之于儒家的“五常”仁、智、礼、义、信。据此可阐发为:本于仁者则不杀,奉于义者则不盗,执于礼者则不淫,守于信者则不妄,师于智者则不酒。奉执不杀者,不求仁而仁着;不盗者。不忻义而义敷;不淫者,不祈礼而礼立;不安者,不慕信而信扬;不饮酒者,不行智而智明。从而大大缩小儒、佛两家在伦理观念上的差别,使佛教更能被社会所接受而得到弘扬。
佛教礼仪还体现在它所倡导的伦理道德方面。为了与中国封建宗法制度相适应,佛教还把许多佛事活动与儒家推祟的孝行结合起来。比如根据西.晋竺法护译的《盂兰盆经》,在每年阴历七月十五日隆重举行“盂兰盆会”,大力宣扬孝道。并使之成为中国佛教的盛大法会和民间大众的传统习俗。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反之,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无不影响着佛教,并使佛教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学者说:“不懂佛学,就不懂汉魏以来的中国文化。”这种见解是很有道理的。佛教礼仪是佛教文化的核心。通过这些礼仪,又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熠熠光辉。
本书所讲的佛教礼仪,突出了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佛寺仪轨,包括建筑格局、佛像安排、管理机构及其人员的设置。二是丛林规制,包括僧人在寺院应遵守的修行规范、生活制度和礼节威仪。三是佛门戒法,包括各种戒律的区别,以及皈依三宝、剃度出家,直到受“三坛大戒”的全过程。四是佛教用品,包括僧人在穿的衣服、用的物件和作佛事的乐器等方面的分类和规定。五是佛事法会,包括作各种佛事法会的具体内容、仪轨及佛教的节日庆典等。
通过上述介绍,仅能得知佛教礼仪的大体风貌。孔子说:“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f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苟子说:“人无礼不往,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在我国古礼大多废弛的情况下,独有佛教礼仪还在丛林寺院中保存和实行着,这种文化现象是值得研究的。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今天,产生了新的伦理观念和道德规范,古代那些繁琐的礼仪是大可不必要的。但作为历史遗留下的文化遗产,我们可去探讨它存在的哲理。也许,这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是有借鉴之处的。
佛寺仪轨
佛教于汉代从印度传入中国之后,在中华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同时也制定了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中国佛教礼仪。礼仪包括礼制和仪制,这里得先从中国佛寺的建筑仪制谈起。
寺,本为中国古代掌管某项事务的官署的通称,如太常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之类。据说,在汉明帝水平十年(67年),明帝曾请摄摩腾等僧人到洛阳,由掌管宾客朝会礼仪的鸿胪卿负责接待。不久,又单独修建白马寺,作为安置外国僧人的馆舍,白马寺即成为中国佛寺之始。以后的佛寺,大都是按照古代官署的布局建造。此外,还有一些官员和富人施舍现成的住宅为寺,因此佛寺也具有古代住宅院落的建筑特色。鉴于以上原因,中国汉地佛寺的建筑布局,在近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基本上采取了中国古代官署和口传统院落的形式。同时,一寺之中可以有若干院,建筑规模较小的寺也叫做院。比丘尼住的院多称为庵。
这种佛寺布局,一般是坐北向南,山门和各殿都在一条中轴线上,两旁是基本对称的廊屋。比如具有三重院落的佛寺,中轴线上的建筑一般为山门殿、天王殿、大雄殿、藏经楼,两旁的建筑有钟楼和鼓楼、客堂和禅堂、斋堂和库房、方丈和祖堂等。较大的佛寺,有四重以上的院落,甚至还具有两条中轴线的建筑群。现以我国保护最完整的一处禅宗寺院枣四川新都宝光寺为例:
此寺坐北向南,共占地10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近3万平方米,由五重院落和比邻的十二座院落组成。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照壁、山门殿、天王殿、舍利塔、七佛殿、大雄殿、藏经楼(楼下为法堂和戒台)、紫霞山。舍利塔两旁为钟楼和鼓楼;七佛殿两旁为客堂和云水堂;大雄殿两旁为斋堂和戒堂,两翼为库房和禅堂;藏经楼两旁为祖堂和影堂,两翼为东方丈和西方丈。
经钟楼前的“天台胜境”牌坊东行,穿过曲折的红墙,可通罗汉堂和自成体系的净土院(此院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寿佛殿、极乐堂、念佛堂);经鼓楼前的“庐山遗迹”牌坊西行,穿过曲折的红墙,可通普同塔院和由若干座本寺历代住持僧骨塔组成的塔林。寺院的北、东、西三面均为竹木林园。
宝光寺创建于唐代,以后历代迭经培修和重建。但至今仍保存了我国早期佛寺“寺、塔一体,塔踞中心”的典型布局。这种布局在全国众多的佛寺中已很难见到了。
殿堂及其佛像
寺院殿堂的设置及所塑佛像,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宗派都各有差异,但大多具备以下相同之处。
山门殿 寺庙的大门沿称为山门。山门一般有三道门,象征佛教“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山门内,两侧龛中各有一尊执金刚杵护持佛法的天神,名叫金刚力士。据《大宝积经》说,金刚力士原为法意太子,他皈依佛法后,成为佛的五百名随从侍卫的首领。因为他普闻一切诸佛秘要秘迹之事,又称密迹金刚。金刚力士只有一位,为了符合中国人讲对称的习惯,后来添上一位,成了两位。
有的寺院,在殿内两侧还塑有伽蓝神或对寺院有特殊功德的地方名人。
天王殿 殿堂两边塑着身材魁梧高大的“四大天王”。他们的形象,在各个时代、各地寺院所塑的不完全一致。但普遍的形象为:南方增长天王,青脸,持青光宝剑;东方持国天王,白脸,抱碧玉琵琶;西方广目天王,红脸,握混元珠伞;北方多闻天王,黄脸,托黄金宝塔。
殿堂正中一直塑的是弥勒佛,因此也有把天王殿叫作弥勒殿的;弥勒佛头戴宝冠,身披璎络,手结成佛印,跌坐于莲台之上。但是许多寺院,特别是净土宗和禅宗寺院,塑的不是弥勒佛的本来面目,而是他的化身枣五代时的布袋和尚。他手持念珠,翘腿而坐,胸腹袒露,笑容满面,给人以和蔼可亲之感。
弥勒佛背后,多设龛供奉护法韦驮像,正对大雄殿。
大雄殿 或称大殿,即寺院的正殿,殿中塑像各寺院略有差异。
中间:有的塑“一佛二弟子”,中为释迦牟尼说法坐像,左右分别为迦叶、阿难尊者侍立像。有的塑“横三世佛”,中为婆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左为东方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有的塑“纵三世佛”,中为现在的释迦牟尼佛、左为过去的迦叶佛、有为未来的弥勒佛;
两侧:多塑十八罗汉,壁间也有塑五百罗汉的。
背后:有的塑阿弥陀佛,他左手下垂,接引众生,右手当胸,掌托莲台。有的塑“弥陀三圣”,中为阿弥陀佛、左为观音菩萨、右为大势至菩萨(若另设殿堂则叫弥陀殿)。有的塑观音菩萨,通常为“海岛观音”。她手持杨枝净瓶,立于普陀洛伽山海之间;两边还塑有善财童子和龙女;其后壁塑《普门品》中观音菩萨救八难的景象(若另设殿堂则叫观音殿)。有的塑“三大士”,中为骑吼狮的观音菩萨、左为骑青狮的文殊菩萨、有为骑白象的普贤菩萨(若另设殿堂则叫三大士殿)。
说法堂、藏经楼 一般都是堂楼结合,具有两种功能的宏伟建筑。下面是说法堂,堂中设有高大的法座,法座的板屏上画着勇猛的狮子,因狮子吼象征佛说法。法堂左右设钟鼓,以备法师说法时叩击。
上面是藏经楼,庋藏着佛教经、律、论三藏典籍及其它法宝、法器,此楼除了特许“阅藏”者外,一般僧人是不得随意上去的。
有的寺院规模很大,除了上述殿堂及所塑佛像外,还有以下设置:
五百罗汉堂 我国现存历史最久的“五百罗汉堂”分别在北京西山碧云寺、四川新都宝光寺、云南昆明筇竹寺、湖北武汉归元寺、江苏苏州戒幢律寺。其中宝光寺罗汉堂规模最大,塑像共五百七十七尊。计有:“三身佛”和孔雀明王佛,大梵天和帝释天,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四大菩萨,十八罗汉和五百罗汉,禅宗天竺的二十八祖师和中国的二十祖师,济公和尚。 戒坛殿 佛教丛林为求戒者传授戒法的大殿,正面塑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中“持律第一”的优波离尊者,因此又叫“优波离殿”。殿中有一座木制或石砌的长方形戒坛,高约三尺,宽约两丈,深约一丈六尺。周围的宪内供奉许多护戒神像,如诸天龙神、四大天王、金刚力士、伽蓝土地等等。坛上设有传戒“十师”的座位。除了传戒时受戒者能登坛,平时是不开放的。
七佛殿 塑过去庄严劫的后三佛和现在贤劫的前四佛: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
毗卢殿 有的塑“三身佛”,中为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左为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右为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有的塑“五方佛”,正中为毗卢遮那佛、左一为南方宝生佛、左二为东方阿 佛、右一为西方阿弥陀佛、右二为北方不空成就佛。
华严殿 塑“华严三圣”,中为毗卢遮那佛、左为文殊菩萨、右为普贤菩萨。
圆觉殿 塑“十二圆觉”,即将成佛的十二位大菩萨:文殊、普贤、普眼、金刚藏、弥勒、清净慧、威德自在、辩音、净诸业障、普觉、圆觉和贤善首菩萨。
伽蓝殿 塑为释迦牟尼佛施造祗园精舍的三位伽蓝菩萨:中为波斯匿王、左为抵陀太子、有为给孤独长者。
寿佛殿 塑唐僖宗时被封为“无量寿佛”的全真和尚,两旁为手执金刚圈的地、水、火、风“四大金刚”。
祖师殿 各寺院所塑本宗列祖。禅宗的祖师殿,中为初祖菩提达摩、左为六祖慧能、右为九祖百丈怀海或与本寺宗派关系最密切的祖师。
香积殿 塑监斋菩萨,即洪山大圣或紧那罗王。
此外,有的寺院还设千佛殿、燃灯殿、药师殿、准提殿、文殊殿、普贤殿、观音殿、地藏殿或维摩殿等。
丛林及其设置
中国汉地的佛教寺院,根据其规模大小、财产属性和住持的传承方式,有子孙庙和丛林的区别。
子孙庙的规模较小,财产属性为私有,属于一僧或一系僧人所有,可由他们的意志处理。僧人们可自由招收弟子,弟子们受具足戒后一般回到本庙,又可以招收弟子,使子孙繁衍。子孙庙住持的传承关系,基本上是剃度师与其弟子的关系。也就是说,即将退院的老住持在众多伪剃度弟子中选拔他最信赖者作为新的住持,这样代代相传下去。凡是法派传承相同的子孙庙,即称为“本家”。庙中若有重大事务或争执,可邀请本家的住持共同讨论或调解。子孙庙是不允许开堂传戒的。但经本庙子孙共同决定。子孙庙可以改为丛林,而丛林则不许改为子孙庙。
丛林的规模较大,财产性质为僧团公有。僧人们不准招收弟子。他们都来自四面八方,合住一处,就橡树木丛集为林一样,故称十方丛林,也称丛林。丛林具有开堂传戒的资格。丛林根据其方丈的产生办法,又分为选贤丛林、戒眷丛林和法券丛林。选贤丛林的方丈是寺僧经过民主协商,从广大僧人中选出的贤能者;戒眷丛林的方丈,也是从僧人中推举的德高望重者,但他必须是在本丛林受的戒;法券丛林的方丈,是由原方丈在《寺院法券》上载明的几位嗣法弟子依次担任。
除了子孙庙和丛林,还有一些寺院,财产属性和住持的传承方式同于子孙庙,也有一些法派传承相同的“本家”寺院。但寺院的规模较大,财力雄厚,在某些时候也允许为本寺院和其它子孙庙的沙弥传具足戒。这样的寺院属于“一半子孙庙、一半丛林”性质。
最典型的“一半子孙庙、一半丛林”性质的寺院为四川新繁龙藏寺。此寺建于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历代规模宏大。清初,大朗禅师住锡于此。大朗属破山海明禅师下传宗派,但不是临院济正宗,而属于临济岔派。寺内住持自大朗以后,都是师徒代代相传。此寺的“本家”寺院有什加慧剑寺、彭县中正寺等,彼此关系十分密切。寺外还有脚庙(即下属寺庙)十座,田地千亩以上。寺内也部分接待云水僧挂单,1940年还传过一次戒。此寺斋堂前挂的梆(木鱼),不像子孙庙鱼尾向山门,也不像丛林鱼头向山门,而是鱼头向斋堂外,与大殿平行横挂的。
丛林最早是指佛教禅宗寺院,故又称禅林。后来,各宗寺院也仿照掸林制度而称丛林。我国禅宗自六祖慧能之后,禅僧仅以道法相授受,多住在山岩洞穴中。有的寄居于律宗寺院,又与律宗僧人产生矛盾。禅宗八祖马祖道一乃创丛林,安置禅侣。其后,九祖百丈怀海以禅众聚居,尊卑不分,说法住持,未合规制。于是他折衷大小乘经律,制定了清规。从此,丛林之制大备,即后世所谓“马祖建丛林,百丈制清规”。
起初,丛林的规模较小,仅有方丈、法堂、僧堂及寮舍。住持为丛林之主,尊为长老,属于方丈;所有僧众尽入僧堂,依照戒腊的长短安排位次。后来,丛林建制日臻完备,有的丛林规模宏大,僧人上千。而且;组织健全,分工细致,执法严格。
近现代的丛林,基本设置有五个部分,即所谓“五大堂口”:禅堂、客堂;库房、大家(厨房)、衣钵寮。现将各堂口的性质、管理范围、入员设置等情况分述于后。
禅堂
禅堂是丛林的核心,是僧人求得开悟的地方,故又称大彻堂。它的位置一般在寺院中心偏西的静僻处。进门先是一间过厅,正壁有“行须缓步,语要低声”的字样。这是在提醒进禅堂者,里面的僧众正在参禅打坐,不要惊扰他们。从过厅折进一段巷道,便是一座清静的四合院落。禅堂坐西向东,中间为双扇门,常有布幕遮掩。布幕上面挂一块木牌,僧人在参禅打坐时,木牌呈现“止静”二字,意即任何人不得入内,不得发出任何响声。在其它时间,翻到木牌的另一面,呈现“放参”二字,这时,僧人可自由活动,但仍不得高声喧哗。
禅堂中央有一佛宪,供奉药师佛或禅宗初祖菩提达摩。佛龛周围留着很宽敞的空地,作为行香之用。行香与坐禅,在弹堂中交替进行着:行、坐,行:坐,其目的是克制禅众的昏沉。禅堂的两端分别有椿凳,禅众们按其帖单标名的位置在上面打坐。椿凳后面为高大宽广的平台,称为广单,是禅众们并排睡觉之处。禅堂的前后壁只有椿凳没有广单,后壁中间为“维摩龛”,即是方丈和尚的座位。
前壁东边设有香案,案上放着坐禅仪式中所用的器物,如引磬、木鱼、香炉、香板等。
香案正中还放有一个“慧命牌”,上面写着“大众慧命,在于一人,尔若不顾,罪在尔身”。参禅僧人若犯了禅堂规约,如引磬;木鱼敲打错乱等,必须在香案前罚跪,叫做“跪香”。香案上方悬着一口钟,钟下挂着一块厚木板。按这座寺院所属禅宗的不同宗派,其木板有不同形状。分为横长方、竖长方、三角、半圆和圆形五种,称为“五家钟板”。钟板有不同的形状和不同的敲击方法,作为禅僧,尽管没有看见钟板,只要听见钟板声。便知道这座寺院属于哪个宗派了。
钟和板是禅堂的重要法器,敲击钟板为参禅打坐的主要讯号。同时,禅堂钟板发出的讯号也是和寺院其它堂口的讯号密切配合的。例如,早晨巡照师打照板的声音传交给禅堂的钟声,而禅堂的钟声又引出钟楼的钟声。每一乐器的第一声,落入另一乐器的最后数声之前。寺院各殿堂所发出的乐声相互衔接,非常有趣,它使僧众们建立起;种良好的生活秩序,并且知道什么事情正在进行,自己将又该做什么了。
禅堂讯号的运用,还有一个目的是为了避免说话,使禅众的心志集中,尽可能不受外界干扰。因此,一些禅僧平时都有“禁语”的习惯,他们随身带着一块写着“禁语”的木牌,遇到别人和自己说话时,即出示木牌。况且,禅本为“无言之教”,故有的寺院禅堂的“堂”字,往往被写为“尘”,中间是没有口的。
禅堂有以下执事:
维那 禅堂的主要负责人。维,纲维,意为统摄僧众;那,梵文羯磨陀那之略,意为“授事”,汉梵结合,称为维那。他的职责是纲维众僧,曲尽调摄。凡禅堂中有违犯清规者,无论其职位高低,他都有权予以惩罚。上殿时,维那掌管佛教仪式的起腔领念,以音声为佛事,可以说是佛教乐团的总指挥。
悦众 维那的副手,可设置数人,称为大悦众、二悦众、三悦众等。若维那不在,禅堂可由大悦众代管,因此大悦众又叫管堂。悦众在上殿时具体敲打乐器,配合唱念,并教初学参禅僧人的礼仪。
知藏 熟悉佛教三藏典籍,主管和保护重要藏经。凡属函帙的安放、修补、请购、借出等,都由他总体负责,命人经办。相当于寺院图书馆馆长。
藏主 执掌经橱钥匙,定期晾晒经藏,负责佛教书籍的保管和借阅。相当于图书管理员。
参头 也称弹头,禅堂中参禅最久或最熟练者。他主要承担的是,为初学参禅的僧人做出示范和起到表率作用;
司水 每天早晨打洗脸水,准备早、中、晚的漱口水,出坡后的洗脚水等。
团头 每天挑送净桶,冲洗厕所,更换洗手水,洗晒措手帕等。
客堂
客堂为寺院日常工作的管理中心,负责对外的联络,宾客、居士、云游僧的接待,本寺院各堂口的协调,僧众的考勤和纪律,各殿堂的管理,以及寺院的消防、治安等。客堂集外交、内务于一体,事情十分繁杂。客堂还接送方丈手谕的牌告,及时传递着寺内的信息。如本日佛事内容及参加人员,或者其它有关僧众生活行动的消息。
客堂最繁琐的是接待工作。每天,许多批观光旅游、朝山拜佛的团体和请僧众为亡人做佛事的斋主来到寺院,客堂都要派人接待、导游、办理食宿和佛事手续。外地的云游僧来寺院挂单,客堂即办理挂单事宜。若来者是一位有名气的僧人,则领到客堂的后院“尊客寮”,这里的吃住,都有照客侍候;若是普通僧人,则领到客堂对面的“云水案”,由那里的负责人寮元安排住宿。
客堂有以下执事:
知客 客堂的主要负责人,掌管全寺内外日常事务和接待僧俗客人事宜。其地位相似于办公室主任和接待处长。知客又叫大知客,其副手叫二知客、三知客等,他们直接安排照客的工作。
照客 为客堂和知客办事,照料客人,打扫客房等。凡知客陪客人茶饭,照客须殷勤侍候,不得有失威仪。照客有若干名,从事客堂的各项具体工作,相似于办公室干事或寺院招待所管理员。
寮元 云水堂的负责人,根据客堂的安排,接待来寺院挂单的云水僧。个别居士也可在云水堂短期居留。案元管理若干名作具体杂务的苦行僧人。
僧值 原来未设专职,取僧众轮值之意。主要职责是代方丈管理检查僧众威仪。僧值每天必须带领僧众上殿课诵等,从早到晚都在监督和检查僧众的纪律和行、立、坐、卧四种威仪,发现违犯者要进行批评或给予处罚。所以,僧值又叫做纠察;
殿主 大殿的管理人员。其职责是照管油灯、香烛,摆设供器、供品,清洁佛像、佛殿等。有的大殿,有两名管理人员,第一名称为殿主,第二名称为香灯。
香灯 殿堂的管理人员,其职责与殿主相同。云水堂的香灯,还要为挂单僧人看管物件、供应茶水等。念佛堂的香灯,还须帮助管堂照顾念佛的老弱僧人,因他们不胜任禅堂严规而在此简便修行。
钟头 大钟是丛林的号令,每天早晨、晚间和特殊时间(举行隆重法会、迎接高僧大德等),负责在钟、楼上敲钟的僧人。
鼓头 大鼓与大钟相配合,负责在鼓楼上击鼓的僧人。
夜巡 又名巡照,负责夜间巡逻和打照板报时刻的僧人。
门头 守护山门的僧入。负责按时开门和关门,保障山门清净,有特殊情况及时报告客堂。
*** 负责寺院的文秘工作,包括信函的收发,文件的起草,各种佛事中抄写《疏文》等,相当于现在的文书和秘书。
库房
库房总管僧众生活和佛事的必需品,如粮食、物品、法器、香烛等。还管理山林、田庄和殿堂、房舍的修缮。在当代一些寺院,还管理法物流通、经书印刷和素斋营业等。并专门设立帐房,有会计、出纳分管帐目和现金。
库房有以下执事
监院 俗称“当家师”,在日常寺院管理上的权力仅次于方丈。他又是库房的主管,不仅库房所属机构听从他的安排,而且寺院各堂口的工作也要接受他的督察。除了一些资历较深的长老以外,寺院各种执事若有难题,都要向他请教,而他则向都监或方丈请教。有的寺院还设置副监院。
都监 都监的序职在寺院是最高的。他上辅住持,下助监院,但在日常工作中却很少管事,通常是由一位做过多年监院的长老担任。.他和监院的关系,也和退隐方丈与现任方丈之间的关系相似。都监是方丈任命执事时的顾问,若有执事不称职或违犯清规,都监有权向方丈建议撤换或令其迁单(即开除出寺院)。他在禅堂的位次,坐在监院上首。
副寺 监院的副手,监院不及照管处,都由他办理。平日除具体指导库头们的工作外,他的责任是不能让寺院缺了任何生活及佛事的必需品,并凭购物字条付钱入帐。在当代寺院,则另设出纳和会计分管现金和帐簿,但副寺负责对财务的监督。
库头 负责库房的各项管理工作,一些寺院在库头下又设直接管理库房的司库,司库下又设贴库。库房不设香灯杂役,因此,库房的物资搬运和清扫等,都是贴库们干的事。一些寺院在殿堂房舍的修缮方面事情很多,库头必须负责对各类工匠的调动安排及工时计算。有的寺院为此设立一个专门的执事,称为监修,监修下还另设管工,负责管理替寺院干活的临时工。
庄主 俗称“下院当家”,凡寺院所属庄田的一切事务,包括田界、庄舍、农具和雇工的管理、田租的,收纳等,都由庄主负责。这种执事在当代寺院中已经消亡,但有的寺院仍然设置安排各种生产劳动的坡头,或称知众。
园头 经管寺院的菜园。除此以外,有的寺院还设“知山”,经管寺院的山林竹木。
监收 在过去的寺院中,主要负责租息、谷米的收纳;在当代的寺院中,则主要负责购进实物的验收等。负责寺院采购的执事叫做“采办”。
大寮
大家为寺院的生活区,负责供应僧众的斋饭,主要由斋堂和僧厨组成。斋室十分宽敞,正中设座台,为方丈用斋处;两旁设安放齐整的长条桌凳,为僧人用斋处。僧厨又名香积厨。佛经中有故事说:众香世界的佛叫香积佛,维摩诘曾经到众香世界去,香积佛和那个世界的许多菩萨,正坐在一起吃饭,就用众香钵盛满丁香饭送给维摩诘。维摩请将香饭带回后供应大众。香积厨即取香积世界香饭之意。
大寮工作量大,分工亦细,有众多的执事:
典座 大寮的主要负责人,寺院的生活总管。古云:“首座调性,典座调命”、“一窜食、一瓢饮,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作为掌管全体僧众斋饭的关键人物,责任的确重大。故方丈一定请善于计划、干练可靠的僧人担任此职。
饭头 典座的重要助手,负责煮粥做饭,随时掌握人众之去来,水米之加减,做到既够吃又不浪费。
贴案 负责做僧众的斋莱和佛殿的供菜。斋菜应先尝味,使调和得宜;供菜不能先尝,以免亵渎佛神。
菜头 在典座的指导下,计划和备办厨房用菜,包括菜蔬的择选、去皮、淘洗等。
水头 保证供应大家做饭菜和烧茶等生活用水。
茶头 保证供应僧众每天足够的茶水和每月两次的沐浴用水。一些寺院,还设专管休浴用水的“浴头”。
火头 管理饭菜的炉灶,掌握火候。一些寺院,还有专管饭锅的大火头和专管菜锅的小火头。
磨头 负责碾磨米、麦或厨房磨豆浆、制豆腐等。
行堂 在斋堂为进斋僧众铺碗筷、盛饭菜和添加饭莱,斋毕又收拾和清洗碗筷。一些寺院,还设铺碗筷的“铺头”、专洗碗筷的“碗头”。
衣钵寮
衣钵寮是方丈和尚的事务机构,其规模不大,执事们除衣钵师外,一般资历不深。但他们都是直接为方丈办事,常与方丈接触,多选择灵敏而有办事能力的年轻僧人充任。”
衣钵富有以下执事:
衣钵 外则监院,内则衣钵。衣钵是方丈和尚的机要秘书和直接助手,负责收发信件和草拟文书等。若有方丈不愿或不便见的来访者,可由衣钵出面接谈。有的寺院还设“银钱衣钵”和“庄严衣钵”。“银钱衣钵”掌管寺院每天收入的现金及其帐目,包括施主结缘、供斋和其它经济往来。“庄严衣钵”负责掌管寺院珍藏的庄严法器和贵重财物。
烧香 侍者寮的负责人。凡方丈说法,主持佛事,出位拈香、礼拜、上堂、上供时,均由烧香高捧香炉,走在方丈前面。
记录 外则***,内则记录。衣钵案的记录主要为方丈说法时写法语,传戒时写请启,为各种佛事写疏文等。而且,长老语录,多由他记录整理而成。
汤药 外则典座,内则汤药。他是方丈小灶和上客堂的厨师。方丈生病,由他煎汤熬药,故名汤药。他还要做许多零星事务,如照料方丈的私人宾客,管理和分配特殊食品等。上客堂所需的菜蔬及其它用品,则由“买办”负责采购。
请客 衣钵寮的传达。凡来会见方丈的,先由他票报衣钵或方丈;方丈或衣钵有指示,也由他向外传达。
圣僧 方丈的侍者。由他照料方丈披衣、抽衣、折叠并存放袈裟等。在佛教仪式中,当为方丈传炉、开具;饭后为方丈送漱口水,出寺院为方丈背行囊等。在通常情况,这种执事不是轮流充当,而是长期性的,在每半年一期的序职时,都无须更换。
行者 在方丈厨房烧饭烹茶及干杂活的僧人。也包括轮流从禅堂抽来的清众,他们负责守门、倒茶、铺碗筷等杂事。
祖侍 负责照料退院老和尚。
当代有的丛林,在管理机构上也设“五大家口”,但分工没有过去丛林那样细致,察口的名称、管理的范围也有些差异。现大略介绍如下:
库房察 总管全寺僧众的生活必需品,房屋修建等。由监院、副寺、库头等负责。
客堂寮 执行寺僧出入请假,外来僧人住宿登记,来往宾客的接待及信徒的佛事登记。由知客、照客负责。
维那寮 负责朝暮念诵仪规及佛事安排。由维那、悦众、香灯、司水等分负其责。
衣钵寮 管理住持的衣、钵、汤、药,供奉及法堂上的陈列品、殿堂内庄严法物等。由衣钵、汤药等分负其责一
僧值寮 丛林的憎制实行结夏与结冬、安单、大请职、贴单、打七、普请、计岁、榜状牌示、钟鼓法器等十条制度。由僧值等负责。
僧团及其组成
佛教僧人在寺院修行中形成了一个群体,即佛教僧团,梵语称为僧伽。其来源是:释迦牟尼在鹿野苑初转法轮,教化了耶舍等五位比丘,这就是最早的佛教僧团。
僧团的成员,从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到中国汉地佛教,都是指佛教“七众弟子”中受了比丘戒、比丘尼戒的出家男女。像出家的沙弥、沙弥尼;式叉摩尼,以及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等信众,都不包括在僧团的范围内。但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现代佛教寺院的人事制度,特将佛教“七众弟子”和僧团的主要成员都作如下介绍:
1.佛门弟子:七众
佛教是有严密组织与纪律的宗教团体。此团体可分为在家与出家两大部分,他们依照所受戒律宽严不同和男女区别,被分成七种类型,称为七众:优婆塞、优婆夷,沙弥、沙弥尼,式叉摩尼,比丘、比丘尼。其中,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和出家的比丘、比丘尼称为四众。现将佛门七众弟子介绍如下:
优婆塞 意译为信士,也称居士,指在家学佛的男性佛教徒。要成为优婆塞的基本条件是受持“三皈”,就是皈依佛、归依法、皈依僧。皈依是投靠的意思,即以自己的身心性命投靠于佛法僧,依佛法僧的教导行持?受持三皈,要经过一定的仪式,即请一位法师依照《三皈仪轨》为自己说明“三皈”的意义,自己表示从此以后,将一生投归于佛的道德品质,投归于趣向涅盘的方法,投归于佛所教导的大菩萨、大阿罗汉等。与受三饭的同时或若干时以后,可以进而从师受五戒,成为五戒优婆塞。随着自己修学的进步,可以进而从师受菩萨戒,成为菩萨戒优婆塞。
优婆夷 意译为信女,也称女居士,指在家学佛的女性佛教徒。要成为优婆夷、五戒优婆夷及菩萨戒优婆夷,其基本条件和方法步骤与在家学佛的男性佛教徒相同。
沙弥 意译为“勤策”,是接受大比丘僧勤加策励的意思,又译为“求寂”,是求取涅盘之道与圆寂之果沟意思。指已出家但尚未受比丘具足戒的男性佛教徒。
在佛陀初期的僧团中是没有沙弥的,佛陀的亲生子罗睺罗随佛出家后,开始有了沙弥。沙弥进入僧团,是为佛教的人才增添新生力量的后起之计,所以沙弥以儿童为主。
沙弥共分三个等位:七岁至十三岁,能为僧团的晒食场做驱逐鸟雀、乌鸦等工作,称为驱乌沙弥;十四岁至十九岁,年龄适中,能顺应沙弥行法而作,称为应法沙弥;二十岁至七十岁,因故不能成为比丘的沙弥,称为名字沙弥。沙弥还分两种类别:剃发染衣未受沙弥十戒的,称为形同沙弥;剃发染衣已受沙弥十戒的,称为法同沙弥。
沙弥尼 意译为“勤策女”,是接受比丘尼勤加策励的意思;又译为“求寂女”,是求取涅盘之道与圆寂之果的意思。指己出家但尚未受比丘尼具足戒的女性佛教徒。
式叉摩尼 意译为“正学女”,指出家后年满十八岁未受过比丘尼具足戒、原先结过婚的沙弥尼。式叉摩尼是沙弥尼与比丘尼之间的必经过程。在受比丘尼具足戒之前,并不知道这位沙弥尼是否有孕。为了防止比丘尼生下孩子,招致俗人的讥谤,佛陀便为女子出家增加了式叉摩尼的阶段。
式叉摩尼阶段为期两年,一则促使其习惯出家生活,二则观察其是否怀孕。若已怀孕,这两年使用于生育,两年之后,幼儿离开,此女就可受比丘尼戒了。
比丘 意译为“乞士”,上从如来乞求佛法而养育法身的慧命,下向俗人乞求衣食以存活色身的生命。另外尚有“怖魔”、“破恶”、“净命”、“净持戒”等意思。比丘的同音异译,还有“比邱”、“煏当”、“必当”等数种。佛陀的七众弟子,是以比丘为上首,净饭王派去陪伴太子修行的五个侍从,就是最早得度的五比丘。
在各部律中,有很多种比丘,《四分律》有八种比丘:1.名字比丘,2.相似比丘,3,自称比丘,4、善来比丘,5.乞求比丘,6.助割截衣比丘,7。破结使比丘,8,受大戒的四羯磨、如法成就得处所比丘。其中,4、7、8三种属于加法比丘。现在所说的如法比丘,是指出家后受过具足戒的男性佛教徒。
比立尼 意译为“乞士女”,在同音异译方面,也另有“比邱尼”、“煏刍尼”、“必刍尼”等数种。佛陀的七众弟子中,比丘尼仅在比丘之次,是佛教徒中两支主力之一。佛陀的姨母大爱道,是最早也是最有名的比丘尼。现在所说的比丘尼,是指出家后受过具足戒的女性佛教徒。
2.寺院首领:住持
佛教寺院的首领,即最高负责人叫做住持。他的住处一般都在寺院上首偏东,名叫方丈的地方。因为根据《维摩诘经》说:身居菩萨位的维摩诘居士,他的卧室只有见方一丈,但是容量无限。以后即用这种说法来比喻住持所居的卧室为方丈。因此,住持也叫方丈和尚,简称方丈。但从习惯上讲,子孙庙的住持仍叫住持,只有丛林的住持才叫方丈。方丈在带领僧众进入大殿和法堂时,往往走在最前面,故方丈又称为堂头和尚。
丛林的方丈和尚总管全寺院的大事,地位崇高,大多由佛学精通、戒行深厚、办事干练、深孚众望的僧人担任。一般任期为五年,连选连任,退位后改称退院老和尚,迁往西方丈居住。
在法券丛林,新任方丈都是退院老和尚的传法弟子。有的传法弟子多达四、五位,他们的名字都注明在《寺院法券》上,都有继承方丈的权利和义务。他们在职能和权力上,形成一个领导集团,对寺院进行了有效的控制。在有的寺院,传法弟子们都挂有监院的职务。正监院主管库房,二监院主管客堂,三监院主管衣钵察等。有的传法弟子还被派去主管一座脚庙(即下属寺院)。子孙庙的住持则实行师徒代代相传的制度。
方丈在寺院虽然有很大的权力,但这种权力是不能滥用的。为了保证丛林的正常秩序,寺院一般都订有制度,用文字记载明白。有的寺院还立下石刻的《方丈铭心碑记》,确保这些制度顺利执行,长期坚持不误。《方丈铭心碑记》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一、举方丈最要勤行佛道,谦恭惠物,在堂老练,功行骂实,参学见事明礼者。凭众公举,不得故却。如若嘱托权势、私窃名位者,逐出。
二、住持方丈并法眷人等,不得招徒削发,如违逐出。凡能惠德相继、中外皈敬、上下和悦者,一任住席;如或疏怠徇私、乖违法道,理所难容,众议另举。
三、方丈交替,须凭众将常住账目算明;什物照簿点清;不清处查出,凭众举罚。
四、方丈退院,例应秋收新旧交接,以免奸卖谷米之弊,不得负债累寺。如负有债,退院人自还,不与常住相干。
五、退院后即是了事人也。或在本堂隐住,或退隐小院,不得咐嘱传法,察出授受并摈。
六、退院后既交付有人,当任其施展,无大故不得导每事牵掣。
……
此碑记对方丈推举的条件,在位的要求,交替的规矩,退院后的希望,都讲得明明白白,至今在丛林中仍具有指导作用。
3.丛林僧职:班首、执事
丛林中除设方丈和尚作为僧团的首领之外,还设有“四大班首”,即首座、西堂、后堂和堂主。他们是方丈的助手,辅佐方丈的工作。班首一般都由戒腊较长、威望较高的僧人担任,与方丈共同组成掌管丛林大事的最高五人核心班子。他们平时住在禅堂两侧的班首寮内,有事则入方丈共议。
首座 地位仅次于方丈和尚,常由丛林中德业兼修者充任。他的责任是表率丛林,辅佐方丈,人天眼目,启迪后昆。他在禅堂带领僧众参禅打坐,在厨房监督执事们搞好斋饭;他模范遵守丛林清规,对违犯戒律者依规示罚。有的丛林,首座之上还有座元,为众执事的上首。座元必须由德高望重的佛门耆宿担任,否则,此执事之位可空缺。
西堂 地位乃次于首座,才德不愧为班首。他负有教化僧众、宣讲开示的责任。虽然高居班首之位,但处处以身作则,如同普通参学之人。
后堂 首座位居前班之首,称前堂;他位居后班之首,故称后堂。他的责任是扶赞宗风,为僧众的楷模。平时不过问丛林的日常事务,但受方丈的委托,可专管某项或某些事情。
堂主 主要指禅堂堂主,一般由才德兼备、修行有素的僧人充任。他负有对寺院僧众进行开导教化之责,地位十分重要。有的寺院,各大堂口都设有堂主,掌管本堂之事,但这不属于班首的范围。
属于丛林领导核心的人员,除了方丈和尚与“四大班首”之外,还有“五大堂口”的主要执事:监院、知客、维那、典座、寮元、衣钵、***、僧值等八位,称为“八大执事”。各丛林根据自身的特点,所设的“八大执事”不尽相同。例如,当代有的丛林,接待云水僧人很少,云水寮形同虚设,工作多由客堂管理。但是,寺庙经济发展,库房工作日显重要,因此,在“八大执事”中,取掉了寮元,增加了库头,仍是八位。方丈和尚与“四大班首”、“八大执事”一起,组成掌管丛林大事的十本人领导集团。当代的丛林,尽管另设有“寺庙管理委员会”,但其成员,基本上和这十三人中的大多数是相同的。
丛林规制
我国的丛林规制形成于唐代。唐代由于政治统一,国力强盛,宗派林立,要求有一套适应中国国情的统一的寺院制度。唐武宗灭佛后,多数宗派一蹶不振,唯有简便易行的禅宗、净土宗盛行于世。禅宗名僧怀海,根据中国国情和禅宗特点,率先创意制定了丛林清规。因怀海居江西奉新百丈山,故后人称他为“百丈禅师”,称他制定的清规为《百丈清规》。《百丈清规》受到禅僧们的普遍欢迎,又得到朝廷的推崇,以致风行全国,影响深远。
《百丈清规》的清规二字,有清净规约的意思。它是禅宗的丛林制度,也就是禅宗寺院组织的程序和寺僧日常行事的准则。由于后来丛林组织日渐庞大,各种职事名目层出不穷,为了防止混乱,于是在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对4(百丈清规》作了增订,称为《崇宁清规》。以后又相继有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的《咸淳清规》、元代至大四年(1311。年)的《至大清规》。元代元统三年(1335年),更由朝廷命江西百丈山大智寿圣禅寺住持德辉禅师重编,金陵大龙翔集庆寺住持大诉校正,定名为《效修百丈清规》,颁行全国,共同遵守。
《敕修百丈清规》共分九章。前面的祝麓、报恩、报本、尊祖四章,多与佛教律制无关,也是《百丈清规》所没有的。如其中的圣节、千秋节、国忌、祈祷等方面的内容,仅体现了封建王朝加强对寺院的控制,使佛教,更有效地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意图。五至九章是丛林的规章制度,分别为对住持、两序、大众、节腊、法器各部分的规定。这些规定,一直在寺院中广为遵照执行。
下面,仅就《敕修百丈清规》中,与当前丛林常规制度密切相关的部分,如丛林东西两序的设置、序职与列职的划分,丛林的日常行事、管理常规,僧众的修持规范、起居礼仪等,先作一些介绍。
1.列职和序职
佛教丛林僧人众多,机构庞大,其繁杂的日常事务,全靠所设的执事来办理。这些执事,有列职与序职之分。列职相似于职务,侧重按办事能力和工作需列其职别;序职相似于职称,侧重按出家资历和修持功夫定其位次。
列职和序职,又各分为东序和西序。其本来意图可能是:东为主位,西为宾位,故将直接为住持工作的丛林执事待以主礼,列在东序;将辅助住持工作的执事待以宾礼,列在西序。实际上,这并没有达到其想象的意图,东序和西序的区别很不明显,仅仅成为一种形式。有人说这是为仿照宫廷中文武两班朝见圣上的那种威仪而设,看来也是有道理的。
丛林的执事,细分起来共有一百零八单。但这些执事不一定全部设置,而是随寺院的大小、僧人的多少或某种特殊情况灵活掌握。其名称也各有差异。在近现代南方寺院中,比较典型的是设四十八单执事。有诗为证:
都院寺库收庄临,磨寮殿主钟鼓巡;
典案饭菜茶水火,行门园围照客人。
维悦祖香记衣钵,汤侍请众请行灯;
元首西后堂***,藏僧藏客参水清。
解析这首诗,可知四十八单执事名称:
列职
东序:都监 监院 副寺 库头 监收 庄主
磨头 寮元 殿主 钟头 鼓头 夜巡
西序:典座 贴案 饭头 菜头 水头 火头
茶头 行堂 门头 园头 圊头 照客
序职
东序:维那 悦众 祖侍 烧香 记录 衣钵
汤药 侍者 清众 请客 行者 香灯
西序:座元 首座 西堂.后堂 堂主 ***
藏主 僧值 知藏 知客 参头 司水
以上列职和序职,经过数百年的施行,也有不少职能发生了重大变
化。比如序职中的维那、衣钵、知客、僧值等,已具有相当大的丛林行政管理权力。他们全都进入“人大执事”行列,大多成为“五大堂口”的主要负责人,实际上已基本属于列职了。
丛林僧职的取得,必须经历一定的修行过程。僧人受了具足戒后,无论在禅堂打坐还是在大殿课诵,二般都按照戒腊的长短排列次序。所谓戒腊,就是受过具足戒的僧人,经过从阴历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的结夏安居后,受戒的年龄就算增长一岁,佛教称为一腊。通俗地讲,戒腊即是加入僧籍的年数,相当于在家人的工龄。戒腊最长的僧人称为“上座”,在丛林中备受尊敬,其发言常带有权威性。
僧人序职的高低与其戒腊的长短一般是互为增长的。同时,序职的授予是在佛教修持的实践中获得‘的。修持成就越大,序职越高。一般说来,只有住在云水堂僧人没有序职。他们在别的寺院可能有序职,但是,到了一座新的寺院,原有的序职却不予承认。另一方面,在本寺的序职相对是永久性的。比如,一位烧香,出外参学二十年后回到本寺院,仍给他保留着烧香的序职。
列职一般比序职后获得。在受了戒的僧人中,起初大多充任寺院的下役工作。由于其工作实在是一种苦行的原因,故被称为“行单”。这些人包括在云水堂、厨房、磨房、菜园做苦力的僧众。行单至少在禅堂修满一期后方可任职。列职的变动很大,有时任期只有半年,并可随缺随补。当任期结束,每位执事都得辞职,但他辞去的是列职而非序职。序职仍旧保存,或者随着新列职的授予,序职也相应升迁。
丛林的每位僧人,都有各自的序职和列职。序职为“四大班首”的,其列职可能是都监、监院或副寺;序职为***的,其列职多半为“五大堂口”的负责人;序职为烧香的,列职一般为库头、监修,个别的可代理知客、典座等。
2.请职和升序
丛林寺院每年一般都是请职两次,一次是在解冬后,一次是在解夏后。但具体时间,各寺院的规定互有差别。解冬后的请职,有的在阴历正月十六日,有的在二月二十日左右,有的在四月十五日;解夏后的请职,有的在七月十六日,有的在八月二十日左右,有的在十月十五日。但这些规定,各有道理。
第一种规定,分别为解冬和解夏后的第一天,时间界限分明,便于安排上半年和下半年的工作。第二种规定,分别为解冬和解夏后的一个月多点,要出外云游的僧人已离寺院,新请职人选也充分酝酿成熟。第三种规定,分别为结夏和结冬的第一天,这是丛林常任僧人最齐整和最固定的时候,大小执事亦宜健全,便于僧人的学习和修持。四川各大丛林均按第三种时间请职。
但是,这三种时间请职,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必须事先举行退职和圆职的仪式。解冬后的请职,退职的时间是正月初八日,圆职的时间是正月十二日;解夏后的请职,退职的时间是七月初八日,圆职的时间是七月十二日。
解冬后的请职称为小请职,解夏后的请职称为大请职。但其退职、圆职、请职的仪式基本相同。今以小请职为例说明:
退职 正月初八日,丛林的“八大执事”都一齐到方丈向大和尚顶礼,说明本期任职已满,请求更换,特来退职。大和尚回答:“退职不过是老祖遗规,师父们办事历练老成,依旧发心吧!请回。”然后,“五大堂口”的执事们又分别对管他们的维那、知客、监院、典座、衣钵顶礼,说明本期任职已满,请求更换,特来退职。“五大堂口”的首领们大致都说:“退职不过是常住遗规,恐师父们嫌辛苦,暂且公务数天,慢慢计议,有人再换。现在还是继续发心吧。”
圆职 正月十二日,方丈和尚举行茶会,请丛林的“八大执事”及序职在***以上的执事参加。对他们在本任期内的成绩给予表彰,希望他们在新请职之前继续代职。并要他们转告所管堂口的其它执事也继续代职。
从圆职到请职的期间内,方丈即已经考虑对“五大堂口”主要负责人的人事变动。而且将变动后的名单会同退院方丈、都监、“四大班首”认真商量。“五大堂口”的维那、知客、监院、典座、衣钵分别提出本堂口执事的建议名单,交方丈审核认可。
请职 请职那天,有一系列庄重的仪式。早斋时,斋堂门口即挂出方丈手谕的“请职”牌示。僧众斋毕回禅堂,序板响过两阵,维那便带领僧众到客堂。维那与知客见礼后问:“知客师敲动祖师犍椎有何胜因?”知客回答说:“大众师慈悲,请师父们到客堂非为别事,大和尚与师父们请了职。与师父们道喜!”于是,知客将方丈和尚送来的“请职”牌示宣读了一遍。并由知客执牌,带领新请职师们去回复方丈。
大家向方丈顶礼后,方丈说:“把师父们大才小用了。”随后,新请职师回禅堂等待送位(正式宣布)。若新请职师中有班首,由方丈送位;若没有班首,则由知客、维那送位。知客送西序,维那送东序。送位毕,同礼一拜。新请职师上方丈谢职。
午斋,在斋堂送位。若新请职中有班首,由方丈送位,其余则由知客送西序位,僧值送东序位。两边知客高呼:“***师、藏主师、知藏师、参头师、知檀师、知浴师送位!”东边僧值高呼:“悦众师、烧香师、记录师、书状师、侍者师送位!”知客又呼:“引请职师出位,展具顶礼和尚三拜!”敲引磐、接云板、归位、用斋。
晚课,在大殿送位。晚课后,知客师领新请职师巡寮,对前任执事师示敬。巡寮毕,序板三通,寺院大众诸师向新请职师道喜。请职仪式结束。
请职后,寺院对于未升迁序职位次和降低列职位次的,进行一番解释和安抚。并根据“住僧必须有职,否则离寺”的丛林规例,对原有***以上序职而未被重新请职者,可作退休处理。方丈必须给他一间寮房,让其安养余年。上殿、过堂、坐香听其自便。若丛林列职有缺,各大堂口的负责人可在常住大众中物色,请示方丈同意后,可随时替补。
丛林执事的迁升,主要依据僧人的修行、戒腊和工作成绩。在请职前,方丈召集丛林的“四大班首”、“八大执事”等出席“议职”会议。由方丈提出升至***以上的升序者名单,由监院、知客等提出升至***以下的升序者名单,由维那提出住禅堂坐禅僧人名单。任何出席者都可以对所有升序名单提出异议,不发言即表示默认。
在“议职”以后,知客将所任命的序职及列职都登入号簿。包括每一常住僧人的法名、籍贯、年龄、剃度师名,剃度地点及时间,受戒寺院及戒腊等。所有这些,以后都要记入《万年簿》中,这也是寺院的一件大事。
丛林各执事不是每期都能升序。一般地讲,低级执事要重任一两期、高级执事要重任两期以上才能升序。若执事把工作搞得很糟,或犯了寺规,他便只好以主动离寺为自罚,否则由监院、都监甚至方丈亲自命其离开寺院。
通常升序是有一个范例的。每位僧人都要从最低层开始,即在禅堂先当清众,至少当满一个冬期或一个夏期,然后陆续当记录和烧香。有才能的记录和烧香,可能被请为列职中的悦众。悦众一般设五位到十位,他们协助维那管理禅堂。一些年轻聪明的烧香升序更快,有越一序或二、三序的。其他僧众可在两三年问离开禅堂而成为照客、饭头等。他们仍有相应的序职。
序职与列职的体系繁杂,对于一位潜心修行的法师无疑是一种妨碍。他考虑的是在修行中取得最大的成就而不是升职。可是,序职与列职之所以必要,那是在一个僧人众多的丛林大寺中,非有一个分工细致、管理严格的机构不可。列职常是一种职责,而不是权利。很多僧人并没有当过大的执事,而只是在禅堂、念佛堂或小庙中修行一生。他们中甚至有不懂什么是序职,什么是列职的。
3.结夏与结冬
丛林对每年的结夏与结冬是极为重视的。这正是衡量一座丛林在佛门中的地位高低和家风好坏的明显标志。
结夏安居是遵照印度早期佛教原有的制度,即在印度雨季的三个月里,禁止僧尼们外出,以免伤及草木虫蚁。因此,这段时间应在寺内坐禅修学,接受信众们的供养。
中国佛教继承了这一制度。夏安居的时间从阴历四月十五日开始,到七月十五日结束,共三个月。四月十五日叫做结夏,又叫结制;七月十五日叫做解夏,又叫解制。根据中国佛教的特色,以及中国气候冬天寒冷,僧尼也不宜外出等原因,我国汉地佛教丛林又按照夏安居制度制定了冬安居制度。冬安居的时间从阴历十月十五日开始,到次年正月十五日结束,也是三个月。十月十五日叫做结冬,又叫结制;正月十五日叫做解冬,又叫解制。这便形成了丛林每年“两解两结”、“冬参夏学”的常规制度。
夏安居的内容主要是学习佛教的礼仪。阴历四月初十,新戒们己受完“三坛大戒”,功德圆满。有的回到本庙,有的则自愿留在丛林,准备进入禅堂继续学习3本丛林的常任僧人,也可以进一步深造。学习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聆听方丈、“四大班首”等的开导,聆听本堂法师或外地高僧讲经,加强学佛信念和佛学水平。二是学习戒律和日常礼仪,懂得佛门规矩,便于弘法利生。三是学习参禅打坐,讽经持咒,敲打唱诵及念普佛、放焰口等各种佛事,作一名如法的僧人。夏安居期间,每天五堂功课,上殿、过堂、念佛、拜仟等,十分忙碌。
到了七月十五日,即夏安居圆满的解制日,丛林寺院的僧尼们都在各自安居处集合一堂,当着大众,自由检查自己所犯的过失,也可以揭示别人的过失。憎众之间完全处于平等地位,互相批评,共同仟悔,求得个人和僧团的清净。这种活动称为自您,这天叫做自您日,又称佛欢喜日。自您后,受戒的年龄即算增长一岁或一腊,并以此来计算戒腊的长短。因此,夏安居坐禅也称为坐腊。
冬安居的主要内容是参禅打坐。这是修习禅定功夫,求得开悟证道的重要门径。这时,各大丛林,特别是全国着名的禅林,有许多各地的云水僧前来专修禅法。加上原有的僧人,丛林显得更忙碌,但从表面上既看不见也听不见。因为僧人们都集中在禅堂内静修,外面没有丝毫声响。
禅宗修行的目的重在直接参究心性的本原,使禅众克期取悟。其修行的仪式称为“打七”。禅宗的“打七”称为“打禅七”,是冬安居中的重要行事,也即是冬天进行的参禅活动。“打七”是以七日为一个周期,在七日之中,专心参究,称为“一七”,直到第七个七日,称为“七七”。从阴历十月十五日起,到腊月八日止,要包括“七七”四十九天。每打“一七”的开始和结束,称为起七和解七,各有规定的仪式。
在“打七”前,寺院必须事先作好一切生活和佛事物资的准备。禅堂除以往设有司水、香灯、当值、兼值、巡香、囿头外,还另外配备若干名监香师和内外护七师等。维那、管堂及“四大班首”责任更加重大。
起七之日,禅堂对面的韦驮宪前挂出方丈手渝的“起七”、“护七”、“监香”牌示。僧众齐集禅堂,维那先代方丈宣布各位监香师、内外护七师的名字。并勉励他们要发菩萨心,对堂内外的放逸者要认真催促管理,不可私徇人情。同时给监香师授予执法的香板。然后,众监香、众班首横执香板平胸,分排八字而立,敲钟板,击引磐,迎请方丈和尚“起七”。方丈着便服,穿草鞋,执香板进堂,维那呼:“大众师顶礼和尚!”方丈说了“不为礼”后,即开始为大众说法。说毕,将香板掷于地上,叫一声:“起2”“打七”从这时开始了。
坐禅,是以燃香来计算时间,故又叫“坐香”。平日坐香,早斋前后、午斋后、晚问各一次,共四次;“打七”期间,必须延长时间,叫做“加香”,共为六次。每坐完一支香的时间,再“行香”一会儿。行香又叫跑香,即是僧众在坐香之间的跑步活动。行香的方法是,僧众围绕着禅堂中心的佛宪作小跑。“四大班首”‘八大执事”跑外围。跑时决不能错圈、碰撞、踩草鞋,否则是要挨香板的。
“打七”的第七日,韦驮龛前挂方丈手谕的“解七”牌示。方丈进入禅堂,从东到西走一圈后说:“恭喜师父们加香打七圆满。古云,‘七日用心若不悟,割去僧头作尿壶!’如今师父们悟得如何,道出见地。我问,‘今汝念佛是谁?”’众僧默然。方丈说:“还少一把火,下七再用心吧2:随着方丈香板落地,又喊一声:“起!”“二七”开始了。
在“打七”期间,为了保证参禅,克期取证,禅堂僧众不但不出坡干活,连早晚课诵也不参加。其它事情更不能打岔,直到“七七”期满。
佛教净土宗在冬安居中也举行“打七”仪式。净土宗以专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祈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目的。所以,他们的修行仪式是在七日之中,以念佛、拜佛为主,伴以引碧、木鱼之声。净土宗“打七”叫做“打净七”或“打佛七”,平时也可以举行。在冬安居中,“净七”通常也是打“七七”四十九天。
“打净七”在念佛堂举行,参加人员有一位主七师、四位悦众师、四位护七师,若干僧人,若干在家居士。念佛堂中,灯烛庄严,蒲团齐备。佛像两边前面的蒲团为僧众们坐,其中下边四个为悦众师坐,以便照应引磬、木鱼等。念佛堂中门关闭,横放五个蒲团,中间一个为主七师坐,旁边四个为僧众中的上座师坐。其余蒲团由在家居士随意就坐。四位护七师照应堂内香火、茶水及堂外一切杂务。
晨钟响过,所有参加“净七”人员起床盥洗后,便搭衣进堂,礼佛三拜,各人按位次坐定。主七师鸣碧一下,共举《香赞》、《祝圣仪》,念《弥陀经》一卷,诵《往生咒》三遍,唱《赞佛偈》,念南无阿弥陀佛五百声、默念五百声,礼佛四十八拜。再念《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接《往生咒》三遍。然后,主七师领僧俗大众经行半支香时间,鸣磬一下,大众合掌归位打坐。木鱼三通止静,又是半支香时间,鸣碧一声开静。大众起身稍事休息,用早粥。如此循环,直到晚上。
晚上念佛到四支香结束。第五支香时,主七师鸣大磬一下,大众一齐长跪合掌,念观音、大势至及清净海众菩萨各满百声,并分别礼拜诸佛菩萨、净土宗历代祖师等;拜毕吃放参饭。第六支香时,主七师鸣‘大磐一下,大众归位长跪合掌,悦众师打木鱼,主七师领念:
弟子众等,现是生死几夫,罪障深重。得闻弥陀名号,本愿功德,一心称念。愿求往 生,愿佛慈悲不舍,哀怜摄受。
鸣磐一声,大众起立。合掌经行,念佛千声,直至于夜。
念佛到第七日,主七师鸣大磬一下,大众长跪,念观音菩萨百遍,起立,合掌经行,念满千遍。如此法,念大势至菩萨干遍、清净海众菩萨千遍……一切佛事毕。晚上,居士们在念佛堂左右设供牌位,敷陈祭祀,感应人天,增福延寿。
“打净七”昼夜无间,规制森严,据《七期念佛仪》载,共订有规约十二条,现略举数条:
一、在堂念佛,七日为期,不许出外闲游,谢绝迎送。违者罚,不服者出院。
二、堂中除念佛外,不得杂话及高声笑语,违者罚。
三、木鱼、引磬参差,彼此动气争斗者罚。
四、夜六支香,念佛不随众,先睡眠者罚。
五、昏沉时应发心行幡,或由巡幡师令其行幡。不服出院。
由此可见,“打净七”并不比“打禅七”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