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容 正文
佛教寺院的发展
佛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据记载是由伽毗罗卫城(今尼泊尔境内)释迦族首领净饭王的儿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在公元一世纪左右传入中国。相传在公元67年,天竺高僧迦叶摩腾来到中国首都洛阳,当时的皇帝命人在洛阳建了一座寺庙,并且以他们驮着经书的白马命名,白马寺。在将近两千余年的时间里,中国人民的生活受到佛教的影响非常之大。以前一座城池,有市有坊,有官僚贵族居住的地方,首都还有皇帝的宫殿,佛教传入以后当然又多了一种新的建筑群体,寺院。
最早的寺院建筑是以塔为中心的,所谓的塔就是从印度传来的窣堵波。所谓的窣堵波就是埋葬高僧舍利的一种建筑,也就是坟冢。而当时的佛教认为窣堵波就是佛的象征,所以要以它为中心。而中国的塔,一般下边是安放高僧舍利的地宫,地宫上是塔座。塔座上是重楼,所谓的重楼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的汉武帝用于接神仙的多层木楼,在上边加个刹(盖儿)。所以你去最早的寺院是去拜塔的,而且要围绕塔身逆时针拜。
在两晋以后佛教寺院逐渐与中国的传统世俗建筑相结合,开始形成以殿为中心的院落式布局。这个时期的寺院一般都是由山门起,在南北对称的中轴线上修建数座殿堂,周围以楼阁和廊庑相围,所有建筑都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布局。在山门后会有院,院中左右有钟楼和鼓楼。而这个时期的塔或建在寺院内,或建在离寺院较远的地方。当然这一时期还有很多寺院是按照塔殿并重的方式建造的,一般左边建塔右边见殿。
宋代以后,随着佛教在我国的发展,以及统治者大肆信奉佛教。佛教建筑在前一时期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往往在一座佛寺中建筑非常多,大雄宝殿之后还会有更多建筑,但都建在南北中轴线两边。当时中国的佛教分为很多派别,但佛教的每个宗派大都设有七种建筑,被陈为伽蓝七堂,而后世大都沿用禅宗的七堂之制,即佛寺必备山门、佛殿、法堂、方丈、僧堂、浴室、东司(厕所)七堂,到明清时期演变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后殿、法堂、罗汉堂、观音殿七堂。
明清以后的寺院一般是由山门,前院,大雄宝殿,其它殿宇组成。山门一般就是寺院的大门,大门后边的庭院一般用于达官贵人及其眷属停车休息。在院的左右会有钟楼鼓楼,为僧人的每日生活报时。山门后的第一座大殿是天王殿,里边供奉的是东西南北四大天王,也就是寺院的保卫者。在天王殿后是大雄宝殿,大雄一词是对释迦摩尼的敬称。大雄宝殿的后边会有供奉菩萨、罗汉的殿堂。当然还有藏经阁和僧侣日常居住的地方。当然还有一些特殊的寺院,依山傍水而建,比如北京郊外西山的碧云寺。再比如雍和宫,就是西藏佛教和中原地区佛教建筑结合的产物。
相关文章
- 董群:沟通与对话略谈中国佛教发展的开放性
- 吕凯文:略论“批判佛教”运动在日本的发展
- 徐孙铭:明清时期曹洞宗在湖南的发展(三)
- 宣化上人:自由发展不是真正的自由
- 佛教对茶道发展的贡献
- 茶具的发展过程 从汉代至明清的华丽转变
- 盼人类借卫塞节之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智悲佛网
- 陈星桥:充分发掘佛教优势资源 创新发展双缘养老模式——从河北盐山县渤海双缘安养院谈起
- 中国素食发展---路在何方
- 韩廷杰教授:玄奘对因明学的发展
- 广州素食 单一到多元的多样性发展
- 绿色发展 无锡越来越"节约"
- 高振农教授:台湾佛教发展得益于大陆僧人的努力
- 高振农教授:《坛经》中人间佛教思想对中国佛教发展的影响
- 素食可控制前列腺癌发展
- 略论素食的起源与发展
- 佛教名词:佛教_中国佛教_中国佛教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 中国未来将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 重磅!学诚大和尚澳洲演讲 提出佛教发展新课题
- 班禅:开展健康公益项目 助力西藏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