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容 正文
曹越:解脱是什么?
人类生命最大的特征是什么?
人活着,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这个问题,三千多年前就有人开始考虑了。公元前1027年,在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王后摩耶夫人为其生下了一位太子,取名叫悉达多,意思是一切义成、一切事成。这位太子也就是后来的释迦牟尼佛。
悉达多太子出生后不久,即有阿私陀仙人预言他将来可能要出家修行。为了避免太子厌世出家,净饭王后为太子纳释种婆罗门摩诃那摩之女耶输陀罗为妃,并为他建筑了冬天用的暖殿,夏天用的凉殿,春秋用的中殿。殿中都用七宝装饰,穷极奢华。又在园里广造池台,栽种花果,并以五百采女歌舞随侍,人间的娱乐,可以说应有尽有。但这些声色之娱,并不能使太子感到欢乐,相反的,他更为人命苦短,忧思无量的问题苦恼。
太子随父王到城外出游。他在东门外的人丛中看见一个老人,发白面皱,骨瘦如柴,手持拐杖,行动极其困难。车经南门,他又看见一个病者,身瘦腹大,喘息呻吟,痛苦万状地在道旁挣扎。他后来到了西门,遇到一族人抬着一具尸体。那尸体脓血流溢,恶臭难闻。随行的亲属,痛哭流涕,使观者心酸。太子看到此等情状,感慨万分。想到世人不拘富贵贫贱,都逃不过老病死的大关,叹道:日月易过,少年不常,老至如电,身形不支,气力衰虚,坐起苦极。我虽富贵,岂能独免?念及将来,甚可畏惊。
从此以后,太子就常为如何安身立命,求得解脱的问题沉闷苦恼。到了他十九岁的时候,就在二月初八日的夜里,潜出宫门。他发誓言道:我若不能求得正觉,度脱众生于生死海中,誓不再回迦毗罗城。
从此悉达多太子开始了他的修行生活,一直到三十岁时,在尼连禅河的一棵菩提树下,睹明星而豁然大悟,证得一切种智,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五解脱之道果
追思佛陀出家的经历,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在佛陀看来,人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充满了痛苦。佛在证道后最初传的教法,就是苦、集、灭、道四种真理,叫作四谛。苦是现象,集是苦的因,灭是消除苦的结果,道是解除苦的方法。可见佛修行并创立佛法的初衷,就是为了解脱这些痛苦。后来佛陀的教法,其实也都是解除人生之苦的教法。
四圣谛空
苦、集、灭、道四圣谛,是佛法声闻修行悟道的法宝。
声闻,是指因闻佛说法的音声而悟道的圣人。声闻依苦集灭道四谛法修行,可证阿罗汉果。
声闻人得闻佛说四谛法,而知道众生轮回六道生死的确是苦(苦谛),同时又了解生死苦恼的根源皆因众生内心积集贪、嗔、痴等烦恼策动身口意三业,造作杀、盗、淫、妄等罪恶行为而形成的(集谛)。若然能够取消内心贪嗔痴等烦恼的积集,就可以解脱生死的苦恼,证得涅槃究竟的快乐(灭谛)。但欲想离苦断集,一定要切实修道(道谛)。所谓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由修道的功力,断除见思烦恼,就可以转凡成圣,证得我空真如之理,所以称为四圣谛。
依照声闻乘的观点,完整的一次因果在三世中圆满,即前世的无明、行作为因,依其产生今世识、名色、六处、触、爱,依靠今世的爱、受、有三者作为因,而产生后世的生、老、死。这就是三有轮回的缘起。
三界六道众生,不管寿命长短,都一直在苦难中度过。苦,可分为内外两种苦。内苦,为身心苦。疾病疲劳等属身苦,忧愁嫉妒等属心苦;外苦,为外境所加之苦。风雨寒热等属天然苦,盗贼欺扰等属人事苦。《法华经》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那么,苦从何来呢?
众生因惑造业,遂感苦果。要想解脱生死的苦恼,必须灭掉惑业诸法,归于寂灭无为。所谓修道就是修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还有三无漏学:戒、定、慧。通过修道,乃断烦恼障、了变异生死,证小乘极果。
苦是集的果,集是苦之因,灭为修道之目的,道为证灭和断苦的途径。这是佛陀最初教化凡夫与小乘的善巧方便。
小乘人认为实有苦集灭道诸法,依四谛法证阿罗汉有所证,不能证法空。所以阿罗汉只破见思惑,他还有尘沙惑、无明惑未破。这还属于化城,未到宝所,非究竟的佛法,尚未与真实法性相应。
破有显空。依般若真空的理体而言,既无生灭之苦集,也无修证之道灭。这就是说,真心的空相中,既没有各种苦的感受,也没有种种集因可断;既没有寂灭的涅槃可证,也没有解脱之道可修。所以,无苦集灭道是空声闻法,令小乘人破除法执,而能回小向大,广学般苦,趣向佛道。
当然,一真法界本无一法可得,亦无一法可舍。以般若智慧观照,四谛法即是法性妙用。
十二因缘空
十二因缘是辟支佛所修的法门。
辟支佛,名缘觉,又名独觉。如果生逢佛世,亲闻佛说十二因缘法而悟道的,叫做缘觉;如果不值佛世,只凭自己宿植善根,观察万物缘生缘灭、生灭无常之理而悟道的,叫做独觉。无论是缘觉,还是独觉,都是从因缘而悟道的圣者。
十二因缘分为流转门、还灭门。流转门,是顺观的十二因缘,讲述众生轮回六道生死的因缘;还灭门,是逆观十二因缘,是灭除烦恼生死而证道解脱的修法。
十二因缘的流转门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讲述了一个人生死轮回的基本过程。众生迷失本心,妄起无明,以无明为因,产生造作的冲动(行),挟持前世生命所造作的善恶业种子去投胎(识),形成心物两种元素和合而成的胎相(名色),逐渐形成了各种感官(六入),产生触觉(触),而有苦乐等感受(受),进而产生贪爱欲望(爱),因贪爱而欲据为己有(取),以取为条件产生了有(有),因取、有而造业,形成感果受报的生命体(生),有生即有灭,诸根衰颓则老,身坏命终是死(老死)。这就是生命三世轮回之流。无明与行属于前世,是今世的因;中间八个环节说明了今世,其中,识、名色、六入、触、受五个环节是现在的果,爱、取、有三个环节则是现在和来世的因,生与老死则为来世之果。
十二因缘可以分为惑、业、苦三道。无明和爱、取三支,属于烦恼惑道(无明为过去惑,爱取为现在惑);行和有二支是属于业道(行是过去业,有是现在业);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七支属于苦道。一切有情在生死轮回的因果链中,依过去世的惑业(无明、行),招感现在世的苦道(识、名色、六入、触、受);由现在世的苦道,引生现世的惑业(爱、取、有);再依现世的惑业,引发未来世的苦道(生、老死)。如是依惑造业,由业引生苦道,依苦道再起惑,再造业,再受苦。如此循环不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以有情流转生死,生生世世难以解脱。
十二因缘的还灭门是:是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生灭则老死灭。
人生的最大苦恼,由于老死而来。老死则因生而有,生命皆因有支业力的牵引,业又因妄取而生,众生被贪爱驱使才会妄取,爱是从感受而来,受是因六根与六尘接触而产生,触又因六入而生,六入又因名色所造,名色的形成则缘于识心投胎。识心投胎的主因,是由过去行为造作的业力所驱使。若无业力,识心就不会被逼去投胎受报。
那么,业又从何来而来呢?
业,是由于无明造作而生。
这样追究到底,就知道无明才是生死轮回的根本。只要无明断了,十二因缘就会断了,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样就可以解脱生死轮回了。
那么,怎样才能断除无明呢?
必须用般若智慧进行观照。了达无明的本体就是明,息妄归真,不再妄起造作,破除我法二执。如是妄尽情空,真心自然显现,无明则消灭。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直至生灭,则老死灭。前因既灭,后果不生,即可永断生死轮回。
以般若智慧照见诸法空相时,则知一切法皆是真空妙有的当体显现,不管是流转门,还是还灭门,都无实法可得。十二因缘的每一支,无一不是空无自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无明也是如来藏。除了妄想执著,根本就没有实法存在。所以说,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因此,依真心的空相而论,不但没有凡夫流转门的十二因缘法,同时也没有辟支佛还灭门的十二因缘法,这样,即可破除辟支佛的法执。
了解十二因缘的意义,在于遣除无始劫的业力习气、无名妄见。
转识成智
佛法是智慧之学,我们可以把佛法智慧分成很多类,如二智、三智、四智、五智等。
修行人首先要明了各种智慧含义的差别,才会在自己的修证过程中进行观照体悟。
二智为根本智与后得智。根本智,也称无分别智,如理智、胜义智,是诸佛的实智,为三乘共有,能证知众生与万物缘起性空的真理,即是明了宇宙万有普遍共同不变的原理、了达一切法的实相空性,是烦恼障已清静的智慧所显现的真实;后得智,也称有分别智、如量智、世俗智,是诸佛菩萨的权智。诸佛菩萨亲证宇宙原理之后,能够辨别众生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思想与欲望,而投以适合的法药,拔除众生的苦恼,给与众生快乐,是照了俗谛之智,是所知障已清静的智慧所显现的真实。
三智指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一切智,为三乘共有,照见一切法之总相体空无我;道相智,又名道种智、道种慧和道慧。菩萨为了度众生成佛,应当了知世间一切善恶业道之行相及其种类差别;一切种智,又称一切相智、一切智智,能了知一切法如其所有之体性,及尽其所有之形相,以及了知菩萨和声闻一切道相。一切种智唯佛独有。佛是三智圆明。
四智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大圆镜智,显现法界之万德,犹如大圆镜中现一切色像,遍照法界之理事。因为空性本身就跟镜子一样,虽然美丑形相都可以从镜内显现出来,但是镜子本身完全不受污染分别,大小品质都不会改变,所以称之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了达一切法无我平等之理,佛与众生无别,主体与客体没有分别,轮回与涅槃平等,对一切众生起无缘大悲,成就诸法体性平等之作用;妙观察智,因为知道一切事情的本性都是平等的空性,所以就能观察得更好。正因为不去分别、不去观察,分别观察得最好,所以能分别善妙诸法而观众生之机说法断疑;成所作智,即证悟法界真实圆满后,为成就利他妙业之智,为利益一切凡夫二乘种类而成种种变化之智。
密法在上述四智上加上法界体性智,合称五智。法界本体,具足无量无边法性,随缘开显,则现无量无边法相,一切法性,当体即空,是为法界体性智。也可以说,前面四种智慧的总集,为法界体性智。
所谓修行的目的就是转识成智。瑜伽行派和法相宗主张凡夫八识,经过转依而成为四智,即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转第七识成平等性智,转第六识成妙观察智,转眼等前五识成成所作智。六祖慧能大师说,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我们在修行的因位上第六意识的妄念空了,达到般若的境界;第七识的我执没有了,对待一切人,怨亲平等。不过,这两识虽然转了,还不究竟,必定要第八识转为大圆镜智,前五识跟着转为成所作智的时候,才算真正成就。密法则讲转第九识为法界体性智,即五智成就,乃为成佛。
解悟与证悟
修行人初明般若之理,多属解悟。虽明其理而不能返照,我执不破,理不与事合,不起力用,依旧随缘流转,成为知解之徒。更有甚者,偏执所解之空理,不重因果,妄起造作,反种恶道之因、非法之过,乃人之误也。因此,有所解悟者,当返观自心,时时自省,不可得少为足,更不可沾沾自喜,以为有悟有得。一落此见者,当知我执之根犹存,更当用力参究。古德云:大悟一十八次,小悟不知其数。末法之人,慧浅执重,欲求彻悟,自当加倍努力,不可浅尝辄止,自欺欺人,辜负了佛菩萨的一片苦心!
一些人已亲见本来面目,但脚跟不稳,未经用功保任,亦未经事上磨练,加以多生烦恼习气熏扰,所以常随境流转,未起般若之用,是谓悟后迷。此须用心保任,严持戒律,并于事上磨练,日久功深,无明烦恼断尽,习气毛病扫清,方得真实证悟,入菩萨位,开显无量智慧,神通自在。
理可顿悟,悟则无一法可修,无智可得,无果可证,当体通透,方为真悟。事需渐修,悟后起修,不修而修,念念皆是般若波罗蜜多,潜移默化,不证自证,实为修道之通途。
那么,悟后起修是何等境界呢?
《圆觉经》说: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禅宗祖师云:平常心是道。
菩萨行持境界
菩萨所行境界,已是理事不二,全事即理,所行皆为般若之果德。这时,一真法界只是他自己,他只能得到他自己,不可能再得到任何外在的东西,也没有任何的外在。他没有什么可以得到,他也不可能再得到什么,全证法性归无所得。菩萨把全生命、全人格、全理智、全感情投入般若波罗蜜多,因为菩萨已证般若空性,所以于法自在,起无边妙用,二执已破,诸法空净,视世间出世间一切皆量等虚空,皆同幻化游戏,了无挂碍,无求无取,无得无失,随缘自在,无有恐怖。虚妄我法二执已破,证入法界实相,则远离凡夫之颠倒梦想。
由菩提心驱使,励行六度万行不息,以成就成佛报身之福德资粮。更依现证无我慧之胜义理智,继续观察抉择,将二障习气,破除尽净,以成就成佛法身之智慧资粮。迨方便分和智慧分均达究竟圆满,即达佛之圆满究竟涅槃。究竟就是真实、毕竟,毕竟证得生命的真实──涅槃。涅槃就是常、乐、我、净。涅而不生,槃而不灭,意即证得生命的永恒。
梵语涅槃,译为灭度或解脱、不生不灭之意。妄时虚假,有生有灭,故曰生死;觉时归真,不生不灭,故曰涅槃。
涅槃共有四种:
一为自性涅槃。是指众生的自性,原本清净无染,不生不灭,圣凡同体,平等无二。
二为有余涅槃。二乘圣人证我空真如理,回复自性的清净,获得生命的自由与解脱,不再受生死烦恼的束缚,得小乘极果。但由过去业力所招致的果报色身,有余色身尚存在人间,故名有余涅槃。
三为无余涅槃。二乘圣人断惑证真后,灰身灭智,已经离开人间,不仅精神获得自由自在,同时也抛弃了众苦积聚的五蕴色身,不再来三界受生,已断分段生死。《大智度论》说:圣人今世,所受之蕴尽,更不复受,是名无余涅槃。
四为无住涅槃。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这是大乘菩萨断尽无明烦恼而证得法空真如的境界。不住二乘断灭涅槃,亦不住菩萨变异生死,不但断分段生死,而且断变易生死,即佛境界。此无住涅槃,方名究竟涅槃。
涅槃是相对生死而说,菩萨住于般若果德中,既不见生死,也不见涅槃,无生死可了,也无涅槃可证。所以,诸佛菩萨虽然已经证得涅槃,但以同体大悲故,倒驾慈航,随流九界,出生入死,教化众生,故不住涅槃;以大智故,断除法我二执,于一切法得大自在,故不住生死;以其悲智双运故,亦不住于中道;而穷未来劫,永远往来生死之间,教化群迷,利乐有情,故名无住涅槃。《圆觉经》云: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这就是般若真空不空的妙用,是究竟涅槃的真实境界。
证悟佛境
梵语佛陀耶,简称佛,译名觉者,觉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佛以般若智慧观照法界真相,发现了缘起性空的真理,证悟到本具智慧德能,觉了一切众生本具佛性,运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将自己所觉悟的真理及在觉悟真理的过程中所得的经验与方法,用以教化众生,使众生能够断烦恼而证菩提、了生死而证涅槃。
觉,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层含义。小乘人破我执,断见思惑,了分段生死,但能自觉,不能觉他;菩萨既破我执又破法执,既断见思惑又破尘沙惑,但尚有微细无明未断,既自觉又能觉他,悲智双运,但未达究竟圆满;唯有佛自觉、觉他都圆满,自利、利他都究竟,惑尽智圆,悲智合一,福慧具足,是名觉行圆满。佛是大觉大悟而又能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者。
《大日经》云: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十法界中一切有情,只要能证悟本具妙明真心,都能成佛。所以,三世诸佛,是说过去、现在、未来无量诸佛。这一切佛,都是依般若波罗蜜多的缘故,而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为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是显示佛果菩提的至高无上。十法界中,唯有佛高于一切。三圣六凡,都在佛之下,无能过其上者,故名无上;一切众生,无有能与佛齐等者。因为六道众生的知觉是妄知,非真觉。二乘虽能觉悟诸法皆空,但味著于空,只期自度,无心度人,是心不平等。菩萨虽能本着自觉、觉他的精神,自利、利他,但自觉、觉他仍未圆满。唯有佛陀,不但所证的真理平等,而且能等视众生犹如赤子,平等教化,故言正等;正觉,不同于凡夫、外道的执迷不觉,亦非二乘但求自利的正觉,也不是菩萨自觉、觉他未能圆满的正觉,而是佛以真实智慧,觉悟平等的理,又能平等教化众生,觉行究竟圆满,所以尊称佛为无上正等正觉。
三世诸佛,因地修行,皆依般若波罗蜜多而修六度万行,及功行具足,则般若波罗蜜多转为一切种智。依此智,显现三种法身:一为自性法身,即一切法之自性全体,也名法身;二为受用法身,依无相之自性法身,开显常乐我净之真实色身,也名报身;三为变化法身,变现无量随类化身,也名化身。法报化三身圆满如一。因它不生及空性,故是法身;因空性圆具光明朗净,故是报身;因它能够自在显现,大悲周遍,故是化身。这圆满一体的法报化三身,便是觉性的本质。
法身、报身和化身,是对众生来说的。对佛本身而言,是没有分别的。佛的觉悟是法身之境,而由此觉悟佛化现报身和化身来利益众生。菩萨行持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对空性了悟的智能到达圆满,即是法身。而大乘法中,菩萨修持诸慈悲法门,因为不断修习慈悲的结果,便有报身和化身的显现,为了依据众生不同的根性而利益他们,所以圆满的觉悟不但在智能方面发展,了悟空性,并且从善巧方便方面发展慈悲,化现无数来救度有情。
以我们的虚幻心识,是很难明了佛那种毫无造作、不生不灭之境界的。佛的境界是任运自然的,也是无终止、无分别的。佛的身语意事业是毫无意念、毫无分别的,不需要特别地专心观想,完全任运自然。佛提供了各种不同法门,如声闻乘、缘觉乘、大乘,佛并未有意地分别这种法门给这个人,那个法门给那个人,佛只是自然任运,圆满了每个众生的愿望。而佛的加持,亦是自然不费力的,广及一切众生。能对佛具有信心和虔诚的人,必能感受出这一份加持。佛的无分别无间断之佛行,就像虚空一样,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过去存在,现在存在,将来亦存在。佛从未费心去计划要怎样来救度众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
法报化三身与成就解脱之道
法身超越时空,遍满一切法界,是永恒的。永恒之意,并非永远持久不变,而是如虚空一样非缘生,不生所以不灭。法身是一种境界,不是实体,不是缘生物,却可产生各种缘生事物,如轮回、涅槃、无明、智慧和疑惑等。法身集合双重清净。第一重清静即原始本然的,是全性无相,了无烦恼障和所知障;第二重清净是行者修习菩提道所显现的成果。第一重原始本然清净,为修行之基,即本觉;第二重清净,为修行之果,即究竟觉。般若波罗蜜多,则为修行之道,即始觉。
平凡的众生因根性未足,无法依止报身佛,而为了能利益这些未具相当证量但积聚许多善根功德的众生,于是便有了化身佛的化现。化身佛,并不一定指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的佛陀。化身佛的化现,是不可思议的,甚至有时佛会化现为畜生,此畜生就是化身佛。只要是对众生有益处的,佛便能化现,没有固定的形式。经典中曾提到在佛灭度后五百年,佛会化现为普通众生的善知识;而在佛灭度五百年后更久,佛会化现为文字经典,众生将能从这些文字中获得觉悟。净土法门则以化身佛的修法为下手处,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皆依阿弥陀佛大愿而化现,为度脱众生的殊胜方便。依阿弥陀佛大愿力故,凡夫之人也可带业往生凡圣同居土,于彼极乐世界一生补处,圆证三身。
《涅槃经》中说,涅槃具足常、乐、我、净四德。涅槃境界永远不变的觉悟,称作常;涅槃境界无苦而安乐,称作乐;涅槃境界自由自在、毫无束缚,即是我;涅槃境界无烦恼之染污,谓之净。涅槃境界超越生死轮回,它虽然是修因感果而得,但不是由因缘和合而成,是唯一不变的、永恒的。这种境界是一种不可言说、不可思议的,超越人天福报的终极存在状态。只要证得这种境界,生与死的分别对证道者而言,已经失去了意义,不管是生还是死,他都将永远处于没有烦恼、没有迷惑的大自由、大自在中。
众生因一念执著,而生死流转,痛苦烦恼,皆因不知智慧和无明、烦恼和清净。如来藏与娑婆世界是一体无离合,从来不曾分离,所以佛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现前。释迦牟尼佛讲法四十九年,三藏十二部佛经,说的无非都是这个道理,万千法门只不过是为了对症众生的万千机缘和烦恼。
佛教流传至今,已经三千余年。其独特的生命力,恰恰来源于它是一门智慧之学、之法。无论何时何地,佛学提供给人们的都是医治痛苦烦恼的一剂良药。正因为佛学的这一特点,千百年来吸引了无数大智慧、大慈悲的人投入其中,前赴后继,构建了一座如金刚一般坚不可摧的智慧宝塔。
生命有如花朵,心灵本自解脱。让我们深入佛法的智慧之海,共证菩提,自在解脱!
相关文章
- 梦参老和尚:归依地藏菩萨,即得解脱三恶道报
- 梦参老和尚:在这世间要多念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什么原因呢?
- 梦中梦因果问答:我父亲死前有什么预兆?逝世后去了什么地方
- 念什么经感应最大
- 人间天:房子久不居住,想住进去需要注意什么吗?
- 什么是邪淫?
- 什么水果可以消除疲劳
- 香道常识:司香官和香药使是干什么的
- 宣化上人:无论什么境界来了,不生烦恼的真法、正法、妙法
- 梦参老和尚:刚信佛挫折逆境全来了是什么原因
- 香道养生需要注意些什么
- 什么是空?佛教中“空”是什么意思
- 王雷泉: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以《维摩经》中维摩与文殊的对话为中心
- 解疑:身体什么部位最怕晒
- 什么是香道?香道有何好处?
- 居士供养僧人应注意些什么
- 烧香的含义是什么?
- 什么是琼脂断食法?
- 庄春江:第九十三杀、人魔鸯掘利摩罗的得解脱
- 佛珠断了代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