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容 正文

法增法师:佛法治病的真理 8 医好自己的身和心

南传人物2024-08-24 13:36
简介8.医好自己的身和心在[大念处经]里佛陀教导我们:诸比丘!为众生之清净,为度忧悲,为灭苦恼,为得真理,为证涅槃,唯一趣向道,即四念处。如何为四念处?诸比丘!比丘于..

8.医好自己的身和心

在[大念处经]里佛陀教导我们:诸比丘!为众生之清净,为度忧悲,为灭苦恼,为得真理,为证涅槃,唯一趣向道,即四念处。如何为四念处?诸比丘!比丘于此,于身观身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于受观受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于心观心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于法观法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

为什么四念处是唯一的趣向道呢?我们对世间的一切执著,都包容在这里边了。因此修身念处,培养起正念,断除对身体的执著,解除心的欲贪、苦恼。修受念处,培养起正念,断除身体对受的执著,解除心的欲贪、苦恼。修心念处,培养起正念,断除对心念的执著,解除心的欲贪、苦恼。修法念处,培养起正念,断除对法的执著,解除心的欲贪、苦恼。

修身念处断除对身体的执著,解除心的欲贪苦恼

诸比丘!于此,比丘往森林,往树下,往空闲处而结跏趺坐身正直,思念现前。彼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或长入息,而知:我在长入息,又长出息者,知:我在长出息。又短入息,如:我在短入息,又短出息者,如:我在短出息。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入息,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出息。修习:我止身行而入息,修习:我止身行而出息。诸比丘!恰如熟练之辘驴匠或辘驴之弟子,或长转(辘驴)者,如:我在长转,或短者,如:我在短转。诸比丘!比丘如是在长入息者,如:我在长入息,或长出息者,如:我在长出息。短入息者,如:我在短入息,短出息者,如:我在短出息。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入息,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出息。修习:我止身行而入息,修习:我止身行而出息。.....

这是依靠修习出入息(安般念),培养定根,使心不系于外,消除散漫,有念乐,热诚,正知(sampajano),正念(satima)地住于出入息,修习,多修(习)者,则能达到寂静,殊妙,无染,乐住之境,而在恶不善法生时,随即消灭。就能进入四色界定的安止定(Appanasamadhi),依靠定力消除对身体的执著。若是心无正念,散漫而系于外的话,佛比喻有如猎师以黏黐来捕捉猴,猿猴若是不愚痴,不轻率的话,见到黏黐就逃离。但那愚痴轻率的猴,以手触其黐,结果其手被黏,这痴猴欲脱手而以第二手去触黐也被黏,为了要挣脱二手,以足相触也被黏,欲脱二手与足,以第二足去触也被黏,欲脱二手足以口相触也被黏,猎人因此轻易把猿猴捉走。这个比喻指无正念的人,他们的五根:眼、耳、鼻、舌、身、长期驰骋于欲,故轻易为魔(猎人)所攫捉。

复次,诸比丘!比丘于行者,如:我在行,又于住者,如:我在住,于坐者,如:我在坐,于卧者,如:我在卧。又此身置于如何之状态,亦如其状态而知之。.....复次,诸比丘!比丘不论行往归来,亦由于正智而作;彼观前、顾后,亦由于正智而作;彼于屈、于伸,亦由正智而作;彼于着僧伽梨(袈裟)衣、钵,亦由于正智而作;彼于食、饮、咀嚼、尝味亦由于正智而作;彼于大、小便,亦由于正智而作:彼于行、住、坐、卧、醒、语、默,亦由于正智而作。.....复次,诸比丘!比丘于皮覆包充满种种不净物之此身,观察此身,上至头发,下至蹠底,如:于此身有发、髦、爪、齿、皮、肉、筋、骨、髓、肾脏、心脏、肝脏、肋膜、脾脏、肺、肠、肠间膜、胃、排泄物、(脑)、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淋巴液、唾液、粘液、关节液、尿。诸比丘!犹如两口之袋,填进种种谷物,即:稻、粳、绿豆、豆颗、胡麻、糙米,其眼者开解之,得观察:此是稻、此是粳、此是绿豆、此是豆颗、此是胡麻、此是糙米。诸比丘!如是比丘于皮覆包充满种种不净物之此身,观察上至头发,下至蹠底,知:于此身有发、髦、爪、齿、皮、肉、筋、骨、髓、肾脏、心脏、肝脏、肋膜、脾脏、肺、肠、肠间膜、胃、排泄物、(脑)、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淋巴液、唾腋、粘液、关节液、尿。.....

通过这样身念处的修习,一位有善根的行者能如实的观照身体的各个位置和部位,消除对身体的邪思惟,破除五盖,进入四色界定,依靠定力消除对身体的执著。

复次,诸比丘!比丘从界(要素)、如存在、如志向而观察此身,即知: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诸比丘!犹如熟练之屠牛者,或屠牛者弟子之杀牛,于四衢道,片片分解已犹如坐,诸比丘!如是比丘!从界、如存在、如志向而观察此身,知:此身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通过这样身念处的修习,一位有善根的行者能学习观照色身的四界:地界、水界、火界、风界。从观照色身的四界来破除对身体的执著。

复次,诸比丘!比丘恰如得观遗果于冢间之死尸,死后经一日二日乃至三日,膨胀成为青黑、腐烂,彼注视此身,知:此身不脱如是法(性质),而成为如是者。.....冢间之死尸,被鸟所啄、或鹰所啄、或鹫所啄、或犬所食、或豹所食,.....冢间之死尸,由于具有血肉而筋连结于骸骨。.....冢间之死尸,由于具有无肉之附着血而筋连结骸骨.....冢间之死尸,由于具有无血、肉,唯筋连结骸骨。.....冢间之死尸,由于具有关节解散,手骨于此处,足骨于彼处,踝骨于此处,腿骨于彼处,盘骨于此处,背骨于彼处,头盖骨在彼处,骸骨散在四五八面。.....冢间之死尸,初如螺色之白骨。.....冢间之死尸,经过一年,骸骨堆高。.....冢间之死尸,骸骨粉碎败坏,.....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亦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而住。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通过对身念处不净观的修习,一位有善根的行者能依靠不净观消除对身体的执著。

修受念处断除对受的执著,解除心的欲贪苦恼

诸比丘!比丘若在感觉乐受,知:我在感觉乐受。在感觉苦受者,知:我在感觉苦受。在感觉不苦不乐受者,知:我在感觉不苦不乐受。若在感觉肉体之乐受者,知:我在感觉肉体之乐受。又在感觉精神之乐受者,知:我在感觉精神之乐受。或在感觉肉体之苦受者,知:我在感觉肉体之苦受。又在感觉精神之苦受者,知:我在感觉精神之苦受。或在感觉肉体之不苦不乐受者,知:我在感觉肉体之不苦不乐受。又在感觉精神之不苦不乐受者,知:我在感觉精神之不苦不乐受。如是,或于内受,观受而住;于外受,观受而住;又于内外受,观受而住。或于受,观生法而住;于受,观灭法而住;又于受,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受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受观受而住。

通过对受念处的观照修习,一位有善根的行者能消除对受的执著。

修心念处断除对心念的执著,解除心的欲贪苦恼

然,诸比丘!比丘如何于心观心耶?于此,诸比丘!比丘心贪者,知:心贪。又心,离贪者,知:心离贪。又心,嗔者,知:心嗔。又心,离嗔者,知:心离嗔。又心,痴者,知:心痴。又心,离痴者,知:心离痴。又心,集中者,知:心集中。又心,散乱者,知:心散乱。又心,广大者,知:心广大。又心,狭小者,知:心狭小。又心,有上者,知:心有上。又心,无上者,知:心无上。又心,有定者,知:心有定。又心,无定者,知:心无定。

又心,解脱者,知:心解脱。又心,未解脱者,知:心未解脱。如是,或于心,观心而住;又于外心,观心而住;又于内外心,观心而住。或于心,观生法而住;于心,观灭法而住;又于心,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心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心观心而住。

通过对心念处的观照修习,一位有善根的行者能消除对心的思念的执著。

修法念处断除对法的执著,解除心的欲贪苦恼

然,诸比丘!比丘如何于法观法而住耶?于此,诸比丘!比丘于法即五盖,观法而住。又诸比丘!比丘如何于法即五盖,观法而住耶?于此,诸比丘!比丘或于内贪欲存在者,知:我于内贪欲存在。;于内贪欲不存在者,知:于我内贪欲不存在。彼知未生之贪欲生起,知已生之贪欲灭尽,又知已灭尽之贪欲,于未来不再生起。或于内嗔恚存在者,知:于我内嗔恚存在。于内嗔恚不存在者,知:于我内嗔恚不存在。知未生之嗔恚生起,又知已生之嗔恚灭尽,又知已灭尽之嗔恚,于未来不再生起。或于内睡眠(愚钝)存在,知:于我内睡眠存在。或于内睡眠不存在,知:于我内睡眠不存在。而知未生之睡眠生起,又知已生之睡眠灭尽,又知已灭尽之睡眠,于未来不再生起。或于内悼悔存在,知:于我内悼悔存在。或于内悼悔不存在,知:于我内悼悔不存在。而知未生之悼悔生起,又知已生之悼悔灭尽,又知已灭尽之悼悔,于未来不再生起。或于内疑惑存在者,知:于我内疑惑存在。于内疑惑不存在者,知:于我内疑惑不存在。而知未生之疑惑生起,知已生之疑惑灭尽,又知已灭尽之疑惑,于未来不再生起。.....

通过对法念处五盖的观照修习,一位有善根的行者能觉察并消除五盖。

复次,诸比丘!比丘即于五取蕴法,观法而住。然,诸比丘!比丘如何即于五取蕴法,观法而住耶?于此,诸比丘!比丘知:如是色,如是色之生起,如是色之灭尽--如是受,如是受之生起,如是受之灭尽--如是想,如是想之生起,如是想之灭尽--如是行,如是行之生起,如是行之灭尽--如是识,如是识之生起,如是识之灭尽。.....

通过对法念处五取蕴法的观照修习,一位有善根的行者能消除对五取蕴法的执著。

复次,诸比丘!比丘即于六内外处法,观法而住。然,诸比丘!比丘如何于六内外处法,观法而住耶?于此诸比丘!比丘知眼,知色,知缘其二者生结。而知未生之结生起,又知已生之结灭尽,又知已灭尽之结,于未来不再生起。又知耳,知声,知缘其二者生结。而知未生之结生起,又知已生之结灭尽,又知已灭尽之结,于未来不再生起。知鼻,知香,知缘其二者生结。而知未生之结生起,又知已生之结灭尽,又知已灭尽之结,于未来不再生起。知舌,知味,知缘其二者生结。而知未生之结生起,又知已生之结灭尽,又知已灭尽之结,于未来不再生起。知身,知触,知缘其二者生结。而知未生之结生起,又知已生之结灭尽,又知已灭尽之结,于未来不再生起。知意,知法,知缘其二者生结。而知未生之结生起,又知已生之结灭尽,知已灭尽之结,于未来不再生起。.....

通过对法念处六内外处(十二处)法的观照修习,一位有善根的行者能消除对十二处与其生结的执著。

复次,诸比丘!比丘即于七觉法,观法而住。然,诸比丘!比丘如何即于七觉法,观法而住耶?于此,诸比丘!比丘或于内念觉支存在者,知:于我内念觉支存在,或于内念觉支不存在者,知:于我内念觉支不存在。而知未生之念觉支生起,又知已生之念觉支修习成就。或于内择法觉支存在者,知:于我内择法觉支存在,或于内择法觉支不存在者,知:于我内择法觉支不存在。而知未生之择法觉支生起,又知已生之择法觉支修习成就。或于内精进觉支存在者,知:于我内精进觉支存在,或于内精进觉支不存在者,知:于我内精进觉支不存在。而知未生之精进觉支生起,又知已生之精进念觉支修习成就。或于内喜觉支存在者,知:于我内喜觉支存在,或于内喜觉支不存在者,知:于我内喜觉支不存在。而知未生之喜觉支生起,又知已生之喜觉支修习成就。或于内息(轻安)觉支存在者,知:于我内息(轻安)觉支存在,或于内息(轻安)觉支不存在者,知:于我内息(轻安)觉支不存在。而知未生之息(轻安)觉支生起,又知已生之息(轻安)觉支修习成就。或于内定觉支存在者,知:于我内定觉支存在,或于内定觉支不存在者,知:于我内定觉支不存在。而知未生之定觉支生起,又知已生之定觉支修习成就。或于内舍觉支存在者,知:于内舍觉支存在,或于内舍觉支不存在者,知:于我内舍觉支不存在。而知未生之舍觉支生起,又知已生之舍觉支修习成就。.....

通过对法念处七觉支法的观照修习,一位有善根的行者能成就七觉支法。

复次,诸比丘!比丘即于四圣谛法,观法而住。然,诸比丘!比丘如何即于四圣谛法,观法而住耶?于此,诸比丘!比丘如实知:此是苦,如实知:此是苦之集,如实知:此是苦之灭,如实知:此是到苦灭之道。 ..... 然,诸比丘!苦谛者何耶?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忧、悲、苦、恼、闷是苦,求不得是苦,约略言之,五取蕴是苦。..... 然,诸比丘!苦集圣谛者何耶?此爱能引导再生,有俱喜、贪,到处为追求满足,即:欲爱、有爱、无有爱。复次,诸比丘!彼爱于何处生起、于何处止住耶?凡于世间有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复次,诸比丘!苦灭圣谛者何耶? 对彼爱之无余离欲、灭尽、舍离、弃舍、解脱、无染是。复次,诸比丘!彼爱于何处舍果、于何处止灭耶?于世间有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复次,诸比丘!苦灭道圣谛者何耶?八支圣道,即: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也。然,诸比丘!正见者何耶?诸比丘!如实知苦、知苦之集、知苦之灭、知至苦灭之道,诸比丘!此名为正见。复次,诸比丘!正思者何耶?无欲之思,无恚之思,无害之思,诸比丘!此名为正思。复次,诸比丘!正语者何耶?远离两舌,远离恶口,远离妄语,远离绮语,诸比丘!此等名为正语。复次,诸比丘!正业者何耶?远离杀生,远离不与取,远离邪淫,诸比丘!此等名为正业。复次,诸比丘!正命者何耶?诸比丘!于此,圣弟子舍邪命,依正命而营活命,诸比丘!此等名为正命。复次,诸比丘!正精进者何耶?诸比丘!于此,比丘起坚决心卖力、精进、心勤注意,令不生未生之恶、不善法。起坚决心卖力、精进、心勤注意、远离已生之恶、不善法。起坚决心卖力、精进、心勤注意、令生未生之善法。起坚决心卖力、精进、心勤注意,令住已生之善法,令不惑乱、使之增长、充满、修习、成就。诸比丘!此等名为正精进。复次,诸比丘!正念者何耶?诸比丘!于此,比丘于身观身而住,精勤、正智正念而舍离世间之欲、恼;于受观受而住,精勤、正智正念而舍离世间之欲、恼;于心观心而住,精勤、正智正念而舍离世间之欲、恼;于法观法而住,精勤、正智正念而舍离世间之欲、恼,诸比丘!此等名为正念。复次,诸比丘!正定者何耶?诸比丘!于此,比丘去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达初禅而住;灭寻伺,内心安静,心成专一,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达第二禅而住;更舍离喜而住,正念正智,以身感受乐,唯诸圣者说:舍此而正念乐住达第三禅而住。其次舍乐离苦,以前所感受之喜、忧皆灭故,而不苦不乐,成为舍念清净,达第四禅而住。诸比丘!此名为正定。

通过对法念处四圣谛法的观照修习,一位有善根的行者能成就四圣谛法。

因此一个人不论是患了什么病,眼视病,耳听病,鼻病,舌病,身疾,头疾,耳疾,口疾,齿疾,咳嗽,哮喘,支气管炎, 胃炎,发热,胃病,昏晕,腹泻,红肿,腹绞痛,麻疯,脓肿,淋巴结核,肺痨,羊癫,皮肤病,痒,疮痂,涩疹,疥疮,内外出血与黄疸,糖尿,痔疮,肿瘤,溃疡;疾病由胆汁所引起,由痰所引起,或由风所引起;四大不调;天气所引起;自身举止不审所致;他人加害;业果成熟;冷,热,饥,渴,大便,小便等。忧郁症,情绪不良,慢性病,鼻窦炎,失恋,绮恋,同性恋,肥胖症,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病,中风,潜在性自杀倾向,奇难杂症等等。一切的病都是对身体的执著所起。净化自己,消除业障,都能有效。

对受念处的修习还得观照它的味患离,才能出苦。在[苦蕴大经](中部13)里佛陀开示说:诸比丘!云何是受之味?曰:于此,比丘离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成就初禅而住。比丘如是离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成就初禅而住。其时,比丘对自无嗔害心、对他无嗔害心、对两者无嗔害心。如是,比丘受无害之受。诸比丘!予言此受之味为最上无害。诸比丘!又更比丘灭寻伺,内澄 净,成一念,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成就第二禅而住第三禅成就第四禅而住。诸比丘!其时,比丘舍乐、舍苦,先灭喜忧已,以不苦、不乐舍念清净,成就第四禅而住。其时,对自无嗔害心、对他无嗔害心、对两者无嗔害心。其时,彼受无害之受。诸比丘!予言此受之味为最上无害也。诸比丘!云何是受之患?曰:受是无常、苦而可变化之法也,此是受之患也。诸比丘!云何是受之出离?曰:于受欲贪之驱除、欲贪之舍离,此是受之出离也。诸比丘!若沙门或婆罗门,如是于受,不如实知味是味、患是患、出离是出离者,彼等知自受,或得达知他受之状态,其如是行而知受,实无是处也。然,诸比丘!若沙门或婆罗门,如是于受,如实知以味是味、以患是患、以出离是出离者,彼等知自受,或得达知他受之状态,其如是行而知受,实有是处也。

这些都不能在一朝一夕里见到效果,所以修习慈爱是最好的方法,它能对患者灌输宽容与爱心,激发自信,减轻心理的负担,这是最好的方法。要相信业与因果,相信三宝,当佛法的正见一生起,病可能就会好的。严重的患者还需要依靠医生和药物的共用、加上运动、适当的食物等配合治疗才行。

因此教导以持戒和守护六根对治违犯,布施对治悭吝,慈爱对治嗔恨,无常观或不淨观对治贪欲,安般念对治掉悔,以正思惟和对三宝的信心对治疑惑,光明想和念死对治昏沉睡眠和懈怠,忆念佛忆念法和忆念僧对治恐懼,精进对治怠惰。故此能使未生(Anuppanna)的善法令其生长,以及使已生(Up-panna)的善法令其巩固增长。

为了要永断投生到四恶道的危险,修行的人,在现在释迦牟尼佛教法的时代,应努力于证悟须陀洹果(sotapanna),致力于使未稳定的(aniyāma)戒、定、慧的修持,令其稳定(niyāma),然而只有证到阿罗汉果的圣者才会有稳定的戒、定、慧的修持。从八正道来说,修习正语、正业与正命以致圆满证悟须陀洹果。初学者应致力于持好戒。定的修习有八定或九出世间定,若要修习的好,必须证到阿那含果(Anagamin),而只有阿罗汉果(Arahant)才有稳定的定力。定力的培育是要清除贪、瞋、邪精进、邪念等不善根,若贪与瞋根消除后,它们甚至在梦里都不会生起。这种定力的培育只有在有佛陀教法的时代才有可能培养起来。所以我们要争取时间与修定的机会,培育正念,正定,并以正精进贯穿他们。智慧的修持能够彻底的消灭我见(萨迦耶见Sakkaya ditthi)以及每一蛛丝马迹的邪见,邪思惟,恶业与邪命等。正见是对业果的正确认识,以及对欲界的世间智慧,有修慧的人甚至在很多世后,都具有对业果的正见,正法的认识(如四圣谛法),与修法的宿世智,所以我们要以正精进来策励自己去修行。

更新于:2个月前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