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容 正文

大愿法师: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八

汉传人物2024-07-10 11:12
简介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八各位诸山长老、各位护法居士、各位善信、吉祥如意!我们又见面了。我们前集讲到四摄法,四摄法就是社会团体必须要具足的,假使无这四摄法的四种..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八

各位诸山长老、各位护法居士、各位善信、吉祥如意!

我们又见面了。

我们前集讲到四摄法,四摄法就是社会团体必须要具足的,假使无这四摄法的四种精神,那么社会就没办法成立为一个大团体了,但是在团体当中,难免有善有恶,这是难免的事,但是恶者不可被同化,也就是说在这四摄法的当中同事一定要认清楚这游戏的规则,所订的游戏规则,团体必须要有团体游戏的规则,大家依规则来做。假如你发现这规则当中不对,这时候你要马上了解,了解这规则已经是不正确了,佛陀有告诉我们,了解之后一定要戒禁,不能说这团体所订定的组织已经错误,我们还继续走下去,这样就不对。佛陀特别为此提醒于法同事,也就是一切规则习惯,必须毫不违背道德,不违背社会一切的秩序,若能这样,自己当能与同化,若这游戏规则所定者是没有违背道德,也就是没有违背社会,没有违背内心的道德,那么我们可以与游戏规则同化。若发现脱离正当的规则,我们必须速速脱离,赶快远离这组织,假使说现在身不由己,无法脱离这组织者,应当以身作则,极力来提倡改革,不能一直走下去,就是说不能同流合污。四摄法者,小而一家,大至全世界,无论是哪一个团体,想要健全是不可缺的一种德目。所以这四摄法非常的重要,若是我们对这四摄法清楚了解的话,那么不管我们是个小小的家庭,甚至社会都可运用,可使这团体健全,使这团体能够和乐,使这个团体能够无忧,所以四摄法重点就是除了家庭之外等等的大小团体都可用。

佛教也重视现实的生活

佛陀并不是只注重崇高的理想涅槃,而不顾人民社会与经济利益。我们从以上的戒及律听完后,我们就知道佛陀所说的教义不只是一种崇高的理想涅槃而已,不管从何角度来看,都照顾著人民社会经济的利益,上至整个世界,下至小小的家庭,都完全考虑得很清楚,佛是很关心人类的快乐,不要认为学佛是悲观的。如果学佛是悲观,那学佛要做什么呢?这误解了,我们希望能够将佛教重回在人生的生活,不要将佛教走入迷信神格化,这样就不好。若是要神格化,我们可以信其他的宗教,我们不能说其他的宗教对与不对,好或坏,这是了义与不了义的问题,既然我们要做在家居士,既然我们要皈依三宝、亲近三宝,那么我们一定要学佛,这样才能专,不能说要来学佛,可是又不按照佛陀所讲的教义来走,这样就不像个学佛的人。佛陀关心人类的快乐,并不是提倡悲观,这大家一定要知道,不能误解,误解佛教是悲观的、消极的。

佛陀对在家弟子的生活,非常的了解,如果物质与社会环境不好,就是说一个家庭的物质及社会环境若不好,而想要过得自由快乐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是佛陀又不认为使物质生活舒适,就是人生的目的,并不是这样。意思就是并不是你物质的经济生活已经很舒适了,就能很快乐、很充实,认为是人生最大的目标,佛陀不是这样的讲法。若这样,不用称为佛教,也不用说是佛,因为不是只有追求物质而已,物质的充实只是达到一个更崇高的目标,就是以物质充实作基础,物质充实后,又要达到更上一层,也就是净化我们自己的心。从经济安住好后才有精神充实向上,并不是物质丰富就解决了,这只是更上一层的基础所必须的条件之一而已。经济的条件是身体不可缺少的一种资粮,因为不管任何人都必须养这身命,若无法养身命,你如何来修行?肚子无法温饱,已经无法生活了,如何去修行?如何去利益社会呢?贫穷的国家往往为了经济利益战争,未来也好,过去也好,现在也好,国家战争、人与人的冲突,都离不开经济,所以经济是身体不可缺少的资粮。

经济匮乏是一种烦恼

为了想要人类幸福,达成更高的目标,经济条件是必要的基础,经济不好,社会就乱,心乱影响社会,整个团体就乱。因为佛教承认,不管在家或出家,想要修行成功,达到断除烦恼、涅槃,也可以说灭一切贪嗔痴等,最低限度物质环境是必须的,你若无物质环境来作基础,不要说在家居士,连修行人也都无法修行,所以佛陀准许佛教僧侣,亦即是僧伽之一员,虽不得拥有私产,但是准予持有公产,公有的财产,原因就是在此了。我们来看智者大师在小止观里有说过,修行首先要具缘,次要调和,告诉我们:衣食仍需具足。你若没得吃、没得穿、没得住,没有一个清净的地方,那么开始要如何修行?很难修行,所以衣食必先要具足。佛陀并不是将人生与社会经济背景的关系脱离,他并没有脱离社会经济背景的关系,并不是这样,因为佛陀是人性化,所以必先生活要具足,即使他已经成佛了,还是必须要托钵生活,要穿、要住,并不是讲神格化脱离这生活,这不是佛陀所悟的教义,若是对我们的生活没有直接的帮助,净化我们的人生没有直接的帮助,那么佛陀所悟的法就没有价值了。佛陀视一个整体,必须顾到整个社会、经济,甚至政治方面,所以说佛陀他所了解、关心的层面甚广,佛陀在经中有说过:贫穷是一切非义与罪行之源。我们人若无经济,那么就会妄造抢、劫、偷,妄语、暴行、憎恨、残酷等等的手段,原因都是因为贫穷而来,你看那些没得吃就抢,没得吃就劫,为了什么?为了生活嘛!没有为了什么,为了生活,所以抢劫、偷、骗,要不然他就不能生活了。所以佛陀倡议消除罪恶必须要改善人民的经济生活状况,我们若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后,大家得以安居,有得吃、穿、住,生活经济稳定,那么他就减少冒险。经济若无,那么他就会为了生活,做出很多的冒险,佛陀对这经济生活的状况,并不是叫我们遇到困难、遇到社会问题,都用暴力,用罚来压制这个暴行,佛陀他不是这样,佛陀说这不能解决,应该稳定经济,让他安居,吃穿住安住,用暴行来对待是不实际的,你以暴对待,他的暴力会愈强,一定的道理,只有慈爱才能化解。所以佛陀说用暴行是绝对不会成功的,必须要改善人民的经济状况。改善经济状况,应当为农民提供所需,以前印度穷,所以佛陀说提供种子和必须用的农具,让他们能够努力经营能够生活;为生意人提供资金,对雇工给予适当的工资,收入能够养自己的生活,也等于说,人人只要努力,就能够赚到足够让他生存的机会。其实在我们现在就已经达到这种层次及境界了,可是为何还会如此呢?社会为何会乱呢?因为大家对于物质的追求没有节制,对内心的净化,没有下功夫,所以我们的心就不会平稳。佛陀说,人人若能够赚到他生存的机会、工资,那么他就会感到心满意足,他对生活就无所忧虑,罪行就慢慢地减少,就国泰民安了,这是自然的现象。若没得吃就抢就劫,如何国泰民安呢?佛陀了解这个缘故,就教导在家弟子,改善经济状况是非常重要的条件。个人与家庭及社会,表面看起来是分离、分隔,其实它是没有分隔的,都是息息相关的,都是相依相成的,所以佛教说这叫做缘起缘灭。但是佛陀并不是赞成我们囤积财富,财富囤积一大堆,贪求助物、执著财富无止尽,佛陀他没有这样说,我们以上有说过,说过四分法,虽然他准许你赚取足够的经济,囤积,就是存钱,没有错。但是他没教你要吝啬,钱赚一大堆,没有多大用处,这是与佛陀的基本教诫违背的,怎么说呢?佛陀教诫在家弟子,谋求生活的方式,必须正当的谋取,譬如:制造贩卖毒品、军火,可以说是危害人民、危害社会,这种无人道的社会生活计划,佛陀都严格的禁止,那都不能做。不要为了自己争取经济的丰富,做出不应该做的、无人道的事,佛陀都开示得很清楚,这都要禁止的,并不是为了生活,就忘了道德观念。修行就是一定要顾虑得很周全。

经济生活如何规划

有一个叫做长生的人,有一次在拜访佛陀的时候,请佛陀开示,说:佛陀啊!我只是一位普通在家的居士,在家的修行人,与太太儿女过著小小的家庭生活,可否请佛陀您教我们佛法,如何能使我们在今生后世都有享受快乐的机会?这位叫长生的人,问佛陀问的很具体,相当具体,他希望佛陀教的就是能够让他们现在家中过的快乐,包括今世与后世都有过著快乐的机会,不能今世快乐而后世就变成痛苦。佛陀就马上开示说有四件事可使你现在活的快乐。

第一者,无论你们是做何种的职业,都必须要求精求效率。也就是身为一个在家居士,不论做任何职业,任何事情,一定要专注精神去经营。不能只要当老板,不去努力经营,做任何事绝对没有那种平白由天掉下来,虽然有相当好的因,也要有相当好的缘,简单说,也要有适当的助缘,才能够开花结果的。若是你没有适当的助缘,也不可能开花结果,所以这社会会成功,不是突来的,是靠你求精求效率,全心投入,并且要了解业务的过程,自己清清楚楚,了解一切运作。

第二,对于本身努力流汗换来的收益,必须善加守护,不能赚了之后,无法守护,这样赚再多也没有用,三代积蓄一代就花完,自己之前所赚的,后头就花光了,所以佛陀体会的很清楚,会赚钱,也必须要会守护,不可就将它浪费。时间、因缘,机会若失去,还要找回来,很难,有这个因缘把握好,守护好,运用好,细水长流,才有办法连续下去,若你赚进来,马上花掉,无法守护,有用吗?佛陀说我们的财产是五家共有,我们以上有说过,水灾、火灾、窃盗、不孝子孙及恶王,财产虽然很多,但是遇上这五项就消失了,所以一定要会守护财物。

第三、必须要亲近忠实、博爱、宽大、有智、有德而能协助远离邪途、远离走入邪途,有正见的善知识。佛陀不是只叫我们会赚钱,除努力经营赚钱,有相当的收入能够守护好之外,对于我们所交的朋友、所亲近的人,一定要选,我们前面讲朋友时有讲过。他又告诉我们,一定要亲近忠实和博爱、宽大、有智、有德者,那么你亲近之后,就不会走到坏的,包括又能够协助你远离邪见,走入正道。

第四、用钱必须要合理而与收入成比例,不可浪费亦不可悭吝。收入与支出要有相当的比例,支出收入要做得很好,意思也就是不可贪心积聚财富,亦不可奢侈挥霍,不应该花的去浪费。简单说:就是应当量入为出,收入有多少,才支出多少,也就是说,对于经济要相当有计划,一个人若有办法对经济计划,不管你收入多少,我们都没有困难,若没办法计划,虽然你收入很多,但是你也可能会没钱,不能说赚一百元却花二百元,你若赚一百元花二百元,这种是不行的,可能你永远都在跑三点半!

来世如何得到幸福快乐

佛陀开示长生居士四件现生得快乐的方法后,接著又开示四种可以引导在家众身后快乐的德行,也就是死后来世的快乐。

第一、信:应当坚信道德精神与理智的各种价值。信不是所谓的迷信,而是要坚信道德,这种的价值很重要,也就是说精神与物质要配合,道德的观念要建立,包括理智的智慧,不能口说有道德观念,但是所走的却是不正见。

第二、他叫你要信戒:应当克制自己,不可有心毁伤杀害生物,不能有偷盗诈欺,不可有邪淫,不可有妄语、欺骗,不可有饮酒过量乱性来产生造恶业。

第三、施:应当奉行慈慧,对于财物无所贪著。佛陀意思就是说,你自己本身了解戒,戒就是五戒,那么你了解五戒行为,这个就是你在修,现在安乐,来世也是安乐。佛陀所说的施,是应当奉行慈悲,做得到,你去做,不能贪,布施的重点就是叫你舍贪,舍掉贪著。

第四、慧:应当要了解苦、集、灭、道,彻底的灭除一切苦,证入涅槃的智慧。

居士家庭生活的乐趣

有一次,佛陀向一位最忠诚的在家弟子,就是兴建祗园精舍的大富者,大家都知道的,就是孤独长者,给孤独长者,佛陀告诉孤独长者说:过著普通家庭生活的在家居士,他必须具足四种乐趣,也就是说有四种快乐的地方,什么四种快乐的地方呢?很多人认为学佛就是悲观,绝对不是这样,这是误解,佛陀跟孤独长老说在家居士的修行,能够具足四种的乐趣。

第一、能享受以正当方法获得足够财富与经济上的安全感。用正当的手段去赚钱,我们有钱,经济稳住,我们就有安全感,不会被钱所困扰,也不用怕孩子注册,不用怕房租,都不用怕,所以觉得经济是一个安全感。

第二、能以此财富慷慨的用于自己及家人亲友身上以外,并且能够做种种的善行,服务、回馈社会,种种的善行,这都是一种快乐感。

第三、无负债之苦。当然有负债就有苦,无负债当然就无痛苦。

第四、可度清净

无过而不造身、口、意三恶业的生活。因为自己本身经济丰富,你不用打妄语,不用身体做不正见的生活,简单说在八正道里的正命,因为你自已经济丰富,那么你就能够享受正命的生活。千万不要认为说,我经济丰富后,再去造身、口、意的生活,虽然四项当中,有三项是属于经济,但是最后佛陀还是慎重的提醒那位孤独长者说:物质与经济方面的兴趣,与由善良无过失的生活所生起的精神乐趣来比,两项比起来,还不及后者的十六分之一的。佛陀的意思就是虽然前头所说的三项都是物质,但是这种物质的享受,与精神的享受比起来,物质的享受不及精神享受的十六分之一,也就是重视精神的享受。我们若无法从精神上得到享受,虽然拥有很多的财富,但不一定好命,真正的好命,就是内心无忧,内心知足轻安。

佛陀对在家弟子也谈到如何用钱,如何储蓄存钱的细节。佛陀关心在家居士的开示,都有列很清楚的次第,他对善生童子的开示中,就有一项用钱及存钱的方法。他向善生童子说,应当以收入的四分之一作为日常生活的费用,有怎样收入,才能有怎样支出,佛陀都讲得很清楚。要怎么分作四分之一为日常生活的费用,怎样叫做四分法呢?将一半投资在事业上,四分之一存起来,预备以后需要时才能够用,也就是说以四分来说,我们的收入四分来说,他讲的很清楚。一分作为我们日常生活的费用,二分投资在事业上,最后一分存起来,所以他的岁入岁出,佛陀的岁入岁出做得很适当,不是说赚一元花二元,不是这样。我们从以上所举的几点个案来看,就可看出佛陀他认为经济福利,对人生的乐趣是有其必要的,也就是说经济是人生生活必要的重点。

物质富裕但精神道德也不可贫乏

佛陀不承认只有物质的享受而已,没有精神道德的基础也不行,因而也跟在家居士开示说:虽然你的经济充实了,你不能认为经济充实,要吃要穿要住,要花都有了,这样就知足了,没有这样。他说:一定还要有精神和道德的基础,真真正正进步到此处,不能只有物质经济的基础,认为就知足,还要有精神和道德基础的进步,才是真正的进步。所以佛陀所说,都没有离开身和心,他对身和心都兼顾得很好。绝对没有只顾物质,也没有只顾精神,他将物质和精神调配得很好,这是佛陀对在家居士所说的教法,没有偏离任何一项。佛陀虽然鼓励物质方面的进步,但其重心则放在精神和道德的开展,我们要了解这一项。

佛陀对于政道论开示得很清楚,就是说佛陀对于政治论也有讲得很清楚,我们简单提出几个来作比喻。佛陀他是提倡和平,包括他宣扬非暴力。你看,佛陀当时在印度,都没有拿过一支枪、一只刀,也都没流一滴血,就将印度的种族,不平等的四种族改革成为平等。所以可以说是一位不流血的***家,他的***是用非暴力的,是用他的慈悲喜舍,用他的真理来***,使印度四种族能够获得平等,这是一个不简单的***。佛陀不赞成任何形式的暴力与杀生,他都不赞成,这是人人都可了解的,大家都知道的,从历史上看来,佛教从来没有所谓的正义之战这东西,佛教也没有正义之战这种的名词。这种正义之战是制造出来的虚伪名相,加上了宣传,变成了一种憎恨、暴虐、虐待、残酷与大规模屠杀借口,那么请问谁来决定正义呢?强者胜者就是正义吗?弱小失败者就是不正义吗?是不是这样,所以政治若是用这种观念来看,战争永远是无正义的,佛陀从来就不接受这种论点的,所以没有什么所谓的宗教正义之战,没有这个,因为这种是残暴的。

佛陀调停国际纷争 关心国际和平

佛陀并不只教导和平非暴力,他更曾经亲自赴战场劝阻战争的发生,甚至有各种的事件,经过佛陀的调停开示,而阻止了战争,比如说,琉璃王发动战争,要来杀死释迦族时,佛陀就加以阻止,包括从历史上很多战争的个案,由于佛陀他的慈爱、慈悲而停止战争。佛陀不是这样而已,他又藉此机会、因缘,从道德的力量给与政治问题的指导,譬如说:摩诃陀与拘萨罗之战,摩诃陀王阿阇世战败被掳,摩诃陀的国王阿阇世被拘萨罗王捉去后,拘萨罗王就请佛陀作为裁判者,到底要怎样裁判?佛陀身为裁判后,叫拘萨罗王将他释放。又如拘萨罗王昆留陀,想要征服佛陀故乡迦昆罗城的事,佛陀亲自带比丘静坐在路旁,阻拦远征军的去路,所以过去佛陀抗争是理性的,绝对不会危害别人的安全及用暴力,没有,他只带比丘至琉璃王带兵马征伐迦昆罗城的路上,坐在那里。有一次释迦族与拘梨耶因为争卢泗尼河水,为了这水的问题,已经准备用武力战争的时候,佛陀知道又出面去阻止,去讲和。又有一次,也是由于佛陀的一句话,而阻止了阿阇世王攻打跋耆国。你想想看,佛陀他当时常常调和所谓的国际纠纷,更加跋耆种,当其建设共和国时,佛陀为他开示国家健全条件:第一、常时集会。一个国家要健全要时常集会,像我们说要时常开会,商议正事,大家研究正事;第二、以和合之精神相集合,以和合心议国事。君臣和顺,上下相敬,要具足这种的条件;第三、保守传统的国法,不乱立新规。即不能随便改法律;第四、尊重国中老宿。尊敬国中年纪较大者,听受其意见,因为年纪大的人经验丰富,他走过的较多,走过的多,所以经验就较丰富,不能看不起他;第五、良家妇女当守贞操;第六、尊重其国内外之宗教。从有历史至今,宗教都是被尊重的,除非是不正当的宗教,专门骗人、拐人、危害社会;第七、如法尊敬阿罗汉而保护之。就是宗教的沙门,修行的沙门,应该来尊敬和护持的。以上所说的,都是道德的条件,尊重一国之历史习惯,人民互相和睦,尊重道德、尊敬宗教,这都是一种道德,如此才能和平安乐。佛陀当时向跋耆种开示这七条,后来这共和国一直强盛起来。所以佛陀说,若一个国家要强壮,必须要有强国之根,根本的基础,就是说你这共和国若要强大,必须要具备这七个条件,来作基础。跋耆共和国因为能遵守佛陀讲的七种条件,虽然摩诃陀势力很强大,也不能轻易消灭它。你看看,佛陀当时对国家及社会的关怀,相当、相当的积极。佛陀的时代和今天的国际社会一样,也有不以正义治国的国家元首,人民受到压榨、掠夺、虐待、迫害,及酷刑等等。现在世界上很多,都还有这种现象,佛陀对这种不人道的措施,深感悲悯。佛陀认为一个政府的首脑人物及行政官吏们,如果腐败不公,则整个国家也会随之腐化而堕落,这是佛陀当时在印度就开示得很清楚。当然社会若腐化堕落,人民自由就失去保障,快乐当然也就没有了。一个快乐和平的国家,必须要有一个公正的政府,那么公正廉明的政府到底要如何实现呢?

国王的十种职责和十种美德

在佛本生经里的十王法里讲国王的十种职责,经中说:佛曾经作过解释。

第一、国王必须要豪爽、慷慨、慈悲喜舍。执政的人不可贪著财物,而应当为人民的福利而施舍。所以佛陀他起先说作为一个国王,必先第一个条件就要具足如此。

第二、必须要有高尚的道德品性。绝对不可杀生、偷盗、诈欺、剥夺他人的自由、邪淫、妄语及饮酒乱性等等,也就是说最低的限度必须能严守居士的五戒条法,若无法严守居士五戒条者,这个国王就会堕落。

第三、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一切,包括准备放弃一切个人的安乐、名声、乃至生命。

第四、诚实正直。在执行职务的时候,必须不畏强梁、不徇私情,他的正心诚意,对人民无罔无欺。

第五、仁慈温厚,性情和柔。

第六、习惯节约、生活简单,不能耽奢华,克正端严。

第七、无嗔无恚,亦无怨毒,不念旧恶。

第八、不尚暴力。不但本身不伤害他人,并应尽力提倡和平,包括阻止战争以及一切运用暴力伤害生命之措施。

第九、能忍耐、宽容、自制、谅解。必须要能够忍受困苦艰难,包括别人如何刺激我们,我们都要有忍辱,而不生嗔恨心。

第十、不为反逆阻止之事。也就是说,这件事不应该这样做,身为国王的就应该不能这样做,而有利益百姓的事,国王都应该去做,也就是说不做违***意愿之事,更不阻止任何有利人民的措施,简单说就是应与人民和谐相处。

佛陀所讲的这十种是做国王必须要具足的条件,那么这个国家社会就会强盛,一个当政之人,如果有具备以上所说的十种职责,这个国家一定是快乐、和平、自由的。印度过去的时代中,就有阿育王完全按照十王法戒条为其立国之本。佛陀他的开示,一国的国王特别要注意的,就是身为国王的道德生活,国王是一国政治的中心,他生活之善恶,直接影响国家之治乱。汉译增一阿含第四十二卷中有讲,曾有记载做国王之十德:

一、清廉宽容。

二、能受群臣之正言纠正过失。

三、好施与、与民同乐。

四、租税必依法征收。

五、整肃闺门。(不纵容自己的人犯恶之意。)

六、不因酒乱性。(因为喝酒会乱性。)

七、勤勉,不嘻笑,包括掉举戏乐,护持严禁。

八、审判必依法律,无私曲于其间。

九、与群臣和睦,不与彼此竞争。

十、常注意于身体之健康。

今天的世界经常处于恐怖、猜疑、紧张、斗争,人人生活不安。若要和平、安乐,除了佛陀所指示之外,没有什么办法比这个还好,所以佛陀的理想就是非暴,除了非暴之外,一定要和平、慈悲、友爱、谅解、容忍、尊重一切生命、不自私、不憎恨、不逞强、求真理、求智慧,以慈、悲、喜、舍来待人。

人人征服贪嗔痴 社会才能祥和

佛陀开示:应以慈悲战胜嫉妒,以善胜恶。若不用慈悲来战胜嫉妒,我们将永远都在嫉妒。以善来胜恶,以布施胜自私,以真实胜虚诳。佛陀对自己的行持及教导弟子,都是一样,向自己的贪嗔痴征服,并不是向外去征服他人。要社会和平先征服自己的贪嗔痴,并不是向外用贪嗔痴来征服任何人,征服任何国家,征服任何世界。只要人类一天想要征服别人,人间就一天不会安宁,不会和平,没有快乐。所以佛陀说:战胜者滋长仇恨,战败者于哀痛中倒下,胜败俱泯的人,才是快乐而和平的。所以我们要了解,千万不能用战争来争取别人的意愿,唯一能带来和平与快乐的是征服自己而非征服他人。依佛陀所说,健全的国家,是以道德及宗教为基础,上下和睦,尊重法律,如此国家就强盛,人民安乐自由,生活在快乐、和谐、平安的社会。我们从以上所举述中就能够了解佛陀他对在家居士、对社会的关怀,等等的慈爱、等等的开示、等等的教化。因为佛陀离开我们现在二千多年了,难免会慢慢、慢慢使佛法远离这社会人间,希望佛法能够再回归佛陀所理想的本怀,重回到人间,这样人人对佛法正确的认识,包括佛法对我们的益处,事实是真的不可否认的。因为过去有关于佛陀本身的故事谈论大多,导致蒙上了些许的神格色彩,慢慢偏离了佛陀所讲的正见,也在这样的环境下,造成了多数人对佛法知见的混淆,而不得法味真义。我们若能以佛陀的正见来研究、发展,上至下。大家都能依佛陀的教义来行持,那么社会人间净土就不远了,若是无法依佛陀所讲的教义,以非暴、慈悲喜舍,那么世界要和平就很难。戒我们已经讲完。律也讲到此处,我们作一段的结束,若是说未尽意,还请各位多多研究,若是说得不如法,需要改进之处,希望各位诸山长老,多多向我建议指正,时间到了,祝福各位身心安乐,所求皆愿!有机会再见!

更新于:4个月前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