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容 正文
“一心二门”与二程的“天理本体论”
假如反观《起信论》的真如心, 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易,弗成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大乘起信论》,《大正藏》卷三二,576a。】,真如心与理都同样具有实体的意义。在二程哲学中,程颢强调以主体与客体的合一,以一于心为归宿,这与真如心更为相似。他说:寰宇本一物,地亦天也。只是工资寰宇心,是心之动,则分了天为上,地为下,兼三才而两之,故六也。【《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下,《二程集》,54页。】寰宇为一物,工资寰宇之心,把物溶于心,因为心的能动,而分天、地、人三才;万物有理,入理于心。这样,以我心为基本,统一理、天、地、万物,把熟悉客体溶于我心,便倾向于主观唯心主义。这个我心就是心与法性的统一,也就是真如心。在程颐的哲学中,与《起信论》甚有关系的就是理一分殊。程颐和杨时评论辩论《西铭》时正式提出理一分殊四字【《伊川师长教师文集五》,《二程集》,609页。】,后来理一分殊成为理学重要范畴。程颐认为,理一和分殊是体用本末关系,理只有一个,世界无二理,但其用其末则有许多。他说:
譬如镜灯之类,包含万象,无有穷尽。此理若何?曰:只是释氏要周遮,一言以蔽之,不过曰:万理归于一理也。又问:未知所以破佗处,曰:亦未得道他不是【《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二程集》,195页。】。
万物虽有差别,但皆从此理来,理只有一个,是万物的根源。
理一分殊的思惟明显来自华严宗的理事无碍、一多相摄学说,后来朱熹所用月印万川的比喻都是来自华严宗【葛兆光师长教师认为理一分殊的事理其实并不是宋儒的发明,甚至也不是佛教的专利,它本是古代中国哲人心中皆有、人人口中却无的一种理念。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常识、思惟与崇奉》,《中国思惟史》第2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299页。】。而华严宗的理事圆融观是依《起信论》而立义,心真如门等于理法界,心生灭门等于事法界。所以,理一分殊的模式与一心二门都十分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