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容 正文

什么是八正道?

佛教知识2024-06-16 09:53
简介八正道:这是如来说法,最先揭示的道品,为离邪向正,转迷启悟的修持轨范。八正道,应称为『八圣道分』,或『八圣道支』。这是成圣的正道,有不可缺的八种成分。一、正见:..


八正道:这是如来说法,最先揭示的道品,为离邪向正,转迷启悟的修持轨范。八正道,应称为『八圣道分』,或『八圣道支』。这是成圣的正道,有不可缺的八种成分。

一、正见:於四谛、二谛、一实谛的深彻知见,为八正道的主导者。正见,最先是闻慧,即对因果、事理、四谛、三法印等,从听闻正法而得正确深切的信解;理解佛法,以佛法为自己的见地。正见是分别邪正、真妄的,知邪是邪,知正是正,舍邪恶而信受纯正的(参中含圣道经)。这是「於法选择,分别、推求、觉知、黠慧、开觉、观察」(杂含卷二八·七八五经)的抉择正见。

1.世间正见: 正见善恶因果,生死的相续与解脱,只是世间的正见,能「转向善道」而不能出世。

2.出世正见: 对於四谛真理的如实知见,依离,依无欲,依灭,向於舍那才是 向解脱的出世正见。这样的正见,并不是浮浅的印象,要精进的努力,正念的专一,才能成就。得了佛法的正见,即应引发正志.

二、正志:对於正见的内容,深思而求其实现。

正志──奘译正思惟。这是化正见为自己的理想,而立意去实现的审虑、决定、发动思。从理智方面说,这是思慧──如理思惟,作深密的思考,达到更深的悟解。从情意方面说,这是经思考而立意去实现,所以正志是「分别、自决、意解、计数、立意」。思慧不仅是内心的思考,必有立志去实现的行为,使自己的三业合理,与正见相应。这二者,属於慧学。慧学不但是首先的,也是究竟的.

正志有见於身体力行的戒学,这即是正业.正语.正命。

三、正业,为远离杀、盗、淫的身恶行,而有身正业即一切合理的行动。

四、正语,为远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而有正语即一切的爱语、法语。

五、正命,是如法得财,如法使用,所有的正常合理的经济生活。这三者属於戒学。佛法以智慧为本的修行,决不但是理观。理解佛法而不能见於实际生活,这是不合佛法常道的。

六、正精进,即断恶修善,正精进遍通一切,为助成一切道品(三学)的精勤。

如专从止恶行善说,即戒的总相。

以正见为眼目,以正志所行的正戒为基础,以正精进为努力,这才从自他和

乐的止恶行善,深化到自净其心的解脱。

七、正念:於正见所确认,而正志立意求他实现的真理,念念不忘的忆持现前

因念的繁念不忘而得一心,即「正定」。

八、正定,因系心一处,到达禅定的成就。这二者是定学。念是定的方便,由於一心的湛寂,如实正智能依之现前。正念与正定,即修慧阶段。由修慧──与定相应的正见而发无漏慧,才能完成正觉的解脱。八正道的修行,即戒、定、慧三学的次第增进,也是闻、思、修三慧的始终过程,为圣者解脱道的正轨。

八正道,以无漏的戒定慧为体。这不但是圣者的,八正道行入涅盘,也是凡夫邪道的彻底对治者,所以说能对「治堕邪道」的「一切众生」。堕邪道,即邪定聚众生。有了八邪,一定堕落恶趣。修八正道,才能回邪向正而使他解脱。

正觉解脱的正道,经中虽说到种种的项目,但八正道是根本的,是一切圣贤所必由的。关於八正道,经中有不同的叙述:

一、从修行的目标说,得正定才能离惑证真;而要得正定,应先修正见到正念,所以前七支即是正定的根基、助缘。如『杂含』(卷二八·七五四经)说:「於此七道分为基业已,得一其心,是名贤圣等(正)三昧根本、众具」(参中含圣道经)。

二、从修行的先导说,正见是德行的根本。如『杂含』(卷二八·七五0经)说:「诸善法生,一切皆以(慧)明为根本。……如实知者,是则正见,正见者,能起正志……正定」。正见即明慧,是修行的摄导,如行路需要眼目,航海需要罗盘一样。所以说:「如是五根(信、进、念、定、慧),慧为其首,以摄持故」(杂含卷二六·六五四经)。正见对於德行的重要性,是超过一般的,所以说:「假使有世间,正见增上者,虽复百千生,终不堕恶趣」(杂含卷二八·七八八经)。大乘的重视般若,也即是这一意义的强化。而菩萨的大慧、深慧,不怕生死流转而能於生死中教化众生,也即是这正见──般若的大力。

三、以正见为首,以正精进、正念为助而进修。如正见,专心一意於正见,努力於正见的修学。又从正见中了解正志,专心一意於正志,努力於正志的修学。像这样,正语、正业、正命也如此。这样的正见为主,正精进、正念为助,「以此七支习助具,善趣向心得一者,是谓圣正定」(中含圣道经)。这是重视精进与专心,而看作遍助一切支的。这三说,并没有什麽矛盾。

**** 略说三学

三学(学是学习,不是学问)。三学,应称为『三增上学』,就是增上戒学,增上心(定)学,增上慧学。增上,是有力的,能为他所因依的意思。因为三学有相依相因的关系,是求解脱者必不可缺的学程。决没有不修戒而能成就定,不修定而能成就慧,不修慧而能得解脱的道理。

然佛在说明道谛时,最常用的内容分类,还是「八正道」在道谛的说明中,八正道的体系最完整。

在这三学,八正道的叙述中,似乎有不同的次第。三学是戒而定,定而慧;八正道是慧而戒,戒而定。其实,道次是一样的。

佛说的解脱道,三学与八正道一样:不离闻思修及现证慧的次第,也就是依戒而定,依定而慧,依慧得解脱的次第。三学与八正道的一致性,试列表如下:

正见───────────闻慧位

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思慧位────戒增上学

┌──修慧位────定增上学

正勤、正念、正定──┤ ├────慧增上学

└──现证慧位───得 解 脱 **** 略说慧学

慧学就是八正道中的正见还有正思惟,所以综合起来说:增上慧学,就是「出世正见」。什麽是增上慧学?为了作为解脱的依止而修慧,叫增上慧。这当然不是俗知俗见,而是究竟的真实慧了。正见也如此,如上面说到的知善恶,知业报,知前生後世,知凡圣,都还是(佛教的)世间正见。为了悟真理,断烦恼,得解脱,要有出世的正见。什麽叫出世?就是超过和胜出一般世间(凡夫)的意思。或是悟解真理的正见,或是离烦恼的无漏正见,都叫出世正见。在说明上,现在是著重於胜义──真实义的知见。

慧,梵语般若。在佛法所修的一切功德中,般若是最究竟的;有了般若,可说到了家。体悟真理,解脱生死的大事,已经能够成办;涅盘城大门,已经打开。如没有般若,什麽行门,都不能解脱生死。般若又是最根本的;般若是领导者,启导一切功德的进修,与一切功德相应。在三学中,慧学最後,为能得解脱的依止;而在八正道中,却以正见为首。这说明了般若在佛法中的地位,是彻始彻终的;他是领导者,又是完成者!

在三乘共法的经典里,慧是有很多名称的,如慧,见,明,观,忍,智,觉;正观,正见,正知,正思惟;如实观,如实知,如实见,如实知见,如实思惟;择法等。

*********道的必然性与完整性

八正道是向上向解脱所必经的正轨,有他的必然性。中道的德行,是不能与他相违反的。出家众依此向解脱,在家众也如此。所不同的,出家众的正命,指少欲知足的清净乞食;在家众是依正常的职业而生活。生活方式不同,所以正命的内容不同,但同样要以合理的方法而达到资生物的具足。这不应该非法取得,也不能没有,没有或缺乏,是会使身心不安而难於进修的。佛教信众的解脱行,固然非依此不可;即使没有出离心,没有解脱慧的一般世间行,也不能与八正道相违。

八正道有二类:1.「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

2.「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这二者的差别,根本在正见。如是因果、善恶、流转、解脱的正见,以此为本而立志、实行,这是世俗的人天正行。如是四谛理的正见,再本著正见而正志、修行,即是能向出世而成为无漏的。

佛法以八正道为德行的总纲,这不是孤立的、片面的,是完整的、关联的,是相续发展、相依共存的,是知与行、志向与工作、自他和乐与身心清净的统一。佛法的德行,贯彻於正确的正见中;由知见来指导行为,又从行为而完成知见:这是知行的统一。依正见确立正志──向於究竟至善的志愿,有志愿更要有实际工作。没有志向,实行即漫无目的;但也不能徒有志愿,惟有实践才能完成志愿:这是志向与工作的统一。对人的合理生活,经济的正常生活,这是有情德行而表现於自他和乐中的;定慧的身心修养,是有情德行而深刻到身心清净,这也有相依相成的关系。释尊随机说法,或说此,或说彼,但人类完善的德行,向解脱的德行,决不能忽略这德行的完整性。否则,重这个,修那个,即成为支离破碎,不合於德行的常轨了。

*********道的抉择

「八正道行入涅盘」,是唯一而不许别异的正道。所以佛临灭时,对须跋陀罗说:「若诸法中无八圣道者,则无第一沙门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果。以诸法中有八圣道故,便有第一沙门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果」(长含游行经)。这是怎样明确的开示!如来虽说有许多德行的项目,都是不出於八圣道的。如「四念处」即正念的内容;「四正断」是正精进的内容;「四圣种」是正命的内容;「四神足」是正定起通的内容。五根与五力:信(信解)即正见、正志相应的净心;精进即含摄得戒学的正精进;念即正念;定即正定;慧即依定而得解脱的正见。五根、五力与八圣道的次第内容,大体是一致的。「七觉支」,偏於定慧的说明。佛法道支的总体,或说为三增上学(杂含卷二九·八一七经),三增上学是有次第性的,依戒起定,依定发慧,依慧得解脱。八正道的以正见为首,这因为正见(慧)不但是末後的目标,也是开始的根基,遍於一切支中。如五根以慧为後,而慧实是遍一切的,所以说:「成就慧根者,能修信根(精进、念、定也如此);………信根成就,即是慧根(杂含卷二六·六五六经)。慧学是贯彻始终的,八正道的正见,侧重他的先导;三学的慧学,侧重他的终极完成。参照五根的慧根摄持,即可以解释这一次第的似乎差别而实际是完全一致。

佛法的依戒而定,从定发慧,一般的误解不少。定本是外道所共的,凡远离现境的贪爱,而有系心一境──集中精神的效力,如守窍、调息、祈祷、念佛、诵经、持咒,这一切都能得定。但定有邪定、正定、净定、味定,不可一概而论。虽都可作为发定的方便,但正定必由正确的理解,正常的德行,心安理得、身安心安中引发得来。如经中常说:「因持戒便得不悔,因不悔便得欢悦,因欢悦便得喜,因喜便得止,因止便得乐,因乐便得定」。佛对郁低迦说:「当先净其初业,然後修习梵行。……当先净其戒,直其见,具足三业,然後修四念处」(杂含卷二四·六二四经)。满慈子对生地比丘说:「以戒净故得心(定的别名)净,以心净故得见净」(中含七车经)。一般学者,每不从「净其戒,直其见」下手,急急的求受用、求证得,这难怪持咒等的风行了!其次,从定发慧,也并非得定即发慧,外道的定力极深,还是流转於生死中。要知道,得定是不一定发慧的。从定发慧,必由於定前──也许是前生的「多闻熏习,如理思惟」,有闻、思慧为根基。不过散心的闻、思慧,如风中的烛光摇动,不能安住而发契悟寂灭的真智,所以要本著闻、思的正见,从定中去修习。止观相应,久久才能从定中引发无漏慧。不知从定发慧的真义,这才离一切分别抉择,不闻不思,盲目的以不同的调心方法去求证。结果,把幻境与定境,看作胜义的自证而传扬起来。

更新于:5个月前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