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容 正文

智敏上师:能够享受到佛的布施是有条件的

汉传人物2024-06-07 12:41
简介智敏上师:能够享受到佛的布施是有条件的上一次我们讲了第一是业果的决定;第二是业的增长;第三,你没有造的业,不会碰上的;第四,已造的业,不会失坏的。那就是说这是总的分别业..

智敏上师:能够享受到佛的布施是有条件的

上一次我们讲了第一是业果的决定;第二是业的增长;第三,你没有造的业,不会碰上的;第四,已造的业,不会失坏的。那就是说这是总的分别业果。我们开端就是说,我们这一课,就是总地思惟业果的道理。下边是分别地思惟,十恶业道来分了。我们开始的时候,从总的善不善,生总的苦乐,这就是说从总的来说,从理上来说。

另外,“诸苦安乐种种差别,亦从二业种种差别,无少紊乱,各别而起”,这是说别别的业果的思惟的,它的因果,就是后边要讲的十善业道的问题。这个里边,总的业果的道理,就是将才分四科了。

一个是业是决定的——造了善业决定感乐果;造了恶业,决定是感苦果。

第二个,业果呢,要增长的。造的业虽然很小,但是果却会很大。所以说不要看了小的恶,就不在乎去做了;也不要看了这个善太小了,就不屑、就不想去做了。这个,它的果却是很大的。

第三个呢,所未造业不会遇,不会碰到的。那一次讲的时候呢,因为这几天太忙了。太忙呢,讲之前,拉起就讲了,没有看一下,这个里边,有一些细节的问题,没有透发出来。那么今天,我们把这一节,再重新地,把细的问题再念一下,再讲一下。

这一节,就是“所未造业不会遇者”,没有造的业不会碰上的。那么就是说你碰到的果,决定是造了业而来的。

“谓若未集能感苦乐正因之业,则定不受业苦乐果”,就是说因上感苦乐的因的这个业没有造的话,那么这个业的果,善不善业的苦乐的果,也不会受的。

这个里边,下边是含蓄了一个问题,就是说佛发了愿度众生的,假使说我们释迦牟尼佛,他发了愿的,他把他的白毫光里边的一少部份的功德,布施给一切出家人,使他后世的出家人永远不会受到饥荒。哪怕这个国家里边,米贵得跟珍珠一样,出家人也不会饿肚子的。那么这是佛发了愿的。

再个举例,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庄严成这个国土。生了去的人,都能享受极乐世界的那些依报。那么这个我们就要说了:“我们没有造这个业,怎么能会感这个果呢?”这个因是释迦牟尼佛,他因地修的时候,他的白毫光,培了很多的福报,才能感到的,这个福报施给我们,我们没有造这个业,如何接受呢?

宗大师说“诸能受用大师所集,无数资粮所有妙果”,我们能够享受,大师就是佛,所集积的,无量无边的福德资粮所产生的妙果,那就是说佛的白毫光也好、功德也好、极乐世界的庄严也好,这些妙果,我们没有造这个业,能不能感这个果呢?

他(宗大师)的答案说,“虽不必集彼一切因”,不必跟释迦牟尼一样,阿弥陀佛一样,他因地上的一切功德我们都修起来,那么才感这个果,生极乐世界去,享受他的依报的果。也就是说,在未法时期的,可以享受释迦牟尼白毫光的果。不一定要把他们的,把佛的功德全部集起来,但是“亦定须集其一分”,要结集它一部份,一点没有业的话,佛再慈悲,布施你的福报,你受不了的。

所以说末法时期比丘,能够不饿肚子,这个比丘本身,还是要有一定的功德的。你如果说不持戒,不发心,自己只管自己,不管正法,那么你这个因一点也不集的话,可能也会饿肚子。

所以说我们生西方极乐世界,经常提这个问题,你菩提心要生起来,三品往生都要生菩提心。即使你菩提心不能真正地生起来,相似的菩提心也要生起来,“不可少善根福德资粮(因缘),得生彼国”,那么就是说要生极乐世界的人,还得要积聚一定的资粮,才能享受阿弥陀佛的所庄严的极乐世界的这个依报。

这个问题就是说,要解除一些人的疑问,为什么佛布施我们的福报,我们能够享受到?我们并没有集这个因,这个报从何而来?虽然是佛的慈悲布施给我们,我们还是要自己,要一定的,积聚一部份的福德资粮、智慧资粮,才能享受佛布施我们的那些福报。

所以说没有因的果是不会有的,哪怕佛慈悲布施我们的,也要我们自己有一定的,积集一定的资粮的,那么这个问题就解决了。没有因,不会受果的。

所以这个里面就含蓄了这个问题,佛给我们的那些享受,还要自己要一定的因,这个因,才能感到那个果。一点因也没有,佛再慈悲,我们感不到这个果。

所以说自己还是要努力的,很多人就懒汉思想:“极乐世界,十方的佛都慈悲布施我们,我们就躺在沙发上一动也不要动,享受好了。”这个不行的,决定自己要有一定的,再怎么要积集一部份的资粮,才能够得到佛的加持。也就是说佛加持你,你没有受加持的缘的话,加持还到不了你身上的。

我记得一本书上说,就是《道歌》,佛这个钩来了,你没有东西给他钩,没有个圈圈给他钩,怎么钩?钩不起来呢。你要有个圈子给钩,才钩上去,那至少你还要积集一部份资粮了,这个意思就是一样的。

第四个,已造的业,不会失坏的。这个,也是针对一个问题,外道的问题。那我们念下去,“谓诸已作善不善业,定能出生爱非爱果”,你要么不造业,造了业之后,造了善业,决定产生那个爱果、可爱的果。假使造了不善业,决定要产生非爱的果。

这个里边,外道有一些不同的说法。“如《超胜赞》”,一本书。它说,“梵志说善恶,能换如取舍”,梵志,婆罗门教徒,他们说善恶业可以交换的。这个“交换如取舍”,这个话,语法上看,交换是动词,取舍也是动词,这两样东西看不出它的关系。

我们从原文里边去考证之后,“交换”有迁移的意思。从这个换到那一个身上去,“取舍”,有布施跟受施的意思,那就说这个善恶业可以像布施一样,你造的善业可以布施给他,他能受到这个可爱的果;那么恶业当然也可以调了,也可以用这个方法,使自己造的恶业转给人家去,叫他去受苦,你自己不受。

这个外道,婆罗门有这个说法,他就说跟物质一样的,可以换的。我布施给你,或者你拿到,或者用种方法,把自己的恶业送给他,叫他去受。佛就反过来,不这么说。

“尊说作不失,未作无所遇”,释迦牟尼说的话,佛说的话呢,你要么不要造,造的业之后,决定不会失,就不会不受果的。造的善业一定生乐果,造的不善业一定是遭苦果。

“未作无所遇”,要是你没有造的话,无缘无故,这个爱非爱的果,到你头上来,不会的。你没有造业,不会受苦的。你没有造善业,也不会受乐果的。

我们经常碰到有些人,他心是很好,发愿,把自己的福报,把寿命供养给人家。这个心是好,能不能供养呢?不能供养的。有的人很担心,他发了很多愿,把他的寿命供养这个、供养那个,供完了,自己快死掉了。不会死的,这个你供不掉的。再一个,如果你发愿,使人家长寿,自己感的果报是长寿,不会短寿的。

这个业呢,造了之后不会失掉的。没有造的业,他无缘无故,也不会拿到你的善业的果报的。他是短命的,你要布施他一百岁,做不到的,这个他受不了的。除非他自己忏悔业障,把那些短命的业忏掉了,那么也可以修长寿法了等等了,也是有点希望。

业是不能转的。这个业是可以转——那是婆罗门的话,佛教里面没有的。

《三摩地王经》也这么说,“此复作已非不触,余所作者亦无受”,这个业的话,你造了之后,决定要受的,“触”就是要碰到那个果的。那么“余所作者”,人家所造的业你是受不了的。不会他造了业,你报顶替代受。

我们过去历史上,某人他犯了罪了,要杀头了,他儿子代他,也不允许的。这个没有这个,你儿子来代了他,就不杀了,没有这个事。弄得不好,两个都杀掉了。那么业报的里面呢,更没有那个事。人家造了业了,你去代受了,没有那回事的。

《毘奈耶阿笈摩》里边也说,“假使经百劫,诸业无失亡”,哪怕你经过很长的时间,造的业,没有受报之前,他这个业是存在的,不会失掉的。这个能的力量是永远存在的。那么碰到因缘和合的时候,他还要自己受他自己所造的业的报。

这个颂,汉地翻的不一样,但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假使经百劫,诸业无失亡,不会失掉的。那么这是说没有造的业,不会碰到你头上来的;你已造的业,要逃避也逃避不了。所以这两条,把业果的事情,已补充得非常完整了。有些自己想象的那些业果问题,都可以一扫而清。

(节选《广论讲记-第四十一讲》)

更新于:5个月前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