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容 正文
禅宗史话
禅宗史话
第一节禅宗的起源及其在印度的流传
禅学是佛教根本教义的一个中间论点,它是佛说一切教法之中的一大总相窍门。这恰是《华严经》所说的,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在开悟的人看起来,所谓头头是道,法法皆真。真是见色闻声,无非这个,扬眉瞬目,尽是玄机。可是对于迷昧的人看起来,所谓山就是山,水就是水,真是迷头认影,当面错过,翳眼空华,无中生有。我们要知道,开悟的人,所悟的是什么呢?就是这个禅学嘛。迷昧的人,所迷的是什么呢?就是这个禅学嘛。这样看来佛教的禅学的切实其实确是一切窍门的大总相窍门了。也就是我们崇奉佛教,发心修行的善须眉、善女人,最后所要达到独一的目的。
禅宗,它是中国佛教最主要的一个宗派。是根据初祖达摩大师依《楞伽经》与六祖惠能大师依《金刚经》而创立的宗派。禅宗的产生,也是有它的历史人缘,这就是说:法不孤起,依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即应。根据《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说,有一天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为了要令一切众生得大利益,就请佛说法,并且就把一枝金色的波萝花供献给佛。这个时刻释迦牟尼佛准许了他的请求,就高升法座。可是佛升座后一句话都不讲,只是手里拿着这枝波萝花静静地给在会大众看看。当时在座的许多学生和护法诸天,看到这一情景,心里都在想着,佛常日一升法坐,就开口说法。今天很奇怪,为什么坐了良久,只是拿一枝鲜花给我们看看,这是什么事理呀?人人都不理解佛拈花示众的主要意义。正在这个时刻,站在佛旁的一位老比丘,名叫摩诃迦叶尊者,看看之后,就融会到佛拈花意旨,忽然间破颜含笑起来。我们要知道大迦叶尊者,为什么看到佛的拈花示众,会破颜含笑起来呢?这就是他与佛一个是机,一个是教,机教相当,碎啄同时。他能够深深地彻底融会我佛拈花的奥妙窍门,默契了佛的心宗,所以到了大迦叶尊者微笑之后,佛立时开口说吾有处死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奥妙窍门,付嘱与摩诃迦叶。佛就把处死眼藏,传法给摩诃迦叶尊者,同时佛又把自己所搭金缕法衣和青色天所供献的钵一切都给了迦叶,这就是衣钵真传,成为西天第一代祖师。释迦牟尼佛传法所说这几句法语,究竟是什么事理呢?就是佛在菩提树下悟道之后三叹奇哉所说的大地众生,个个具有如来聪明德相的真理,就是心等于佛,佛等于心的真理。如来的净智妙慧一切功德,就叫做处死眼藏。处死就是根本佛法,眼藏就是大聪明择法眼,能够普照一切,含藏万法,一法等于一切法,一切法都含藏此一法之中,这一法就叫做处死眼藏,什么是涅槃妙心呢?也就是说不生不灭的妙真如心。这个真如妙心,是一真一切真,法法皆真,一如一切如,法法皆如。它是不变又能随缘,随缘依然不变。它随迷缘,就做六道众生,它随悟缘,就成四圣法界。这就譬如冰之与水一样的,随凉气之缘就水结成冰,随热气之缘,就冰化为水。这个真如心叫做妙心,妙字就是弗成思议的意思,实相就是无虚无妄真实之相,这就是妙真如心,实相无相,无相就是无有一切千差万别虚妄之相,唯是真实平等一相。平等一相,就是奥妙聪明德相。这处死眼藏是依照真心的大用方面来说,涅槃妙心就是按照真心本体方面来说,实相无相是按照真心德相方面来说,合起来就是根据真如妙心的体、相、用三个方面事理来讲,这个妙真如心真是一种幽微奥妙秘密的无上窍门,这个奥妙窍门就叫做一法界大总相窍门。它真是灵灵不昧,了了常知,无形无相,不生不灭的如来聪明德相。这种聪明德相,不只是佛有,我们众生也有,所以说即心即佛,即佛即心,这就是佛教禅宗的学说。简单的称为禅学。
我们要知道,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这是无说而说,无言之道,要我们从眼根与耳根方面,能够得个消息,体会佛的无言妙道。到了摩诃迦叶破颜含笑今后,佛开口说了几句法语,这是以言遣言,无言之道。前人说:大道本无言,因言而显道,真心本无相,即相而明心,就是这个事理。我想到孔子,有一次对几位学生说:余欲无言。学生说:这怎么办,假如夫子你不开口讲话,那么我们这些小小的学生们,就得不到教益了。孔子说:没紧要,你们看看天,它日日夜夜也没有讲话么。那春夏秋冬四时的节气,不是照样走得很好嘛?它一天到晚也没有讲话,那万物不是也生住异灭,辗转轮回终而复始嘛。你们看,天何言哉。这就充分辩清楚明了,无言才是真正的大道。所以说妙高顶上,从来不许商量,到了第二峰头,才说出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
第二节菩提达摩所传的禅学和在中国的
(一)慧可大师
二祖慧可大师(公元487--593年),本名叫做神光,俗家姓名姬武牢,今河南洛阳东人,在少小时代,对于儒家学说以及文学书本都有研究,悟解很深。削发今后,更精晓佛教大乘和小乘教义。有一次他在参禅时,在定中仿佛看到一位大德高僧指导他,到南方去参礼大善常识。是以慧可大师后来就到了河南洛阳嵩山少林寺去参礼初祖达摩大师。工作的经由是这样的,有一天,神光法师正在讲经说法时,溘然间看到有一个印度和尚在座听法,形态十分奇异,他那两只通亮的眼睛,眼光闪闪,令人敬畏。神光大师一想,这难道就是名闻中外的菩提达摩吗?于是他一边讲经,一边对这位和尚十分留意,在讲到重要之处,这位达摩大师就忽然地微笑起来。神光一看认为惊异,这位大师为什么发笑,难道笑我讲得纰谬么?就生起一个念头,等到讲完下座,派人找他来问问看,假如讲得有理,就算了,假如答不出来,不虚心把他口中的一对暴牙齿敲了下来。讲经停止,神光下座至香炉前面问讯时,溘然看见一对雪白如银的暴牙齿,已经整整洁齐放在香盘上面了。神光一看大为吃惊,生大忸捏,折伏了我慢妄心,知道这是一位大德圣贤,非同平常。抽了法衣立时到处寻找达摩大师,但已不知哪里去了。后来据说大师过去嵩山少林寺修面壁观。神光自知学浅德薄,望尘莫及,就放下身心,负荆请罪,请求处死,寻踪而至到了少林寺参礼达摩大师。看到大师孤身只影面对墙壁静坐,修行禅观。神光为了求法心切,就住了下来。每日日夕亲侍阁下,执役服劳,请求开示佛教要义,总认为会获得达摩的慈悲方便开示。经由了良久的时光,大师老是自顾自的参禅用功,一句话都不开口,使神光心如火烧一样,急得要命。这种情景,恰是前人说的求法之人,如病思良医,如饥思美食,如众蜂依蜜,我等亦如是,愿闻甘露法。又如经中说的:听者端视如渴饮,一心入于语义中,踊跃闻法生欢乐,如是之人可为说。神光就不顾一切,精进英勇为法忘躯,迫在眉睫寻求真理。有一天正逢大雪纷飞,天寒地冻,这时,神光大师心中,一念求法精诚,就跪在达摩大师面前,可是雪越下越大,地上白雪已经积得很高,围绕着神光的身体,已经达到腰间;可是达摩大师依旧是无动于衷,一句话也不劝导。此时,神光大师心急智生,就拔出和尚随身佩带的持戒修身用的戒刀,毅然地把自己左臂砍了下来,血流遍地,白雪染成殷红的鲜血一般。神光的精诚之心,断臂求法的精神,激动了达摩大师的慈悲心。他就开口问道:仁者,你为什么把左臂砍了下来呀?神光说:求大师与我安心哪!达摩就伸出一只手来,厉声对神光说:将心来与汝安。神光正在达摩伸手时刻,回光返照,悟彻一心本源,随口就回答说:觅心了弗成得。祖曰:与汝安心竟。这就是说,找来找去找不到心的所在。究竟在什么地方?真心他是无形无相,本来无一物,怎么会拿得出来呢!神光既然彻底悟到真心,所以达摩大师说我把你的心已经安好了,这叫高山流水,自有知音。达摩就把处死眼藏和衣钵付给神光,又为他起了法名,叫做慧可。同时又把从印度带来的《楞伽经》一部共有四卷传给慧可大师。《楞伽经》是我佛称性而谈的法要,就是我佛如来心地窍门,要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特别是对于如来禅学理论讲得十分透彻,达摩大师在传法与慧可大师时又说了四句偈子:吾本来此土,传法度迷津,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慧可大师当下就一肩担荷,遭遇达摩大师的法灯心印,为中国禅宗第二代祖师。达摩大师在中国以祖师禅教化众生,也就是不立说话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无上窍门。这就是如来禅和祖师禅的分界线。达摩大师在中国弘扬圣教,以禅学接引有缘众生。大事已毕,所作已办,于梁朝大通九年十月十五日,在禹门千圣寺,安祥端坐,示现灭度,涅槃逝世。后来他的学生们,把达摩大师的肉身安葬在熊耳山定林寺。使我们认为奇怪的是,到了次年,梁朝有一位使者,名叫宋之,他从西域回国途中,路过葱岭,正巧对面碰见了达摩大师,肩上搁着一把方便铲,铲铃上挂了一只罗汉草鞋,朝着西域路上回归印度去了。这位使者还对大师谈话请安,寒喧几句。等到梁使回国今后,就把葱林碰见达摩大师之事,启奏北魏的皇帝,人人都认为这是一桩奇事,明明把达摩大师尸首葬到定林寺,为什么又看到他经由葱岭回印度去了?为了要把这个八怪七喇的工作弄个明白,人人都来到熊耳山,把达摩大师的棺材打开一看,吓了一跳,棺材里没有尸首,只留有一只罗汉草鞋。当时皇帝和大众,才信任初祖达摩大师的神通妙力,真是弗成思议。这也证实了佛教所讲的诸佛菩萨大权示现,随类化身的事迹,是真实不虚的。其实就是生本不曾生,去实无所去的真理。梁武帝因仰慕大师的崇高道德,特地刻制一座御碑,并题了一篇碑文来赞赏这位菩提达摩大师。宣帝就给他谥号为圆觉大师。据说达摩大师的寿命很长,圆寂时有一百五十岁。
佛教禅宗是我国佛教史上影响最大的一个宗派。自从公元五世纪初期,菩提达摩大师东来中国之前,早就有了禅学传入中国。后汉末年安息国高僧安世高法师来到中国,从汉桓帝建和二年一向到灵帝建宁年代,在这二十几年里,就翻译了三十多部经典,如《安般守意经》大小《十二门经》等等,所传播的教义,都是介绍了小乘的禅学,而鸠摩罗什法师等所翻译的禅学是属于大乘的禅学。到达摩大师传来的禅宗,才叫做最上乘的禅学。从汉末和东晋南朝,在这几百年时间里,因为翻译经典事业方面大大成长。不只外公法师来中国参加翻译,就是我们中国许多大德高僧,也赓续着手翻译佛经和注释佛经,出现了大量佛经注疏等。到了东晋道安法师,也注释了不少经论,提倡禅学,所以修习禅定的风气,从此今后也加倍隆盛起来。
流传
(二)达摩大师
摩诃迦叶为了要续佛慧命,使法水常流,就是处死眼藏和衣钵以直指单传的形式,再传给阿难尊者,这是西天第二代祖师。再由阿难传法给商那尊者,法灯续焰,一向传到第二十七代般若多罗尊者,将处死眼藏和衣钵传授予菩提达摩大师,为西天第二十八代祖师。当时并嘱咐达摩大师说:吾灭度今后六十年,愿望你将此处死眼藏和衣钵传到中国去绍隆佛种,普利众生。菩提达摩大师是印度南天竺国人,刹帝利种姓族。他的父亲名字叫做香至。达摩大师是香至的第三个儿子。到了梁武帝大通元年(公元520年),达摩大师秉承了般若多罗的遗训,就乘一只经商的商船,航海东来。先到中国南海。当时南海的刺史肖昂,立时就写了一道表上报梁武帝。梁武帝得知印度来了一个有道德的高僧达摩大师,心里异常敬仰。于是派人到南海来专程迎接到金陵(南京)弘扬佛法,普济群生。梁武帝是异常崇奉佛法,而且大弘法化,发菩提心,兴隆三宝,造庙度僧,布施结缘。每隔五里地方,就造一座寺,每隔十里地方,就造一所庵,度很多善男信女去削发做和尚、当尼姑。他自己对于佛学也是异常精晓,但他只知道着相事修,追求人天福报,不知道离相妙修求证佛果菩提。梁武帝一见到达摩大师,就请求开示法要。
问曰:朕平生所有造寺、度僧、写经、弘扬佛法、到底有没有功德。祖曰:没有功德,只是人天之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看来虽有,其实没有。
帝曰:若何是真实功德呢?祖曰:清净聪明是奥妙圆融,本体空寂,无法可得,如是功德,绝对不是世间上有为之法所能求到的。
帝曰:若何是圣人所求的第一义谛呢?祖曰:廓然浩荡,本无圣贤。
帝曰:对朕者谁?祖曰:我不熟悉。
达摩与梁武帝二人,一问一答,可惜不能契合于梁武帝的小机。因为教大机小,所以梁武帝不融会达摩大师的根本法要。达摩禅师认为既是机缘不合,就离开金陵到洛阳去。这真是情投意合千言少,话不投契半句多。后来,梁武帝把上面问答情况,告知他的师父志公禅师,禅师听后就大吃一惊,即对陛下说:达摩大师这个开示其实太好了,他是观音大士,传佛心印的大权出现,乘愿再来。粱武帝听了志公禅师这么一说,心里认为懊悔,自愧有眼不识泰山,当面错过,急速就下了一道敕令,吩咐消磨许多兵马,吃紧追赶,一定要把达摩大师请回来,承事赡养。志公说:陛下千军万马,唤不回头。达摩大师刚走到江边,回头一看,后面有许多兵马追赶而来,大师正在危机时刻,随手就折了一支芦苇,掷在江中,脚踏芦苇渡江,扬长而去。到了洛阳,住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深入禅定。后来前人写了一付对联:一苇渡江何处去,九年面壁待人来。
嵩山,是中国五岳之一,少林寺有一千四百五十五年的历史。座落在河南省郑州与洛阳之间的嵩山之麓。当唐代时期,该寺曾经住过僧众二千五百人之多。这里的僧众除了禅宗大德之外,还有技艺拳术著称的武僧。人人都叫这种拳术为少林拳,并享有僧兵的光荣称号。僧兵曾经赞助过唐太宗李世民取胜于沙场之上。在明朝也有一度参加抗御倭寇,这就是达摩大师昔时面壁过的圣地。所以嵩山少林寺,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一个著名遐迩的名胜寺院。菩提达摩大师从印度把佛教禅宗传到中国,被称为是中国禅宗第一代开山祖师。再由菩提达摩大师,把处死眼藏和衣钵,传给二祖慧可大师,这叫做灯灯续焰,奕叶相承。
(三)僧璨大师
三祖僧璨大师(公元?--606年)。出生于北齐时代,原来是一位忠诚崇奉佛教的居士。当他在四十多岁的时刻,有一次见到二祖慧可大师,就恭敬地请问说:学生罪业深重,身患宿疾。所以特地来请乞降尚慈悲为我如法懊悔业障。二祖回答说:将罪来与汝忏。僧璨大师当下回光返照,溘然融会说:觅罪了弗成得。祖曰:与你忏罪竟。同时慧可大师又劝导说:汝一定要依佛法僧三宝安住,如法修持。经干预干与答之后,二祖知道僧璨知见准确悟理甚深,是个佛门法器。对他十分重视,为他剃度削发,取个法名叫做僧璨。从此今后,他所患之病也就逐渐地好起来。僧璨大师为了感师为他忏罪的深恩厚德,就放下身心,在祖下执侍巾瓶,做酒保达二年之久。后来慧可大师才把处死眼藏与衣钵,传给僧璨大师为禅宗第三祖,并开示说:是心是佛,是心是法,佛之与法,本来无二,平等一如的真理。僧璨大师得法之后,又到舒州皖公山安住,弘扬禅宗,曾经往来在太湖司空山地方,著有《信心铭》长达六百言之多,流传后世,普济群生。
(四)道信大师
四祖道信大师(公元580--615年),俗姓司马,蕲州人,在做沙弥的时刻,就久仰僧璨大师的威望。有一次见到三祖,就请求开示说,愿和尚慈悲,乞赐我一种解脱窍门,三祖说:什么人来缠缚你?答曰:没有人缚我三祖说:既然无人缚你,还要求什么解脱呢!道信于言下大悟。感师法雨之恩,就在僧璨大师门下,服役侍奉九年之久。有一天三祖就提出一个玄机妙理来试他,经由过程勘验之后,知他机缘已经成熟,就把处死眼藏和衣钵,传付于道信大师为禅宗第四代祖师。又把《信心铭》所讲理论开示道信大师。大意是:我们的虚妄身相非是真实,生灭诸法,本来无我,我们要知道即妄了真,这样才能够得证本觉法源。四祖在隋炀帝大业年中,就栖身庐山东林寺,有十多年之久,后来又到湖北黄梅县西北双峰寺,在那里达三十年之久,大阐宗风。道信大师的禅学思惟是:百千窍门,同归方寸;恒沙妙德,总在心流。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更,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大道虚旷,绝思绝虑等。四祖的禅学理论,是持续初祖的禅学法义。而且更有进一步的成长。
(五)弘忍大师
五祖弘忍大师(公元602--675年),湖北黄梅人。据传说他前生在破头山是做一个栽花行者。有一天见到四祖说:佛法妙道,我能不能得闻?道信大师说:你年纪已经很大了,纵能得闻佛法,也不能广弘法化,假如你转过身,这样就可以达到你的心愿。弘忍拜辞而去,后来转世,昔时幼的时刻,就去参礼四祖,道信大师就问弘忍说:你姓什么?答曰:我姓是佛。四祖又说:这样看来,你是没有姓了嘛?弘忍说:性空故所以无姓。道信大师听到这里,知道他是窍门龙象,就度他削发。并且把处死眼藏和衣钵,传付于弘忍大师,为禅宗第五代祖师。五祖得法今后,就往破头山安住,后来又到黄梅县东山寺弘扬禅宗。四祖道信大师与传窍门生弘忍大师,先后同住东山寺,大阐宗风,所以人人把他们师徒二人,称为东山窍门。达摩大师的禅学传到五祖弘忍时代已经形成了宗派的时代。因为黄梅弘忍大师,大弘法化,深得大众崇奉和崇拜,当时门下学生有一千多人,这样就演变成了一个规模很大的佛教教团组织,并以弘忍法师为法正和尚。在弘忍门下有一位首座和尚,名叫神秀,帮助五祖弘扬禅学。从五祖起,为了适应当时情况的成长需要,就以《金刚经》般若实相,真空妙理,教授学生,接引众生;从而把以前一贯所弘扬的《楞伽经》的主要教义和达摩的二行和四入的禅学事理,就无形中断弘扬了。
禅宗思惟和它的宗派的形成,是有着历史过程。从初祖达摩大师到六祖惠能大师为止,就是衣钵相传,处死眼藏,心领神会。恰是达摩大师所说的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也是前人所说的,西天四七,东土二三,四七指西天印度的二十八祖,二三指东土中国的六位祖师。这就是从印度一向到中国的禅宗法系的成长史,也是我们中国禅宗的根本源流。自从六祖惠能大师今后,为了要息灭争端,只传法印,不传衣钵。
第三节惠能开创的曹溪禅
中国禅宗出色的六祖惠能大师(公元638--713年),他是怎么削发而开了大悟的呢?这是我们人人所关心的一件大事。现在简要的介绍一下:惠能,俗姓卢,是广东新洲人,父名行瑫。母亲姓李,是唐朝贞观十三年二月初八日子时出生,他降生的时刻,有一道亮光腾空而起,同时更有奇异香气,遍满房室。到了天亮的时刻,忽然有二个和尚来对他的父亲说:你们家里昨天晚上有没有生一个小孩?我们今天特地来为他取一个名字,叫做惠能。卢父听了认为奇怪,我家昨晚是生了一个儿子,这二个和尚怎么会知道,他们为什么要给他取惠能这个名字,这究竟是什么事理呢?就问道:和尚,你给我儿取名叫惠能,这是什么意思。答曰:惠者以法惠施与一切众生,能者将来长大能作佛事。这二个和尚讲完后走了,无影无踪,也不知道到哪儿去了。惠能生来就不吃母奶,人人都很着急,到了晚上居然有一小我来,为他灌了甘露,使惠能身体异常健康,精神饱满、旺盛。到了二十四岁的时刻,不幸父亲逝世,家境贫寒,惠能就以砍柴谋生,伺候老母。
有一天,在广东南海路过一间旅社,溘然听到有人在店里诵念《金刚经》,惠能善根成熟,聪明焕发,就把肩上所挑之柴,放了下来,静心息虑至诚恳切的听《金刚经》,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豁然大悟说:真想不到自性是本来清净无染,真想不到自性本来就是不生不灭的,真想不到真如自性是人人本具的,真想不到自性本来不动不摇,真想不到自机能够生出一切万法。他深明我佛心宗,立时认为身心安泰,禅悦为食,法喜充满,就对这位念经客人说:刚才你所念的经是什么经?是从那里来的?客人说:这部《金刚经》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五祖弘忍大师那里得来的。惠能听了异常高兴,就把柴卖了,准备了安家养母的粮食,促忙忙来到黄梅弘忍大师的东禅寺。很巧五祖正在法堂里升座说法,惠能上前参礼。五祖看到这个樵夫来得奇怪,就问道:那里来?答曰:岭南来。五祖更厉声的说:南蛮獦獠也来闻佛法。惠能说:和尚,人有南北,难道佛性还有南北么?五祖吃了一惊,知道这个佛门法器,乘愿再来,就不与多讲,以免被别人嫉妒,反而不妙。当时就叫他去米房里做舂米工作,惠能在米房舂米,因他身材生得瘦小,当他舂米踏石时刻,重量不敷,所以腰间挂了一块石头,人人都叫他为卢行者。他虽天天舂米,可是不时刻刻在回光返照,静虑修禅,内绝妄念,外息诸缘,用功修行。
卢行者经由一段很长时间,功夫就一天天的深造进步。有一天,忽然有一个小沙弥走到了米房来,口里念着一首偈子: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不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意思是说我们的身体就象一棵菩提道树一样,可以作为修行的基本。我们这一念心,就象光明残暴的明镜台一样,圆光普照一切万法。我们要想复素心源,获得究竟的清净,使这个菩提道树,日趋肃静嵬峨,那就要勤勤恳恳,不时刻刻的修行用功,把这个明镜台拂拭得干干净净,清清楚楚,不要使许多无明烦恼的粗尘细垢把菩提树和明镜台染得污浊。卢行者一听,知道这是佛法的事理,他认为这四句话,事理虽然说得很好,只是渐次窍门,照样着于有修有证的执相染修,不合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清净妙修,修即无修的事理;而神秀首座是根据达摩的《楞伽》心要,所谓自性本净和渐悟渐修的原则。惠能当时就问小沙弥说:刚才你所念的四句偈子是什么人作的?小沙弥说:哈哈:卢行者,你一天到晚在舂米,外面的大工作什么都不知道?我们的弘忍和尚要传付法印,退居让位,要全寺大众每人都做一首偈子,谁作得好、作得对,这个处死眼藏和衣钵就付给谁。我们寺里有一个学问渊博,佛法精晓的神秀首座和尚,他一定作得好,所以我们人人都不敢作,就是作也比不上神秀首座,我现在念的这四句偈,就是他所作的。全寺大众异口同声,都说这四句作得其实太好了,人人都把它背熟,记在心中,作为我们修行的指导思惟。惠能听了今后,就叹了一声气说:小师傅我也有四句话,就是我不识字,不会写,怎么办呢?小沙弥说:哈哈!你在米房舂米,也想作一首偈子么?好么!你假如真的会做,我可以代笔书写。惠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大意是佛果菩提无形无相,本来没有一法可得,那有什么菩提树。智光明彻,空无所有,本来就长短色非声,那有什么明镜台。法身清净,犹若虚空,本来无有一物。既是不生不灭,无修无证,那里还有什么烦恼可断,尘埃可惹!这真是踏破虚空无一事,涅槃死活绝安排。圆桃桃,赤洒洒,寸丝不挂,六根清净。到这里翻过身来,真所谓三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十方刹土,自他不隔于毫端。卢行者,深明般若真空,悟彻一心本源,所以写出这样一首远尘离垢,绝相超宗的偈子。与神秀首座那首偈子来一比较,自然弗成同日而语。但神秀大师的偈子,是有修有证,依次深入,而惠能大师的偈子,是无修无证,各有不合的侧重,都是对机施教,应病开方。前人说:理虽顿悟,事须渐修,切切弗成偏执一边,或泥于事相,或落于虚无。神秀的看法,就象前人说的平步青云坐的人,虽然得法未为真。而惠能大师的概念,也恰是平步青云重进步,十方刹土现全身。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要谨记莲池大师所开示的:执事而迷理,不虚入品之功;执理而废事,反受失之祸。当然像六祖大师是一个顿悟顿证之人,才可行过量之事。像我们凡夫初发心的人,一定要事理双融,解行并进,这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老老实实参修,自然会有寒灰爆豆时,正如圆瑛大师说的那样狂心歇处幻身融,内外根尘色即空,洞彻灵明无挂碍,千差万别一时通。小沙弥把惠能大师这四句偈子与神秀大师的四句倡子,一切都写在墙壁之上。这个消息传遍全寺,引起震动,传到五祖那里,弘忍大师听了今后,对于惠能所做的偈子异常赞美,他就亲自拿一根手杖,跑到米房去看。惠能此时正在米房舂米,五祖就借事显理,暗通消息,问曰:米熟否?惠能说:米熟久矣,欠筛在。大意是说我禅定功夫早已成熟,透彻玄关,只是没有获得你五祖白叟的证实。五祖听了今后,就将手杖向米袋上敲了三记。转过身来又把墙上惠能写的四句偈子,用鞋底把它擦去,以免发生对惠能晦气的事。惠能机缘成熟,特别对五祖三敲米袋用意所在,心领神会,就是要他今夜三更前来相见。惠能获得弘忍大师的暗示,心里异常欢乐。到了半夜三更,惠能就恭敬忠诚地走到五祖的卧室来,只见房门半掩,就排闼进去,一见五祖就跪了下来,弘忍大师就为惠能开示说法,机教相当,心领神会,又将处死眼藏和家传的衣钵传给惠能,称为东土第六代祖师;并指导惠能急速离寺,以免发生不测。五祖就连夜亲送六祖到九江,在六祖和五祖拜别时说迷时靠师度,悟时要自度。二句话说得多么准确呀!我们应该要铭刻在心,大有受用。
五祖回寺后,过了三日,才普告全寺大众说,我的处死已经南传了。在座大众都莫名其妙,可是寺内有位上座和尚名叫慧明,对五祖的处死眼藏,特别是佛的衣钵,异常宝贵,被卢行者得去,心里认为恼怒,立时飞奔追赶。六祖惠能大师在路上回头一看后面有人追赶,就将衣钵放在路旁草堆里面,坐在路口不走。慧明首座来到六祖面前,眼睛看到草中衣钵,就用全身之力双手去拿衣钵,可是衣钵动也不动。慧明心里就害怕起来,大声疾叫,卢行者,卢行者,六祖就问:慧明首座,你是为衣钵来?照样为法来?慧明想了一想不好意思只好说:我是为法来。六祖说:你既是为法而来,坐下,坐下。六祖就开示说不思善,不思恶,这时,若何是你慧上座的本来面貌?快说,快说。正在这个时刻,慧明上座回光返照,溘然省悟过来,体会到自己一念未动以前的本来面貌,就回答说:大师,除此密言密意之外,还有密否?六祖说:与你说者就不是密,密就在你边。慧明言下大悟,当下礼拜惠能为师。六祖说:我与你二人,同拜黄梅五祖弘忍大师为师吧!后来惠能大师与慧明上座,人人各自教化一方,接引后学。从此今后禅宗大振。
唐仪凤元年惠能大师就到了南海法性寺去参拜印宗法师。当天夜里在大殿里听到二个和尚因为看到佛前所挂的长幡,被风吹动了,就争辩起来,一个和尚说是风动,一个和尚说不是风动是幡动,彼此争吵不休。惠能大师就说,你们不要争吵,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们二人的心在那里动。我们人人回光返照看,到底是什么在那里动。当时印宗法师在旁边听到六祖的话,认为惊奇,认为一定是位大德高贤,就请惠能大师为人人开示佛法要义。六祖就把五家传给他的衣钵拿出来,给人人看看礼拜,令众生广种福田。不久印宗法师又为惠能大师正式举行剃度典礼。又请智光律师,在法性寺临坛传授比丘满分戒法,授以具足大戒。这个戒坛本来是刘宋时一位拔摩尊者所造的。在戒台那里写有一篇记文说:后来当有肉身菩萨来此受戒。别的,又有梁朝时代的真谛法师曾在这个戒坛旁边,亲手栽种了一棵菩提树。在树旁立了一个碑记说:一百二十年今后,有一位大士菩萨,坐在此树之下,说无上道法。今天惠能大师来到这里,就是验证其事。第二年,六祖又到曹溪宝林寺,弘扬圣教,大阐宗风,并宣布从此今后传法,只传法印,不传衣钵,以免为了争夺佛的衣钵,发生不需要的纠葛。在惠能门下的得窍门生有四十三人,个中最出名的有南岳怀让禅师与青原行思禅师两位大德高贤。
第四节五家七派
南岳怀让禅师(公元677--744年),金州安康(今属陕西)人,俗姓杜。从嵩山来曹溪宝林寺参拜惠能禅师。六祖问曰:那里来。答曰:嵩山来。祖再曰:凭么物凭么来?就是说这个器械那里来?答曰:唤作一物即不中。祖师进一步问:还有修证也无?答曰:修证即不无,可是染污即不得。六祖当下就应许说:只此不染污是十方诸佛之所护念,汝即如是,我也如是。六祖大师就把处死眼藏授予南岳怀让大师。怀师开悟今后,又到湖南衡阳南岳栖身,在那里大阐宗风。又青原行思禅师(公元?--740年)来参礼六祖,恭敬忠诚的问曰:当何所务不落阶级。祖开示说:汝曾作什么来。就是说汝来这里做什么呢?答曰:圣谛亦不为。祖曰:落何阶级?就是说,圣谛第一义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汝看究竟落什么阶级呢!答曰:圣谛尚不为,还有什么阶级。六祖知道他是佛门法器,又传法印与青原行思。他从六祖会下得法之后,就到吉州青原山般若寺安住精修,弘扬禅宗。这是六祖惠能大师把如来处死眼藏奥妙窍门付授与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二位最显著大德高僧的历史。
在六祖惠能禅师把处死眼藏的如来慧命,传付给怀让和青原今后,禅宗的法派就从这二支成长起来,一是从南岳怀让禅师再传与马祖道一禅师(公元709--788年)二是从青原行思禅师再传与石头希迁禅师(公元700--790年)。又从马祖和石头二位大师今后,法水长流,智灯永耀。我们中国佛教的禅宗就分为五家宗派,著名世界。一是临济宗,二是曹洞宗,三是沩仰宗,四是云门宗,五是法眼宗。这就是初祖菩提达摩大师所预先嘱付的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偈语的事理。现在把禅宗五家宗派的形成和成长情况分述如下:
第一是马家传百丈,百丈传黄蘖,黄蘖传临济义玄禅师,师住镇州沱河侧,这是临济宗。
第二是石头传蔼山,蔼山传云岩,云岩传良介禅师,师传瑞州洞山,洞山传本寂禅师,住抚州曹山,这是曹洞宗。
第三是百丈传灵佑禅师,师传潭州伪山,沩山传慧寂禅师,师住袁州仰山,这是沩仰宗。
第四石头传天皇,天皇传龙潭,龙潭传德山,德山传雪峰,雪峰传文偃禅师,师住韶州云门,这是云门宗。
第五是雪峰传玄沙,玄沙传罗汉,罗汉传文益禅师,师住金陵(南京)清凉院,南唐中主李璟谥师为法眼火禅师,这是法眼宗。
五家宗派的主要特点,天隐修祖概括为下面五句话:临济是怒雷掩耳。沩仰是光含秋月。曹洞是万派朝宗。云门是乾坤坐断。法眼是千山独露。这样看来五家在度生方便,随机接物的风格上,略有不合,而归根到底,同出一源,本无差别,这真是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老是春。圆瑛大师有一首诗。揭示了曹溪门下的禅风。轰轰烈烈似雷霆,捧喝交驰不暂停,迫得顶门开正眼,重逢原是本来人。此外临济宗的行棒喝。沩仰宗的示圆相。曹洞宗的传宝镜。云门宗的一字关。法眼宗的明六相等微妙机锋,这里不再一一列举,只要我们老老实实蓦直参去,自然会有破颜含笑的一天。
伪仰宗自从仰山禅师开始,只传到第四代。到了宋朝初期这个宗派,就已经不大著名了。法眼宗,自从永明延寿大师今后,也只再传了二代,无人问津了。最隆盛的可算临济宗。自从临济义玄禅师的最初法脉长沙楚圆大师今后,又分传出二个法系,一是传与南昌黄龙山的慧南大师。一是传与宜春杨岐山的方会大师。这二位大师都是禅门的宗匠,大弘法化,力阐宗风,盛极一时。是以黄龙和杨岐二家又成为二个小宗派。这样连原来的五家宗派,曾有五家七派的说法。特别是临济宗法系的杨岐一派,最为隆盛。所以库房里有杨岐灯盏明千古的嘉话,流传至今;而临济一宗,真是灯灯续焰,积厚流光。到现在中国有许多名山寺院,多属于这个法派。再说云门宗。在宋代初期净慈寺出了一个宗本禅师,此派也是异常旺盛。这个法统高僧大德人才很多,特别在中国北方加倍得势。就是传承方面也比较长。到了南宋时期,这个宗才开始慢慢地趋于衰微。最后就烟消云散了。曹洞宗这个法系本来是由洞山良介禅师与曹山本寂禅师,他们师徒两位联合创立,所以叫做曹洞宗。可是在南宋时代。才开始兴旺起来,道风远播,盛极一时。它对于法脉传承,是仅次于临济宗。
第五节学禅举要
禅有如来禅与祖师禅二种不合的阶段。如来禅就是根据佛经所说的禅学事理,即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之后,对金色梵衲摩诃迦叶尊者,传授处死眼藏和衣钵时刻,所说的法语。祖师禅是达摩初祖,航海东来,到嵩山少林寺九年面壁,不立说话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事理。不论是如来禅,或者祖师禅,都是为了开示悟入众生本具佛之知见,这就是明白宗时是无字教,明白教时是有字宗。如何学禅?现举要如下:
(一)调五事
调五事,至于修学禅定最初下手用功的方法,根据圆瑛大师所劝导的法语,特为介绍一下。参禅用功要以修习止观为起点,到了止观功夫用到深时,就会获得定、慧。止观,必须要并重,弗成着重一边。用功时刻,假如止过于观,就会落于昏沉睡觉;若使观过于止,就会偏于掉举狼藉。昏沉与掉举二种情境,都是参禅用功人的缺点,一定要特别留意。在正当参禅的时刻,要调和均等,假如坐禅的时刻,发明昏沉,就要用观照来对治。假如发明掉举,就要用止静来制止。修行止观,第一要寻找一个寂静地方,这样就轻易把心收摄起来。第二要调剂身体,一定要端身正坐,要结跏趺坐,单盘坐或双盘坐都可以。坐的时刻,要不俯、不仰,不偏于东边,不偏于西边。要把身体挺直起来,头要靠于衣领,眼睛打开三分,以看到自己的鼻尖为限。就像佛像的眼睛一样,慈悲垂视,这样就不轻易发生睡眠和狼藉。第三就是要把气息调好。将身中的浊气渐渐地呼出来,把外面新鲜空气逐渐吸进去。第四就是要把鼻息调好。将自己鼻中的进出气息调得纯净,调得不太急,也不太慢。把我们的身体和气息呼吸一切都调剂得如如法法。这些都是要修学禅定功夫的助道人缘。助道人缘的前提具备,可以使我们更好来参禅看话头。第五就是要开始调心用功。究竟要如何调心呢?就是把我们一天到晚,想来想去的第六意识,不令它生起思惟分别。不去思惟善的境界,也不使它生起恶的境界,也不起攀缘外面色声香味触五尘境界,也不使它去攀缘心坎法尘的境界。到这里只是万缘一切放下,一个妄念都不生起,这种境界就叫做止的功夫。
功夫用到身心寂静一念不生,这是很好,可是切切弗成枉然空坐,假如只是静坐,而不去用聪明来观照,这正象夜里一片寂静世界,而没有月亮光明的普照,所以一定要从止起观。观字要读去声。决不是用眼睛观察迟疑器械的观,这乃用聪明观照的观。要离高兴意识提起一句话头,要蓦直地参下去。
(二)参话头与起疑情
在参究的时刻,最重要的,就是用自己本觉理体,生起一种始觉聪明光明,正所谓灵灵不昧,了了常知,要照着这个话头。什么叫做话头呢?如参父母未生以前若何是我本来面貌?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念佛是谁?等等。随你自己欢乐那一个话头都可以。要提起这一句话头,反复来参究。把心光一向照了这个话头。起疑情若何是我本来面貌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念佛是谁呢?参禅人切切要留意,对话头只许起疑情,不许用分别心来解释,所谓拟议与考虑,白云切切里。摇唇与鼓舌,开口落二三。
参禅的人,更要留意到参禅是用一段心光聪明来参,不是用意识来分别。聪明是没有分其余,意识是有分其余,这是分别与无分别二个根本不合的原则。假如一路了分别心,妄想纷纷,扰乱自心,就不能止了,故参禅一定要用聪明来观照,要看一句话头。看话头,就是用一种方便窍门来止息妄心,照明真性。我们能够把这一句话头看得好,就要疑情提得起。疑情提得起,那么妄想心就能够斩得断。用疑情来制伏妄想,就是割断第六意识,不许它妄动。正如《金刚经》讲的要降伏其心。这个疑情与妄想二者之间,绝对是不能并立,有了疑情,就没有妄想,自然有了妄想,也没有疑情。就好象光明与阴郁不能同时存在的事理一样。
参禅最最重要就是起疑情,在我们用功没有亲见本来面貌以前,老是要一向疑下去,若何是我本来面貌?能够一向疑,当然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这个规律,是有一定事理。对一句话头,一段疑情,要抓得绵绵密密,一点都不能放松,要把日常平凡所用的第六意识妄想心,所谓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参禅用功的人,要做一个无心道人,行也不知行,坐也不知坐,熟视无睹,听而不闻,一天到晚,二六时中,无不如是。到这里才是功夫响应了,一向参到山穷水尽处,自然会有转过身来的时刻。待到疑团打破,见性明心,等于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到这里才是知道溪声就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所以十方诸佛,历代祖师,无不从此一门入,超出妙肃静路。《楞严经》说: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皆如来藏妙真如心。总之处处总成华藏界,无一不是毗卢海。参禅之人,还要发大菩提心,要有耐心,切切不能急于求成越快越好,或求什么神通。当心走错路,不时务要凸起金刚眼,亲见本来人。
(三)止观双修
止观双修,止观,止字就是寂的事理,观字就是照的事理。我们参禅定要止观双行,寂照并进,这就像飞鸟两个同党一样,车的两个轮盘一样。一定要平均齐等,弗成着重一边。参禅绝对不能够用第六意识。因为意识是修禅人的冤家仇人,我们要谨记《楞严经》里面几句话。阿难尊者请问佛所修之定,释迦牟尼佛在没有对阿难尊者开示定功以前,就先来一个破除第六意识,不只破除意识恶念的一面,而且连意识性善功德的一面,也要破除。把第六意识妄想心破到屁滚尿流。这充分证清楚明了第六意识对参禅人来说,是绝对弗成用的。因为它是众生的死活根本。更要留意的是第六意识,也有惺惺寂寂的功能,这种惺惺寂寂与寂照工夫相仿佛,等于:寂寂惺惺是,无记寂寂非,惺惺寂寂是,妄想惺惺非。参禅用功要回光返照,照彻一心本源。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定慧自然具足。永嘉禅师说:这里悟证与修证的不合,悟证只是明心见性,更需依悟进修;修证就能从体起用,妙用繁兴,弗成思议。有的先悟后修,有的先修后悟,有的悟修同时,边修边悟,边悟边修。所以说,佛本是而须修,惑原空而须断。现举马祖和怀让禅师的一段故事,来说明个中事理。
(四)磨砖不能成镜
马祖名叫道一(公元709--788年)是四川广汉县人,他的容貌生得异常八怪七喇。曾在唐和尚处寂大师那里学过禅理,后来到各地参方访道。弘法利生,大多是在江西,所以人称为江西马祖大师。他少小到罗汉寺削发,后来在渝州圆公律师那里受具足戒。开元时又到湖南南岳山,在一个草庵里安居用功,修习禅定。当时南岳山般若寺的怀让禅师,看到马祖老是关起门来坐禅,韬匮藏珠,不知道他的功夫是否准确。有一天他去敲马祖的门,敲得使人振耳欲聋,于是马祖就出来开门。怀让一见马祖就问:大师为何天天坐禅?一味枯坐,假如不修止观功夫,那是不能成功的。修禅决不是一味枯坐。马祖没有体会大师的开示,又关起门来坐禅。怀让大师生怕马祖坐禅走了错路,所以就想了一个方便办法,引他出来,再进一步劝导他。就拿了一块砖头,天天都在马祖草庵门前磨砖,磨来磨去,声音很响。磨了好多天,马祖天天听到磨砖的声音,使他安不下心来,又开了庵门,出来看看什么人在这里磨砖。一看,原来就是前几天来敲门的那个怀让禅师。马祖就问:禅师!你在这里磨砖,到底为了作什么用处?怀让回答说:哈哈!你不知道么,我磨砖是为了做一面镜子啦!马祖一听认为好笑,就说:禅师,磨砖怎么可以做镜呢?怀让说:对呀!我磨砖不能做镜,那么你在庵里枯坐就能够成佛吗?马祖一听忽然大有启发,如饮甘露醍醐一样,心神愉快,法喜充满。深感劝导之恩,就发心亲近南岳禅师。侍奉阁下达九年之久,不时受到怀让禅师的薰陶、示导,天天都能听到微妙奥旨。于是马祖的道德学问,一天一天的增长起来,禅定功夫大有进步。后来获得怀让禅师的印可说:深得吾心就将处死眼藏,如来心印,传给马祖道一大师。
(五)即心是佛
即心是佛,马祖自从南岳得法今后,起先曾住建阳佛迹寺。后来又到福州去大弘禅宗,普济群生。因他善于随机化导,方便利生,所以四方学者禅和子们,对马祖异常尊重敬仰。有一次从明州大梅山来了一位名叫法常和尚,参拜马祖,请求开示。法常说:请问禅师,若何是佛?马祖说:即心是佛。法常一听,就开了大悟。是以就到四明真归地方去隐居,盖了一个茅篷,就在那里精进修行禅定功夫,一心参禅。过了一段时光,马祖知道法常住茅蓬坐禅,不知他对于即心是佛事理,参到什么程度,悟得彻底不彻底。就派了一个禅和子,到大梅山去访问法常,看看他的功夫,究竟到了什么程度,勘验一下。这位禅和子见到法常就问:禅师,据说你早年在马祖那里,获得什么看法,而来到这里住山参禅?法常说:马祖大师对我劝导说,即心是佛。受教之下,获得好处,所以来住大梅山,清净精修。这位禅和子叫了一声哎呀!说:马祖大师比来说法开示是说非心非佛,不再说即心是佛了。法常大师叹了一口气,说:这个老汉子,胡弄世界人,任从他非心非佛,我这里依然照样即心是佛。禅和子回去今后,就向马祖说上述的情况,马祖听了异常欢乐,认为法常切实其实冲破三关,彻底穷源,脚根点地,悟明心宗,才能够说出这种踏扎实实惊动人天的说话。马祖最后说了一句话:梅子熟已就是说他的功夫已经到家了。我师圆公大师,在参禅修准时刻曾说:梧桐叶落始知秋,佛法休抛世法求,消息不须旁处觅,直于落处见根由。与个中事理,暗通消息。
(六)团团转与吱吱叫
马祖大师未削发前有几位老同伙。听到马祖开了大悟,到处说法,有问必答,皆大欢乐。人人都认为异常稀奇,心中只是半信半疑。有一天这几位老同伙,约定日期去看望马祖,并请开示,可是又想不出问些什么才好。人人就一边走着一边想,东张西望,溘然看到通衢旁有一只老黄牛,鼻子上穿了一根绳子,缚在大树上面。这头黄牛,闲极无聊,就盘绕着这棵树,先从左边偏向转、转、转,把这根牛绳越转越短,最后把鼻子碰着树上。再回过来又朝着右边偏向转、转、转,把绳子再逐渐放松,后来又越转越紧,最后又把鼻子碰着树上。中心有一位农民说,我们就把这件工作去请马祖开示。人人都异口同声说,这太好了。忽然间飞来一只秋蝉,脚被丝网扳住,飞不以前。当下就吱吱地拼命狂叫。蜘蛛看到秋蝉飞来缠在丝网,立时就赶来开口要把它吃掉。在这一发千钧死活关头时刻,秋蝉用尽全力,向前猛冲,只听到呼噜一声,就离开丝网向前飞去了。这几位农民都说好极了,我们再把这件事去问马祖。人人走到马祖庙里,看到许多善男信女,都在跪拜后坐下听法。农民们也同样地对马祖大师礼拜坐下,有一位农民代表人人请问马祖说:请问和尚,若何是团团转?马祖说:只因绳子赓续。人人听到这句话都认为奇怪得很,难道马祖也看到了吗?又问:绳断又若何?答曰:逍遥安闲去也。人人都说答得对。当下就改变早年半疑半信的心情。缠着又问:请问和尚若何是吱吱叫。马祖说,只因脚下有丝。农民们听到这个回答,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再问:丝断又若何呢?答曰:呼噜飞去了。到这里几位老同伙人人对马祖的回答,甘拜下风,断疑生信,赞叹不已。马祖的老同伙都是就事论事,真是答得好,答得对,一点都不错,所以生大欢乐赞叹。可是马祖大师所回答的,句句都是借事显理,事理双融,依理会心。第一问答是说:我们众生在六道轮回团团转,主如果被业绳子所牵,所以不能解脱。假如发心修行,把善恶绳斩断,自然可以跳出三界,证入涅槃逍遥安闲。第二问答是说,我们众生在六道轮回受了三苦八苦,在那里吱、吱的叫苦。这是因为众生心中一念情丝紧紧的缠住无法斩断。假如我们发菩提心,努力修行,放下万缘,识破一切,斩断情丝,断欲学无为,断惑证涅槃,便得大解脱,岂不是就呼噜的飞去了吗?我愿望人人,把上面所讲这二个公案,要好好体会体会。在这里下一番苦功,一定要把业的绳子斩断,一定要把心里的情丝清除,获得真实的受用,也不辜负马祖大师语重心长的慈悲开示。
上面所介绍的初家传法与二祖以及五家传法与六祖,惠能传法与怀让。南岳付给马祖的法印等许多历史故事,都是禅机公案。外面上看来,只不过几句法语,或随口座谈,一问一答。可是个中奥义玄机,真是妙弗成言,发人省悟。我们能够不于言中撷取,要在言外知归。真所谓阳春布德,花香漏泄于枝梢;素月流辉,波印透开于潭底。这一举一动,片言半偈,扬眉瞬目,竖臂擎拳,在在处处,无不是本地风光,和盘托出。最主要的,只是在于我们体会不体会,能不能一肩担荷,直下承当。迷的人头头错过,悟的人阁下逢源。我们应该到这里,放下草庵,直入宝所。这样才能够看到诸大祖师的一片慈悲心肠,才知道原来本是宁靖无象,一无所有。所以愿望同参道友们,要记得前人的二句话:不于个中起分别,是故此处最吉祥。这究竟是什么?请你参参看吧!能在这里得个消息,那真是恭喜恭喜,不辜负学佛平生,修行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