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容 正文

第二篇 受持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

佛学知识2024-04-18 10:35
简介第二篇 受持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壹 为什么要受戒皈依三宝是学佛的入门,受持戒律是崇奉的实践。佛教徒皈依三宝今后,应该进一步发心受戒。因为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

  第二篇 受持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

  壹 为什么要受戒

  皈依三宝是学佛的入门,受持戒律是崇奉的实践。佛教徒皈依三宝今后,应该进一步发心受戒。因为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世间一切道德性为的总归。受戒好比学生遵守校规,国民固守司法一般,不合的是,校规、司法是来自外在的约束,属于他律;而佛教的戒律,是发自心坎的自我要求,属于自律。即使平坦如高速公路,假如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时有发生车祸的危险;同样的,在人生旅途上,假如不持戒,也随时会有犯过招祸的可能。所以,学佛的人必须要受戒。

  戒,分为削发戒、在家戒。又可分为大乘戒、小乘戒。属于在家信众受持的戒有: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以下分别略述之。

  贰 五戒

  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言、不喝酒。《杂阿含经》卷三十三载:云何名为优婆塞戒具足?应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言、喝酒等,而不乐作,是名优婆塞戒具足。可见五戒是在家优婆塞、优婆夷应持守的戒律。

  佛教的戒律虽然有削发戒、在家戒的差别,然则一切戒律都是依据五戒为根本,所以五戒又称为根本大戒。

  一、五戒的内容

  1.不杀生:就是不侵犯他人的生命。大至杀人,小至杀死甲由、老鼠、蚊蚁等,都是杀生。不过,佛教是以工本钱的宗教,所以不杀生,主如果指不杀人。杀人是犯波罗夷(极重罪),是戒律中的根本大戒,是不通懊悔的。假如杀死甲由、蚊蚁等,是犯突吉罗(轻垢罪),属于恶作,虽然一样有罪,但跟杀人不一样。

  此外,浪费时间,破坏物质,也是杀生,因为生命是时间的累积,所以浪费时间如同杀生;相同的,随便浪费物品也是杀生,因为物品是大众的资本,是大众集聚人缘而成的。

  戒杀生,主如果培养我们的慈悲心,《涅槃经》说:食肉者,断大慈种,行住坐卧,一切众生闻其肉气悉生恐怖。所以佛教徒吃素,主如果不忍心屠杀鸡、鸭、猪、羊等动物的生命,是为了长养慈悲心。有人认为植物也有生命,但佛教认为动物有心识的反应,而植物只有物理的反应,是以吃素不算杀生。

  2.不偷盗:就是不侵犯别人的财富。简单的说,不是自己的器械,未经许可便占为己有,就是偷盗;光天化日之下,强取他人的财物,更是偷盗。根据戒律,窃取价值五钱(古印度摩揭陀国货币单位)以上的器械,这样的偷盗行为,就犯了根本大戒。日常平凡顺手取用公家的信纸、信封、原子笔等,甚至借用器械未还,叫做不清净的行为,虽然不是犯了根本戒,但照样要负因果责任的。在戒律中,最难熬苦楚持的戒律,就是盗戒,因为凡将无主以外的器械,私自据为己有,就犯了盗戒。

  3.不邪淫:所谓邪淫,是指合法的夫妻关系以外的男女爱欲行为。例如强奸、嫖妓、重婚、诱拐、发卖人口、妨碍家庭、强迫别人从事卖淫等有伤社会风化的行为,都犯了邪淫戒。至于心中爱慕某人,但未付诸行动,虽然没有触犯根本戒,然则心中不清净,烦恼妄想扰动,日子也不好过,而持戒的目的,主如果使身心清净。

  邪淫,是社会纷乱的导前哨。例如乱伦、雏妓问题,是文明社会的一大耻辱。他如同性恋衍生的爱滋病,更引起了廿世纪的大惊恐。假如人人都能持不邪淫戒,便不会发生这些问题;夫妻坚持不邪淫戒,则家庭是个和乐的家庭,社会是个守礼的社会。

  4.不妄言:妄言,就是说虚妄不实的话,包括搬弄长短的两舌、恶毒伤人的恶口、欺瞒不实的妄言、攀龙趋凤的绮语。妄言依其性质又可分为:大妄言、小妄言、方便妄言三种。

  (1)大妄言:指没有证果的人,说证果了,没有获得神通,说得神通了。此种未证谓证、未得谓得,是属于大妄言的行为。别的说四众的过失,尤其说削发二众的过失,也犯了严重的根本大戒。

  (2)小妄言:见言不见,不见言见;是说非,非说是;甚至知而不言,不知而言,这些都属于妄言。

  (3)方便妄言:就是俗称的善意的欺骗。譬如医生为顾及绝症病人的情绪,是以隐瞒实际病情,这种为别人利益著想而说的妄言,就是方便妄言。

  5.不喝酒:虽然明指为酒,然则凡能刺激神经,使人丧失理智、废弛德性的器械,诸如大麻、鸦片、安非他命、速赐康、强力胶、玛啡、红中白板等,都是不喝酒戒所要戒除的。

  五戒中的前四戒,所禁戒的行为本质就是罪恶,是以称为性戒;不喝酒戒是佛教五戒的特色,酒的本质虽非罪恶,然则喝酒轻易引起世人诽谤,或诱发其他的性罪,是以称为遮戒。

  《大毗婆娑论》卷百二十三说:印度有位优婆塞,因为喝酒,于是窃取邻居的鸡,犯了偷盗戒;烹杀做为下酒菜,犯了杀生戒;邻妇问起,他妄言说没看见鸡,犯了妄言戒;此时又见邻妇貌美,非礼她,犯了邪淫戒。喝酒使人无惭无愧、丧失理智,因为喝酒而造下杀、盗、淫、妄等四重罪,所以应该戒除喝酒。

  佛教是重视般若聪明的宗教,唯有戒酒,才能使神智清楚,理路清晰,聪明晴明。

  二、五戒的意义

  五戒虽然分别为五,然则根本精神是不侵犯;不侵犯而尊重别人,便能自由。譬如:不杀生,就是对别人的生命不侵犯;不偷盗,就是对别人的家当不侵犯;不邪淫,就是对别人的名节不侵犯;不妄言,就是对别人的声誉不侵犯;不喝酒,就是对自己的理智不伤害,从而不去侵犯别人。一般人总以为受戒是增加束缚,是以有人说:何必受戒,自找束缚!其实,凡是身陷监牢落空自由的人,商量其原因,都是触犯了五戒。譬如:杀人、伤害、毁容,是犯了杀生戒;贪污、侵占、窃盗、勒索、抢劫、绑票,是犯了偷盗戒;强奸、嫖妓、拐骗、重婚,是犯了邪淫戒;毁谤、背信、伪证、恐吓,是犯了妄言戒;贩毒、吸毒、运毒、吸食烟酒等,是犯了喝酒戒。因为犯了五戒,于是身系囹圄,落空自由。所以受戒也是守法,能够受持五戒,真实熟悉五戒的人,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是以,戒的真义是自由,而非束缚。

  有人认为受戒难免会犯戒,不受戒就不会有犯戒的担忧。事实上,受戒后纵使犯戒,因为有忸捏心,懂得懊悔,罪恶较小,照样有得度的机会。不受戒的人,犯了戒,不知懊悔,罪恶加重,是以沉沦三涂恶道。所以,宁可受戒而犯戒悔过,也不要不受戒而犯戒,因为受戒才有得度的机会,不受戒就永无成佛的可能。何况不受戒,并不代表做错事就不犯戒,不受戒而犯戒,仍然有罪,仍然难逃因果业报。

  三、受持五戒的利益

  受持五戒是人道的根本,五戒与儒家的五常有相通之处。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不杀曰仁,不盗曰义,不淫曰礼,不妄曰信,不酒曰智。一小我受持五戒,会有无尽的利益。《灌顶经》卷三说:我们受持五戒,必感得廿五名善神的护佑。《月灯三昧经》卷六记载,持戒清净者能获得十种利益:1.知足一切智,2.如佛所学而学,3.智者不毁,4.不退誓愿,5.安住于行,6.弃舍死活,7.慕乐涅槃,8.得无缠心,9.获胜三昧,10.不乏信财。

  此外,假如我们不杀生而护生,自然能获得健康长命;不偷盗而布施,自然能发家享受富贵;不邪淫而尊重他人的名节,自然家庭调和美满;不妄言而赞叹他人,自然能获得善名美誉;不喝酒而远离毒品的诱惑,自然身体健康,聪明清明。

  所以,受持五戒,现世可以免除忧?、恐怖,可以获得身心的自由、安然、调和、快乐;将来可以免堕三涂恶道,得人天果报,甚至成佛。受持五戒,如同在福田里播了种,纵使不求,自然有许多利益加身,自然享有无尽的功德善果。

  四、五戒的受持

  受持五戒是尽形寿受持,非一日一夜受持而已。五戒可以全部受持,也可以随分受持。如《十住心论》卷二引《大智度论》说:戒有五种,始从不杀,甚至不喝酒。若受一戒是名一分,若受二、三戒是名少分,若受四戒是名多分,五戒是名满分。于此分中,欲受何分,常随意受之。

  由此可知,在家居士人人可就自己的情况,选择自己轻易受持的一戒、二戒,甚至三戒、四戒,精进受持,逐渐达到五戒圆满。甚至进一步受持八关斋戒、菩萨戒等,如斯自然能得增上生,能得决定胜果,甚至大乘佛果。

  参 八关斋戒

  八关斋戒是佛陀为了使在家信众有机会进修削发生活,藉以长养出世善根,栽种出世正因,而特别开设的方便窍门。所以,八关斋戒其实就是让在家信徒进修削发生活的戒律。

  一、何谓八关斋戒

  八,是指所受持的八种戒;关,即关闭八恶,令三业不起诸过;斋,是齐断诸恶,具修众善的意思。别的,过午不食,也称为斋。戒,有防非止恶的感化。合起来说,就是受持八种斋戒,可以关闭八恶,不起诸过;可以齐断诸恶,具修众善,防止身口意三业的罪行,并由此关口通向削发之道,关闭死活流转之门。是以,八关斋戒是趣向善道的妙门,是契入佛道的捷径。

  受持八关斋戒,可使在家信徒熏习长养出世善根,是以又称为长养律仪;受持八关斋戒必须一日一夜远离家居,亲近三宝而住,是以又称为近住律仪。

  二、八关斋戒的内容

  根据《萨婆多论》的说法,八关斋戒为如下八种戒律。真实说来,应该称为八戒一斋,八戒是:1.不杀生,2.不偷盗,3.不淫泆,4.不妄言,5.不喝酒,6.不著华鬘香油涂身,7.不歌舞观听,8.不坐卧高广大床;一斋是:不非时食。

  八关斋戒的前面五支,实际上就是五戒,只是将五戒中的不邪淫改为不淫戒。因为受持八关斋戒时,不只禁止邪淫,即使合法夫妻间的关系也弗成,所以受持八关斋戒的在家信众便称为净行优婆塞、优婆夷。

  五戒已如前述,今仅就六、七、八支略作说明如下:

  第六支,不著华鬘香油涂身,第七支,不歌舞观听:不著、不涂是为远离香、触二尘;不歌舞观听是为杜绝色、声二尘,以防止三业过患。因为芳香的气息可以迷人心目,歌舞色声可以丧人心志,都不合适修行人。是以衣著应当力争朴素,不穿鲜艳华丽的衣服,不涂抹香水、胭脂,如斯则有助于摄心正念,远离贪染,自然能迈向清净之道,而具足正报身心,以及依报国土的威仪肃静。

  第八支,不坐卧高广大床:不坐,意指身离触尘。高广大床,在《阿含经》说:足长尺六非高,阔四尺非广,长八尺非大,越此量者,方名高广大床。蕅益智旭大师重辑的《十戒威仪录要》说:床足但高一尺六寸,坐时脚不挂空,过此量者,即名为高;但可容身转侧,过此即名为广。既高且广,即名为大。

  其实,佛制此戒的用意,主要在告诉我们对物质生活要能恬澹,要能够身体精进修行不放逸,才能与圣道响应。所以修道者在物质上应该力争简单,不贪著物欲享受,转而英勇精进,这是我们对佛制此戒应有的熟悉。

  又一斋的不非时食,即过午不食,也就是过了正午十二时,甚至一时今后就不再进食。这是佛道修行者控制食欲的戒法。《沙弥律仪毗尼日用合参》卷上引《毗罗三昧经》说:佛为惠法菩萨云:食有四种:早,天食时;午,法食时;暮,畜生食时;夜,鬼神食时。佛断六趣因,令同三世佛故,日午时,是法食时也,过此今后,同于下趣,非上食时,故曰非时。

  关于不非时食戒的制定,据《四分律》卷十四、《五分律》卷八等所载,迦留陀夷比丘于傍晚时分入罗阅城乞食,因为光线不明,一妊妇疑为鬼魅,惊吓堕娠,所以人缘,佛陀乃制定此戒。

  五戒以外,再加三戒一斋,成为八戒一斋,看似事小,实则五欲皆备。因五欲引起的后患,其始虽微,而其影响也钜。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涓涓不塞,将成江河。嗔恚之火,贪爱之水,也是如斯。所以受持八关斋戒,对此三戒一斋弗成不谨慎受持。

  三、若何求受八关斋戒

  八关斋戒是一日戒,受持的时间是一日一夜,一般都在每月六斋日受持,即阴历每月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日(如逢小月,可改为廿八、廿九日)。这是根据《优婆夷堕舍迦经》说:佛陀为挂念在家信众为经营家计,不能日日受持八戒,是以有每月六斋日受持八斋戒的制定。

  此外,《四天王经》说:每月六斋日,四天王会吩咐消磨使者、太子,甚至亲自下人世来梭巡,假如发明布施、持戒、孝顺父母的人少,诸天则心生不悦;假如布施、持戒、孝顺父母的人多,诸天就心生欢乐。是以,佛陀教诫学生们应于六斋日持斋守戒。

  其实,八关斋戒并非一定要在六斋日才受持,譬如诸佛菩萨圣诞、父母师长的诞辰、自己的生日等,都可以受持八关斋戒。今朝一般寺院为了适应工商社会人士的需要,大部份订在日曜日举行,求受者只要事前报名,届时前往寺院,经由报到、安单、说明等法度模范之后,便可开始一日一夜的斋戒生活。

  受持八关斋戒的典礼,据读体大师撰《授八戒正范》,共分八节:

  1.敷座请师

  2.劝导戒法

  3.请圣证盟

  4.懊悔业障

  5.三归纳体

  6.秉宣戒相

  7.教发大愿

  8.护念咐嘱

  由上述典礼可知,求受八关斋戒要有证盟,也就是要请法师证授。然则,在《成实论》说:若无戒师时,自于佛前心念口说,我某甲,今日受持八关斋戒,也是可以。

  八关斋戒虽然是佛制的暂时削发法,但受持者不披福田衣,只搭缦衣诵经礼佛。因为在家二众,佛令其随力赡养三宝,自己不应受他人四事赡养,既然不是众生的福田,是以不能著福田衣。

  假如有人在受持八戒的一日夜傍边,半途想要舍戒,依《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说:若受斋已,欲舍斋者,不必从五众(戒师)而舍斋也,若欲食时,趣语一人,斋即舍。

  八关斋戒受持时日究竟要多长,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甚至有人不能具受八戒,或者只求受昼日斋法,或只求受夜斋法;甚或愿望连受二日、三日,甚至十日,是否得受?据《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说:佛制八关斋戒属一日一夜戒,是以弗成日夜分开求受,也不得过限。假如自己斟酌情况许可,应该于一日一夜后,再次持续求受八关斋戒。如斯随自力的若干,就不计较天数了。

  其实,八关斋戒、五戒都是在家信众所受持的戒,而八关斋戒的受持为一日一夜,时间短而戒多,五戒乃毕生受持,时间长而戒少,二者之间,功德孰胜孰劣?据《大智度论》说:假如无大心,虽复毕生持,不如有大心一日戒也。譬如懦夫为将,虽复将兵,毕生卒无功名;若英雄奋发,祸乱立定,一日之勋,名盖世界。八戒比于余戒,亦复如是。由此可知,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实有其殊胜处,应发大心受持,才不辜负佛陀的方便教化,而不是在受持的时日长短上计较。

  四、受持八关斋戒的功德

  受持八关斋戒可得无边的殊胜功德,根据诸经记载,可归纳如下七项:

  1.罪障消除:《优婆塞戒经 八戒斋品》说:善须眉!若能如是清净皈依受八戒者,除五逆罪,甚至余一切罪皆悉祛除。

  2.远离恶趣:《十善戒经》说:持此(八戒)受斋功德,不堕地狱,不堕饿鬼,不堕畜生,不堕阿修罗,常生人中,正见削发,得涅槃道;若生天上,恒生梵天,值佛出世,请转*轮。故此八戒,又称八种胜法。

  3.福报优厚:《优婆夷堕舍迦经》说:六日斋者,譬如海水弗成斛量,其有斋戒一日一夜者,其福弗成计。

  4.下世尊贵:《普达王经》说:欲知王(普达)者,本是先王时执盖小儿,随先王斋戒一日,奉行处死,清净守意,不犯诸恶,其后过世,魂神还生为王作子。今致尊贵,皆由宿行斋戒所致。

  5.得相好身:经上说:有一天女,光颜威相,与众超异,诸天见已,生希有心。释提桓因问之:昔作何业,获得此报?天女答言:昔于迦叶佛受持八戒斋,今得生天,获正直报。

  6.得无上乐:《优婆塞戒经》说:凡是斋日,悉断诸恶罚戮之事。若能如是清净受持八戒斋者,是人得无量果报,至无上乐。

  7.所求如愿:《增一阿含经 高幢品》说:若有善须眉、善女人成八关斋者,欲求生四天王上,亦获此愿,持戒之人,所愿者得。(甚至)欲求作声闻、缘觉、佛乘者,悉成其愿。

  受持八关斋戒虽仅一日一夜,如能受持清净,所得功德无量无边,尤其能令在家信众播下出世的正因,将来获致解脱,免于死活轮回。是以,人人皆应发心求受,以期早日进趣菩萨道。

  肆 菩萨戒

  菩萨戒是大乘菩萨所受持的戒律,又称大乘戒、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是属于七众戒以外的别解脱戒。其特色涵盖了七众戒,而又超胜一切戒。是以,凡是发菩提心的佛学生,不论削发、在家,皆可受持。

  一、菩萨戒的内容

  菩萨戒的内容为三聚净戒,就是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等三项。也就是聚集了持律仪、修善法、度众生等三大门的一切佛法,属于菩萨重要的禁戒,应该谨慎持守。

  1.摄律仪戒:又称自性戒、一切菩萨戒。是舍断一切诸恶,含摄大小乘律仪的止恶门。是七众学生所受的戒,随其在家、削发的差异,而分别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戒条。又此戒为法身之因,以法身本自清净,因为恶覆,故不得显;今离断诸恶,则功成德现。如《释门归敬仪》卷上说:摄律仪戒能断舍诸恶,为法身之因。

  2.摄善法戒:又称受善法戒、摄持一切菩萨道戒。为修习一切善法、圆满菩提所修的律仪戒,是修善门,以修身、口、意的善业回向无上菩提,如常勤精进、赡养三宝、心不放逸、行六波罗蜜等。一旦犯过,则要如法忏除,从新立愿,发菩提心,长养一切诸善法。此即报身之因,以其止恶修善,故成报佛之缘。如《释门归敬仪》卷上说:摄善法戒是勤修善法,为报身之因。

  3.饶益有情戒:又称摄众生戒。是以慈心摄受利益一切众生,属于利生门。《菩萨地持经》卷四列举出十一种饶益众生的方法,即:

  (1)众生所作诸饶益事,悉与为伴。

  (2)对已病、未病及关照病者等众生,悉与为伴。

  (3)为诸众生说世间、出世间法,或以方便令得聪明。

  (4)知恩报恩。

  (5)见众生有各种恐怖,悉能救护。若有丧失亲属财物诸难,能为开解,令远离忧恼。

  (6)见有众生贫穷困乏,悉能给予所须之物。

  (7)德性具足,正受依止,如法畜众。

  (8)对众生先语安慰,随时往返,施给饮食,说世间善语等。使众生安者,皆悉随顺;不安者,皆悉远离。

  (9)对有实德者,赞叹欢乐。

  (10)对有犯过行恶者,慈心呵责,折伏罚黜,使其悔改。

  (11)以神通力示现恶道,令众生畏厌众恶,奉修佛法,欢乐信乐,生希有心。

  二、菩萨戒的特色

  菩萨戒是含摄大乘菩萨道的戒法,菩萨道的精神就是提议上弘下化的菩提心,所以菩萨戒除了有防非止恶的摄律仪戒外,更有勤修善法的摄善法戒,以及度化众生的饶益有情戒。这显示了菩萨行者不仅要消极地不作恶,更要积极地修一切善,甚至遍学一切窍门,以度无边众生。因为菩萨发心是为广度众生,假如不发上弘下化的菩提心,便不能称为菩萨。是以《菩萨善戒经》说:有二人缘失菩萨戒,一者退菩提心,二者得上恶心。据《梵网经》内容记载,菩萨戒虽有十重戒:杀、盗、淫、妄言、酤酒、说四众过、自赞毁他、悭惜加毁、嗔心不受悔,谤三宝,以及四十八轻戒等戒相,然则它的根本精神是发菩提心,以菩提心为戒体,假如忘失菩提心,也就违反菩萨戒的根本精神。所以,发菩提心是菩萨戒有别于声闻戒的最大特色,也是我们受戒时应有的熟悉。

  此外,菩萨戒只有受法而无舍法。《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说:一切菩萨凡圣戒,尽心为体,是故心亦尽,戒亦尽,心无尽故,戒亦无尽。《梵网经》说:菩萨戒是佛陀成道时,一时顿制,非待缘而制;是就理善而制,所以又称为佛性常住戒。也就是说,菩萨戒是众生本自具足的。既是本具,而今求受,只是将本具的戒德加以长养薰发,故说增上,而非新得,这是菩萨戒的另一特色。

  三、受持菩萨戒的功德

  菩萨戒涵盖七众戒,超胜一切戒功德,而且是以前七佛戒法,这是菩萨戒的殊胜与尊贵处。如《梵网经》说:以前肃静劫千佛、现在贤劫千佛,都是因为受持菩萨戒而成佛;未来星宿劫中的千佛,仍然要受持菩萨戒才能成佛。所以,菩萨戒是诸佛的本源,是菩萨的根本,也是一切佛子成就佛道的根本。

  此外,《梵网经》记载,受持菩萨戒有五种利益:

  1.感得十方诸佛愍念、守护。

  2.临命终时正见,心生欢乐。

  3.所生之处,与诸菩萨为友。

  4.功德多聚,戒度成就。

  5.当代后世,性戒福慧圆满。

  四、菩萨戒的求受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说:求受菩萨戒者,只要能解法师语,六道众生都能得戒。又说,受戒有三品:

  1.上品从佛受:诸佛菩萨现在面前,亲自授与菩萨戒者,得真实上品戒。

  2.中品从佛学生受:佛灭后,于千里内礼请先受菩萨戒者为戒师,教授我菩萨戒者,得中品戒。

  3.下品自誓受:佛灭度后,千里内亦无法师,即在佛像前自誓受。自誓受者,应于佛前胡跪合掌,作如是言:我某甲,自十方佛及大地菩萨,我学一切菩萨戒法。如是三说,得下品戒。

  此外,菩萨戒与五戒同样可以全部受持,或随分受持。然则,不管全部受或随分受,重要的是,要发自度度人、自利利人的菩提心,如斯才不失受大乘菩萨戒的真义。

  伍 结语

  戒是一切修行窍门的根本,一切善根功德悉由持戒而生。戒如良师,指引我们的人生偏向;戒如轨道,规范我们的身心行止;戒如城墙,赞助我们抵御五欲六尘响马的侵袭;戒如水囊,涤去我们的尘垢热恼;戒如明灯,照亮我们的前途光明;戒如宝剑,断除我们的贪心欲念;戒如璎珞,肃静我们的道德人格;戒如船筏,度脱我们到达涅槃的彼岸。所以,佛陀在《遗教经》中明示:大众应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戒),持戒者,如闇遇明,贫人得宝。戒的功德利益,不能说尽。然则画饼不能充饥,一切照样要自己亲自实践,才能体悟。所以,学佛的人应该要受戒,更重要的是必须严持净戒。

更新于:7个月前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