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容 正文
宽运法师:佛教对饮酒吸毒的态度
20世纪80年代以来,毒品在全世界日趋泛滥,毒品走私日益严重。毒品的泛滥直接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并给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巨大的威胁。日趋严重的毒品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灾难,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和地区能够摆脱毒品之害。
而近日中、港两地,乃至台湾,名人、艺人涉毒事件,似有不断增加之趋势;吸毒、藏毒、贩毒等新闻,屡见不鲜。而校园亦开始有毒品侵入,甚至爆出中学生携带毒品上学被发现的丑闻;青少年吸毒问题,似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时期。
我们无法亦不愿去亲身体会毒品和人的关系。幸好有各种类型的书籍文献及研究报告,让我们了解历史上毒品是怎样改变了各种各样人的人生,而宗教的力量又如何起到救世扶危的作用。
一、毒品的历史与由来
鸦片,是历史最悠久的毒品,它是将罂粟未成熟的果实割开后所流出白色液体的产物。人类在6000年以前,就开始使用鸦片,最早是在瑞士新时代屋村遗址中发现的。在西方国家,一直以来人类都将它当作麻醉药使用,能有效的镇痛、解忧,是一种万灵丹,因而有了「快乐植物」、「忘忧药」的美名。而中国是在张骞出使西域时传入的,能当麻醉药材以纾解病患的疼痛。
德国化学家赛特纳从鸦片中分離出吗啡,鸦片在医疗的应用有增无减,后来英国化学家伟特又利用吗啡合成出海洛英。这些药物广泛的在生活中运用,逐渐的,滥用情形越来越严重,造成社会严重的公害。从鸦片到吗啡至海洛英,药力不断被提高,它的成瘾性亦不断增加,于是便从人类的万灵药,变为危害人人的毒品。
二、毒品的危害与泛滥
现时所谓的「毒品」,是指罂粟、鸦片、海洛因、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吸毒会导致生理功能发生紊乱,生理和心理会对毒品产生强烈的依赖,毒瘾发作时会出现一系列使人感到非常痛苦的反应,失去理智和自控力,甚至自伤、自残和自杀。毒品不仅直接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还会给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巨大威胁,危害民族素质,吞噬巨额社会财富。吸毒和贩毒极易诱发诈骗、暴力犯罪、卖淫、艾滋病传播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毒品问题还经常与恐怖主义、洗钱和贩卖人口等犯罪行为有所关联。对于发展中的国家来说,毒品造成的损失和扫毒所需要的巨额经费更是沉重的负担。
世界各地毒品蔓延泛滥,已成为严重的国际公害。据联合国《2005年度世界禁毒报告》显示,2004年全球共有2亿人至少使用过一次毒品,这个数字相当于2004年全球15岁至64岁人口的5%。吸毒人群遍及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吸毒人群日益年轻化,年龄在16岁至64岁的人口中,约5%的人一年至少非法吸食过一次毒品。80年代,全世界因吸毒造成10万人死亡。另据统计,全球每年因滥用毒品致死的人数高达20万,上千万人因吸毒丧失劳动能力。
2010年6月26日世界禁毒日前夕,联合国毒品与犯罪问题办公室(UNODC)24日发布2010年世界毒品报告:该办公室驻东亚及太平洋地区代表加利.刘易斯当天在曼谷表示,毒品犯罪正向新型毒品及新兴市场转移──安非他命类兴奋剂的使用正在增加;从安非他命类兴奋剂使用的范围以及人数来说,这类毒品的使用者很快将上升至鸦片和古柯类毒品使用者之和。
据介绍,全球范围内使用安非他命类兴奋剂的人数估计有3000万至4000万。亚洲地区摇头丸的使用在增加。中东地区、东南亚地区合成毒品的生产和滥用亦在急增。与此同时,大麻的滥用在北美、欧洲某些地方正在下降,这也显示了毒品滥用的模式正在发生改变。
三、青少年吸食毒品的原因
何以毒品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而青少年为什么会沈迷在其中?主要的原因是由于青少年心智成熟度不够,容易受诱惑,或在同侪中想突显自己的与众不同,所以就冒险去尝试。而某些青少年,因为家庭无法让他得到想要的、或得不到家庭的温暖等,所以对家庭产生绝望,大部份会因为朋友引诱及社会影响,加入帮派等不正常轨道,进而影响或破坏日后的前途。
据近年教育界的调查与研究,青少年之所以容易受毒品引诱,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点:
(一)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及喜爱新鲜感、爱冒险的冲动个性:
毒品令人感觉到有一股神秘感,令人觉得好奇。又加上现代人喜爱追求新鲜感及爱冒险刺激,因而就踏入毒品的世界。
(二)逃避现有烦恼及压力,不愿面对现实:
因学校、家庭压力或自己心理不够自信,感觉自己一无是处等原因,而去尝试吸毒,使用后发现会令人有彷佛置身在天堂的感觉,能忘掉许多的不愉快。
(三)同侪的影响:
朋友们的取笑及诱惑,总觉得自己若不吸毒,就无法与他们在一起,无法成为他们的一员。因此,同侪可说是年少年接触毒品的主原。
(四)对毒品的认知不足:
对毒品特性的识认很少,以为只是使用一点点没关系,但往往都是积少成多,直到发现用药量增加了、成瘾了,那时已经后悔莫及。
(五)缺乏家长及师长的关心:总觉得家人不关心自己、师长瞧不起自己,因而自甘堕落。
四、毒品对青少年的危害及影响
由此可见,毒品乃万恶之源,迷恋上毒品,不知不觉地就会踏上死亡或自我毁灭的陷阱。毒品对人们的伤害及影响,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生理上的伤害:
毒品对于我们身体上的伤害是最明显的。不同的毒品都有不一样的副作用,毒品对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免疫系统等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例如:皮肤病、心律失常、中毒性精神病、艾滋病及性病等等。且毒品会产生依赖性,使吸毒者无法停止使用、甚至导致死亡。
(二)行为的转变:
吸食毒品后,可能造成行为的转变或行为偏差,学业成绩突然退步、情绪或态度突然改变、心情忧郁、与原来的朋友疏远,交友状况异常,突然对运动或其他活动没有兴趣、不想上学或上课、注意力明显降低等,这些都是毒品带来的副作用,无论学习效率或工作效率均受影响。
(三)家庭出现问题:
在一个家庭中一旦有一个人吸毒,可能导致无法正常就学、工作或负起家庭角色责任,甚至造成家庭失和、破碎,使得家庭不健全。「家破人亡」往往是吸毒家庭的最终局面。
(四)社会治安问题:
「吸毒是公认社会四害之一。」吸毒者为获取毒资,可能造成窃盗、抢夺甚至杀人等犯罪行为,危害社会治安,严重影响社会秩序。「毒品与社会治安、犯罪率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毒品对健康造成伤害、危害家庭、社会治安等问题,无论青少年有无滥用药物,都会对他们产生间接或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由此可见,毒品带给人类社会的危害及影响,是既深且远无可比拟的。
五、佛教对饮酒、吸毒的态度
佛教里面有五条根本的戒,是所有佛弟子必须遵守的,这五条戒就是所谓的「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里特别要提出来讨论的是最后一条的「不饮酒」戒。
「饮酒」在巴利文、梵文、藏文中并无「酒」的意思,原意为使人放逸、迷乱;其字根mad为使醉、骄慢,引申为混迷、混乱、颠倒之意。因此依佛教的立场,一切能令人产生迷心乱性的物质,例如:酒精、大麻、红中、古柯碱、安非他命等,都可视为「饮酒戒」的涵盖范围。当然,如果作为药用则不在此限。因此,佛弟子不得饮酒,即不得吸毒。
「不饮酒」属于戒律中的「遮戒」,意即饮酒本身虽非罪恶,因酒为谷物、水果所造;但因饮后迷乱容易误事,有犯下杀、盗、淫、妄等罪过之虞,所以佛特制戒以遮止。我们可以看到今日社会醉酒驾驶肇事层出不穷,或使人无辜丧命,或使人家庭破碎,肇事者在饮酒之前,可曾想到后果如此严重?而在现实生活中,「不饮酒戒」亦应包含「不吸烟」(佛陀时代没有香烟、毒品),因烟草含有尼古丁,会令人上瘾,且对呼吸道及肺有极坏的影响,危害人们的健康。因此,面对社会上酒精、毒品所引发的种种问题,佛教戒律的作用尤显得特别重要。
(一)佛制「不饮酒」戒因缘
根据《优婆塞五戒相经》记载,佛之所以制定「不饮酒」戒,乃因降伏恶龙的莎伽陀尊者误饮贫女供养的水色酒,而烂醉如泥,有失威仪,故特制此戒。经中描述尊者饮酒后的情状:「尔时间酒势便发,近寺门边倒地,僧伽梨衣等,漉水囊钵杖油囊草屣针筒,各在一处,身在一处,醉无所觉。佛见此状,即问诸比丘:『于汝意云何?此善男子莎伽陀,今能折伏虾蟆不?』比丘答言:『不能,世尊。』佛言:『圣人饮酒,尚如是失,何况俗子凡夫如是过罪。若过是罪,皆由饮酒故。从今日若言我是佛弟子者,不得饮酒,乃至小草头一滴,亦不得饮。』」
降伏恶龙的尊者,原本是断惑证果的圣人,喝了酒之后尚且意识不清、不醒人事,连一只虾蟆都折伏不了,何况一般凡夫俗子?若是恣情饮酒,恐怕不知要犯下多少罪过了。所以,佛特制「不饮酒」戒,要弟子们谨守勿失。
(二)经论祖语劝令勿饮
据《大爱道比丘尼经》云:「酒为毒药,酒为毒水,酒为毒气。众失之源,众恶之本。」《俱舍论》亦云:「诸饮酒者,心多纵逸,不能守护诸余律仪,故为护余,令离饮酒。」酒之所以是「毒药」、「毒水」、「毒气」,因为它能让佛弟子丧失理智,胡涂地违犯其他戒律,造种种恶业、过失,所以为了维持清净的律仪,自应远离饮酒。在《四分律》中,曾列「饮酒十过」、「饮酒三十六失」,《大智度论》也有「饮酒三十五过」,凡此种种,皆在揭示饮酒对于修行的危害。
印光大师在《护国息灾法语》中说:「酒能迷乱人性,坏智慧种,饮之令人颠倒昏狂,妄作不规之事,故凡修行者,绝不许饮。」祖师甚至将「不饮酒」列为「佛化儿童」的启蒙规范,希望家长能从小教育孩子远离饮酒,保持理智的清醒、道德的清白:「酒是狂药,饮必乱性,醉则反常,越礼犯分,最好勿吃,免致大喝,聪明智慧,常保清白。」(《佛化儿童读本》)
我们可以看到,为人父母、师长,都是为青少年把关的第一道防线。倘若发现子女已染上饮酒或吸食毒品成瘾,应尽快询求正确且合法的施救管道,立即实施戒毒辅导或治疗,唯有这样,才能确实杜绝毒品为害。
六、有效防犯毒品危害的方法
承上所述,我们可以了解到毒品对人体、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及影响,因此必须努力、积极地去防治。据有关研究报告指出,针对时下青少年的吸毒问题,可归纳出以下几点有效防犯毒品危害的方法:
(一)培养正当的休闲活动:可启发智能、激发创造力并且可扩展求学的资源正确且合理地纾解学业的压力。
(二)发展合理的社交生活:合理的社交生活有助于人格教育之培育,并能充实日常之生活,有效减少犯罪行为之发生。
(三)对人生要有正确价值观及适当的人生目标:正确价值观及适当的人生目标更能促进文化之发展,能有益个人身心之健康。
所谓「预防胜于治疗」,藉由以上所发现的论点中,相信时下青少年如能认清毒品对身心的祸害,自能拒绝毒品的残害及诱惑,从而促使社会更健康、校园更清静,乃至父母与子女的家庭关系更和谐、更融洽。
结语、佛教戒律精神的社会作用
在现代社会之中,佛教五戒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每个人都能奉行五戒,那么社会上一切杀、盗、淫、妄、酒的恶行自然不会产生,如此,人心自然向善,社会自然祥和,世界自然太平。
不过,今日的生活环境,距离佛陀年代已很遥远,因此戒律的内容应有新的社会适应,例如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免不了要交际应酬,因此五戒中的「饮酒戒」对很多人来说,可能会有不易受持之感;但若是佛教的五戒弟子,在不饮酒的要求中,应加上不吸烟及不吸毒,这样持戒才会更清净。
狭义地说,「戒」,是一种行为的规范,是经由不断、反复的行为而形成的习惯;广义来说,戒是一种伦理道德,戒的作用不只是一种能够产生防非止恶的力量,更是一种自发性的积极修善的行动力。因此佛教的「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修行,其中的一念就是「念戒」即忆持正念不放逸,善护念,依正智,令内心不生贪、瞋、痴,对外境不生任何的染着。而能见微细罪,心生大怖畏,不破坏一切戒,而有善的正行这也就是「念戒」的主要目的。因此,戒从心生心所生的对象为戒,戒与心相随。
「念戒」即以正念、正智为先导,令心忆持正念,精进不放逸,念念增上,不失正念,成就一切善法,能做到这样的话,就无所谓造恶犯戒了。因此,简单地说,「戒」的目的,是要我们从内心养成善的、正确的念头,表现在外自然就是善的行为;而「戒」的作用就是防非止恶,令我们行不逾轨,同时更要我们明白「作业」、「受报」的因果原则。因此,佛教的戒律精神,对于现时社会上防毒、禁毒、扫毒、除毒的工作,应起到辅助或指导性的作用。
所以,我们应远离乱性的酒、上瘾的烟、有害的毒;所谓「少一分毒品,多一分健康」,一个人身心强健,自然能做到百毒不侵。佛教的信仰与教化确实能净化人心,导迷向觉,指引人生,破除迷茫,解脱烦恼,为人们带来祥和幸福与希望。
相关文章
- 印顺法师:以佛法研究佛法 八、华译圣典在世界佛教中的地位
- 佛光山总住持满谦法师于福慧慈缘开讲“走进人间佛教
- 佛教界要切实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道义
- 金王朝时期山西大同著名佛教殿宇宏伟壮观
- 中国佛教中的香道
- 达摩祖师:黄夏年:达摩与佛教文学和生活方式
- 达摩祖师:董群:论菩提达摩对中国佛教的影响
- 慧能大师:赖永海:慧能与中国佛教的儒学化
- 寺院石雕经幢雕刻意义及佛教石经幢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 佛教居士:曾良:《法苑珠林》异文及校勘札记
- 陈永革:佛教净慈观的伦理阐释
- 佛教居士:黄连忠:从演译杂阿含经论原始佛教禅定学的特质与意义
- 陈永革:试论杨文会佛教净土观的内容及其特征(一)
- 吸毒是犯佛教的重戒吗?
- 廿四香谱 佛教知识-最全的烧香图解,香谱图解
- 七十二种香谱图 佛教知识-最全的烧香图解,香谱图解
- 赵朴初答:佛教在社会公益事业中从事哪些种类?有过哪些成就?
- 赵朴初答:谈一谈当时佛教创立的历史背景。
- 姚卫群:吠陀奥义书对佛教和婆罗门教的影响
- 钟茂森:讲话的态度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