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容 正文
《华严经》连载113
药师坛城“早示”《华严经》连载113:《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大乘佛教要典之一;是释迦牟尼成道之后,于菩提树下为文殊、普贤等大菩萨所宣说,经中记佛陀之因行果德,并开显重重无尽、事事无碍之妙旨。
近几年“助印《法华经》、连载《楞严经》,很想听一遍《华严经》,今日机缘成熟,开始听《华严经》,听完后和大家谈“感悟”……
佛家有言:“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富贵的《华严》”。《华严经》描述的是重重无尽的“华藏世界海”,诸佛菩萨充满整个世界,我们的地球,在华藏世界海中,仅仅是一粒微尘,然而,就是在这尘埃般细小的地球上,我们能够见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性上本无生, 为对求人说; 于法既无碍, 何怀决不决。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三十七卷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
【菩萨既闻诸胜行,其心欢喜雨妙华,放净光明散宝珠,供养如来称善说。】
此时,在他化自在天宫,菩萨们已经听闻了金刚藏菩萨所讲的前面「五地」的种种殊胜行为,大家的内心无比的欢喜,像下雨一样降下珍贵的妙花,放出清净的光明,又撒下各种宝珠供养如来,并且称扬赞叹说如来太擅长讲说了。
【百千天众皆欣庆,共在空中散众宝,华鬘璎珞及幢幡,宝盖涂香咸供佛。】
此时,百千的天众们都无比的欣庆,都在空中撒下众多的宝物,各种各样的花鬘、璎珞、还有幢、幡以及各种各样的宝盖、涂香,大家用这一切的珍贵妙物来供养佛。
【自在天王并眷属,心生欢喜住空中,散宝成云持供养,赞言佛子快宣说!】
这个时候,在他化自在天,自在天的天王以及他的眷属们心里也生出无限的欢喜,他们在空中撒下众宝,形成了种种的云彩,他们带着这种种的供养云,赞叹着金刚藏菩萨说:佛子!赶快继续讲「第六地」的情况吧!
【无量天女空中住,共以乐音歌赞佛,音中悉作如是言:佛语能除烦恼病。】
无量的天女在空中安住,都以乐音去歌赞佛,在美妙的乐音中,他们都说:佛陀的法语确实能够除灭一切的烦恼病。
【法性本寂无诸相,犹如虚空不分别,超诸取著绝言道,真实平等常清净。】
「法性本寂无有诸相,犹如虚空不做分别」,超越所有的取著,离开所有言语,言语不能直接显道。法性的本寂无有诸相,真实平等,常自清净。
【若能通达诸法性,于有于无心不动。为欲救世勤修行,此佛口生真佛子。】
如果能够通达所有法性,对于有、对于无,其心常自不动。为了救化世间众生,所以辛勤地修行,这才说明你是真正从佛口生的真佛弟子。
【不取众相而行施,本绝诸恶坚持戒,解法无害常堪忍,知法性离具精进,】
不要取著众相而行布施,要断绝一切的恶念,坚持清净的戒律,我们要深刻地了解法义,无有怨害之心,常常善于包容、忍让。我们要了解「法」的本质也是就相说相,其性本离相。在这种状态中,保持持续地精进。
【已尽烦恼入诸禅,善达性空分别法,具足智力能博济,灭除众恶称大士。】
这样灭尽所有烦恼入到诸多的禅定三昧,善达性空分别法的究竟义,具足智慧力,能够广泛地救济所有众生,能够灭除所有的众恶,这才说明我们是大菩萨。
【如是妙音千万种,赞已默然瞻仰佛。解脱月语金刚藏:以何行相入后地?】
天女们发出的妙音有千万种,赞叹完之后就默然地瞻仰着佛。解脱月菩萨此时对金刚藏菩萨说:我们应该怎么修,才能够进入到「第六地」呢?「第六地」的情况又是什么样子呢?
这个时候,金刚藏菩萨告诉解脱月菩萨说:佛子,菩萨摩诃萨已经具足修行了「第五地」,要是想证入到第六「现前地」的话,当观察十种平等法。哪十种平等法呢?
【所谓:一切法无相故平等,无体故平等,无生故平等,无灭故平等,本来清净故平等,无戏论故平等,无取舍故平等,寂静故平等,如幻、如梦、如影、如响、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如焰、如化故平等,有、无不二故平等。】
所谓:一切法无相,所以平等;一切法无体,所以平等;一切法无生,所以平等;一切法无灭,所以平等;一切法本来清净,所以平等;一切法远离戏论,所以平等;一切法无有取舍,所以平等;一切法寂静,所以平等,一切法如同幻、如同梦、如同影、如同响、如同水中月、如同镜中像、如同阳焰、如同幻化,所以平等;有、无不二,所以平等。
【菩萨如是观一切法自性清净,随顺无违,得入第六现前地,得明利随顺忍,未得无生法忍。】
金刚藏菩萨说:菩萨们就这样地观一切法自性清净,随顺而无有违逆,就可以证入到第六「现前地」,得到明利的随顺之忍,当然,这个时候还没有证得佛一样的「无生法忍」,但是已经证得了「随顺忍」。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如是观已,复以大悲为首、大悲增上、大悲满足,观世间生灭,作是念:‘世间受生皆由著我,若离此著,则无生处。’】
金刚藏菩萨说:佛子,处在第六「现前地」的菩萨摩诃萨们,就这样地观一切法自性清净,随顺无违。并且他们能够以大悲为首,大悲进一步地增上,大悲进一步的满足,这样地观世间的生灭,心里就这样想:世间众生的轮回受生,都是因为执著于「我」的缘故,如果离开了对于「我」的执著,就无所谓生处了。
【复作是念:‘凡夫无智,执著于我,常求有、无,不正思惟,起于妄行,行于邪道;】
第六「现前地」的菩萨摩诃萨们,还会这样想:凡夫没有智慧,执著于「我」,常求有、求无,没有办法做到正思惟,他们起于种种虚妄的行为造作,行于邪道。
【罪行、福行、不动行,积集增长,于诸行中植心种子,有漏有取,复起后有生及老死。】
他们的罪行、福行、不动行同时积集增长,在所作的诸行中培植妄想心念的种子,因为一切起于有「漏」、有「取著」,所以到最后就生起了「有」,生起了「生」,生起了「老死」。
【所谓:业为田,识为种,无明暗覆,爱水为润,我慢溉灌,见网增长,生名色芽,名色增长生五根,诸根相对生触,触对生受,受后希求生爱,爱增长生取,取增长生有;有生已,于诸趣中起五蕴身名;生,生已衰变为老,终殁为死。】
所谓「业识」,就像是一片大的田地,「识性」是里面的种子,但众生被无明的幽暗覆盖着,被爱欲的水滋润着,众生被「我慢」灌溉着,知见的网增长着,这样就生出了「名色」之芽,名色增长就生出了「五根」。这五根呢,诸根相对,所以就生出了触觉(触受),而一旦有了所触之物,它就生出了「受」;有了「受」之后,因为希求,就生起了「爱欲」;爱欲增长就生「取著」;取著增长就生出了「有」;「有」生出来之后,在六道中就生起了(色、受、想、行、识)五蕴之身;五蕴之身生出来了,因为有「生」就有「衰老」变化;所以到了最后,终将通向死亡。
【于老死时,生诸热恼;因热恼故,忧愁悲叹,众苦皆集。此因缘故,集无有集者,任运而灭亦无灭者。’菩萨如是随顺观察缘起之相。】
众生在老和死的时候,生出种种的焦热、烦恼;因为热恼的缘故,忧愁、悲叹众苦皆集。就由于以上种种的因缘,「集无有集者,任运而灭亦无灭者」。在这幻化中,相上有集,本质是空,任运而灭,而本质又不灭。第六「现前地」的菩萨们就这样地随顺观察缘起之相。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于第一义谛不了故名无明,所作业果是行,行依止初心是识,与识共生四取蕴为名色,名色增长为六处,根、境、识三事和合是触,触共生有受,于受染著是爱,爱增长是取,取所起有漏业为有,从业起蕴为生,蕴熟为老,蕴坏为死;】
金刚藏菩萨说:佛子,第六「现前地」的菩萨摩诃萨们还会这样想:什么是无明呢?其实对于第一义谛(真正的实相)不了解,那就是无明了。那么什么是「行」呢?所造作的业果,任何的业都通向一个结果,所造作的业果就是「行」了。那什么是「识」呢?行依止着最初的心念,这就是「识」了。那什么是「名色」呢?与「识」共同产生的四种取著(取蕴)就称之为「名色」了。名色增长就有了「六入」,也叫「六处」、「六根」,有了「六根」,「根、境、识」三者和合,就产生了「触」;有「触」就有「所触」,就产生了「受」;对于「受」染著,这就是「爱」;爱的增长就是「取」;取于所起有漏之业,就产生了「有」;从业起蕴,这就是「生」;五蕴熟了,慢慢的「老」了;五蕴坏了,那就「死」了。
【死时离别,愚迷贪恋,心胸烦闷为愁,涕泗咨嗟为叹,在五根为苦,在意地为忧,忧苦转多为恼。】
死的时侯就是离别,所以周围的人充满了愚迷和贪恋,看到亲人、爱人的死亡,他们的心胸里就生出了无限的烦闷,那就是愁苦了。他们可能涕泗咨嗟,可能大肆地哭、流泪、哀叹。这一切,在「眼、耳、鼻、舌、身」都是苦;在「意」就表现为「忧」,忧苦转多,这就是「恼」。
【如是但有苦树增长,无我、无我所,无作、无受者。’复作是念:‘若有作者,则有作事;若无作者,亦无作事,第一义中俱不可得。’】
就这样,苦树就一直增长,但是,第六「现前地」的菩萨摩诃萨们知道,这一切是著相、就相地分析,本质里无「我」、无「我所」、无「作」、也无「受者」。第六「现前地」的菩萨们就这样想:要是有作者,就有所作之事了;要是没有作者,也就没有所作之事了,在第一义中作者所作之事都了不可得。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如来于此分别演说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何以故?】
金刚藏菩萨说:佛子,处在第六「现前地」的菩萨们还会这样想,欲界、色界、无色界无非都是一心,「三界所有,唯是一心」。根据三界的幻有,如来在这里分别演说的「十二有支」(十二因缘)也都是一心所造,一心所立,为什么呢?
【随事贪欲与心共生,心是识,事是行,于行迷惑是无明,与无明及心共生是名色,名色增长是六处,六处三分合为触,触共生是受,受无厌足是爱,爱摄不舍是取,彼诸有支生是有,有所起名生,生熟为老,老坏为死。’】
「随事贪欲与心共生,心是识,事是行」。如果众生内心有贪欲,他的心念就不会停下来的,心就是无量「识」的累积,造作的那些事儿就是行为;对于行为的迷惑,就是无明;与无明还有心共生,那就是名色;与无明以及无量的妄念共生的,就是你的精神、你的物质,精神性的存在,物质性的存在,就是名色;名色增长之处,就显化为「眼、耳、鼻、舌、身、意」六处了。
「眼、耳、鼻、舌、身、意」这六处也叫「六根」,有了「根」就有了尘和识;根、尘、识相合就有「触」;有「触」就有「所触」,那就产生了「受」(觉受、感受、触受),这个「受」没有厌足,就产生了「贪爱」;因为有了爱就进一步的「执取而不舍」;执取而不舍就产生了「有」,「有所起」,这个「有」发生了、产生了,这就是「生」;「生」熟透了就是「老」,「老」坏了就是「死」;这就是十二因缘!
金刚藏菩萨说:佛子,想一想十二因缘的链条,其中的无明,有两种业(有两种情况或者说作用、或者是影响):第一、是众生迷于所缘;第二、与行作生起之因,也就是它将推动「行」的产生。这个「无明」能使众生迷于他所遇到的一切,迷于所缘,同时「无明」缘「行」,所以就给「行」造作了生起之因。
【行亦有二种业,一能生未来报,二与识作生起因。】
那「行」也有两种业:你既然有造作,首先就会生起未来的果报(不管你造作的是善、是恶,还是非善、非恶,总之会有一个结果);同时「行」缘「识」,它就给「识」又作了生起之因,它将推动「识」的产生。
【识亦有二种业,一令诸有相续,二与名色作生起因。】
「识」也有二种业:一是「诸有相续」,因为有「识」,这个识心的动荡一直在推动着未来「诸有」的相续(一切妄相的相续);同时「识」缘「名色」,所以它给「名色」又作了生起之因,它将推动「名色」的产生。
【名色亦有二种业,一互相助成,二与六处作生起因。】
「名色」也有两种业:一是互相助成。以人来说,人的精神与物质(他的精神界与他的肉身),这不是互相助成、互相影响的吗?同时「名色」生起「六入」(也叫「六处」),所以「名色」又给「眼、耳、鼻、舌、身、意」六处作了生起之因,它将推动「六处」的产生。
【六处亦有二种业,一各取自境界,二与触作生起因。】
「眼、耳、鼻、舌、身、意」六处也有两种业:一是各取自境界,眼睛看它所看的,耳朵听它所听的,就这样各取自己的六尘境界,六根就针对着六尘而说,所以说各取自己的境界,「眼、耳、鼻、舌、身、意」就取著「色、声、香、味、触、法」;同时六处「眼、耳、鼻、舌、身、意」又给「触」作了生起之因,因为它们将生起「触」,根、尘、识相合就有「触」。
【触亦有二种业,一能触所缘,二与受作生起因。】
「触」也有两种业:一是「能触所缘」,既然能触,它作为一个主体,那就有客体被它触摸,这个「触」又给「受」作了生起因,因为「触」缘「受」。
【受亦有二种业,一能领受爱憎等事,二与爱作生起因。】
一旦「受」产生了,也有两种业:首先它能领受爱憎等事,这个「受」,比如觉受(感受、触受)之后,就有爱、有憎,有舒服、有不舒服,有我喜欢的、有我排斥的,等等...同时「受」又给「爱」作了生起因,因为「受」缘「爱」。
【爱亦有二种业,一染著可爱事,二与取作生起因。】
「爱」也有两种业:首先,既然「爱」就染著可爱之事,它就喜欢,就进一步地耽著、耽溺,同时「爱」又给「取」作了生起之因,你越爱越想爱,这是有惯性的,越「爱」越「取著」,因为取著而爱,因为爱而更生取著。
【取亦有二种业,一令诸烦恼相续,二与有作生起因。】
「取」又有两种业:首先,让无量的烦恼相续,你越「取著」,最终成惯性了,而且在爱中会生出无量的占有欲,同时无量的烦恼也会产生,越爱烦恼其实是越多的,形成这样一种状态——你越在乎(取著),就越放不下,它就给你带来更多的烦恼;这个「取」还会给「有」造作生起之因,因为「取」放不下,它就会滋生更多,给「有」就作了生起之因,「有」就产生了。
【有亦有二种业,一能令于余趣中生,二与生作生起因。】
这个「有」产生了,首先,能够「令于余趣中生」。既然「有」,那六道的任何一道都分散了,都「有」了,有的去了这一道,有的去了那一道。既然「有」,它又与「生」作了生起之因,「有」就进一步地「生」。说这儿有植物吗?有呀,证明它有「生」。
【生亦有二种业,一能起诸蕴,二与老作生起因。】
有了「生」,又有两种业:一是「能起诸蕴」,二是「与老作生起因」。既然「生」了,那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具足了,然后它又与「老」作了生起因,既然这里有「色、受、想、行、识」,那么用着用着不就「老」了吗?就衰老了。
【老亦有二种业,一令诸根变异,二与死作生起因。】
「老」也有两种业:首先衰老的表现是诸根的变异,「眼、耳、鼻、舌、身、意」都在变异。就是说人老了,身体上起皱纹了,诸根不再明利了,意识思维上也不像过去那么聪慧了,老了记忆力也下降,有的甚至会得痴呆,诸根都变异了。而「老」与「死」作生起因,老到极致就死了。
【死亦有二种业,一能坏诸行,二不觉知故相续不绝。】
「死」也有两种业:一能坏诸行,要是死了的话,本来存在的,现在动作都停止了,他就不能够再做活着时候那些事了,「死」使这个事物暂时性地终结了它的行为,这就是「死」能坏诸行;同时死还「不觉知故相续不绝」。
众生对于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对于这个链条缺乏觉知,缺乏旁观,缺乏跳脱,所以相续不绝,有生就有死,就这样死死生生,生生死死,相续不绝。
【佛子,此中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者,由无明乃至生为缘,令行乃至老死不断,助成故。】
金刚藏菩萨说:佛子,在上面的这个链条中,「无明」缘「行」一直到「生」缘「老死」这里,「由无明乃至生为缘,令行乃至老死不断助成」。无明缘行,行缘识,无明到最后导致了什么?导致了「生」,从「无明」开始,然后一直向后推,「行」这种行为一直在造作,导致了「老死」的不相断,所以无明是最开始的原因,它一直在推动、在助成。
【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者,由无明乃至生不为缘,令诸行乃至老死断灭,不助成故。】
无明要是灭了,那「行」就灭了,「行」灭了「识」就灭了……就这样,要是「生」灭了,「老死」就灭了,由「无明」乃生,无明是最开始的,生时如果不无明呢——因为无明是一切的开头,如果不无明,如果有明、有智慧光明,了解第一义谛,那就会令诸「行」乃至「老死」就断灭了,就无法助成了。所以无明是根本,那修行就是断无明、灭无明,不无明就没有后来的一切了。
【佛子,此中无明、爱、取不断是烦恼道,行、有不断是业道,余分不断是苦道;】
金刚藏菩萨说:佛子,在前面所讲的这里,无明、爱、取不断就是「烦恼道」,你持续地「无明」、持续地「爱」、持续地「执取」,无有断绝,这就是烦恼之道。然后「行」、「有」不断的就是业道,你一直造作,使得这个存在一直没有断绝,这就是「业道」。因为「业」代表造作的意思,余分不断的是「苦道」,这种惯性影响一直就无有断绝,这就是苦道。
【前后际分别灭三道断,】
那怎么样能够断掉「烦恼」、断掉「业」、断掉「苦」呢?一定要找准根源,「无明、爱、取」都断掉,「行、有」都断掉,其他都断掉,那不就灭了「烦恼」、灭了「业」、灭了「苦」了吗?
【如是三道离我、我所,但有生灭,犹如束芦。】
其实前面提到的无论是烦恼道、业道还是苦道,它本性里离「我」和「我所」,只是相上示现生、灭,就好像你把一堆芦苇捆在一起一样,是「就相说相」来说的。
【复次,无明缘行者,是观过去;识乃至受,是观现在;爱乃至有,是观未来。于是以后,展转相续。无明灭行灭者,是观待断。】
金刚藏菩萨说:「无明」缘「行」是观过去,「无明」导致了「行」;从「识」到「受」的这个阶段,是观现在,你正在用你的识,正在受一切;「爱」乃至「有」,是观未来。只要有爱,那未来就不断,未来的一切的生、老、病、死就不会断,于是以后展转相续。如果「无明」灭,「行」就灭了,所以就观待断。我们修行,就要在无明这里下手,待这个无明灭了,其它一切都会灭,就断了这个轮回的链条了。
【复次,十二有支名为三苦,此中无明、行乃至六处是行苦,触、受是苦苦,余是坏苦;无明灭行灭者,是三苦断。】
金刚藏菩萨说:另外,「十二有支名为三苦」,十二因缘也叫十二有支,这个链条也被称之为「三苦」,哪三苦呢?「无明、行」乃至「六处」这是「行苦」,「触、受」是「苦苦」,其它的是「坏苦」;如果「无明」灭了,「行」就灭了,其它也都灭了,所以「三苦」就断了。还是得断无明!
【复次,无明缘行者,无明因缘能生诸行;无明灭行灭者,以无无明,诸行亦无,余亦如是。】
另外,「无明缘行者」,无明的因缘能够产生诸行;「无明」灭,「行」就灭了。那个时候没有无明了,诸「行」也没有了,其它都没有了。
【又无明缘行者,是生系缚;无明灭行灭者,是灭系缚。余亦如是。】
无明缘行者,是「生」的系缚,是你这个轮回受生的系缚;如果「无明」灭了,「行」灭了,就灭了束缚了,其它也一样就灭了。
【又无明缘行者,是随顺无所有观;无明灭行灭者,是随顺尽灭观。余亦如是。】
无明缘行,「是随顺无所有观」;无明灭行灭,「是随顺尽灭观」。无名缘行,随顺无所有观,就是随顺着「相」又看到性的「空」,这样去观;「无明」灭了,「行」灭了,就是说相灭了,也就空了,那就是随顺「尽灭观」了,其它也是这样的。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十种逆顺观诸缘起。】
金刚藏菩萨说:佛子,菩萨摩诃萨就这样的有十种逆着和顺着的观十二因缘的方法,正过来观、倒过来观,就这样观十二因缘。
【所谓:有支相续故,一心所摄故,自业差别故,不相舍离故,三道不断故,观过去、现在、未来故,三苦聚集故,因缘生灭故,生灭系缚故,无所有、尽观故。】
「有支」是指的十二因缘,十二因缘的链条一直相续,其实也都是心里事儿,大家知道,一心所摄,都是我们的「识」心内的事儿,然后自业的差别,不相舍离,使得前面提到的烦恼道、业道、苦道就无有断绝;观过去、现在、未来的缘故;观三苦聚集的缘故;因缘生灭的缘故;生灭系缚的缘故;无所有、尽观的缘故。
第六地的菩萨摩诃萨们看十二因缘,逆着观、顺着观。观的时候就有十种观法。首先观「有支」,就是观十二因缘的相续,然后观都是一心所摄,都是自业造作的差别,不相舍离,一个缘另一个,三道不断。就这样在十二因缘的链条中看到了过去,看到了现在,看到了未来,看到了三种苦,看到了因缘生灭,看到了生灭的系缚,也看到了本质的无所有,一切就都观了。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如是十种相观诸缘起,知无我、无人、无寿命、自性空、无作者、无受者,即得空解脱门现在前。观诸有支皆自性灭,毕竟解脱,无有少法相生,即时得无相解脱门现在前。】
金刚藏菩萨说:佛子,菩萨摩诃萨就以如是十种相观了诸十二缘起法,就了知了本性无我、无人、无寿命、自性空,没有作者、没有受者,当下就证得了「空解脱门」了。观十二因缘的本质都是自性寂灭,毕竟解脱,「无有少法相生」,当下就证得了「无相解脱门」。
【如是入空、无相已,无有愿求,唯除大悲为首,教化众生,即时得无愿解脱门现在前。菩萨如是修三解脱门,离彼、我想,离作者、受者想,离有、无想。】
这样地入到了「空、无相」之后,没有愿求,只剩下大悲,并以大悲为首去教化众生,这时就证得了「无愿解脱门」,也就是说「空」、「无相」、「无愿」,但是不舍大悲。菩萨就这样的修三解脱门,离开了他人和我(自他)之想,离开了作者、受者之想,离开了「有、无」之想。
今天的这段文字应该说是我们学习十二因缘以来,对于十二因缘解释、剖析得最详尽的,而且是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十二因缘。今天的这一段落也是重点,希望大家能够关注一下,如果把这一段吃透的话,就基本上达至了六地菩萨类似的这种境界了。
到最后就离开了自他之想,离开了作者、受者想,离开了「有、无」之想,「空、无相、无愿」,而不舍大悲。
相关文章
- 宣化上人:《华严经》所在就是佛所在处
- 宣化上人:《华严经》每一句经文都是无上法宝
- 圣赞法师:《华严经》之《普贤行愿品》
- 清远法师:法藏大师的华严思想初探 三、法藏大师对《华严经》宗趣的理解
- 《情爱的沦陷与救赎》连载 1:新婚
- 《情爱的沦陷与救赎》连载 2: 情变
- 《情爱的沦陷与救赎》连载 3:决裂
- 《情爱的沦陷与救赎》连载 4:回家
- 小药师钵(药叉盏广而告之•不是所有“盏”都能叫药叉盏)连载1006•1006尊小药师钵(药叉盏)
- 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十四卷
- 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二十一卷
- 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三十五卷
- 药师家族十二生肖风湿骨病专用连载10(鸡)
- 药师家族十二生肖男科专用连载2(牛)
- 药师家族十二生肖男科专用连载6(蛇)
- 药师家族十二生肖肝好专用连载5(龙)
- 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坛城加持药师家族连载9(属猴专用)
- 民间佛教故事连载:傻娘与如归法师的前世今生(三)
- 民间佛教故事连载:傻娘与如归法师的前世今生(四)
- 《华严经》连载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