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容 正文
为救释迦族人 摩诃男自沉水底
为持不杀生,释迦族人宁可被杀,摩诃男宁可自沉水底。
尔时,佛在舍卫国,迦维罗释子新作堂舍,未有沙门婆罗门及诸人在上坐者。时,毘琉璃太子最初坐上,诸释种皆共瞋嫌:我新作堂舍,佛未得坐,下贱婢子先坐中。
时,有不信乐婆罗门侍从说话:舍夷诸释子,骂汝作下贱婢子,汝乃能忍耶?
答言:我今无力,不得安闲,若我父亡,我作王时,当语我。
后王波斯匿失王位,琉璃太子即自作王,不信乐大臣白言:先诸释种子骂王,王能忍耶?今可往罚。
王即集四种兵,出舍卫城往舍夷国,时,世尊慈愍故,即先往琉璃王所行道边,在恶树下坐。
时,琉璃王至,见佛在恶树下坐,即下车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白世尊言:多有大好树无恚树等而不坐,何故在此恶树下坐?
佛言:大王,在亲里荫下乐。
彼作如是念:世尊慈愍舍夷国故耳。即回军还舍卫国。
不信乐大臣婆罗门,第二第三如是语:诸释种先骂王,作下贱婢子,今可往罚。
时,王即复集四种兵,往舍卫国,去迦维罗卫国不远,作小营自障住。时,迦维罗卫释种等,皆能远射,无抂发者,或有射一由旬中的,或有射七十里中的,或有射六十里五十里四三十里中的者。时,有射琉璃王营,有中盖顶盖枓盖子,或有中车辕,或有中马勒马鞚马缰,或有中指印,或有中耳珠髻珠破珠而已,终不伤肉。
时,琉璃王大恐怖问:诸释子去此远近?
傍臣答言:去此七十里。
王闻已倍更恐怖言:我将不为诸释子所害及我军众耶?
时,不信乐大臣白王言:彼诸释子,皆持五戒为优婆塞,死死终赓续众生命。王但进步,勿以为怖。即往围迦维罗卫城。
诸比丘以此人缘白佛,佛言:彼若不与开门终不能得。
时,城内人自不和,或言当与城者,或言莫与,即行筹。时,天魔波旬,在与城众中七返取筹,即令与琉璃王城筹多,即为开门与之。军人即入,反闭城门,街巷凿埳悉齐人腰,埋诸释种男女大小,相参而无有间,令大象蹈上。
时,摩诃男释子,是琉璃王外祖父,语诸释种言:汝曹莫但看琉璃王放大象蹈杀人,当观往日业报人缘。诸释种往日所造定业报,今当受之。
时,琉璃王闻,语摩诃男释子言:欲得何愿?
摩诃男言:诸释种已死,我今忧?,何用愿为?若欲与我愿者,听我入池水,随入水时节中心,听诸释种出,莫杀。
琉璃王念言:水中不得久,与汝愿。
摩诃男即入池水,以发系树根,遂于水下命过。
琉璃王即问诸大臣言:释子摩诃男入水何乃久耶? 傍人看之,答言:已死。
王言:出之。即出示王。
时,琉璃王见即生慈心言:摩诃男乃为亲里,故不惜身命。即敕人放诸释种。彼即受教放之。(《大藏经》四分律卷第四十一)
译注:
佛陀时代,释迦族的迦毗罗卫国受到舍卫国琉璃王的侵灭之时,当时迦毗罗卫的统治者是佛陀的堂弟摩诃男,是忠诚的佛教徒。
以当时释迦族人的武功来说,不只可以抵抗一阵,根本可以打败琉璃王的,但他们不愿流了他人的血,他们没有抵抗,便把城门打开,向琉璃王屈膝投降了,然则,琉璃王并不因释迦族的屈膝投降而就赦免释迦族人的生命。
在这情形之下,摩诃男便向琉璃王要求,让他潜到水底去,当他未出水面之前,任由释迦族人流亡,待他出水之后,再把未及逃走的释迦族人集体屠杀。
琉璃王应承了,然则,摩诃男潜入水底之后,再也不出来了,看看释迦族人都要逃光了,派人下水观察,发明摩诃男把头发系紧在水底的树根上,早已淹死了。
为了所信的宗教,为了守持不杀生的和平主义,释迦族人宁可屈膝投降被杀;为了挽救族人的生命,摩诃男宁可自沉水底而壮烈地就义。终于也大大地激动了琉璃王,停止了他的屠杀计画。
这则故事,很可以说明佛教是和平主义的宗教。
从佛教的本质上说,从佛教的史实上说,佛教确是世界各宗教中最最爱好和平的宗教。 佛教主张慈悲主义,能给予他人甚至一切众生之乐称为慈,能拔济他人甚至一切众生之苦称为悲,在慈悲主义的实践下,不会见到可憎可恨的人,只有见到可怜可悯的人。
所以,在佛教徒的观念中,战斗是最最残暴的事,宁可就义了自己的生命,供献出自己的生命,来浸染强暴,来赢取和平,也不愿以眼还眼以暴抑暴地从事战斗。在佛教史上,佛教徒们经常遭受到异教或政治的伤害,除了安闲殉教,从未有过暴力的反抗。
虽然,在佛经之中,也有说到以金刚横目的精神,摧毁邪魔恶怪的势力,但那毕竟是属于精神界的修持工夫,而不是现象界的实力表现。不过,菩萨为了适应各类众生的根性及各类情况的需要,化现的姿态是可以活用的,比如华严经善财孺子的五十三参之中,就有从事于烽火战斗及酷刑峻法的菩萨;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三应化身中,也现有大将军身。
在瑜伽菩萨戒本之中也说,菩萨假如见有恶贼为了贪劫财物而要杀很多的人,或者有人要杀已证圣果的大小乘圣人,菩萨为了不使那个杀人者因了杀死多人或圣人而堕无间地狱,宁可自己先把他杀了,让自己堕地狱──这种出于悲悯之心而非出于贪心及嗔心的杀人,佛教是许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