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容 正文
空持百千偈 不如吃茶去
「禅茶一味」是法语,是机锋,是禅意,是高深无垠的智慧,是难以穷极的真谛,是探索不完的秘籍。
「禅」是心悟,「茶」是物质的灵芽,「一味」就是心与茶、心与心的相通。中国禅茶文化精神概括为「正、清、和、雅」。茶与禅本是两种文化,在其各自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发生接触并逐渐相互渗入、相互影响,最终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即禅茶文化。
茶与禅的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典体现。而茶文化的美学,也与禅息息相关。「禅茶一味」的禅宗精神对中国茶文化审美特质形成茶人审美情趣确立,提高中国茶文化的艺术审美境界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起了重要的作用。
所以,研究茶文化,离不开对「禅茶一味」的渊源进行深入的剖析。
第一重境界:「禅茶一味」与日常生活的相融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以后,由于教义与僧侣活动的需要,茶很快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的缘分。客人来到,见面寒暄之后,先请饮三杯茶。根据《茶经》的记载,寺院里的僧人在两晋的时候,就开始用以敬茶作为寺院待客的礼仪。佛教徒以茶资修行,单道开、怀信、法瑶开茶禅一味之先河。
佛教的重要活动是坐禅修行,佛教徒「过午不食」。因而,需要有一种既符合佛教规戒,又能消除坐禅带来的疲劳和补充「过午不食」的营养。茶叶中各种丰富的营养成分,提神生津的药理功能,使它成了僧侣们最理想的饮料。古人认为茶有「三德」:一是驱睡魔,坐禅可通夜不眠;二是满腹时能帮助消化;三是「不发」,能抑制各种欲望。所以,饮茶最符合佛教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
佛教在茶的种植、饮茶习俗的推广、饮茶形式的传播等方面,其巨大贡献是自不待言。而禅宗逐渐形成的茶文化的庄严肃穆的茶礼、茶宴等,具有高超的审美思想、审美趣味和艺术境界,因而它对茶文化推波助澜的传播,直接造成了中国茶文化的全面兴盛及禅悟之法的流行。
所以,日常生活是「禅茶一味」的基石,「禅茶一味」,是日常生活的升华。这两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
第二重境界:「禅茶一味」与开悟顿悟的相通
茶如果只像开水一样,仅是解渴;如果只像咖啡一样,仅是提神;断不能由单纯的物质成为文化的载体。在禅林公案中,茶与佛教的开悟顿悟相通达,终于发生了根木性的转变。
「吃茶去」中禅意深
根据目前已知的材料,「茶禅一味」作为固定词组的成型有一个发展过程。这一禅林法语与「吃茶去」的佛家机锋语有着内在的联系。「吃茶去」出自唐代名僧从谂,由于从谂禅师常住赵州观音寺,人称「赵州古佛」。《五灯会元》卷四有较详细的记载:
一人新到赵州禅院,赵州从谂禅师问:「曾到此间么?」答:「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一僧,答曰:「不曾。」师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为什么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唤院主,院主应诺,师仍云「吃茶去!」
赵州三称「吃茶去」,意在消除学人的妄想,所谓「佛法但平常,莫作奇特想」。茶与禅渊源深长,「茶禅一味」的精练概括,浓缩着许多至今也难以阐述得尽善尽美的深刻涵意。
饮茶与开悟
中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为《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题诗曰:「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
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也题诗:「赵州法语吃茶去,三字千金百世夸」。
在禅宗眼里,任何事物都与道相通。「一切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就正如求佛保佑的人,也是以一定的功利为目的,从而经常会成为悟的束缚。禅宗强调自悟自性,也就是对本性真心的自悟。
「禅茶一味」的禅式理解
显然,禅师论禅,是要排斥法执、我执,以便自悟本性。执,即束缚。因此,禅宗是要人们做到「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见性成佛道」。也就是说要达到「内外不住,来去自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坛经》)的精神境界。
禅茶的深厚基础,缘真实体验的深刻性。正是在「悟」这一点上茶与禅有了它们的共同之点。所谓「体验有得处,皆是悟」,「必工夫不断,悟头始出」,都与茶及茶事活动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
茶事及其活动本身就是一个极平常而自然的境界,然而真正要有高深的境界又必须是工夫不断,「悟头始出」。虽然「凡体验有得处,皆是悟」,但此体验本身即得来不易,必工夫不断,方可有悟。进而言之,悟虽可得,亦随时可失,所以说「得火不难,得火之后,须承之以艾,继之以油,然后火可不灭」。这就全然是一个保持境界的事了。禅宗的茶事活动之所以日益讲究,甚至将其化为一个艺术境界,奥妙全在于此。
第三重境界:「禅茶一味」与平常心的相和
开悟顿悟自然是高境界,而具备平常心是更高的境界。平常心的养成是和茶禅一味相和谐的、相协调的。
禅宗是中国士大夫的佛教,浸染中国思想文化最深,它比以前各种佛学流派更多地从老庄思想及魏晋玄学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及「言不尽意」、「少得意忘像」中吸取了精华,形成了以直觉观、沉思默想为特征的参禅方式,以活参、顿悟为特征的领悟方式;以自然、凝炼、含蓄为特征的表达方式改变了过去佛教灌输与说教的习惯,突出了自悟的知觉观照方式。
茶对禅宗而言,既是养生用具,又是得悟途径,更是体道法门。养生、得悟、体道这三重境界,对禅宗来说,几乎是同时发生的,它悄悄地自然而然地但却是真正地使两个分别独立的东西达到了合一,从而使中国文化传统出现了一项崭新的内容禅茶一味。
禅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它决定了禅茶文化具有一种不同于哲学和伦理学的社会化育功能。禅茶文化离不开人文关怀,离不开人生日用,离不开禅的关照与感悟,离不开茶的精清、淡洁、涤烦、致和修养功夫。
元代了庵清欲禅师《痴绝翁所赓白云端祖山居谒忠藏主求和》诗云:闲居无事可评论,一炷清香自得闻。睡起有茶饥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茶与禅相互辉映,体现了一种超然的人生境界。一杯茶中,禅意盎然。有人生的三昧、有佛学的感悟、有茶人的心境与品味。
禅茶要求在有限的时空中体悟生命本性,自得自适地体悟宇宙与人生,在静谧的氛围中获得一种安宁和自由。这既是一种生命哲学的境界,同时又是一种很高的美学境界。靠内在和外在的超越精神,靠恬静淡泊的心情去获得那自由的美学境界,这是至为不易的,而「禅茶一味」的智慧境界就是使人们进入一个新天地,从而以智慧而得到美。
相关文章
- 空有千百偈,不如吃茶去
- 与其日后追悔莫及,不如好好珍惜当下
- 霹雳:天策也有一身近神级的战力,但不如波旬的近神极限!
- 不如小丑
- 仰望别人不如提高自己
- 佛教故事:因果报应:看风水不如依照这些定律改造命运
- 百般算计,不如一颗善良的心
- 索达吉堪布:看到了他的私心以及不如法现象,请问是视而不见
- 索达吉堪布:佛经中为什么认为女身不如男身
- 佛教故事:活得快乐:不如小丑
- 多次的忏悔不如一次彻底的改正 | 导读:我怎样戒掉网络小说
- 佛教故事:动物寓言故事:炫耀不如关注
- 达真堪布:怎样区分修行如法和不如法
- 达真堪布:怎样区分修行如法和不如法?
- 佛教故事:不要做无谓的祈求,心动不如行动
- 佛教故事:心生菩提树:与其祈求奇迹,不如创造奇迹
- 城市野生动物 远亲不如近
- 说不如行
- 送鲜花不如送“菜花”
- 达真堪布:诵经念咒的时候少念了,或是多念了,会有什么不如法的地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