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容 正文
菩萨应化的故事
弥勒应身的傅大士
傅大士,齐明帝时东阳郡人。父名宣慈,母王氏,世业为农。建安四午五月八日生,少未读书,常与乡里人等网鱼。每得到鱼时,却又以竹笼盛之,沉人深水中,交且祝曰:“欲去者去,愿止者止。”因此别人都说他愚痴。
网鱼遇梵僧 水影悟前因
梁天监十一年,大士16岁,娶到刘氏妙光,生2子。后来在稽亭塘下网鱼时,遇一梵僧,僧对他说:“往昔在毗婆尸佛前,我和你同时发愿渡生,现今兜率天宫中你所享用的东西都在,你什么时候回去呢?”大士闻之瞪目而已。其僧又道:“汝试临水观影!”大士低头见水中圆光宝盖,顿悟前因,于是抛弃渔具,携僧归家,请求修道之地。僧指松山下双梼树曰:“此可栖也。”遂结茅庵而居,自号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
恩惠及小偷 定中见诸佛
大士住在松山之下,开垦土地,种植蔬果。有小偷常来光顾大士的菽麦瓜果等物。大士见了说:“你不必盗取,把你篮笼拿来,让我给你采装。”于是小偷满载而归。或为人帮佣,昼出夜归,如是苦行7年。一日当宴坐之际,忽见释迦、金栗、定光三佛自东方而来。复见金色自天而下,集在大士身上,从此身出妙香,并闻舍中唱言:“成道之日,当代释迦坐道扬。”
郡守捉又放 大士是菩萨
不久,僧尼道俗四众都来问询作礼。郡守王杰,怀疑大士为妖妄,捉来囚了数十天,不给他饮食也饿不死,只得放他回山。大士回来后,更加精进,远近来皈依他的人一天比一天多,而且还有天人,每日早上自空而降,随喜行道。大士曾对弟子们说:“我得了首楞严三昧。”又说:“我得了无漏智。”大家闻听后都说:“此三昧唯有十地菩萨才有。”由此大家都知道了大士是十地菩萨示迹而来的。
为设斋会 卖妻养众
大士为了化渡群伦,先化妻子令发道心。于是把田宅通卖掉,设斋会普供四众,并说偈道:
舍报现天心,倾资为善会;
愿度群生尽,俱翔三界外;
归投无上士,仰愚普令益。
这一年正逢饥荒,大士设斋会之后,家无斗粮。士谕妻子卖身为人帮佣,以供大众道粮。其妻妙光说:“愿一切众生,同得解脱。”于是同里傅重昌以钱五万买之。士得钱营设大会斋,并发愿说:“弟子善慧,稽首释迦世尊及十方三世诸佛,尽虚空遍法界常住三宝;今舍妻子,普为三界众生消灾集福,灭除罪垢,同证菩提。”后月余,傅重昌感大士德行,遣送妙光回山。其妻子自此纺纱,为人做工,从不稍事休息。同里有傅昉者,亦罄产布施,卖妻得米送山供养,大士都转给修道的人,自此灵异益多。
叔叔作礼 叔祖亦得作礼
一日,大士到他叔叔家中,自称:“我是弥勒,特来教化,叔应顶礼。”他叔叔闻言即作礼。他又欲去其叔祖孚公家中,其妻妙光谏道:“叔祖一向不相信你,况且那有叔祖向小侄顶礼之理;我看你还是不要去吧!”大士闻其言,便解衣袒胸,金色闪闪,天香扑鼻。妙光仍劝他不要去!大士不听,竟到他叔祖孚公家里,要叔祖向他作礼。叔祖说:“向你作礼?简直岂有此理!”大士回山,其妻问道:“叔叔作礼没有?”大士答道:“今日不作礼,明日管叫他一步一个礼!”
是夜,叔祖梦见天人召之去叱责道:“你贡高我慢,不听圣训……”忽然又看到大士金相奇特,在空中飞翔。叔祖边呼边追;但见石壁横空,大士与侍从等人直过无碍,可是叔祖却过不去,醒来悲悔非常。天亮后,亲自入山,看见大士便悲不自禁的哭拜于地。大士道:‘我从兜率天下来,正为相接你们,知过就好。”叔祖孚公稽首愿为弟子,依止大士修行!得三业清净。
弥勒应身 未来佛祖
时有沙门慧集(观音大士)来山,大士为说无上菩提,慧集愿为弟子。以后慧集到处弘法时便说:“大士是弥勒应身。”
大士每次说法或作功德,两眼常出金色光芒。他告诉大众说:“学道不遇无生师,终不得道。我是现前向无生法忍的人,以前尝把这事隐藏起来,今日启示你们不复隐藏。”弟子感戴顶礼。大士又说:“你们不要向我顶礼,可礼拜殿中佛,即我形象。”
座中有弟子问道:“善明世尊,是大士得道时的师父呢?还是发心时的师父呢?”大士说:“非发心时之师也,彼佛出时,我为国王供养彼佛,彼佛寿八万岁,将来我作佛时,寿量亦是八万岁。’
慈力服猛兽 说法到帝阙
大通三年,大士与弟子等于云黄山所居前,约十里方圆风开凿为精舍,种麻、豆等。到秋熟时,有贾昙颖居士者,来布施其濑里之地,大士受之。濑里为山地林麓葱翠,其中猛兽特多,人多害怕。大士居之,以所余之食饲养它们,从此猛兽变得非常驯伏。
大通六年,大士以双林僻处,教化不广,想到皇帝宫中去宣扬正教,于是遣弟子傅暀奉书于梁武帝。帝诏大士进京,先叫侍者遍锁诸宫门。大士心通预告知道了,乃做了大木槌一双,既剥已,用木槌扣打一门,余门都开。大士直入宫殿,唱拜不拜。武帝问他:“师事从什么人?”大士道:“从无所从,师无所师,事无所事。”
武帝是佛心天子,除了修寺、斋僧、写经以外,还会宣讲佛经。
一日,帝升殿讲经时,公卿大夫俱起座礼迎,唯大士端坐不动。大夫中丞问道:“大士何不站起来?”士曰:“法地若动,一切不安。”
大士在宫阙住了约5个月,复还云黄山。激扬宗乘,武帝莫测高深。
大同五年,复入京都。武帝请大士讲金刚经,他升座挥案一拍便下座。帝见之惊愕不已。志公问帝:“陛下会吗?”帝曰:“不会”志公道:“大士讲经已毕。”(按此乃禅家提倡宗乘之机锋转语。因志公入灭十余年后士方见武帝)
大士一日顶冠披衲靸履,武帝看到问:“是僧吗?”士以手指冠。帝问:“是道吗?”士以手指靸履。帝问:“是俗人?”士以手指衲衣。此一问一指,像猜哑谜、演双簧;但有谁知道这其中含有无量甚深的法味呢?”是故至今在双林寺塑的大士像——头顶道冠,身着袈裟,足登靸履——便是从这里为缘起。
为渡众生发大愿 为救众生磐资财
大同七年,大士对弟子们说:“我是贤劫千佛中之一佛耳,汝等若能生千佛中,即可见我。”
大同八年,大士立誓持上斋。作愿文曰:“弟子善慧,今启释迦世尊,十方三世诸佛,尽虚空遍法界常住三宝,弟子自念今生,无可从心布施,拔济受苦众生,今日起立誓三年持上斋,每月六日不饮不食,以此饥渴之苦,代一切众生酬偿罪业,降促苦劫,速得解脱。以不食之粮,广作布施,愿诸众生,世世俱足,财法无量,永离爱染,不作三业,得大总持,摧伏诸魔,成无上道。”这篇愿文言简意赅,真可为发大愿心之行者所效法。哄动京城道俗,沿途赶来参观,接连二百余里不绝于道,往来相庆,一代盛事,真是佛家功德不可量啊!
贪乞宝物 感德奉还
时有一沙门,来到大士住处说:“久闻大士修菩萨行,所谓菩萨行者:乞头与头,乞眼与眼,国城妻子,皆不吝啬。现在我乞大士身中香炉,若给我即是真菩萨,否则硬是假菩萨也。”大士道:“舍与不舍,都不是菩萨。”沙门不管三七二十一,强持香炉而去。过了十多天,沙门又来问道,“前日我来强夺大士的香炉,大士心里有何感觉?”大士说:“得亦不有,失亦不无,唯愿上人,擎炉焚香,供养诸佛,增进菩提,常为善友。”沙门闻言,感到非常惭愧,又把大士的香炉送回来了。
常见七佛 唯释迦与语
天嘉元年,弟子等欲启建龙华会。大士道:“汝等可作请佛停光会,龙华会是我自己的事。你们能听从我所言说,将来一定会见龙华会的。”又说:“我悟道已经有四十劫,释迦世尊因为能舍身苦行,所以先我成佛。”天嘉二年,大士在山行道,常见七佛在前,维摩随后。于是对弟子们说:“七佛之中,唯释迦常与我话语,其余六佛则不与我交谈,每次见到都是如此。”弟子问:“余佛为何不语?”士曰:“释迦今正教化此世界,我以后又是绍继人,故世尊见我即说也。”
留诗别子 复还兜率
天嘉十年,嵩头陀入灭,大士心知。乃集诸弟子说:“篙公已还兜率,我同度众生之人己去完了!我也决不久住世间了。”于是作“还源诗”十二章,并对子普建普成说:“我从第四天来,为度众生故,汝等慎护三业,当精勤六度,行忏悔法,免堕三涂!”言讫进人涅槃,世寿七十有三。
进入涅槃 尚能举手
大士入灭,肉色不变,形相端洁。七日后,乌伤县令陈钟耆来结香火缘,因取香火遍传四众,到大士身边时,大士虽然已经涅槃了,但是竞伸手起来受香。此乃表示“生死即涅槃”存灭非异之义也。
建造轮藏 普利有情
大士在世时,常以佛经繁多,恐人不能遍阅,乃在山中建一层龛,中间一柱,周圈有八面,把佛经都放进去,可以运转着看,谓之轮藏。并立愿说:“凡登我藏门者,生生世世,不失人身。”如无阅读能力者,手推轮藏至诚一转,是人即与持诵诸经功德一样。今天下有建轮藏设大士像者,实始于此。
大士诗偈 如水银泻地
大士虽未读过书,但以补处菩萨应世,故能一悟百了;慈悲渡人之外,吐语为经。现仅恭录其诗偈几首以作本篇结尾:
还源诗十二首
还源去;生死涅槃齐,由心不平等,宛尔有高低。
还源去;说易运心难,槃若无形相,教君如是观。
还源去;触处可幽栖,涅槃生死是,烦恼即菩提。
还源去;依理莫随情,法性无增减,妄说有亏盈。
还源去;何须更远寻,欲求真解脱,端坐自观心。
还源去;心性不思议,志小无为大,芥子纳须弥。
还源去;解脱无边际,和光与物同,如空不染世。
还源去;何须次第求,法性无前后,一念一时休。
还源去:心性不沈浮,安住三三时,万行悉圆收。
还源去:生死本纷论,横计虚为实,六情常自昏。
还源去:槃若将澄清,能治烦恼病,自饮劝众生。
大士慈悲,曾于居住舍前,把干涸小塘中之虫鱼等投到大江里去。己死者葬于山下,牛犬死者亦葬之,并为它们设会超荐而说偈曰:
昔贤舍头目,王子救虎身,慈尊推国走,修忍救慈亲。
今余阐此德,仰慕菩提因,倾资度牛犬,舍命济鱼身。
愿为常乐友,共趣涅槃律,同为俗无俗,齐证真无真。
太清二年,大士复舍田园产业设会,为此土及十方世界,六道众生,怨亲平等,供养三宝,请佛住世,普渡群生,而说偈道:
倾资为善供,归命天中天,仰请亭光照,流恩普大千
三涂皆解脱,六趣超自然,普会体无体,齐证缘无缘
另有可思议与不可思议的二首颂,遍传丛林与讲座,亦极耐人寻味:
其一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其二
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物主,不逐四时凋。
其余诗偈尚多,如水银泻地,颗颗皆圆,不能一一俱录。
观音应身的慧集法师
慧集法师,俗姓王,梁武帝时候的吴郡富春人。
法师出身贫贱,常遭执役之苦,后来,逃到天台山去出家,行头陀苦行。因为逃避官役,所以不能常在一个地方居住。听说傅大士在东阳弘化,便到他那里去,白天不敢走路,只有在夜间潜往。人生地不熟,也不知方向,惟自任运而行。往往走到四衢道口,不知道该向哪一条路走去才对,便闭上眼晴,随便走向一条,冥冥中,如有人指引,就这样没有走错,一直走到傅大士之所。
游行弘化 与众生有缘
当慧集法师未到东阳之前,傅大士曾作了一个梦,梦见释迦来对他说:“有一沙门来助你行道!”
而后三天,慧集法师来了,大士为之迎迓,并宣谕妙法。
慧集法师是“大悲”菩萨的化身,所以他与苦难众生特别有缘。他行化所到的地方,见有生命被因厄,即想法买来放生;见有病苦的人,立刻就给他治好。他走在路上,经常唱着一首歌道:
大士兜率来,震动游诸佛;
莲花吊地生,特许迎弥勒。
普光初学道,无边世界动;
回光复转地,并入一毛孔。
跛者能走 聋子能听
有一次,慧集法师去会稽龙华寺的路上,遇见一个跛脚的病人,手持两只拐棍而来。法师看他可怜,于是便对他说:
“我是慧集,你一心诚恳的念我的名字,你的宿疾便会好的。”
那个跛子先是将信将疑地,然而念念慧集的名字那有什么难呢?于是便诚恳恭敬的念了几声“慧集”的名字。奇怪,跛脚伸直了,两只拐杖放下也能行走了。
又一次,慧集法师在市上行走,见一老叟,已患耳聋病多年,法师给他写了几字说:“我是慧集,你但诚心念念我的名字看!”
老头照着字诚恳的念了几声“慧集”以后,耳聋刹时痊愈,老头向他拜谢而去。
有一道人患心痛,有一僧久生白癞,来向慧集法师求治。法师说:“称我名字,便可痊愈。”
二僧合掌称念,果然痊愈。
有时,来求医病的人,法师叫他布施财物给贫人,患者也马上痊愈。有些病人痊愈后,布施法师财物作供养,法师又转施给贫苦的人。
有时在路上行走,看见乞人的衣服破弊,他就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与乞人换穿,自己倒变成了个乞人模样而去。
卖鱼放生 曾遭毒打
有一次,慧集法师到长山县丰江村去,在路上碰到一个卖鱼的人,法师向他乞求筐中的鱼去放生,卖鱼的人不许,法师便一直跟着他。当卖鱼的人走到江边,放下筐子去洗澡时,法师乘机把鱼全部倒入江中。
渔人见了大怒,拳打脚踢的把法师打得遍体是伤。法师自知无理,所以也不还手。
又有一次,在东阳市场上,法师欲买鱼放生;另有一人与法师争着买,那人买去是充家馔的。
法师无法得鱼,就对争买的人说:“食放生鱼,恐致肠痛!”
那人不听,把鱼拿回去,与家人吃了,果然心肠疼痛不已,因而追悔,请求法师忏悔。法师叫他悔过,并誓不复作,肠痛才止。
还有一次,在会稽市中,见有两船鱼虾将卖,法师将其买来尽履水中。
在迮溪也曾遇鱼四船,当时身上没有钱,同渔人立了契券,后来把身上穿的衣服都变卖了。
燃身供佛 临终现瑞
为供养三宝,法师先燃去两指,接着又烧去六指,后来在灵山寺把所余二指也烧去。
指烧尽了,又烧两臂。有人要求法师烧臂之血治病,法师便欣然给他。
两臂尽了,法师也在那一天夜里圆寂了。
当慧集法师未寂之前,曾对徒众说:“我死后七天,当有瑞相出现。”
果真,到入灭后第七日,道俗为设无遮大会。那天一早便有五色毫光遍绕刹柱,良久始散。又于寺内,大放光明一日夜,四众感叹稀有,不可思议!
时梁大同四年正月二十一日,法师才47岁。
梁智者惠约法师
惠约法师俗家姓楼,梁武帝曾依大师受菩萨戒法,封号为智者大师(并非隋朝时代的天台智者大师)。
法师的母亲刘氏夫人,梦见长人,手擎金像,命夫人吞下,又见有紫光入户,绕身数匝,因而身怀法师。那时是宋文帝元嘉二十九年,法师诞生的时候,异香满室,一室皆明,六岁时每每与儿同戏,经常累瓦为高座,聚沙作佛塔。
水中岸上 痛苦一等
法师的叔父嗜好射猎,常常猎获禽兽回来剥剔时,群儿争观,独法师不看。人问其故,他说:“鸟兽各自生活,叔父逐而杀之,儿心痛楚,不忍再看。”家人以猎肉给他吃,更不肯吃,不得已另外取换肉来给他吃,他也是不肯吃。家人说:“这又不是你叔叔杀的肉,为什么还是不吃呢?换的是水中的东西,应当可以吃呀?”法师答道:
“虽然不是叔父所杀,水中岸上,痛苦一等。”家人为之动容,其母刘夫人因此感动,从此也不食肉,而素食终身。
舍道教而信佛出家
法师家中,世传信奉道教,可是法师儿时就要信佛教。父母怪问道:“我家世世奉道,为什么你独要信佛呢?”法师答道:“儿心中自要如此信耳!”此所谓宿植善根,与佛有缘也。8岁遇一游方僧人,过门乞食,法师看见和尚很高兴,把自己吃的饭全部给了和尚,想要问他佛法,未及言谈就走了。不过道人用手指东方说:“剡中有佛法。”法师当时不知剡中在那里?再想追问,已失道人踪迹,回家问父母剡中在什么地方?并说所见道人经过,全家惊异,遍寻道人,亦无所见。
经过重重困难,在17岁那年,方才脱离了道教的家庭,出家为僧。
菩萨谏汝 为何不听
法师的叔父迷于射猎,法师苦谏甚切,他的叔父表面伪允不再射猎,其实心中不从,仍然照做。一日,梦见赤衣使者和力士多人,手持矛戟叱之日:
‘汝杀害众生,菩萨谏汝,为何不听?”说罢举矛就欲刺去,其叔惊醒后,汗流浃背,第二天即往见法师,请求举行坏猎法佛事,法师见叔父如此回心向善,也欢喜不已。
梦见人云 菩萨来也
司空褚渊请法师讲净明经和胜鬓经,后来褚渊有病,法师特来探病,正值司空午睡未及见。法师稍坐即去,司空梦有人说:
“菩萨来也。”一惊即醒,即问左右:“有什么人来没有?”看门的人说:“刚才约上人来看大人,闻大人睡眠就去了。”褚渊随即派人追请法师,在路上追上法师偕来病室,静坐良久,褚司空的病霍然而愈,从此全家敬奉法师如活佛。
山精为害 法师叱退
法师游金华山,住赤松涧,当时有道士丁德静,隐居金华山,常为山精所扰。后来德静酒后醉卧,忽有青蛇啮足而死,道观从此空废,纵然有道士来住,都为蛇精所扰,竟不能住下去。
长山县令徐伯超听到此事道:“山精为害,都是那些道士不能精进向道所致,试将此道观请约公来住,必能清净。”于是大家到赤松涧请法师,法师也就慨然接受,随即住进道观。住下不久,有一次午睡时,忽见两个青衣少女,姿质姝丽,美若天女,携手歌咏,从涧水中出来,法师徐徐起而正坐,对二女道:
“汝等二精魔魅,横行已久,不过现在这地方由我来住,汝等还敢再来魅人?”斥责后再为说法度化,二女承受顶礼而退去,从此观中再没有妖怪为害了。
为梁武帝 授菩萨戒
天监十八年,武帝下诏,决定在四月初八那天,受菩萨戒并设无遮大会;供养僧尼,分一千僧人到华光殿设会,赈济天下贫病孤独,放生天下物命。梁武帝下诏道:
“梵网经上说:“居帝王位者,应先受菩萨戒’故知贵为天子,
富有四海,宜修身戒心,以宏治道。朕晏居俨思,深念至归,不发大愿受菩萨戒,岂能起慈悲心,行平等行?普观众生,犹如一子,所以受持正法,在予不疑,欲以亿兆,同兹福庆,凡天下罪无轻重,咸
赦除之。”
皇帝信佛受戒,大赦天下轻重罪犯,放天下物命,真是一人发心,万民受益啊!
武帝受菩萨戒于正觉殿上,参加观礼的缁素人等,多逾十万;法事之盛,旷古未有,这才是真正的盛况空前了。
双方都不要外人知
当受菩萨戒之前,皇帝要令法师,先示现形相,就下诏请“四字导师”。当时在座的出家人有一千多,没有一人能答出,大家共推约法师就写了四字“愿皇成佛”。
皇帝在受戒前顶礼法师,并且对法师说:
“弟子顶礼,勿使外人知之。”这时法师合掌入净瓶中,不一会儿化成五色云台而出,法师瓶中结跏趺坐,须臾间,便又复身如初,也对皇帝道:
“贫道化身进入瓶中事,也请陛下不令外人知之。”皇帝自持万乘之尊,只有人向他朝拜,他万不可能向任何人顶礼。可是既为佛子,不得不礼敬三宝,向法师顶礼后又怕法师说出去失面子。可是法师也显一点小神通,化身入瓶,使他拜得心服口服。
受戒后,皇帝执弟子礼,对法师说话时呼阉黎,与臣下言称智者。王公以下,举图臣民,六宫妃嫔,莫不受业。朝野士庶,蒙法师度脱者,四万八千多人。
赋诗悼友
法师不但道高望重,为王者师,而且深重友情,创作文章,才思新颖。曾与湘东王谘议范贲友善;范贲去世,法师临丧赋诗悼曰:
我有数行泪,不落十余年;
今日为君尽,并洒秋风前。
此诗传于天下,为世所重。法师住世84岁,大同元年九月十六日园寂。
神僧宝志公
神僧宝志禅师,金城人,他出生在鸟巢中;有朱氏妇人,闻小儿啼声发自鹰巢,梯树得之,养为己子。七岁即随钟山僧出家,修习禅定,他的面貌莹彻如镜,但手脚却似鸟爪。
刘宋大始初年,行动渐渐僻异,居止无定,饮食亦无定时。头发长有数寸,常赤足行于街巷,手持锡杖,锡杖头上挂着剪刀、镜子,或一两块布,有时执于手上,有时负在肩上,有些疯颠模样。
行动不羁被捉 三处分身住宿
齐建元中年,志公屡现神异,有时好几天不吃饭也不饥饿。常常说些人家听不懂的话,可是过后所说皆验。有时赋诗作偈,智慧磅礴,江东士庶人等都很崇敬他。
有一次,齐武帝说他妖言惑众,把他收禁于建康。可是很多人都在市上看见他,但再到监狱去瞧,他却又在狱中。一日,志公对狱卒说:“门外有人用金钵盛饭来,请你去取来。”狱卒到外面见是文惠太子,急忙跪礼。建康令把事实奏闻皇上,武帝就把志公禅师迎入宫中,居于后堂。
志公虽然住在宫中,但外面也有好几位志公。僧正法献想送一件袈裟给志师,派人到龙光、罽宾二寺找他,两寺内的僧众们都说昨晚志公住在他们那里,今早出去了。使者到他常去的侯伯家去找他,侯伯说:“志师昨天在此行道,现睡熟尚未起床呢!”这才知道他在分身三处住宿。
神力感化帝王 事未至而先知
有一次,他假神力让武帝亲眼看见高帝在地下受锥刀之苦,武帝触目惊心之余,便永废锥刀之刑。一天,武帝在华林园召见志公,志公头上著了三重布帽入见。不久武帝就驾崩了、文惠太子及豫章王也相继而毙。
永明年间,志公住在东宫后堂,一天早上从堂中出来忽然说:
“门上血污衣。”他褰衣走过,不久,郁林被害,用车载出,其预见若此。
画了一棵树 逃掉一条命
齐太尉司马殷齐之随从陈显达镇守江州,临行来向志公告别,志公用纸画了一棵树,树上有许多鸟。齐之不懂何意,志公对他说:“你到了紧急关头可登上此树。”
后来陈显达逆叛君皇,留齐之镇守州郡,比及失败,齐之逃入庐山,追骑不舍,齐之仓促间,见前面有一棵鸦树,忽忆志公之嘱,乃弃乘骑攀上树顶躲藏,树上的乌鸦也不惊飞。不一会,追骑赶来,看到树上有鸟,林中一定没有人逃进来,因而便罢追觅,齐之也免于难。
知桑偃反叛 晓忠烈王出使
桑偃欲谋反,来看志公,志公远远见他来,便马上走开了。口中还大声的说:“围台城,欲反逆,斫头破腹。”后来不出十天,事件发生,桑偃叛而被捉,果然遭斫头破腹之刑。
梁鄱阳忠烈王,曾请志师到家中供斋,忽令人找荆子,并且找得很急,荆子找到后他就把荆子插在门上,也不知是何用意。不久,王出任荆州刺史,方才悟知志师找荆子之意。
粱武帝优渥志公禅师
齐亡,梁武帝登位,下诏曰:“志公迹近尘垢,神游冥寂,水火不能焦濡,蛇虎不能侵惧。语其佛理,则声闻以上;谈其隐迹,则遁仙之高者,岂得以俗士常情空相拘执?自今以后,任其出入,勿得复禁。”
有一次,在台城对着武帝吃鲙鱼,昭明太子等也在侧。武帝说“朕不知肉味二十年矣,师何为尔?”志公因见武帝对他疑难,便随口吐出小鱼数条,活蹦乱跳,武帝深感差异不已。至今尚有秣陵鲙残鱼之遗迹。
祈雨不大 盆上加刀
天监五年,天旱不雨,武帝命人祈雨亦不降。志公乃上启文(似向龙王)曰:“志病不瘥,就官乞活,若不启白,官应得鞭杖。”又告诉武帝:可在华光殿讲胜鬓经。武帝依教,请沙门法云讲胜鬓经,当天晚上雨降。志公又叫取一盆水加刀其上,俄而大雨倾盆,旱荒解除。
佛道较法 佛胜一着
舒州潜山风景秀丽,山麓尤胜,志公与白鹤道人都想在这山上住。天监六年,二人俱白于武帝,武帝知道他们二人都有神通,请他们二人各以物标示其地。道人说:“我以白鹤止处为记。”志公说:“我以卓锡处为记。”立即,道人的白鹤先飞去了,将至山麓,忽闻空中锡杖飞声,已疾驰而过卓于山麓,白鹤惊止他所。道人心中有点不乐,但是有言在先,只好各以所标示之地,筑室而居。
菩萨再世 怪癖识机
陈片虏居士全家事奉志公甚虔,志公曾为他们全家现出真形,光相犹如菩萨。
志公有一怪癖,就是用小便来洗涤头发。
皇子萧纲初生,武帝派人告诉志公,志公合掌说:“皇子诞生幸甚,只是冤家亦于此时生。”原来侯景与太子同年月日生。
志公来由 云深不知处
会稽临海寺有大德,闻听扬州都下有志公其人,言行颠狂,放纵自在,行为不测,必是狐狸精魅。于是他们同修数人,轻舟入海,欲到都下逐之,船将到浦口,欲西上时,忽然狂风大作,把船吹得顺江而下,向东南方飘流约六、七日。风平后,靠近一岛,上岸见岛上远处有金色寺宇,寺上红云如盖,甚是壮观。他们循路来到寺前,建筑精丽无比,非人间所有,有僧人五、六人,年约三十岁人,倚杖在门树下言语。他们合十问询说:“我们要去都下扬州,不意为风飘荡至此,不知上人此地是何州郡?”寺僧答道:“要去扬州,离此不遥,请带一封书信到钟山寺交与黄头如何?”他们接书,下船,遵照寺僧嘱咐,闭目定心,只觉刹那时便到西岸。到钟山寺访问,都说没有黄头其人者。他们把事情原委述说一遍。钟山寺僧道:“西行南头第二房乃风病道人志公所住,他虽在本寺,但常在都下,百日不来一次的。”他们正谈话间,忽然听到志公在寺厨中索食,颠言狂语叫个不休。寺僧试令沙弥以黄头呼之。志公问:“谁唤我?”即刻出来追逐沙弥,来到僧众之前,对来僧问道:“你们不是将猎狗来逐我的吗?为何空手来?”来僧早已知他不是常人,顶礼忏悔,把书信取出呈他。志公看了说:“方丈道人唤我归耳。”又屈指算之道:某月日便去。寺僧记之,到了天监十三年冬,志公无疾而终。
临亡,燃一烛以付舍人,舍人即奏闻武帝,武帝深哀悼之,葬于钟山独龙之阜。
志公禅师平日讲述偈语甚多,大多失传,而今所有存的禅宗公案百则第一则,迷悟不二颂与大乘赞七首,皆呕心之语也。
肉身菩萨昙鸾大师
昙鸾大师,梁时山西雁门人,家居五台山附近。他从小就听人谈起山上佛教各种神奇灵异之事,听过以后就亲自前往寻觅参礼。后来,终于出家为僧。
见六欲天 病豁然愈
昙鸾大师自从出家后,穷究内外经典,当他读到大集经时,感到词义太深,难以开解,因此便发心注解此经。当他注述了一半的时候,忽然生病了,不得已,只好暂时停笔,游行各地寻医疗病。
一天,走到汾州东门时,抬头忽见天门洞开,六欲天的阶位历历在目,说也奇怪,他的病也豁然不药而愈。
昙鸾大师病好之后,打算继续他的注经工作,但继而一想:人命危脆,苦空无常。经上说有长年神仙往来人间。何不先修道法呢?道法修成时,人命长寿,那时再探无际的佛法,岂不是有很长寿命和时问去研究佛经吗?因此他决定到江南去访寻陶隐居。
直入重云殿 穿过千重迷
梁大通年间,昙鸾大师来到梁朝,要见武帝。自己通名说:“北国僧昙鸾,特来奉谒!”
梁朝的卫士以为他是北方来的细作,经详查以后才奏上武帝。武帝下令引他入重云殿相见。
武帝先到殿隅,身着袈裟,头戴僧帽坐于绳床上。昙鸾大师进入重云殿后,东张张西望望,除了见武帝于殿隅稳坐外,没有一个人出来接待。又见当中有一高座,那是讲经的法座,他就毫不客气的升上宝座,竖佛性义,三问武帝说:“大檀越!佛性义深,略已标叙,有疑赐问吗?”
这时武帝才把衲帽除去,往复的讨论佛法奥义。最后鸾师说:“今日天晚,明天相见!”说罢下座,无人引导,直出曲折二十余门,一无所错的出了重云殿。武帝极为惊讶的说:“这是千迷道,从来旧侍尚且往往疑阻,为什么他一次进来尚能坦然而出呢?”
次日,使者领导昙鸾大师进入大极殿。武帝下阶礼迎,问以志向。昙鸾大师说:“要学佛法,恨寿命不常,所以欲远访陶隐居求学仙术。”
武帝说:“这是一位傲世遁隐人,屡次遣使迎请不至,大师去造访一下也好!”
江神听命 停波让渡
昙鸾大师会见了陶隐居,陶隐居送给他仙经十卷。昙鸾回到浙江时,临江波涛汹涌,舟不能渡。据说有鲍郎子神者,一鼓风浪要七天方止。鸾师寻到神庙告神曰:“止!止!我要渡江!”须臾,神人现形,状貌如同二十左右的人。到大师前说:“你要渡江,明天早上!”说罢不见。
次日,浪涛未息,然而当大师进了船舱后就风平浪静了。回到京师把此事告知武帝,武帝敕奉为江神,起庙供奉。
得长生法 焚毁仙经
昙鸾大师得到了仙书,便想回去寻一名山,如法修炼。当他走到洛阳附近时,遇见了三藏法师菩提留支。鸾师便请示三藏法师道:“佛法中有否长生不死之法,能胜过此仙经呢?”
菩提留支三藏唾地说:“此方哪里有长生法术?纵得不死,也是轮回三涂!”三臧即以观经授他道:“此大仙方,依之修行,可解脱生死。
昙鸾顶礼接受,把陶隐居送他的十卷仙经用火焚毁,开始修行净业,自行化他,魏主称呼他为神鸾大师,他自称为玄简大士。
肉身菩萨 往生西方
大师晚年住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后人号为鸾公岩。梁武帝常在南方向北礼拜,并对群臣说:“昙鸾大士,当代肉身菩萨也!”
魏兴和四年,鸾师终于平遥山寺,时年六十七岁。临终时空中幡花幢盖,高映院宇,异香天乐,寺中人同见其往生西方极乐国去了。
菩萨化身为贫女
元魏大孚灵鹫寺的每年春天,都要举办一次无遮大会设斋供众。到时不论道圣俗人等,男女贵贱,屠儿乞丐,来者不拒,都令他们饱餐一顿,广结善缘结食平等,于法亦等。每年前来赴斋的僧俗之多,真是人山人海。
贫女抱子携犬赴斋
这一天无遮大会上忽然来了一个贫穷女子,手牵两个小儿,还带了一条狗,也来参加无遮法会。可是她身无余资,临时把头上青丝剪下来布施。她对主事僧说:“我有急务之事马上就要走,不能在此与大众同餐,是否可以请先行分食呢?”
主事僧说:“可以的。”当时就拿了三份给她,意欲连同两个小儿都各有一份,贫女又要一份说:“我有得吃,我这条狗也应给它吃一份。”职事僧无奈,勉强再拿了一份给她,可是她还是不知足的说:“我腹中还有未生的儿子,也须要一份。”这一下可把职事僧恼怒了,沉下脸来对她说:“你这人怎么这样贪求僧食无厌,腹中小孩还没有出生,怎么可以索食求分呢?”
犬为狮子 儿化天童
贫女被如事僧一顿呵责后说偈道:
苦瓜连根苦,
甜瓜彻蒂甜;
三界无著处,
致使阿师谦。
说偈后随即踊身虚空,化菩萨相,犬为狮子,两小儿化作两位天童,云光缥缈,在空中又说偈道:
众生学平等,
心随万境波;
百骸俱舍尽,
其如憎爱河。
当时在会赴斋的僧俗一千多人,眼见菩萨现身虚空,悲喜交集的都跪下来向空中说:“请求大圣,愿示平等法门,我等奉行。”空中菩萨说偈道:
持心如大地,
亦如水火风;
无二无分别,
究竟如虚空。
主事僧自恨不识真圣,反而怒言相责,取刀欲剜己目,为大众所阻。就以贫女所施的头发,就地建塔供养。明朝万历年初,该寺住持僧圆广禅师,重加修饰。塔下掘得圣发数绺,各人所见之色不同,圣发塔在该守大塔院东侧。
金甲神追发回塔
圆广住持修饰发塔时,命寺内行者督工。谁知他暗中分取圣发,囊之而去。事过14年后,北京的净因庵主惠杲禅师,有一天午睡,梦见金甲神人来对他说:
“有盗发贼,要来卖圣发,你可以留下来,明年送回本地。”惠师梦醒后,正在疑虑梦中所见之事,那个盗发的行者,果然背负着经箧进来,说明来意,想把经典发毒了以备还俗之用。惠杲主持给了他1000钱,把金箧留下,开出来查看有经数部,有一囊盛发,状若金缕,就是金甲神所托梦的圣发。第二年万历年杲师送发入塔。
慧光禅师大士再来
慧光禅师13岁随父去洛阳见佛陀禅师,佛陀见他目光炯炯,外射如焰,怕有奇操大志,因留令诵经,他手执经卷,如昔诵习,一念即悟。佛陀禅师引度出家,时人称他为圣沙弥。
先师望重 祈雨如愿
一日,佛陀禅师对他说:“我之度子,望传佛心宗,绩佛慧命也,何乃区区方事世语乎?将受大戒,宜先习律,将来可为高明大法师也。”
后来,齐代名人,重之如圣人。有一次,大旱无雨,士庶请他求雨,他就在嵩岳池边烧香拜祷,不久,犬雨倾盆而至,士民欢欣。
征税僧尼 直谏得免
萧齐氏举兵北伐,征税波及僧尼,恐有人反对,先立严刑:如有谏者杀。
慧光禅师德高望重,仗义直往见世隆说:“若行此税国事不存!”威慑世主,因而得免。
释迦现身随缘受供
孝昭王即位后,创建望德寺以福宗室。寺成之日,举行大法会庆典,昭王亲临办斋,供养十方僧众。
会中有一比丘,没有威仪,形服疏陋,立于庭旁。他进来后向昭王启问道:
“贫道亦想在此吃斋!”
昭王叫人把他带至末座用斋。斋将毕,昭王过来笑问此僧道:“你住锡何处?”
“琵琶岭。”
昭王对他说:“以后你不要对人说曾赴了国王亲供的斋筵。”
此僧也笑着说:“陛下会后也不要对人说曾供养了真身释迦!”
说罢,便踊身虚空向南而去。孝昭王与斋会大众俱惊讶不已,大家一齐望空顶礼,并使人往寻琵琶岩遗迹,结果在大碛川源头的石板上,发现了世尊赴斋时所用的锡钵。
使者回去复命,昭王遂创释迦寺于琵琶岩上。又创佛无寺于火影之处,分置锡钵于二寺纪念,作为镇寺之宝。
宝藏菩萨化身的僧崖大师
僧崖禅师,俗姓牟氏,年少即异于常儿。他每游山泉,必先礼而后饮,有时目不转瞬地望着溪流坐以终日。人问其故,他答非所问的道:“是身可厌,我将来一定把它烧了。”
捕鱼放入水 劝人除杀业
僧崖长大时,随伴捕鱼的人捕鱼,他把分到的一份鱼儿,重投入水里,同伴问他为什么?他说:“杀生不是好业,我现在身上生了很多疮,从今发誓不再捕猎。”
打猎首领率领了擞百人,筑池养鱼。僧崖也来参观,忽见一条怪蛇,约1尺多长,全身赤红,须臾之间就长了1丈多长,猎众奔逃而散。怪蛇头下尾上,红光遍野,很久才灭。
猎户们讨论此事吉凶。僧崖对他们说:“你们只要断除杀业,赤蛇不会害人的。”并劝他们停止筑池,他们不听,结果以后遭到堤防决裂之灾。 ˉ
烧指不觉痛 禅师为剃度
僧崖未出家前,依随悉禅师受业。
一年冬天,禅师冻脚,命崖取火,崖用火炉炎炭放在师父面前,他师父骂道:“痴人,哪里要这么多的火?”他正色答道:“无火脚寒,得火又嫌热。”他师父说:“你不怕热,把你的手放到火中试试看!”
僧崖真的把手放进火中,火炙指肉,吒吒作声,烟味自火涌出,崖却面不改色,他师父见而疑之。
又一次,禅师的弟子们恶作剧,说:他能够耐火,把他推到火炉里,被烧之处,发而成疮。禅师知道以后,把他叫来训斥道:你来此是学佛法的,不要烧身惑乱他人。僧崖说:“若不能吃苦,焉能得道,如得出家,一日便足。”因而禅师就度他出家。
燃指堪忍 见者聆法
僧崖出家后,四众尊崇,他又善医术,凡有疾病来求医者,无不手到病除。30年间,一方面慈心弘法,一方面悲心拨众生苦,真可谓慈悲佛子了!
周武成元年六月,用布里左右手五指烧之供佛。人人问他烧指痛不痛?他说:“痛由心起,心既无痛,指亦不痛。”时人皆称他为僧崖菩萨。
僧崖先燃左手,次及右掌,有人问他为什么如此自残?他说:“因为众生不能行忍,愿望不能忍者忍。”
他烧左手时,左手残指以右手挟住使之延烧,大家围拢着看,他为大家说法。他在讲话,见有人私语或心不在蔫似的,他便对他们说:“我生长在山中,本不识字,今闻佛法,句句与心相应,你们为什么还不至心静听?”大家听了默然无语,细心听讲。
烧身留心 火化不可思议
有一次,对大众说:“末劫众生,心生轻慢,见像如见木头,闻经如风过耳。吾今为大乘经教,烧手灭身,欲令众生,对佛法殷重之心。”
远近道俗闻知僧崖将为法焚身,都来围绕礼拜,崖师为参拜的人宣说妙法。
僧崖大师烧去的指头骨上,各生长出3寸白如珂雪似的东西来。有一比丘顶礼后说:“菩萨灭后,愿奉舍利起塔供养。”
崖师听后,用口把指节上所生出的东西啮掉,分给大众道:“拿去建塔可也。”
到了七月十四日,忽然有巨声如地动天裂,人畜惊骇,并现各种牛羊蛇龙等异相。崖师说:“此惊睡三昧也。”
异相现后,崖师说:“舍身时至。”穿上紫衣,拿起锡杖,往焚身的地方去。道俗相随者有十万多人,拥舆而哭者,哀声震野,崖师说:“你们但守菩提心,哭有何益?”登上高座为众说法道:“佛世难值,正法难闻,大家各各珍重。”说罢,走上己叠好的柴堆上去;柴堆积如楼,上置干麻,以油润之。崖师绕楼三匝后,礼拜而上,凭栏下望,叫人燃火。
这柴楼是一位名叫王撰的施主奉命构筑的,崖师叫他放火,他说:“我若放火,烧了圣人,将获重罪。”崖师喊他上来,以臂摩其顶道:“你没有罪,将有大福德也。”促其下楼放火,但是他仍不敢烧柴楼。最后,还是崖师自己动手;以臂挟持火炬,把柴楼周圈燃起,崖师上去诵经及礼拜。刹时烈焰腾空,已看不见僧崖大师了,只见火光冲天及柴声霹拍的声音。
薪盛火灭以后,唯见崖师肉心如故,烧亦不化,弟子们为其造塔,把心埋葬于塔下。
酒肉僧立誓改过
孝爱寺有一僧,平时嗜食酒肉,行为放荡。那天崖师焚身,他随在舆后,私心感到甚是惭愧,他发愿道:“今逢圣人行化,我誓断饮酒食肉。”
回到寺内后,看到一位穿黄衣的人对他说:“你能断食酒肉很好,要知:食一众生肉,即是食一切父母肉。修行人要能六时念善,即是一时也好,乃至一念善心,皆能灭其罪恶也。”其僧从此精勤修行,绕塔念诵。后闻空中有声云:“汝勤持斋,应常发愿回向众生,以及地狱饿鬼,令彼等身常饱满。”
大师灭后,仍不断化渡世间众生悲愿。
悲愿渡生 往来娑婆
僧崖大师初焚之日,有宝海法师者问道:“为什么菩萨烧身都无痛苦呢?”
“众生有相故痛耳。”
“常闻代众生受苦,是真实否?”
“既发心代受,众生直接、间接感受其法益,为什么不得呢?”
“菩萨(指僧崖)是释迦抑或观音?”
“我是凡夫,誓入地狱渡生,愿令成佛而已。”
僧崖大师又告侍者智炎道:“我灭度后,汝当好好供养病人,说不定病人中很多是诸佛菩萨,应化人间,咸令众生深种善根的。”
僧众中有疑崖师非圣人者,崖师就直呼其人名字说:“诸佛应世,没有一定的形像,或相好、或丑陋、乃至畜类众生,你慎勿轻妄生疑。”
崖师焚身时,围观所见身形各不相同,此可谓之“千百亿化身”也。
为慧胜薰病 原是宝藏菩萨
崖师灭后,郫县人在江边看见空中有车舆幡盖,崖师坐于其中,身穿黄衣,偏袒右肩,手持锡杖,后面有五六百僧人相随,皆罩竹伞向西而去。
有阿迦寺僧慧胜者,因病在床,不能来看大师焚身,心怀惆怅。夜晚,梦见崖师携一沙弥到慧胜住处,手持馨香三斛及檀香木屑,分散到慧胜床的四周,举火烧之,慧胜大惊怖说:“我是凡夫,不能烧呀!”
崖师说:“不要怕,不是烧人,是为你薰病耳。”
果然火烬病愈,通身爽泰。因问大师现在何处?
崖师答:“我在益州,真名是光明遍照宝藏菩萨。”说罢而去,慧胜之梦也觉醒了。
法会感瑞应 诫人莫食肉
慧胜醒觉后,力量倍于平常。有一次,他在外村为崖师设大法会,时感得瑞应天花如雪,纷纷飘坠,自上至下,愈看愈大,如七寸盘子一般,皆是金色。大家用手去抢接,但都接不到。
成都有位王僧贵居士,自崖师焚身后,他发愿全家断食鱼肉。后来日久,因事欲食荤,夜间三更时分,忽闻门外有人喊檀越声音,开门视之,见一道人对他说:“你慎勿食肉!”说已不见。王居士知为崖师点化,便再不起食肉之想。
劝族人莫打猎 莫养禽畜
崖师焚身后8个月,猎户牟难当者,在山顶行猎,拉弓正欲射一麋鹿,忽见崖师骑一青兽至其面前,猎者大惊说:“你在益州已经焚身了,怎么今天到这里来?”
崖师说:“射猎有罪,我特来救你,你当勤力耕田,不要再打猎了!”言毕忽然不见。
那年冬天,崖师的侄儿忽闻山谷中暄闹之声,赶去一看,见崖师与二僧执杖而行。他追上去欲捉住袈裟,崖师说:“你不要拉我!”以手指鸡犬道:“它们都有佛性,为造恶业故现此形,汝但努力种田,莫养禽畜。”说罢不见。
地藏菩萨应身为新罗王子
我国有四大名山,也就是四大菩萨应化的道场。四大名山是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四川峨嵋山普贤菩萨,浙江普陀山观世音菩萨,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其他三位菩萨虽然在三座名山应化,可是没有明显的现实史迹,更没有一定现什么身,只有地藏菩萨,不但现比丘身,而且用地臧的名,在九华山开道场度众生,这是其他三位菩萨没有的事。
金乔觉王子
我国佛教在唐代,正如日丽中天,东传到日本、韩国等地。那时的韩国分为三个国家,就是新罗、高句丽、百济。新罗国的王子,名金乔觉,发心出家,法名地藏比丘。
大士心慈而貌恶,颖悟天然,身高七尺,顶耸奇骨突高,“臂力”之大,可以力敌多人。他曾说:
“六籍环中,三清术内,唯第一义,与方寸合。”
乔觉王子24岁时祝发出家,携其爱犬善听,就在唐贞观四年,航海到我国参学。
九华山结庐苦修
地藏比丘最初来时,随处参访,游化数年。后来游学到中国安徽池州东青阳县境的九华山,他见深山中有一盆地面阳而宽平,于是就在山上,结庐苦修。不知过了多少年,有一次地方士绅诸葛节长者,率领村民们游山,深入无人之地,忽然发现一位和尚在此苦修,住的是石洞茅篷,再看他吃的,在破锅残粒中还渗了些白土,生活异常清苦。群老们惊叹道:“和尚如斯苦行,我们应当负责的呀!”
诸葛长者,近前请示后,知道是新罗王子,远来中国求法,住此山中苦行。长者深感未尽地主之谊,于是发心护持,为地藏比丘建一寺院,使其安心向道。
布施袈裟大的地
九华山本名九子山,唐李白到九子山时,见九峰如华,改名九华山。九华山的地主,地方人称呼他闵阁老,想当年也许做过大官的,所以他家甚富,建寺必得请闵公施地不可,闵公也是乐善好施的人,对地藏比丘也非常信仰,问他要多少地?地藏答道:“我只要一袈裟所盖覆的地足矣。”
闵公怀疑袈裟能有多大,满口应允,那知地藏大士以神通力,袈裟一撒,盖尽了九华山。闵公见他有此神通,惊喜不已,慨然将整个的九华山地,全部布施给他。
从此闵公做了地藏比丘的有力护法,每次斋僧百人时,如果地藏比丘在深山不能来应供,他都虚设一席给地藏比丘,并命自己儿子随大士出家,法号道明,为地藏大士的侍者。
现在我们所见的地藏菩萨圣像两旁,有一老者和一少年比丘,即是闲公父子,有时白犬善听也在菩萨座下,不知者把老者说成土地公,道明和尚说是目连尊者,白狗也误塑成狮孑模样,这都是不了解地藏菩萨出家的史实。
以观音土为食
寺院建成后,各方来参学者很多,新罗国也有不少的人来亲近供养。九华山既高且深,寺僧众多,生活即发生问题。米粮不够吃,煮饭都要掺拌很多观音土(细白为粉之泥土),其生活之清苦可想而知了。故当时人称之为“枯槁众”,寺中大众们只是一心求法,对于一切的物质生活是不计较的。如此为道的精神,谁不敬仰?
地藏比丘率领大众在九华山苦修,影响很大。后来新罗国王知道了此事,马上派遣人送粮食来供养。
九子山神 献泉谢罪
菩萨在九华山开道场,传诵很多逸事。在宋高僧传中有这样的记载:有一次曾遇毒螫,他却端坐无念,不动声色,不久忽然有一艳妇,姗姗而来,向菩萨作礼,馈药谢罪道:“小儿无知,毒螫圣者,我愿引甘泉以补此过。”言讫不见。左右甘泉之水渐渐潺潺而流,当时的人都说:“这是九子山神,为菩萨的高深道行所感召,来向菩萨献供谢罪的。”
童子下山 赋别相送
相传地藏比丘,居住九华山时,有个时期,用了一个书童,就是随身侍者。后来书童不习惯山居寂寞,常常闹着要回去,没有办法,只好让他回家去,当书童向他哭着辞行时,他也很感动,就写了一首送童子下山的诗道:
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
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
添瓶涧底休捞月,烹茗瓯中罢弄花;
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
这首诗把山童与山僧两者的心情,描写得很逼真,而且充满了慈悲的情怀。
菩萨肉身仍在九华
地藏比丘在九子山头,住了75年,至唐开元廿六年七月三十日涅槃,世寿99岁。菩萨圆寂后,肉身坐于缸内,经过三年,开缸时颜貌如生,举升时,骨节活动,如撼金锁。地藏菩萨的肉身,千余年后的今天,仍然存在九华,因为地藏比丘就是地藏菩萨的化身,所以九华山也就成为菩萨的应化道场。
地藏比丘出身和年代,宋高僧传与神僧传的记载略有不同。而菩萨的籍贯、姓氏、王族、渡海、出家、居山等又都大致相同,足资凭信也。
弥勒化身的布袋和尚
明州奉化县布袋和尚,没有人知道他姓甚名谁;不过当时的人都称他为长汀子布袋师,而他自己说名叫“契此”。契此者,大约契此方众生之机而言。其实谁也不叫他“契此”之名,皆以布袋和尚之名称之。
他的一副尊容并不大好看,所幸他笑口常开,倒也没有人讨厌他。最大的特征是肚皮很大,他的行为也是佯狂作态,疯疯颠颠的出语无定。住宿的地方是随处而安,就地便卧,看样子他决不会“犯卧高广大床”的佛戒的。
禅杖和布袋
他的随身法宝是一个禅杖和一个布袋。他的布袋可以称为百宝乾坤袋;凡是供身之具,全部财产家当,都贮在袋中。这里边究竞装了些什么,恐怕他自己也不清楚。到了街市聚落村庄里,见到人家吃东西,就伸手求乞,醯盐鱼菹之类的食物,不较荤素,他接到手中,先咬一口,再分一半放进宝袋之内。假使袋中之物多了,就招引小朋友们,找一块空地坐下来,把袋子倒下,让小孩子抢吃,他在旁看了呵呵的傻笑。因此一班小孩子都欢喜他,和他在一起玩。
示人吉凶与气候
有一次大雪天,他卧在雪里一夜,不但没有冻死,并且雪不沾身,因此人们对他都感到奇异起来。他向人家化缘,把化来的货品再售出去,将得到的钱去救济贫苦的人。总之,他自己不存分文的。
他示人吉凶很有灵验,天如果要下雨,他就穿上湿草鞋,在路上骤行,表示大雨快来似的。如果是遇到亢阳不雨,他就拖曳高齿的木屐,跑到桥上,竖膝而卧。日子久了,当地的农民都以他的行动为气象台,看他的举动就知道天气有什么变化。
布袋和尚的禅
有一次,有位禅师在他前面走,他就在他背上摸了一下。那位禅师回头看他时,他伸手说:“乞我一文钱。”禅师说:“道得出,给你一文钱。”他就放下布袋,叉手而立。
又一次白鹿和尚来问他:“如何是布袋?”他就放下布袋。白鹿和尚又问:“如何是布袋下事?”他就背起布袋而去。
还有一次保福和尚问他:“如何是佛法大意?”他放下布袋叉手。保福又问:“为何如此,更有向上事否?”他背起布袋而去。
又有一次他在街衢中站立不走。有一禅师来问他道:“和尚在这里作什么?”他说:“等一个人。”那个禅师又说:“来也来也!”他说:“汝不是这个人。”禅师又问:“如何是这个人?”他说:“乞我一文钱!”这都是他的禅境三昧。
布袋和尚随缘说法
和尚有一次北上途中,遇见宰牛的屠儿,为其说法道:“一切畜生是造业人的果报,你如今造业杀生,贫道无财,为其赎救活命,仁者当以因果可畏呀!”又为说偈道:
“杀牛之从号罗刹,杀他自杀谁惊怕!
刀山斧斫暨鍪前,何劫何时得解脱?”
和尚有一次接受农夫的供养以后,为其说法开示道: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有一次布袋和尚,深夜独坐桥上,忽然有一宵小强人,探头窥看;而且对他有所图谋的举动,和尚朝他咧嘴一笑道:“我是穷和尚,没有银钱的呀!你也不要妄起贪心,要知道贪财夺利的人,无端造罪,要遭轮回之报。”并慨叹的说偈劝道:
“由贪沦堕世波中,舍却贪嗔礼大雄;
直截凡情无所得,圆明寂照汝心中。”
一日和尚在街市闹区中看见那些攘往熙来的人群,无非是为名为利而忙,慨然的说偈道:
“趣利求名空自忙,利名二字陷入坑;
疾须返照娘生面,一片灵心是觉皇。”
有一位福建籍的陈居士请问布袋和尚道:
“和尚何姓何年所生?今年生腊几何?”
和尚答道:
“你莫道我姓李,二月八日生,我这布袋与虚空齐年。”
居士又说:
“和尚此去若有人问就进么对,不可堕他人是非!”
和尚以偈语答道:
“是非憎爱世遍多,仔细思量奈我何?
宽却肚皮常忍辱,放开笑口暗消磨。
若逢知己须依分,从遇冤家也共和;
若能了此心头事,自然证得六波罗。”
陈居士问:“和尚有法号否?”
和尚以偈答道:
“我有一布袋,虚空无罣碍,
打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
再问:“和尚的行李呢?”
和尚说偈答道:
“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
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
陈居士道:“弟子愚鲁,请求和尚开示,如何才能得见佛性?”
和尚答道:
“这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
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
居士再问:“和尚此去,须止宿寺院中,可依俗舍而住?”
和尚答道:
“我有三宝堂,里空无边相;
不高亦不低,无遮亦无障。
学者体不如,求者难得样;
智者解安排,千古无一匠;
四门四果生,十方尽供养。”
居士闻听开示后,合掌礼谢道:
“惟愿和尚留此斋宿,聊表弟子一点敬意。”
当夜和尚书偈于其门曰:
“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
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
无一块泥土,无一点彩色;
工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
体相本自然,清净常皎洁;
虽然是一躯,分身千百亿。”
摩诃居士
布袋和尚在浙江四明山时与蒋宗霸居士两人相处甚欢;出处饮食,时相往来。和尚教他念摩诃般若波罗蜜,以此为每天日课。勤念不休,当时的人都称他为摩诃居士。
有一天他陪和尚在长汀溪中洗澡,和尚要摩诃居士为他揩背,忽见和尚背有四目,炯然放光。摩诃居士大为惊异,于是作礼道:“和尚佛也!”和尚当时严诫不得向人言。并对蒋摩诃说:
“我与你相聚同游了三四年,可以说有大因缘,我不久将去,你不要为此而忧。”不多日又亲至摩诃家中对摩诃说:
“你要不要富贵?”
摩诃居士道:
“富贵何能长远?但愿子孙长远就好了。”和尚拿出布袋一只,袋内装了无数小袋子,并一箱一绳,授与摩诃道:“我以此物为汝纪念,乃汝后代事也。”
摩诃居士收下来也不知是什么意思。
过了两天和尚又来对蒋居士说:
“汝解吾意否?”
摩诃答道:
“弟子不解。”
和尚说:
“我欲令汝子孙如所遗物也,这意思就是说:你的子孙长远下去,一代一代的如我送你无数小布袋一样。”
布袋和尚灭后10年,浙江的大师派一官差,因事使蜀,回到栈道的地方,会见了布袋和尚,和尚对其差官说:
“四明蒋摩诃者,你回去见到时,告诉他要多多保爱自己,以待相见。”那时蒋摩诃已经在高山峻岭上自筑茅庵而居,畜一黄犬自卫。每逢食米尽时,就系百钱于黄犬颈上,出来东吴籴米,往来20里,从不有误。
蜀使回来将布袋和尚之话告诉了蒋摩诃,摩诃说:“我已知之。”随时设斋邀请亲友,斋后沐浴趺坐而逝。
亭长无知 三夺布袋
和尚在贞明二年丙子三月三日对大众笑着说:“明年的今天,我取弥勒果供养大众。”果然于第二年丁丑三月三日,在岳林寺的廊下,跏趺磐石上而逝。大众这才知道他去年所说之言。
当和尚在世的时候,四明的亭长,不信佛法,又以和尚颠疯作态而不事事,他看见就加以垢辱,并且把他唯一的布袋夺下来放火烧掉!可是明天看到他仍然存着布袋,来去如旧。如此三次夺烧布袋,可是三次仍然复旧。因此亭长甚为惊异,不敢再烧了。
到了和尚圆寂,亭长自备棺本,厚殓以赎过去垢辱之罪。虽然如此,众多舁者而不能举。另有一姓童的居士,他平素很敬重布袋和尚,以棺易之,举者人少而轻之若羽,观者称奇,为其建塔于封山之原。
最后示偈 弥勒化身
福建莆田县令王仁煦居士,在江南天兴寺遇见布袋和尚,后来在福州官舍又看到和尚,见面时和尚从怀中取出一封圆书,交给王县令道:
“我如七天不来,你就把它拆开来看。”仁熙依言,过了7天,未见其来,就如约开拆看时,只有四句偈语。
“弥勒真弥勒,化身千亿百;
时时示世人,世人俱不识。”
至此大家才知道疯颠作态的布袋和尚,就是弥勒菩萨化身。
和尚在岳林寺坐化,四众竞相供奉。有人说:“他的全身舍利,还在岳林寺大殿东堂供着。”
弥勒又名慈氏,他修的慈心三昧以慈悲为怀,忍让为先,所以弥勒化身的布袋和尚,终年笑口常开。你骂他不回言,打他不还手,实行他慈心三昧的忍辱偈。
弥勒菩萨的忍辱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少烦恼。
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因为他大肚包容,所以人见到他都皆大欢喜。直到今天,你有满腹心思,一肚皮烦恼,只要走进佛寺大门,看到笑佛弥勒的样子,就使你减少了很多烦恼。再看看菩萨两旁的几副对联,更会使你抖落满身的闲愁。
现在抄录几首 结束本文
眼前都是有缘人,相见相亲,怎不满腔欢喜;
世上尽多难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大肚包容,了却人间多少事;
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
大肚包容,忍世间难忍之事;
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
文殊化身的戒阇黎
戒门阇黎是南宋台州临海人,俗姓娄,父名原佑,是一位仁厚长者。他的祖父曾官拜少卿之职,因为祖传世代有名望,加之又乐善好施,广种福田,菩萨因此托生其家,这就是行善者所得的善报,所谓端生福德智慧之男。
阇黎生而能言
其母张氏夫人,有一天,夜梦月光入怀而孕大士;一生下来就说了四句话道:
“善哉父母,生我劬劳;
长度群生,为世沃焦”。
父母闻言大惊失色,既喜且忧,此事秘而不言,为师取名曰“顿吉”。后来父母对人说,我子他日应宜出家。有一天小儿忽然对他妈妈说:“快快替我准备七个人的斋饭。”他的母亲惊奇的问是何故?他说我的同衣们要来看我。父母更为惊异,就为他准备了7人的素斋等候。果然不久就见7个和尚,抚掌打拍,徐徐而来其家。
请坐吃茶后,其父原佑居士,就合掌请问道:“大德何来?”7人中有一人答道:“我们是从南印度来,闻居士生奇子,特来相贺。”
吃过饭,众僧请抱儿相见。其母张氏将儿从房中抱出,众僧们见儿出,即对儿说道:
“仁者有情之轨,切莫被他蒙过须要惺惺。”儿乃抚掌而笑,众僧也就告辞而去。
他们走了以后,儿对父母说:“刚才七人,都是佛菩萨化现人间。”父母闻之欢喜不已。
发心出家
戒阇黎到5岁的时候,他就自称六和大师,志慕空寂,不乐俗事。到了15岁就告辞父母出家,走到杭州路上遇见慧光老和尚,说明想要出家。慧光和尚对他说:“天医波利多,居住飞来峰,你欲出家,宜往见之。”戒师到了飞来峰,波利多见面就问道:
“子何来?”答曰:“从缘来。”又问道:
“是何姓?”答曰:“是佛性”。又问道:
“子身尚俗,安识佛性?”戒师答道:
“我身虽俗,因俗证真,真俗圆融,洞然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波利多尊者异其根利,就为他落发出家,受具足戒,名之曰:“善戒”。从此云游参方,广度群生。
黄牛和尚
有一天戒师去参黄牛萨多波那和尚,和尚常骑黄牛,当时人都称彼为黄牛和尚,即日戒师见黄牛和尚骑牛而来,抚掌于途道: “披毛戴角汉!”萨多和尚即答道:
“笑杀老瞿昙,打破曹溪祖。”戒师大喝一声:“披毛带角,我向你道,一张大犁,任你拽倒。”
黄牛和尚大笑而去。
为五郎神说法
淳熙二年的春天,戒阁黎与他的弟子普明道全等人,往五台山,回到潼州,有一渡口名化生渡,对岸有一个神庙名曰五郎祠。五郎神很有灵异,乡人每天杀猪宰羊的致祭不辍。五郎神知道戒师行至此,就化为老虎挡住去路,不让戒师到那里去,戒师知虎为五郎神所化,以手格虎让路,来到五郎祠,指着五郎像叱道:
汝是一郎至五郎,
妄兴祸福宰牛羊;
老僧为说无生法,
免至冤家累世偿。
五郎神像一时塌坏,五郎祠也无火***。乡人惊骇不已。邪神显灵,妄兴祸福,愚人无知,杀生祈福,人神获罪,世人不觉。无世无人,无地不有,如来说为可怜愍者,若非菩萨威神之力,五郎神等,仍然执迷造业,妄兴祸福咧!敬希读此文者,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