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容 正文
佛教法器:古代比丘生活器具(总论)
第一章 古代比丘生活器具 (总论)
此类法具,为古代大乘比丘日常生活中所使用之器具,又称为道具,一般以十八物为主要代表,即古代大乘比丘常随身携带的十八种物。《梵网经》卷下中说:菩萨行头陀时及游方时,行来百里千里,此十八种物常随其身。
十八物于各经论中所指亦稍有不同,一般所说十八物是指,一、杨枝;二、澡豆;三、大衣;四、七条衣;五、五条衣;衣、瓶;七、钵;八、坐具;九、锡杖;十、香炉;十一、漉水囊;十二、手巾;十三、刀子;十四、火燧;十五、镊子;十六、绳床;十七、经律;十八、佛菩萨像。
在《摩诃僧祇律》中说:随物者,三衣、尼师坛、覆疮衣、雨浴衣、钵、大犍稚、小犍稚、钵囊、浴囊、漉小囊、二种腰带、刀子、铜匙、钵支、针筒、军持、澡罐、盛油皮瓶、锡杖、革屣、伞盖、扇及馀种种所应畜物,是名随物。
而在《百丈清规》所列,则有三衣、坐具、偏衫、裙、直裰、钵、锡杖、拄杖、拂子、数珠、净瓶、滤水囊、戒刀等道具。
以下简要介绍之:
(1)齿木(dantakastha):即杨枝,清洁口腔之木片。
(2)澡豆:指由大豆、小豆、碗豆等磨成的粉末,为沐浴、洗涤时所用。
(3)三衣:指僧伽梨(sanghati,大衣)、郁多罗僧(uttarasanga,上衣)、安陀会(antarvasa,内衣)等三种衣。
(4)瓶:指军持(kumdika),即水瓶,盛水供洗涤及饮水之用,又有分装饮用水之净瓶与洗手用之触瓶之分。
(5)钵(patra):又称应量器,为比丘乞食盛装食物的用具。
(6)坐具(nisldana):即尼师坛,指坐卧时敷陈于地上或床上的垫布。
(7)锡杖(khakkhara):头部挂镮的杖,步行时,镮振动出声,以警策路上的虫类,或于施主家门口托钵时,以振锡代替敲门。
(8)香炉:炷香招请诸佛的器具。
(9)漉水囊(parisravana):又称滤水罗、漉囊或漉袋,指用于滤过水中之虫的布囊。
(10)手巾(snatra-sataka):拭手的布,也包括拭面巾、拭身巾、拭脚巾等。
(11)刀子(sastraka):即戒力,供裁衣、剃发、截爪之用的刃物。
(12)火燧:打火的器具。
(13)镊子(ajapadaka-danda):拔鼻毛或拔刺的用具。
(14)绳床:绳制的床,便于安坐禅观。
(15)经:佛所说的经典。
(16)律:即戒本。
(17)佛像。
(18)菩萨像:为供养而随身携带之。
其中,小乘比丘仅用六种,即三衣、钵、坐具、漉水囊,此六种通称比丘六物。到了中国的禅宗,禅师更是通身手眼,随手拈来,锡杖、拄杖、戒刀、净瓶等,无一不可成为悟人学人之道具,也传下许多精采的公案。
相关文章
- 印顺法师:戒律的分歧:佛教的首次结集与大分化
- 印顺法师:以佛法研究佛法 八、华译圣典在世界佛教中的地位
- 佛光山总住持满谦法师于福慧慈缘开讲“走进人间佛教
- 佛教界要切实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道义
- 金王朝时期山西大同著名佛教殿宇宏伟壮观
- 中国佛教中的香道
- 古代中国四位宰相的祖荫
- 回到厨房,添加剂时代的谨慎生活
- 达摩祖师:黄夏年:达摩与佛教文学和生活方式
- 达摩祖师:董群:论菩提达摩对中国佛教的影响
- 中国古代生活用香的风俗考--焚香礼拜
- 馨香古韵,苏东坡与香之情返现出宋代文人的雅致生活
- 慧能大师:赖永海:慧能与中国佛教的儒学化
- 寺院石雕经幢雕刻意义及佛教石经幢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 比丘中的谏言者
- 佛教居士:曾良:《法苑珠林》异文及校勘札记
- 陈永革:佛教净慈观的伦理阐释
- 佛教居士:黄连忠:从演译杂阿含经论原始佛教禅定学的特质与意义
- 陈永革:试论杨文会佛教净土观的内容及其特征(一)
- 生活中的用香